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柳耀揚
見習騎士 | 2010-7-14 11:33:28

U1235P2T1D4339871F13DT20100623175425.jpg
總兵府前的鄭成功招兵樹。 南都記者 楊曉紅 攝
U1235P2T1D4339871F9DT20100623175425.jpg
負責打撈古沉船“南澳一號”的南天順打撈船和德信號拖輪。 中新社



  像一片輾轉零落的楓葉,漂泊于萬頃海濤之上;又如末代王朝無意間扯落的一幅裙角,孤獨地浮于汪洋之中。如今,隨著“南澳一號”連續三年搶救性發掘,這片由本島和22個島嶼組成的南澳島域,越來越引人注目。

  相關水下考古透露,從珠江口至海南島這一漫長的南中國海沿岸,探摸共發現約有2000艘古沉船,而偏居東南一隅的南澳島域,在13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就多達200多艘。這片神秘的海域,因何成爲古沉船富礦?

  南都記者 楊曉紅 已是雨季。6月初,汕頭萊蕪渡口的輪渡,仍每天兩趟平靜地將渡客送上海島。透過濛濛雨霧,只見能抵8級風浪的廣州南天順打撈船,剪影般泊于雲澳鎮烟墩灣東南海面上。

  “最近又打撈上來了兩個錫壺、一杆木秤、兩顆圍棋子,以及繪有折枝蓮紋、麒麟紋、魚紋、牡丹紋的套裝青花瓷等,這些以前都還未出現過。”南澳縣博物館館長黃迎濤十分關注“南澳一號”古沉船的打撈進度。

  負責海上作業的廣東省水下考古隊則證實,到今年6月中,“南澳一號”已經打撈出2000多件文物,整艘沉船的文物估計多達上萬件。

  這艘滿載瓷器的商船,從哪�來,往何處去,爲何沉睡海底400年?雖仍有諸多謎團,但長期研究南澳島風土文物的黃迎濤,却似乎充滿解題的自信。他曾對中國古代南海絲綢之路做過長期研究。“就因爲是發生在南澳,一切都應不難解釋。”

  百澳良港

  從中國東南沿海一路南下的“海上絲綢之路”,以陶瓷爲最重要交易商品,方圓130多平方公里的南澳島,恰好扼其咽喉。

  從發現“南澳一號”的“三點金”(民間對南澳島烏嶼與半潮礁之間海域的俗稱)海面北望,南澳島77公里長的海岸綫曲折蜿蜒,彎曲係數高達 0.714。這使得整個海島遠望起來,既像一片風中輾轉零落的楓葉,又如末代王朝無意間扯落的一幅裙角,孤獨地漂浮于汪洋之中。

  “澳,在南方就是‘泊船的地方’,古時候南澳(島)又稱百澳,就是形容其可供泊船的港澳之多,現在整個島上比較有名的,還有99個澳”,土生土長的黃迎濤對島上地理非常熟悉。他舉例,比如名列南澳四大澳之一的深澳,就以水浚深而得名。古書記載(其)內寬外險,蠟嶼、赤嶼環處其外,一門通舟,中容千艘,番舶寇舟多泊焉。

  天然造就的良港條件,周邊海路四通八達,南澳島很早就吸引了不遠萬里駕舟而來的中外商人。近年考古發現表明,至少在唐宋時期,雖然不屬官方明令開埠的少數幾個通商口岸之列,南澳島已成爲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中轉站。不過,它遲遲沒有屬?自己的名字。

  直至蒙古鐵騎橫掃中原、南宋小王朝倉皇南逃,南澳之名才依稀可辨。今天,閩粵沿海一帶還流傳著一些傳說,比如福建東山島,有“沉東京、浮大帽山”之說;粵東海陸豐地區有“沉東京、浮蓮花山”之說;南澳島則有“沉東京、浮南澳(島)”之說。“從東南沿海地區不約而同的傳說中,可以推斷,這很可能是南宋王朝南逃時,一路留下的暗語”,南澳島一研究人員分析:“‘浮’在古語中,有‘經過’之意。”

  事實上,南宋恭宗德祐二年(1276年)臨安失陷後,益王在逃亡途中重新被大臣擁立爲帝。是年11月,帝舟離福州,南航入潮(汕),即駐扎在南澳島前村。爲解决幾十萬南宋軍馬的飲水問題,漂泊流離的宋王室决定在南澳沙灘上鑿井三口,分別取名“龍井”、“虎井”和“馬井”。

  如今,“龍井”、“虎井”已無迹可尋,唯有“馬井”仍清水盈底,常年甘澈。今年60歲的海島居民林仕堅記得,“文革”後期,一次颱風過後,“虎井”突然現出海面,一時島人驚喜無比,奔走相告。還是個孩子的他自己則赤脚走了10多�地,趕去海邊圍觀。此後“虎井”又一夜間盡淹于海濤,再未現身。

  明萬曆二年(1574年),饒平東�人陳天資(賜進士)修撰《東�志》,據其記載:淳熙七年(1180年),楊萬里爲廣東提點刑獄,海寇犯南澳,萬里命諸郡兵討平。這也是迄今爲止,“南澳”作爲地名第一次出現在正式史書中。

  海盜雲集

  明朝初年,爲防範盤踞海島的方國珍、張士誠殘部與海盜倭寇侵擾,明太祖朱元璋頒布律令,一方面加强海防,一方 面 取消海外貿易,要求“片板不准下海,點貨不准貢蕃”。而此時,歐洲地理大發現蓬勃興起,席捲全世界的海上貿易浪潮正越過印度洋,向東汹涌而來。

  由于海上貿易利潤豐厚,閩粵沿海民衆一直趨之若鶩。廣東省社科院歷史所所長、研究員李慶新說,即使是朝廷允許的朝貢貿易,貢使也能從中賺到巨額差價,如100斤胡椒在蘇門答臘值銀1兩,運到明朝便給價20兩;日本刀在本國價值800-1000文,明朝則給價5000文。“更不用說朝貢貿易之外的民間走私貿易,獲利更豐”。

  據記載,當時潮州富家大賈往往公然修造大船,遍歷諸部,揚帆而去,數月後滿載而歸,金寶溢于衢路,周邊百姓往往見之目奪心駭,都以爲“富擬王公,可一葦杭之而得”,于是不顧官令,紛紛駕船出海行商。

  地處閩粵交界處的南澳島,良港衆多,又基本屬?“兩不管”之地,雖然朝廷海禁政策嚴厲,它却儼然成爲海盜雲集、貿易昌盛的化外之地。

  不難想像,當年一艘艘滿載貨物的商船,清晨霧氣未散,就早早從廣闊的珠三角腹地出發,一路揚帆順韓江而下,直達汕頭樟林、柘林、南澳、萊蕪一帶,候風出海。天氣晴好時,南澳附近海面舟楫穿梭繁忙——— 畢竟這�是它們向更遠海域起航前必經的重要補給地。

  明洪武24年(1391年),朝廷因居民頑梗,盡發各澳居民到海門千戶所充軍;兩年後,針對少量重回南澳耕種的居民,大將湯和再次將其全遷回內地,以墟其地。然而,偷渡到南澳島的人依舊絡繹不絕,到永樂年間,朝廷不得不三遷其島,幷多次派兵海上,蕩寇掃倭。

  儘管如此,南澳島一帶無論寒暑,私蕃船隻從未斷絕。

  其實,當時走私貿易者,除少數當地居民,大多是勢力强大的海上走私武裝集團,南澳更被官方形容爲“盜賊淵藪”。海盜集團往往擁衆過千,猖狂流竄于閩粵浙一帶。明朝中期,以歙縣人汪直爲首的集團,其麾下甚至還有日本人等外國人,明嘉靖32年(1553年)騷擾沿海時,連艦數百,蔽海而來,以致濱海數千里同時告警。

  而十五世紀後期,隨地理大發現遠道而來的萄葡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也相繼來到東南沿海,叩關求市。可官府僅允許開放福建漳州、廣東廣州等兩三個港口進行朝貢,遠不能滿足激增的外貿需求。于是外蕃人或獨立、或糾合中國海盜,在閩粵沿海一帶大肆走私搶掠,直至明亡清興。這一時期,南澳島還曾被荷蘭人取名爲“好望角”。

  由于南澳地理位置獨特,每逢官府揖盜,粵方追捕則入閩,閩方追捕則入粵“追之則勢不可窮,縱之則勢將複返”。明萬曆三年(1575年),福建巡撫劉堯誨會同兩廣總督殷正茂,一起上疏皇帝請設南澳總兵,是年,皇帝詔受南澳鎮。

  “自此,南澳島從一個貿易自由港,變成了一個專門扼守東南門戶的海防重鎮。”黃迎濤語氣中頗有幾分惋惜。

  鹹味與硝烟味

  在南澳島設立軍事重鎮,海防意義不言而喻。“扼住南澳這一大島,無异于扼住了閩粵海上咽喉”,黃迎濤做了一個合攏手勢。

  清《南澳志》對南澳設鎮一事記述:澳之西爲廣之碣石鎮、虎門鎮、高廉鎮,西南則雷瓊鎮;澳之東則福之金門鎮、漳州鎮、福清鎮,東南則臺灣鎮,排若雁齒,聯若貫珠,而澳居其中……從職責上看,南澳雖設副總兵一名,統兵3000,受閩粵兩省之制,却同時反制兩省之兵。

  自南澳正式設鎮後,明代統治者在東南沿海築城池,建哨所、炮墩、衛所,將數千里海岸納入嚴密管轄之中。翻閱南澳方志,發現南澳設副總兵後,只負責軍事防務,幷無管理民間貿易的職責。其海外貿易,仍局限于狹窄的朝貢渠道。清初,南澳所在的東南沿海同樣多次禁海,幷將廣東、福建、浙江、山東等省沿海居民內遷30-50�,盡燒其民居船隻,片板不許下海。

  “從海防力量上講,清代海防無論機構建制、軍隊設置,還是炮臺武器等配備,都比明代要强大得多,但禁海效果幷不理想”,李慶新通過梳理大量史實,認爲在明清兩代戒備森嚴的海禁政策之下,實則涌動著民間汹涌澎湃的走私浪潮。

  “從利益角度看,由于朝貢收入全歸中央朝廷,地方政府却不得不爲朝貢墊付接待貢使、修補風漂之船等費用,爲彌補損失,以及本身禁不住巨大利益誘惑,明後期,尤其是貿易最繁榮的廣東地方政府,經常對民間暗流汹涌的走私貿易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有些甚至直接參與到走私活動之中。”李稱。

  由于海盜與官府在南澳島的百年角力,今天,已成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的南澳島留存的數百處歷史遺迹,也尤以海盜與官府海防遺迹爲多。黃迎濤如此概括,南澳就兩種味道,一是鹹味,一是硝烟味。位于深澳鎮東北角的吳平寨,至今仍有30余戶吳姓人家居住。明嘉靖年間,盜匪吳平即在此占寨聚衆爲王,後被戚繼光一舉剿滅。島上人還多稱吳平寨一帶爲“賊坳”,而金銀島則傳爲藏寶之地“漲潮淹不著,退潮淹三尺,傳的就是吳平在被戚繼光剿滅前,藏了十八桶金十八桶銀在金銀島某個地點,這是暗語,普通人哪�找得著。”島民小吳說。在深澳鹽場附近的總兵府,明清兩代先後有176位副總兵、總兵等入住,如今門前兩株百年古榕,濃蔭匝地,據說鄭成功當年也曾在此樹下角力招兵,力大者入伍。

  地處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歷朝歷代又走私猖獗,而海路凶險,導致南澳島周邊海域沉船甚多。“南澎列島之外,今天也還是西太平洋重要國際航綫;南澳烏嶼島內側,則是我國東南沿海內航綫,兩條航綫大多交通繁忙”,黃迎濤稱,就在2007年5月底“南澳一號”被發現之前“三點金”附近海面還觸礁沉沒了另一艘海輪。這一處海域布滿暗礁,海水稍漲便無法看見。

  相關水下考古透露,從珠江口至海南島這一漫長的南中國海沿岸,如今已探摸發現共約2000艘古沉船,而偏居東南一隅的南澳島域,在130多平方公里範圍內,歷代古沉船就達200多艘,類同商舶沉船的百慕大三角洲。

  6月中旬,負責打撈“南澳一號”古沉船的水下考古隊,仍在南澳“三點金”海面緊張作業。在已探明的8個沉船艙位中,除繼續打撈上大量的杯、碟、碗、盤、盞等青花砂石器外,考古人員還發現了一�迹斑斑的鐵銃以及兩個碗底明顯寫有“林宅”的青花瓷碗。

  “中國古代根本不記載商船往來,即使是官方允許的通商口岸,也只管徵收響銀,而不像外國公司那樣對商船有詳細記錄”,長期研究南海貿易的李慶新認爲,從目前已出水文物判斷,“南澳一號”很可能就是一艘民間走私商船,它的出現,也符合南澳島數百年來的歷史地理秉性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bluesky330
侯爵 | 2010-7-19 15:26:14

感謝樓主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區爺
王室 | 2021-9-25 20:54:45

💗非常感謝您辛勞無私的分享💗
讓小弟增廣見聞不少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