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starlit901
威爾斯親王 | 2024-3-21 20:26:24

【記者何心嵐/台北報導】6歲陳姓男童,因長期右臉不對稱性突出四處求醫,經檢查顯示右臉顴骨有一顆直徑約1.7公分的腫瘤,但不會疼痛也不會痠麻,而無從得知實際病症,經過臺北榮總檢查,得知是罕見的「惡性梭狀細胞肉瘤」,所幸北榮醫療團隊利用「3D列印+人骨拼圖」技術達成生物性重建,成功讓男童順利康復。

臺北榮總今(3/21)下午發表一則罕見的病例,一名6歲的陳姓男童,半年前因右臉不對稱性突出到四處求醫 ,但其臉部不會疼痛也不會痠麻, 一直無法確認實際病症為何。父母轉向臺北榮總求助,經超音波導引切片及次世代定序檢測診斷為罕見的顏面骨「惡性梭狀細胞肉瘤」。

北榮表示,「惡性梭狀細胞肉瘤」是一種罕見的骨頭或軟組織惡性腫瘤,起源於存在全身各種如脂肪、肌肉、血管、神經、骨頭周邊結締組織之中的梭形細胞。

重建整形外科王天祥主任表示,男童罹患惡性腫瘤在右側顴骨裏面,由於不是常見的位置相當棘手,考量到陳姓男童年紀尚小,對於外貌相當在意,在進行惡性腫瘤的根除性治療後,搭配化學治療,還使用了最先進的「3D列印手術導引拼圖模型」,進行精準、微創的腫瘤切除手術,並搭配使用「冷凍自體骨」達成生物性重建。

王天祥主任說明,傳統的手術方式,需要切開頭皮長達數十公分的傷口,醫療團隊使用「拼圖拼接」的概念,讓手術導引板分成數小塊,能順利地從病人眼角及口腔內的微小創口導入,再拼接之後準確的放在顴骨上。

王天祥主任強調,中臉部缺陷的重建,對於最有經驗的外科醫生來說,仍然充滿挑戰性,隨著顯微手術及顱顏手術的進步,醫師能夠選擇用於顏面部重建的手術方式五花八門,但患者仍須與外科醫生共同決定適合自身的治療方案,從而達到最好的功能性和美觀結果。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