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20-3-27 09:35:17

221.jpg

全球在21世紀的前20年,就歷經金融風暴、與目前仍看不到盡頭的新冠肺炎衝擊。我們無法預測接下來全球經濟與股市會如何震盪,但或許可以從上次金融風暴後的經驗,找出政府經濟政策的方向。

上次金融風暴發生後,由美國聯準會帶頭的量化寬鬆政策,將世界的利率水準壓到接近零,之後美國的經濟成長率平均約2%,英國除2014年有超過3%的成長,其餘各年都不到2%,歐元區則不到1%。這樣的成長停滯現象,韓森教授在1938年稱之為「長期停滯」。2013年美國前財政部長桑默斯認為長期停滯再現,央行楊金龍總裁在去年的演講中,也認同這個看法。

長期停滯的特性是低利率、低成長、低通膨,也就是俗稱的「悶經濟」。原因類似凱因斯的「流動性陷阱」,即廠商沒有投資意願,就算利率是零,也不想冒險。野村證券的研究發現,美國、歐元區、與英國在金融風暴後的量化寬鬆政策,雖然讓貨幣基礎相較於2008年增加了一到四倍不等,但銀行對企業的放款卻只有美國增加20%,歐元區與英國的銀行放款反而分別減少了2%與20%。相同的現象在1929年後也發生過,從 1929年6月到1930年3月,銀行向聯準會的借款從8億美金驟降到4千萬,形成景氣不好,但銀行不想跟聯準會借錢的現象。

雖然近幾年經濟是長期停滯,但美國股市卻是牛市,這或許是因為利率低,金融體系資金沒去處,大家將資金投入股市所造成。換句話說,每次股市因聯準會調降利率而大漲,並不是因為低利率會增加企業的投資,而是炒股的資金動能增加。

長期停滯時,貨幣政策的效果有限,需要靠減稅或增加政府公共投資的財政政策來推動成長。減稅的效果,視消費者與廠商是否願意增加消費與投資而定。川普2017年對企業的減稅,只讓企業將錢拿來購買庫藏股,推升公司股價,對經濟並沒有幫助。

政府增加公共支出,雖然能直接提高GDP,但也並非萬靈丹。它的負面效果有:一、政府增加支出造成利率上升,不利廠商投資。1950到1960年代盛行財政擴張政策,但那時的民間投資需求也高,政府的政策不僅推升利率,也帶來70年代的高通膨。但現在是低利率及民間投資不足的時節,這種排擠效果應該不太重要。二、政府亂花錢,就算沒有貪汙,也常投資於自償性不足的項目。常見的質疑是:如果廠商都找不到值得投資的機會,為什麼政府找得到?

誠然,如果自償性的評估基礎是獲利,那政府確實沒有能力做的比民間好。能合理化政府主導的建設,必須是具公共財性質的投資,也就是對經濟好,但民間沒意願或沒能力做的支出。

在新冠肺炎爆發前,長期停滯已需要政府積極增加公共財的供給。我國政府雖然提出了前瞻計畫,但各界仍有其他亟需重視的需求需要政府投資。現在,新冠肺炎已對服務業造成巨大損失,相對於美、英、韓國的紓困規模,我們相對保守。央行去年的報告中,提到政府的舉債尚有GDP 10.5%的空間。在現在利率極低的時候,政府應更大膽的舉債,投入必要的短期紓困與長期投資。

衛福部長陳時中率領的團隊,讓國人對政府的效能有極大的信心,也證明民主社會可以很有效率。專家主導、超前部署、與公開資訊是「順時中」的基礎。如果政府規劃與執行的重大投資計畫也能這樣,就不難獲得國人的支持,也才能脫離長期停滯的泥沼。

(作者紀志毅是中興大學財金系教授)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O.H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S.O.H
高級版主 | 2020-3-29 08:39:50

評估資訊可參考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