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飛高
大親王 | 2010-8-31 13:36:37




俄制BM30型“龍卷風”多管火箭炮[資料圖片]


俄制BM30型“龍卷風”多管火箭炮[資料圖片]

    長期以來,由于媒體和現實的原因,人們只熟悉美國的MLRS火箭炮,而對于蘇聯和俄羅斯火箭炮僅僅停留在對“斯大林管風琴”的片面認識上。事實上,現在俄羅斯擁有世界上綜合水平最強的火箭炮——BM-30龍卷風。
     起源
    衛國戰爭爆發後,蘇德雙方在俄羅斯廣袤的大地上展開了生死廝殺,德軍的空地協同閃擊戰和蘇軍的寬正面、大縱深、強火力連續突擊方式都在往復對抗中得到驗證和發展。
    戰爭的需求自然帶來裝備技術進步的需要,閃電戰的要義是盡快突入敵方縱深,並最大限度的對敵造成恐嚇,解構敵防禦體係。如果防禦一方有所提防或防線嚴密、有層次,閃擊戰將難以取得效果(比如1941年的莫斯科和1943年的庫爾斯克)。
    在蘇軍一方,縱深突擊理論在進攻中必須滿足兩大條件才能奏效:快速突破和縱深機動。但是對于善于快速機動彌補防線空白的德軍來說,前者常常難以一次奏效。
  在二戰時期蘇聯紅軍的作戰理論中,強調大量集中火炮和前線強擊航空兵火力。當時蘇聯紅軍的無線電設備數量不足,性能也不佳,無法配備到基層單位。紅軍中自然也就沒有西方盟軍或者納粹德國陸軍中的炮兵前進觀察員(或火力引導官)。因此火力突破時必須嚴格遵守事前規定的時間表,否則將導致慘重的誤傷。
    而廣泛裝備無線電的美軍的炮火引導則可以為最一線的步兵在廣泛的戰場空間內提供靈活、機動的實時支援。即使是散兵坑�躲藏的列兵也可以用無線電呼叫後方的火炮進行遮斷。
    雖然蘇聯紅軍的炮兵單位時間內投射火力比美國多,但德國人更害怕美國炮兵,因為美國人能將大部分火力集中到他們頭上,幾乎沒有浪費。
   戰後,蘇軍炮兵對衛國戰爭中炮兵運用進行了總結,同時也對德軍和盟軍的炮兵戰術和技術詳細分析。這些報告都寫進了蘇軍各級指揮學院的教材中,當新一代的紅軍指揮官了解到外軍炮兵的能力後,便對自己的炮兵也寄予厚望,企盼他們能將不同陣地上發射的彈藥同時精確的傾瀉到同一目標上。
  但蘇軍身管火炮火控係統在當時是無法達到這一要求的,于是蘇軍把希望集中在了能以高密度彈藥區域覆蓋彌補精度的火箭炮上。1970年代末,隨著蘇軍作戰指導思想由大規模核突擊條件下進攻轉為常規突擊,以精度為主的新一代大口徑火箭炮係統也開始研制、服役,首先是BM-28颶風(Uragan)220毫米16管火箭炮(設計局代號9K57)。颶風係統比BM-21冰雹(Qrad)係統的射程增加了2倍,但仍採用無控火箭,散布頗大。稍後出現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龍卷風(Smerch)300毫米12管火箭炮係統。
    係統構成
    龍卷風火箭炮的設計型號為9A52,整個係統的設計局型號為9K58,由位于俄羅斯圖拉市的(Tula)合金精密儀表設計局(SplavState Research and ProductionAssociation)研制,該設計局也是BM-21、BM-28火箭炮係統的研制者。
    9K58係統于1983年設計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舉辦的亞洲防務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時變為現在的12管樣式。
    該炮被北約稱為M1983型,是蘇聯(包括俄羅斯)最大口徑的火箭炮,主要裝備蘇聯軍屬遠程火箭炮兵旅,每旅下轄3個營,每營下屬3個連,連各裝備3輛9A32型發射車和1輛9T234-2裝填-運輸車,全旅共27臺發射車。
    龍卷風火箭炮旅主要擔負軍作戰地域內的火力支援,壓制和殲滅有生力量,摧毀裝甲目標、炮兵連隊,同時也可加強到主要進攻軸線師以提高突擊火力密度,打擊正面之敵集團軍的前沿機場、軍師指揮所、倉庫。
   1989年,更加現代化的9K58-2係統(對外軍售時稱龍卷風-M)進入一線並逐步取代舊型號,擔負起火力突擊己方前沿20-70公�范圍內敵裝甲部隊、指揮中樞、機降部隊登機場地(蘇軍一直對美軍的直升機蛙跳戰術十分忌憚,在各兵種戰術教令中均強調及時尋殲其部隊及集結場所)、防空陣地等高價值目標的重擔。
  9K58-2係統改為團-營編制,全團配屬12臺9A32-2型發射車、3臺9T234-2裝填車和1臺指揮車。9T234-2裝填車的駕駛艙為兩部分,分別位于發動機艙兩側,中間為水箱散熱器。駕駛室後車廂內載有12枚待發火箭彈,車體後部右側裝有液壓驅動的裝填起重機,回轉范圍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質量850公斤。裝填時,裝填車與發射車車尾對接,裝彈架挂在發射車定向發射管尾部進行裝填。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鐘內將12發火箭彈裝填到發射車上。
    一直以來,蘇軍炮兵都十分重視火炮指揮係統,為了發揮龍卷風M係統的巨大潛力,合金設計局為其配屬了康土爾(Kontur)生產聯合企業新研制的飼養籠(Vivari)指揮控制車,並將此係統也配備到裝備基本型的各旅中。
  龍卷風火箭炮旅(團)配屬的飼養籠自動化射擊指揮係統在以往舊型號基礎上進行了很大改進,具有搜集分析目標信息,對全旅的火力進行集中和規劃、與各類情報來源進行作戰情報交互的能力,這和美軍M-270係統的TF火力控制分發係統(TakeFire)基本類似。該係統裝在1K123射擊指揮控制車內。指揮車採用卡瑪斯(Kamaz)-4310越野卡車底盤,為了拋開油機、變電車等專用電源站機動,指揮車後面拖挂了1臺發電機拖車,可自行發電,相比以往的炮兵指揮係統來說是個很大的進步。為了保證指揮員的舒適,車內還裝有空調、過濾通風設備和加熱設備等,可供連續作戰36小時。
   指揮車內置2臺E-713計算機、綜合戰術態勢顯示設備、C3I終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機,可為每臺發射車分發目標彈道數據。其中E-713計算機為俄羅斯90年代最新技術,是一臺固化程序專用計算機,具有很高的計算速度,而且體積較前一代E-167專用彈道計算機小得多。
  其作戰軟件功能包括:接收、處理、儲存、顯示和發出指令;向上報告戰鬥部隊的位置及準備狀況,向下傳達攻擊指令,並以圖表形式指定目標,給出火力分配建議;制定集中攻擊和對敵各縱隊攻擊的火力計劃,計算坐標方位角;同時為6門旋風火箭炮計算射擊諸元,根據氣象數據提供氣象報告等。而執行這些程序所用的隨機存儲器內存僅96K,只讀存儲器內存288K,可見俄羅斯軟件工程師深厚的數學功底。
   為了在頻繁的機動中仍能保證有力的指揮,指揮車採用了2臺高頻電臺和2臺甚高頻電臺,可保證運動時50千米和停車時350千米距離內的可靠無線電聯絡。指揮車向發射車的通信由R-173M甚高頻電臺完成,指揮車間和向上的通信借助P-171M10Y高頻電臺進行,通過無線電中繼臺和有線通信線路實現線路間的數據交換。如果遭受幹擾,係統能在1秒鐘內接通備用通信通道,並轉入跳頻模式工作,具有很強的保密和抗幹擾能力。
  此外還配有1臺衛星通信車,可通過通信衛星和上級進行溝通。作戰時,全旅(團)的火箭炮發射車以指揮車為中心站建立通信-數傳網絡,中間配屬1-2臺轉發、備份用的中繼車,主要的指揮任務在中心站上完成,但中繼車也能介入,當中心站處于無法指揮的情況下,作戰軟件自動將指揮權交給中繼車。
  這樣的設計實際上使龍卷風係統的指揮結構成為扁平網狀結構,而非蘇軍以往的樹狀垂直指揮模式。指揮網絡能實時轉發來自衛星、指揮中心等C3I係統的信息,或將基層火力單位附屬的偵察車所發現的目標諸元送給上級進行判別處理。通過該係統可讓上級指揮官直接和單個發射車交互,也可讓不同的營互傳信息。
    實際上,這種布置已經擺脫了蘇聯紅軍時代從上至下的樹狀指揮-通信-情報交換模式,接近美軍的Link數據鏈網絡係統,所以,西方國家一味貶低俄羅斯軍隊的指揮模式其實缺乏根據。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9 + 9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9  金幣 + 9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茶禮王
公爵 | 2011-1-17 15:20:58

被那麼多枚火箭同時打到的話..
應該會很痛吧~
{:3_318:}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