JKF 捷克論壇

搜尋
angelsky777
威爾斯親王 | 2020-2-13 00:19:43



新冠病毒疫情:種族歧視開始蔓延全球

BBC News  2020-02-12 11:20   責任編輯/柯翎肇
   



世界各地都接連傳出對亞洲人不友善的舉動。包含在歐洲在內,許多在德國居住或求學的亞洲人都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從新冠病毒疫情開始延燒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被歧視的不快經歷。(圖/BBC News)


新冠病毒疫情尚未平息,世界各地都在為抑止疫情蔓延盡最大努力。然而,全球各地卻武陸續傳出亞洲人在世界各地遭受種族歧視甚或暴力的意外。

BBC中文訪問了居住在德國,遭遇大小歧視的亞洲民眾分享他們的經驗。他們說,種族歧視不是因為武漢疫情才發生的,那是一種根深蒂固對外來者的排斥。但他們也說,並不認為自己只是單純歧視的受害者,他們能夠反擊,或用藝術設計為人權發聲。



「我不是病毒」

世界各地都接連傳出對亞洲人不友善的舉動。包含在歐洲在內,許多在德國居住或求學的亞洲人都在社交網站上分享,自從新冠病毒疫情開始延燒之後,在日常生活中被歧視的不快經歷。

前一周,根據德國媒體《每日鏡報》,有大陸女留學生在柏林米特區(Mitte)上學途上,被兩位德國女青少年辱罵並吐口水,她反擊後被肢體攻擊,受了傷。之後在微信中提及自己的遭遇,表示攻擊她的人是中東背景的德國人。遇襲事件發生後,大陸駐德使館高度重視,要求德國重視此事以及防範。

一位台灣女學生陳同學,在台灣留學生臉書社團提及,上個月底時在德國乘坐地鐵時,驗票員竟然告訴她,「妳生病了,離我遠一點」。她感到十分憤怒及難過,並計劃投訴。

同樣也在德國求學後工作的台灣人翁鬱婷,在臉書與許多旅德的台灣人彼此分享自己近日在柏林生活中遇到的遭遇。她與同樣留德背景的設計師友人吳思盈,一起發起了「我不是病毒」的設計,計劃生產「我不是病毒」的背袋,希望喚起大眾的平等意識,不向種族歧視以及病毒低頭。





柏林號稱自由開放。(圖/BBC News)


目前已經有許多旅德亞洲人共襄盛舉,集資製造產品出來。

在柏林就業的翁鬱婷告訴BBC中文,自從新冠病毒成為國際事件,有次逛超市時有兩個年輕人看到她,突然「大動作地後退,並且拉高衣領遮住口鼻,一方面覺得他們很無知,但另一方面還是會有點小傷心。」她說。

另外,她說跟公司同事出去午餐,也聽到德國人在大聲嘲笑新冠病毒,當發現餐廳有位亞洲人後,還連忙跟自己解釋不是在說她。

24歲的翁鬱婷補充說,因為自己的親身體會,再加上聽到許多和他類似的事件,讓她最近出門都格外小心。「就連最近因為感冒,我都不敢在外面咳出聲音,深怕引來許多不必要的誤會。」她補充。

一起合作的吳思盈也表示,她們的藝術創作是一個「社會設計」,嘗試去解決目前當下社會文化差異之下,所產生的價值衝突:德國人與亞洲人對於「戴口罩」有明顯的認知差異,因此他們希望這個設計能一來解釋亞洲人戴口罩的原因(不一定是生重病才會戴),二來是降低歐洲人對「戴口罩」的恐慌感並降低亞洲人被歧視或受到攻擊的可能性。

今年23歲,高中畢業就到德國讀書的,要求不用真名的台灣移民小紅(化名)告訴記者,她在僅有100多人居住的柏林近郊村莊居住,但遠在天邊的武漢疫情也開始影響她的小村子。小紅說,這個村莊居民多數是退休的德國白人,全村只有她一個亞洲人,但她與丈夫一直與村民相處平順。不過,武漢疫情爆發後,德國陸續傳出確診個案。他們相熟的一個鄰居,突然打電話告訴她說,村子認為她是大陸人,現在都人心惶惶。這位老鄰居也開始小心翼翼的先在電話上問她身體狀況,才願意串門子喝茶,不若以往熱絡了。



德國社會種族歧視陰影仍在
但是這些移民都不認為他們是受害者。


訪談中小紅一再強調她同意她的德國丈夫說的,德國人對種族歧視很敏感,很害怕被稱為種族歧視者,卻又對自己的種族言行沒有反思。因此遇到被歧視的時候,小紅並不迴避衝突。

小紅提到,之前住在柏林時,大大小小的種族歧視對她來說幾乎是家常便飯。譬如,好幾次街上會陌生人介入她與朋友的對話,模仿他與朋友講中文的音調;或把眼皮拉成單眼皮,在他們面前做出功夫熊貓的舉止。印象較深的是有一次,一個德國青少年走過來問她說,「妳黑頭髮黑眼睛,妳身上有帶白米嗎?」小紅說她那次回應對方說,「那你金頭髮藍眼睛的德國人,是納粹嗎?」 對方一聽反應很大,回說,「妳怎麼可以說我是納粹?」小紅笑著說。

還有一次在電車上賣報紙的小販到她面前就用德文說了一句,「反正你也讀不懂,不會買我的報紙。」小紅馬上用德文回他說,「你是在歧視嗎?你這樣還賣得出報紙嗎?」對方馬上要辯解說他沒有歧視。最嚴重的一次,是下電車時,有一個白人醉漢從後面推了她一把,讓她重重的摔在地面上,並罵她「越南婊子」之類的粗話,她身後的先生見狀開始與對方理論並發生衝突。

小紅說她自己是看情況回應歧視行為,前提是在保護好自己的情況下反應。

來自北京的80後獨立電影導演範坡坡,也有類似經驗。2019年2月,旅居柏林的他在鬧街上意外的遇到種族歧視者的攻擊。

範坡坡說當時他與朋友用中文逛街,突然有一名年輕大漢聽到他們在說中文時,衝過來用英文對著他們大罵,要他們「滾回中國!」。對方手上並晃著土耳其護照,對範坡坡示威。身為影像工作者的他把整個過程錄影下來,後來去報警。「我一點都不怕你」,範坡坡這樣回應了那個彪形大漢。

不過,範坡坡感到失望的是,警察在很久之後才處理他的投訴,又說因為對方不是德國籍,所以很難幫的上忙。


但是,警察後來循線找到對方。警方告知範坡坡說,對方在情緒上有點異常,範坡坡不是第一個受害者。警方又說對方供稱是因為當時看到新疆維吾爾族在大陸的遭遇後,因此在街上找中國人麻煩。

但範坡坡說,他很難接受的是還有自己一些大陸朋友竟然問他是否在街上太過招搖,「舉止太gay」讓對方借故找碴。現在還有人會說,如果你是亞洲人,就不要戴口罩在街上,在地鐵,以免被攻擊。他批評這種說法就好比過往有人要求女性穿著保守一點,以避免性騷擾一樣的本末倒置。「說法正迎合了種族以及性傾向歧視者的惡行。」他說。

範坡坡強調,其實他不意外因為武漢疫情而讓種族歧視甚或攻擊在德國又冒出來。他說如果你看德國的電視以及文化活動,基本上都還是白人主導,難看到多元文化的影子。他部分同意藝術家艾未未最近在搬離柏林,對德國的觀察,「一個想開放的國家,但它還沒有真的開放。」


翁鬱婷則表示,即使德國有成熟的轉型正義教育面對二戰的錯誤,但歧視還是很難根除。不同種族之間,對事物一定存在不同的認知或價值觀,當這些差異不被理解,歧視就不會消失。「某些人在高度政治正確的環境下找不到宣洩的出口,而新冠病毒在此時便成了種族歧視合理化的最佳借口。」她說。


種族歧視

事實上不只德國,種族歧視也隨著新冠病毒的肆虐,在全球各地堂而皇之的浮上台面開始攻擊少數族群。

英國衛報最近持續評論 ,指出英國種族歧視隨著新冠病毒疫情已經開始蔓延,攻擊華人背景或者亞洲背景的英國人。

今年一月底,居住在英國威爾斯城市的台裔英商呂束珠也向BBC投訴,表示農曆年從台灣探親後回到英國市集時,她被市集其他商家要求離開,指責她將病毒從亞洲帶回英國是不道德的事情,引起風波。呂束珠說她投訴媒體不是要一個道歉,而是希望讓大眾正視此事的嚴重性。

在南半球,許多華人也開始抱怨最近受到大大小小的種族歧視。根據 澳大利亞ABC新聞網 ,有一位在雪梨地區執業的華人梁醫師(Rhea Liang)說,有個病患看診後跟她開玩笑說「預防傳染新冠病毒,所以我不能跟你握手。」報道這則新聞的姓張的記者陳述自己在超商時,聽到一位澳洲婦人在她的背後說:「亞洲人,在家待著,別帶著病毒到外面來。」

種種跡象顯示,對亞洲人的種族歧視已經在全球蔓延,根深蒂固的歧視正公開的排擠甚至傷害少數族裔。




「能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廖長仁




《省報》頭版以「中國病毒」形容新冠肺炎,引發爭議。 資料圖片


平心而論,在武漢爆發病毒初期稱之為「武漢肺炎」,大概沒存心歧視之意。因為回顧歷史,有不少病症的稱呼,都是與地域名稱有關的。
例如「德國麻疹」是因由德國的醫生區辨出此類出疹的特殊性而得名;「日本腦炎」是因最早於日本分離出病原體;「伊波拉病毒」的命名,與「武肺」的情況相似,因最早發生於西非剛果的伊波拉河流域;細菌性傳染病「萊姆病」,因於1975年在美國萊姆鎮被發現而命名;「非洲豬瘟」則是因為1921年首次在非洲的肯尼亞被報告。

比較無辜的,是「西班牙流感」。由於該流感是於1918年爆發,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避免打擊士氣,參戰國都封鎖疫情消息。不巧的是,西班牙國王得病,而西班牙當時是中立國,於是各國就順勢把疫症命名為「西班牙流感」。


不過,雖有把病毒命名扯上爆發地區的不成文慣例,但此做法確易引起對個別地區「汙名化」,也曾掀起過爭議。

例如,2012年出現的MERS,因大多數個案患者皆曾在中東逗留,遂被世衛稱之為「中東呼吸綜合症」,引起部分阿拉伯國家抗議。在2013年,醫學期刊《刺針》(The Lancet)把一種抗藥性極強的超級細菌命名為「新德里1型」,也令印度醫學專家大為不滿。


為免造成「汙名化」,世衛及相關組織在2015年制定新疾病命名原則,包括以病毒的類型命名。不過,在實際運作上,當有疫情爆發時,各國需要馬上通報並呼籲公眾關注,在未能確認病毒類型前,冠以病毒的發源地稱呼,似乎難以避免。而當確認病毒類型後,則盡量以正式學名稱之。

了解這些背景,《省報》(The Province)日前在頭版,以「中國病毒」(China Virus)來形容新冠病毒,並不適當。將之定性為「帶有種族主義歧視性」,也許有點過激;但根據避免造成汙名化的原則,該標題也明顯不及格,且在社區造成分化。



別讓恐懼轉化為對立

特別在目前的敏感時刻,隨著疫情迅速蔓延,民眾人人自危的情況下,社區上已屢傳疑似「武肺歧視」的案例。這些事件中,有些確有較明顯的歧視成份;有的則似是由於恐慌而引致的非理性反應。但無論原因為何,一個多元文化社會都必須有所警覺,各方都有責任去避免進一步引發不必要的分化和爭拗,防止恐懼轉化為更深層的成見和對立,甚至真的形成了歧視。

正如卡繆在小說《瘟疫》中的名句,「我們每個人心裏都有瘟疫;沒有一個人,這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免除得了的」,而「能對抗瘟疫的,就是正直」。




新冠肺炎「歧視」無法治? 精神科醫師開3藥方

聯合報   2020-02-12 12:40  記者賴香珊




新冠肺炎來勢洶洶,民眾戴口罩防疫,人與人間的關係也變得緊張。本報資料照片


新冠病毒肺炎在大陸失控,且延燒他國,引起全球恐慌,也讓武漢人、大陸人、亞洲人等被歸類或貼標籤,使得反華心態也隨疫情升溫;但,歧視並非無法可治,資訊公開透明並教育,破除「恐懼」和「無知」,加上同理心就能改善該現象。

衛福部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師沈政男指出,傳染病最易被人貼標籤,像現稱「漢生病」的痲瘋病,在過去幾百年來就是被歧視或被隔離的族群,因怕碰到他們會被傳染而選擇隔絕,更貼上標籤,認定罹病者可能犯了錯,甚至是道德上有瑕疵。

尤其是大規模流行且無較好治療方法的傳染病或精神病,在民眾對致病的原因不了解感到強烈威脅感,或危險性高時因「恐懼」和「無知」為了自保的人就會對患者或該族群產生排斥,歧視、排擠或貼標籤,刻意營造出你我不同的差別心理。

沈表示,也因為如此,現今絕大多數精神科、罕病或長照等醫療、安養機構,總會因為民眾覺得難以接受,而被排擠到偏遠地區設置營運,這些人在情理上安慰了自己,覺得自己不會成為跟被歧視者一樣的人,同時間也成為了霸淩者。


然而在面對自己不了解的疾病時,民眾很容易去指責患者、疑似染病者或接觸者,認為他們就是不小心,甚至漫不經心才會去疫區旅遊,先入為主的以故意、自私、不檢點的心態將對方歸於在道德、行為上的無法自我克制,但這其實是種誤解。

沈政男說,病毒感染或傳染病規模,並不是一開始就能預測,尤其在不曉得其途徑和傳播速度的狀況下,容易錯判,但並非故意;不要歧視,而是多些同理心和信任,相信對方去疫區有其理由,誰也不想碰上這種事,更不可能是自願染病。

此外,國家在面對大規模傳染病時應讓疫病資訊公開透明才能教育民眾,且提供正確防疫觀念、疫病成因或途徑,澄清歧視、誤解或謠言就能避免恐慌;社會群體上則要有同理心去對待患者,個人則要做好自主管理,環環相扣才能落實防疫。



相關新聞:

歧視比病毒更可怕 此刻,我們更需要同理心和慈悲心

那個在米蘭街頭說「我不是病毒」的中國女孩:我有信心,會得到擁抱

【新冠肺炎】衛報:在英華人稱種族歧視「令人震驚」

衛報:新冠肺炎爆發後 英國對華人的種族歧視讓人震驚

歧視病毒正在蔓延中


網友回應:

在現代的社會裡,集體的催眠、集體的狂熱和集體的獵巫,比中古世紀更可怕。在民智未開,人權不彰的時期,無知造成的恐懼,排斥與仇恨寫出了人類發展史上最黑暗的篇章,從這個根源蔓延出來的悲劇鑿竹難書;但在資訊如此流通、知識唾手可得的情況下,許多人仍然盲目地跟隨媒體的操控,聽信網路的謠言,絲毫不用理智思考判斷,就自以為站在「全知」的高處隨眾人起舞,以批判他人讓自己得到安慰,以散播焦慮醫治自己的焦慮,同時在這樣的行為中獲得莫名的快感。這種心理上的病毒,傳播得比病理上的還要快速而無藥可救。  


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冠狀病毒會像 SARS 一樣,成為歷史的一個篇章。屆時,我們不要忘記風雨後的寧靜,是用許多生命交換而來,更不要忘記眾多默默付出的醫療人員,還有在這個時期對你表達善意的人。病毒會被消滅,疫情終會緩解,只有人性的光永遠不滅。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ericray10158944 + 1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2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ericray10158944
侯爵 | 2020-2-13 00:48:10

哇喔 看了這篇文章才知這病毒帶來的影響成面
人性呀 人們總用欺壓他人來抒自身的恐慌 知識及認知的不足...
總之感謝大大辛苦的分享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dsj525
王室 | 2020-2-13 00:50:45

本篇最後由 dsj525 於 2020-2-13 00:57 編輯

二戰是怎麼引發的?日耳曼民族是那個國家?是誰說雅利安人是世界上最優秀的民族?川普又是那個國家移民美國的?人類如果不會記取教訓,那....?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