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邱鴻洲
威爾斯親王 | 2023-7-23 06:38:19

陸子初/台北報導
2023年7月23日 週日 上午6:00
國曆7月23日大暑前後是一年當中最炎熱的一段時間,尤其今(2023)年連日高溫,更讓大家吃不消,只能靠著午後陣雨,適時消暑一下。大暑時節,一期水稻都陸續收成、二期水稻也開始插秧,農田需水量增加,這段期間如果雨水不足,容易發生乾旱,被迫休耕。中央氣象局指出,雖然六月下旬時曾有一波降雨,稍微為南部解渴,但其實仍然未能完全紓解旱象,如果颱風季雨量再不來,乾旱就會持續。

有句話說「小暑驚東風,大暑驚紅霞」,指得都是颳颱風的徵兆,但是台灣上一次2019年8月的白鹿颱風以來,已經將近4年沒有颱風登陸,中央氣象局表示,這幾年曾發布15次颱風警報,有幾個颱風擦邊通過,至於為何沒有登陸,則是「機率問題」。至於第5號杜蘇芮是否有機會破除這項最久沒有颱風登陸的紀錄,則需視颱風最新動態,持續觀察。

大環境不利颱風生成 反聖嬰、氣候暖化都是可能因素

中央氣象局長期預報課課長羅資婷指出,以夏季來看,過去3年多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強,大環境不利颱風生成,而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增強的可能原因,一是反聖嬰的發生,其次則是觀察到海溫增暖,氣候暖化也是可能造成副高增強的因素。

分析歷史資料,從1958年至今,無颱風登陸臺灣的年份有10年,分別為1964、1972、1973、1979、1983、1985、1993、2020、2021、2022年。羅資婷指出,這10年當中有7年為反聖嬰年,當反聖嬰發展時,赤道西太平洋海溫偏暖,而當印度洋也偏暖時,赤道東風將比正常狀況下更西伸,太平洋高壓偏強,位置會更為偏西,孕育颱風的季風槽偏弱,颱風生成數就會偏少。

從1958年至今,無颱風登陸臺灣的年份有十年,其中1972-1973年為連續兩年沒有颱風登陸,若今(2023)年也無颱風登陸臺灣,將寫下2020年至2023年連續4年無颱風登陸臺灣的紀錄。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羅資婷指出,2020年至2022年夏季來看,反聖嬰持續發展,這3年夏季印度洋的海溫也偏暖,間接造成太平洋高壓偏強,提供了不利於颱風生成的環境場,使得這3年夏季西北太平洋生成颱風個數的確較氣候值偏少。颱風生成個數少,再加上太平洋高壓偏強且位置更偏西的因素,也影響造成颱風直接侵襲台灣的機率也更偏低。

從1958年至今,過去在1972-1973年連續兩年沒有颱風登陸,而在2022年時,則已經打破前項紀錄,從2020年起3年沒有颱風登陸,若今(2023)年仍然沒有颱風登陸台灣,則將寫下2020-2024連續4年無颱風登陸臺灣的紀錄,為有觀測紀錄以來首度發生。

不過,雖然2020年至2022年夏季沒有颱風登陸,被推測與反聖嬰有關,但是研究過去反聖嬰發展的年份時,仍有幾次有颱風登陸台灣的紀錄,羅資婷認為,颱風是否登陸臺灣,仍以當時推動颱風的導引氣流有關,反聖嬰只是其中的影響因素之一。

圖中黃色代表海溫偏高,藍色為海溫偏低,箭頭代表風場方向,箭頭指向左側為東風增強。從圖中黃色部分可看到,反聖嬰發展時,從印度洋至西太平洋的範圍都偏暖,赤道東風將比正常狀況下更西伸,太平洋高壓也偏強,位置更偏西,孕育颱風的季風槽偏弱,颱風生成數偏少。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近4年曾發布15次颱風警報 遇到台灣就轉彎?氣象局:機率問題

查詢中央氣象局颱風資料庫,從2019年8月的白鹿颱風以來將近4年期間,台灣其實曾經發布15個颱風警報,不過最後都沒有登陸。大家最好奇的是,是不是颱風遇到台灣就轉彎?

羅資婷解釋,太平洋副熱帶高壓越強,的確是不利於颱風的生成,但是颱風的路徑必須視當時的「駛流場」決定。「駛流場」是什麼?想像在洗臉盆放一盆水,這就是太平洋,並在上面放一個小浮標,當作是颱風生成位置,當你把塞子拔起來,水開始流動,浮標也會跟著旋轉,但是它的路徑是什麼則必須透過觀察、無法精準預測。因此,颱風在最後階段為什麼沒有登陸台灣,是「機率」的問題,尤其台灣很小,角度稍微偏一點就錯過了。

至於今(2023)年即將回歸聖嬰發展年,是否會影響颱風個數及侵台機會?之前民報農民曆在節氣芒種時也曾說明,東太平洋海溫較正常年溫暖,因此颱風生成位置會較為偏東南,距離台灣較遠,雖然颱風有機會持續發展為較強的颱風,但也同樣因為距離台灣較遠,路徑更難預估,有時候還沒到台灣就轉向其他地方了。

今(2023)年預估侵台颱風3-5個 登陸幾個仍待觀察

根據氣象局過去統計資料顯示,6至12月約有21至25個颱風生成,侵台颱風個數約為3至5個,即使近幾年颱風未登陸,但是在2021年有22個颱風、2022年有25個颱風生成,仍屬正常範圍。氣象局預估,今年下半年北太平洋西部的颱風生成總數正常至偏少,侵台颱風個數則是接近正常的機率較大。

不過,許多人看了氣象局預估「侵台颱風」個數以後會說氣象局「不準」,羅資婷解釋,「侵台」颱風是指對於台灣較有影響,與「登陸」是不同意思;氣象局對於每個颱風的路徑、是否登陸、災損情況進行評估,在颱風過後才會定義是否為侵台颱風。

羅資婷表示,氣象局仍在持續觀察今年颱風動態,尤其颱風帶來的雨量為台灣南部用水主要來源,雖然今年六月下旬曾有較明顯的梅雨,但仍無法完全為南部水庫解渴,一旦颱風無法帶來足夠的雨水,下半年至明年春季乾旱發生的機率就會增加。因此,不僅面對缺水的風險必須要隨時做好準備,其實對於防颱演練也必須精進。

中央氣象局預估今(2023)年侵台颱風正常,約3-5個。圖/中央氣象局提供
你不知道的颱風小檔案

根據中央氣象局《氣候百問》,對於颱風有做了豐富的紀錄,也讓我們更了解與颱風有關的大小事: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wd19570712 + 20 感謝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bustblade88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