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弟華
威爾斯親王 | 3 天前

20250427002336.jpg

古人將棺材埋入地底後,還會額外堆起一座小土堆,這項習俗背後其實與孔子有關。(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古人非常重視喪葬禮儀,不僅認為「人死為大」,也講究「入土為安」。不過許多人好奇,既然棺材已經埋入地底,為什麼掩埋後還要額外堆起一個小土堆呢?其實這個習俗的背後與孔子有關。

大陸知名博主孫雅鑫指出,《說文解字》中解釋:「墓為平處,墳為高處。」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墳墓」一詞,實際上兩者意義有所不同。「墳」指的是高地、土山,例如屈原在《哀郢》中寫道:「登大墳以遠望兮,聊以舒吾憂心。」這裡的「大墳」,指的就是一座高高的土山。至於墳上的土堆,則與孔子有著密切關聯。

根據《周易》記載:「古之葬者,葬之中野,不封不樹。」這說明在遠古時代,人們下葬後是不築土堆、也不種樹的。因此,當孔子希望為父母合葬時,卻遲遲找不到父親的墳墓。《禮記》提到:「孔子少孤,不知其墓。殯於五父之衢(ㄑㄩˊ)。人之見之者,皆以為葬也。其慎也,蓋殯也。問於郰(ㄗㄡ)曼父之母,然後得合葬於防。」孔子最終在好心人的幫助下,才找到父親的墓地,並成功將雙親合葬。

對此,孔子感慨萬千,他認為,古人只修墓而不築墳固然有其道理,但自己長年在外漂泊,如果墓地沒有任何標誌,將來返鄉祭拜時,恐怕連父母的墳墓都找不到。所以孔子便在墓地上「封之,崇四尺」,也就是堆起一個高約4尺的土堆。孔子去世後,他的墓地同樣堆有土堆。

《孔子世家》記載:「弟子及魯人,往從塚而家者,百有餘室。」其中的「塚」,指的正是墳墓。從此,人們逐漸從早期的「不封不樹」,轉變為「又封又樹」,並依照死者的身份與地位,決定墳頭的高度、大小,以及樹木的數量。

例如秦始皇的皇陵,其封土就高達50餘丈,換算下來約有115至120公尺,相當於一座小山的高度,可見秦始皇生前地位之尊崇。至於墳上的土堆,不僅方便識別、防止踩踏,也有助於排水、避免積水,甚至能防止無意間被人破壞,可說是兼具實用與象徵意義。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