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732
皇帝 | 2020-6-29 09:11:54

221.jpg

兩岸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將在今(29)日屆滿十周年,身為ECFA服務貿易早期收穫計畫(簡稱服貿早收)亮點之一的金融業,十年來起了很大變化。台北富邦銀行董事長陳聖德接受本報專訪時提醒,業者思考自身戰略時,必須強化海外市場,尤其是非華人圈的經營能力,才能走出現階段「前有斷崖、後有追兵、國內整併無望」的處境。

現年66歲的陳聖德,歷經花旗集團台灣區負責人、中國信託金控總經理、新加坡淡馬錫旗下富登控股北亞及大中華區總經理,目前兼任統一企業中國控股獨立董事,為國內銀行界地位崇高的兩岸金融專家。

ECFA迎來簽署十周年,經濟日報專訪陳聖德,他強調,ECFA開啓了台灣金融業參與大陸金融市場的大門,也為先到的廣大台商及台籍員工提供了熟悉的服務。如果2010兩岸沒有簽署ECFA,今日一定不會有這樣規模的部署,也失去對大陸市場直接探索的機會。

陳聖德指出,這些為數眾多、精力十足的大小台商企業家,在異鄉安營立寨、全心投入,為台灣創造了許多世界第一。如今有些帶著資金、技術回到台灣,但也有許多繼續在當地茁壯、深耕大陸,並擴散到東南亞各地,這些都為台資金融業的區域化發展奠定基礎。

「我們應該珍惜這個契機」,環顧亞洲,甚至全世界,這也是少見的現象,除了為他們的成就喝采,也期許富邦和金融同業共同努力提升海外經營能力,做為支持台商永續發展的最佳後盾。

回顧2010年兩岸簽署ECFA之前,台灣整體經濟跟大陸的關係就非常緊密,「大家猜測總共有8萬家台灣廠商在大陸、超過2,000億美元的投資,介入的程度非常深」。

台資企業前仆後繼西進,有其時代背景。1985年,美、日、英、法、西德等五國簽署廣場協議(Plaza Accord),新台幣對美元面臨龐大升值壓力,從年平均39.85元兌1美元狂升到1989年的年均價26.4元。新台幣大幅升值,讓很多基層的台灣製造商外移到大陸,「很多到福建、到廣東去了,那是第一批台灣移出去的產業」。

時至1990年,新台幣升勢暫緩,人民幣對美元卻開始貶值,從年平均4.7832元兌1美元,劇貶到1993年的年均價8.6805元。「這期間,台灣不少電子業都移過去了,像鴻海就是1992年到廣東深圳成立富士康精密組件廠」。

1995年後的十年期間,人民幣持穩在8.3元左右,中國變成世界工廠,台商西進依舊絡繹不絕。2000年後,中國不但穩居世界工廠,隨著人均所得提升,消費市場更是魅力無窮,來自台灣的快消品三雄:統一、康師傅、旺旺,也都把握機會在大陸占有重要一席。

相較台資企業布局大陸既多且深,台資金融業最早進到大陸,卻是遲至2008年,首例為富邦金控取道子公司富邦銀行(香港)獲準參股大陸的廈門市商業銀行19.99%股權。「那時候常常講,『大經貿、小金融』,金融是在後面追趕的」。

眼看企業客戶都到大陸發展了,身為被高度監管的特許行業,金融業好不容易盼來了2010年ECFA金融早收的市場準入機會,各家莫不躍躍欲試。十年下來,已有16家台資銀行在大陸開了24家分行、五家子行。陳聖德說,這還只是ECFA早收部分的成果,不含已經簽署但後來卡關在立法院的服貿協議,原本打算開放的部分。

陳聖德是在2005年加入新加坡淡馬錫控股,淡馬錫是大陸引進外資改革銀行業體質的指標案例之一。他受訪時回憶,加入淡馬錫這家知名的新加坡主權基金之前,中國已把大型國有商業銀行的呆帳剝離出來給四大資產管理公司承接。大陸把四大國有銀行的體質整理得乾乾淨淨的,在外資總持股不能超過25%、單一不能超過20%的規定下,積極向外資戰略投資人招手。
淡馬錫當時先後參股了中國建設銀行6%、中國銀行4.59%,外資戰略投資人參股陸資銀行,非僅坐等這些銀行IPO(股票初次公開發行)後大賺一筆,「像我當時在淡馬錫,我們投資建行,就要負責教他們財富管理、中小企業、公司治理、風險管理」。

那是中國銀行業的吸收期,造成他們快速成長。

他感慨,「我們現在檢討ECFA的時候,大家常說台灣的銀行去了16家,在那邊就賺這麼一點錢,覺得好像中國市場沒有賺頭,可是我看到那些中國同業,這些年來,尤其像建行這種領導型的,成長真是驚人,已經變成世界上重要的金融機構了」。

以國內銀行業長期關注的招商銀行為例,招行是中國第一家做消費金融的銀行,曾因國內銀行協助建置信用卡業務及廣招台灣人才而茁壯。陳聖德說,2003到2005年間,招商銀行的市值不會比國內主要銀行大多少;時至今日,招行已是家市值約1,300億美元的銀行,大過台灣最大的國泰、富邦、中信三家金控加總市值的兩倍。

「台灣人會不會從ECFA得到非常大的利益,在於我們的能力有多好,因為他們是變化非常快的」。金融業西進不是人人都能得利,從陳聖德的觀察,參股的人大部分都得利,獨自經營的大概就是勉強。至於參股陸資銀行這條路,隨著兩岸金融業的規模差距擴大,「參股大的,我認為時機已經過去了」。

陳聖德說,新冠肺炎疫情之後,大陸提了個主軸叫「新基建」,基本上就是打造以5G帶動數據為主的新消費的大經濟,推動金融快速變化,但2018年開啟的美中爭霸戰,從貿易打到科技眼看快波及金融,在陳聖德看來,無論下一屆的美國總統由誰勝出,美國對中國的壓制都不太可能改變。

也因如此,儘管大陸仍是重要市場,「在風險報酬平衡考慮之下,台灣銀行業的大陸發展,一定會日益謹慎,而我們能在裡面扮演什麼角色,更是耐人尋味的」。

台資金融業如何在兩岸差距擴大,及美中對峙的迷濛前景中,走出清楚的發展戰略?陳聖德的想法是,必須強化海外市場,尤其是「對東南亞當地客戶」的經營能力。

台灣有36家本國銀行,多年來常被業者形容「overbanking(家數過多)」、存放款利差之低全球名列前茅,陳聖德則是說出了實話。「大家都抱怨這市場不容易賺錢,可是仔細一看ROE(股東權益報酬率),其實都還有10%到12%」。

相較之下,台資金融機構在海外市場的ROE,表現都不如台灣本地。「整個台灣的金融界,我們大家的成績單並不好」。

台資金融業為何非走到海外不可?陳聖德說,前有斷崖、後有追兵、國內整併又無望,要成長只能想辦法走到海外,但大陸又充滿了風險,包括政治的風險。

台資金融業長年來,老把服務台商掛嘴邊,但陳聖德提醒,台商群聚規模只出現在海外幾個地方:大陸、香港,越南而已。這些情勢都讓台資金融業無從選擇,「我們一定得要經營不是台商的那些客戶」。

陳聖德最近常看日本、韓國等的銀行業資料,危機感油然而生。那是個前有斷崖的局勢。日本、韓國的銀行,因為人口結構老化、投資人看不到前景,平均股價淨值比(P/B)已經低到不及0.5倍。

國內的銀行業如果不改變,目前股價淨值比雖然還有一倍左右,但以後可能伴隨人口老化而步入日、韓後塵,「valuation(市值)掉了以後,你的擴張能力就降低了」。

層出不窮的FinTech(金融科技)公司、甚至科技巨擘都想進到金融領域來分杯羹,也讓金融業者難以長期安逸。這些FinTech公司,「每一個都拿不走我們的全部,可是每家都非常聚焦,針對客戶的單一痛點來解決一件事情。問題是它有很多家」。

規模對金融業是重要的,國內銀行業的整併實際不容易推動。他分析,存、放款市占率一半握在政府掌控的公股行庫手上,;另外一半握在大型的民營家族銀行手上,大家都不會輕易地出售持股。在今天的政治環境下,政府主動推動市場整併也不太容易。

陳聖德說,「台灣的製造業可以由區域性的製造業、成長為世界級的製造業,這點我們已經證明了。現在我們要證明的是,台灣的金融服務業也可以變成區域性的服務業,這是我們大家的考題」。

台灣的商業銀行教父,現在每天最想解的,就是這道考題。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O.H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idwang
王室 | 2020-6-29 15:47:06

劇貶到1993年的年均價8.6805元。


所以現在的7.1元

還是偏高了

如果降到8.68元

中國外銷就打遍天下無敵手了

只是中國國內就慘兮兮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O.H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0-6-29 23:03:24

idwang 發表於 2020-6-29 15:47
所以現在的7.1元

還是偏高了

貨幣政策本來就是兩面刃,過度的貶值或者是升值對經濟都有一定的殺傷力。

如果有這麼容易的話,央行總裁也太好幹了。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S.O.H + 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6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