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6 天前

炎熱的夏天,你打開空調,房間迅速變涼。 而這台安靜運行的空調沒有任何會損害環境的氣體,也不會悄悄成為氣候變化的“幫兇”,因為它的核心製冷系統使用的是金屬合金,沒有任何氣體排放,或引發全球空調革命。
101237407.jpg
小國大創新:斯洛維尼亞的無氣體空調

斯洛維尼亞是歐洲一個僅200萬人口的小國,但盧布爾雅那大學的工程師們卻正在書寫製冷史上的新篇章。 近百年來,我們使用的所有空調和冰箱都基於同一原理:氣體壓縮、蒸發、冷凝的循環過程。 但斯洛維尼亞研究人員說:「我們可以不用氣體也能製冷。 ”

  

神奇的金屬“冰塊”

這項突破的核心是一種叫鎳鈦合金(Nitinol)的特殊金屬。 與其他金屬不同,這種合金有一個奇特的特性:當你擠壓它時,它會變熱; 當你釋放壓力時,它會急劇降溫。 科學家們稱這種現象為「彈熱效應」(elastocaloric effect)。

  

想像一下,如果你能快速壓縮一塊海綿,它會變熱; 然後當你鬆手讓它恢復原狀,它會變冷——鎳鈦合金就是這樣工作的,只是效果強大得多。

  

環保意義重大

傳統空調使用的製冷劑是全球變暖的「隱形殺手」。。 這些氣體(HFCs)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上千倍。 即使是一小塊手掌大小的空調洩漏,其環境影響也相當於一輛汽車行駛15,000公里產生的碳排放!

  

斯洛維尼亞的SMACool原型機通過完全消除這些有害氣體,直接解決了這一環境威脅。 雖然它目前效率僅為傳統系統的15%,但考慮到這項技術剛剛起步不到十年,而傳統壓縮機已經完善了一個世紀,這已是令人鼓舞的開始。
中國突破:香港科大的千瓦級跨越

就在斯洛維尼亞的科學家們努力改進他們的原型機時,令人驚喜的消息早已從香港傳來。 2025年2月,香港科技大學的研究團隊在世界頂級科學期刊《自然》上發表了突破性成果:他們實現了世界首台千瓦級固態空調,使用的同樣是鎳鈦合金的彈熱效應。

  

從“不可能”到“已實現”

過去,彈熱製冷系統的冷卻功率不超過300瓦,這使得該技術僅能用於小型裝置。 香港科大團隊的系統將這一數位提升至1,284瓦——足以在15分鐘內將一個小房間從悶熱的31°C降至舒適的21°C。

  

他們是如何實現這一躍進的?

  

香港科大團隊提出了幾項關鍵創新:

  

串聯力量,並聯流體“的架構:想像10個工人一起推動一塊石頭(串聯用力),但冷卻液像分流的河水一樣並行流過每個工人身邊,保持低壓高效。

  

薄壁管狀設計:就像鋁鍋比鐵鍋導熱更快,他們使用薄壁管狀鎳鈦合金,大大提高了熱傳遞效率。

  

石墨烯「魔法水」:研究人員在普通冷卻液中添加了少量石墨烯(每升僅2克),熱傳導效率卻提高了驚人的50%。 這就像給普通水加入了「超級導熱粉末」。

  

高頻運行:系統能以3.5赫茲高頻穩定運行,每秒完成3.5次壓縮-釋放迴圈,大大提高了製冷效率。
101210917.jpg
這兩項研究展示了科學創新的美麗畫卷:斯洛維尼亞團隊開創了新路徑,而香港科大團隊則突破了實用化的關鍵瓶頸。 兩者互為補充,共同推動了這項革命性技術的發展。

  

未來:我們的空調將徹底改變

當一個小國和一所大學都能做出如此重大的突破,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幾年,這項技術將可能迅速成熟。 未來夏天將:

沒有嗡嗡作響的壓縮機

沒有對環境有害的製冷劑

  更高的能源效率  

更小的碳足跡

  

考慮到全球空調數量預計從目前的20億台增至2050年的60億台,這項技術的普及將為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重要武器。

  

有時候,最偉大的創新並非來自規模最大的國家或投資最多的公司。 斯洛維尼亞的例子告訴我們,突破可以源自任何地方; 而香港科大的研究則表明,中國科學家正在引領前沿技術的商業化進程。

  

無論這場製冷革命最終由誰主導,有一點是確定的:在應對氣候變化的關鍵時刻,科學與創新正為我們帶來一股真正的「清涼風」!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一顆紅豆 + 20 離實用還是有一段路
野生Asa + 20 + 20 精彩內容加分獎勵!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19830523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00  金幣 + 5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5 天前

本篇最後由 732 於 2025-8-8 12:40 編輯

我的研究有一部分就是在做鈦鎳合金,這種合金最主要的功能是形狀記憶效應,在火星上的好奇號的輪胎就是用這一類合金做的。最主要這一類合金製作非常的昂貴,鈦和鎳的比例差一點就會影響麻田散鐵相片溫度,樣品製造非常困難,當然論文不會提到這一點,再環保的冷氣但太貴就沒有人會買。

好友可以去查「熱電制冷機」, 這個一樣是完全固態而且不需要冷媒就可以制冷,同樣也可以製造冷氣機。這項技術已經發展了60年,發表在自然或是科學頂級期刊上的論文不計其數,除了做小型的冰箱之外,其他沒有任何的應用,同樣的也是因為太貴。

這一類的研究就應驗證了一句話,夢想很美好,但是現實很骨感!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樓主太有才啦!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5 天前

732 發表於 2025-8-8 12:38
我的研究有一部分就是在做鈦鎳合金,這種合金最主要的功能是形狀記憶效應,在火星上的好奇號的輪胎就是用這 ...

覺得還是傳統比較實用
運用的方式很多
吸收式製冷也是一種
引言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5 天前

鄭玄琦 發表於 2025-8-8 20:17
覺得還是傳統比較實用
運用的方式很多
吸收式製冷也是一種

是的,新科技要取代使用了這麼久的成熟技術是很困難的,除非是有價格上的優勢。

就像電動車也很難取代內燃機引擎,充電和加油,很明顯加油快又方便很多。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