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a297063815531
威爾斯親王 | 2021-11-5 06:03:11


中芯國際在美國科技圍堵下,不論在材料、設備、研發與人才的取得上都受到限制。(中央社)
【大紀元2021年11月04日訊】(大紀元記者侯駿霖台灣台北報導)全球半導體晶片產能仍供不應求,台灣工研院4日指出,台積電、聯電、英特爾(Intel)、三星電子(Samsung)、格羅方德(GlobalFoundries)等半導體廠,今年均加碼投資以擴大產能,但中國中芯的資本支出卻衰退25%,也是唯一呈現負成長的廠商。
台工研院舉行「眺望2022產業發展趨勢研討會」,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經理彭茂榮表示,半導體為線上經濟的最大功臣,不僅實現線上非接觸新時代,同時推升全球半導體需求。
他也引述世界半導體貿易統計協會(WSTS)數據指出,今年全球半導體市場預估年成長將拉升至25.1%,來到5,509億美元的新高。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資深分析師劉美君認為,全球IC製造業的未來創新應用,將為全球電子裝置帶來新的風貌,產業結構也會隨著新興應用崛起而改變,帶動半導體需求上揚。
劉美君預估,今年各國半導體業者的資本投資將持續增加,晶圓代工、微控制器(MCU)的成長尤為明顯;觀察各國大廠,台灣資本投資成長率最高,其次依序則為北美、日本、韓國,但中國成長性則相對最低。
劉美君指出,就半導體廠投資動態來說,今年台積電資本支出年成長來到72%,聯電年成長為142%、英特爾37%、三星9%、瑞薩(Renesas)426%、格羅方德54%、英飛淩(Infineon)59%,各家資本支出皆呈現正成長。
不過,中國中芯今年資本支出卻是負成長25%。劉美君表示,主要是美國對中國在半導體設備方面的管制仍未放鬆,讓中芯取得先進製程設備的難度竄升,擴增產能僅以成熟製程為主。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產業分析師黃慧修指出,中芯京城第一期建設正在進行,預計完工後12吋晶圓月產能有10萬片,總投資金額為76億美元,並計劃於2024年完工;中芯深圳新廠則會在2022年投產,預計每月生產4萬片12吋晶圓,另也聚焦28奈米以上的成熟製程。
黃慧修表示,基於美國已將中芯列為貿易管制對象,擴建新生產線所需設備均須美國主管機關許可,故中芯新廠是否在2022年可以進入量產仍是未知數。
責任編輯:玉珍#



                        “ 您的按愛心是對我的最大鼓勵 ”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金幣 收起 理由
a09321441054306 + 6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金幣 + 6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