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jkf798
威爾斯親王 | 2022-1-28 22:05:30


▲港中大研究團隊認為,調節腸道菌失衡情況,可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圖/翻攝香港中文大學)


記者蔡紹堅/綜合報導

香港中文大學(港中大)醫學院團隊最新的一項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的腸道細菌失衡與出現「長新冠」(long Covid)的風險息息相關。

新冠肺炎引起的長期綜合後遺症,又稱「長新冠」,定義指新冠肺炎患者在病毒清除後,至少有一種症狀持續四周或以上。

根據研究團隊的資料,76%新冠患者康復後6個月內出現至少一種症狀,當中最常見的症狀包括疲倦(31%)、記憶力差(28%)、掉髮(21%)、焦慮(21%)和睡眠困難(21%)。

研究團隊發現,「長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異常,「好菌」明顯較少,而「惡菌」則較多;相反,沒有後遺症人士的腸道微生態則較豐富及多樣化,與從未染疫人士的相似。

▼港中大研究團隊。(圖/翻攝香港中文大學)


研究團隊並發現,「長新冠」患者在年齡、性別、其他疾病、使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藥物,以及感染新冠肺炎的嚴重程度等多方面均與沒有出現後遺症人士並沒有分別,反映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長新冠」的主因。

研究團隊進一步研究腸道細菌失衡與不同類別的新冠後遺症之間的關聯,包括呼吸系統、神經系統、消化系統、皮膚(掉髮)、肌肉骨骼和疲勞。研究結果發現,多達81種腸道細菌與多種新冠後遺症有關,當中不少細菌更與三種或以上持續症狀有密切關聯。

此外,團隊又發現「長新冠」患者腸道中缺少了幾種能提高人體免疫力的腸道細菌,包括青春雙歧桿菌、長雙歧桿菌和假小鏈雙歧桿菌,而患者入院時的腸道微生態失衡狀況是導致日後出現「長新冠」的主要因素。

中大醫學院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副主任黃秀娟教授指出,這是全球首個研究證實新冠肺炎患者康復後出現持續性腸道微生態失衡,而這現象很可能是導致出現後遺症的重要原因,「我們發現個別的腸道細菌種類與某些後遺症有特別關聯,顯示分析腸道微生態或可預測新冠肺炎後遺症。」

中大醫學院院長兼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教授總結總結,「我們的研究結果顯示,新冠患者的腸道微生態可以預測出現後遺症的風險。全球有數以百萬計人士感染新冠肺炎,此項研究顯示透過調節腸道內的細菌,可以促進患者痊癒及減少新冠肺炎後遺症出現。」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OracleLin + 12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最近在申請好市民勳章,請幫忙送顆愛心,我也會回送的~

https://www.jkforum.net/thread-9377755-1-1.html
回覆 使用道具
Kherclues
公爵 | 2022-1-28 22:23:22

攻擊消化系統很正常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