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歐蓓羽
大公爵 | 9 小時前

10:202025/08/23 中時 藍孝威

據《體壇經濟觀察》報導,體育與科技的融合構成了整個行業的歷史大趨勢,而今,人形機器人已經成為了這一趨勢的焦點。以人為主體的運動會我們屢見不鮮,那麼以人形機器人為主體的世界運動會,又是否能夠吸引你呢?
第12屆世界運動會此前在成都舉辦的同時,另一場「世運會」也在北京同期舉行。從創新前沿的實驗室到爭奪榮譽的競技場,人形機器人也迎來了他們的「世運會」時刻。

8月14日晚,2025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開幕式在國家速滑館「冰絲帶」舉行,來自全球多個國家和地區組成的280支隊伍依次登場亮相。這是全球首個以人形機器人為參賽主體的綜合性體育盛會。
近幾年隨著人工智慧技術不斷創新突破,具身智慧正逐步從理論走向實踐。不管是此前北京亦莊的人形機器人半馬,還是在巴西舉辦的機器人足球世界杯,又或者是央視總台舉辦的《CMG世界機器人大賽·系列賽》,都向全行業展示出了「人形機器人+體育」結合的激情畫面。

當然,從體育技能和競技形態的角度客觀分析,這些「運動員」在賽場上的每一個動作仍然顯得有些生澀,在網路上甚至流傳著許多令人啼笑皆非的失誤集錦。例如宇樹機器人摘得1500米長跑金牌的過程中,就出現了撞倒其他機器人操作員後「肇事逃逸」的片段。
但正是這些略顯笨拙的瞬間,讓人們對這些「運動員」產生了更多的親切感和幽默感,也不禁更讓大家期待未來不斷進化和叠代後的他們,在人機共生的發展趨勢之下,能夠幫助體育行業帶來各種變革。

一、人形機器人為什麼要「參與」體育?

人形機器人在體育領域的探索速度,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想象。
從最初的一手一腳簡單展示,到如今能夠參與各類體育賽事,人形機器人在短短一兩年年時間,已經在技術上取得了不少的突破。
最初,機器人僅限於在特定環境中執行簡單任務,但新一代的人形機器人正逐步實現「通用性」的目標,這本質上是將語言交流、動作操控和環境感知這三大系統融合的成果。
從今年4月的全球首個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賽,到8月份的世界人形機器人運動會不過半年左右的時間。大家有沒有發現,人形機器人在體育領域的多個「全球首個」,幾乎都是在中國本土誕生?

全球首個半馬、全球首個世運會、全球首個格鬥賽......中國見證了人形機器人體育領域的眾多歷史時刻。在體壇經濟觀察看來,這背後體現了中國在機器人行業方面的絕對實力。
在央視春晚爆火的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第一股的優必選、前華為天才少年「稚暉君」創辦的智元機器人等中國公司,都已經是人形機器人行業的佼佼者。

那麼,為何這些公司的人形機器人產品紛紛參與到體育競賽?根據《體壇經濟觀察》分析,人形機器人參與體育賽事,一方面能夠為公司及其產品帶來更多的品牌曝光機會。這些公司借助體育營銷作為宣傳策略吸引更多的目光,提升在消費市場乃至資本市場的形象和關注。
考慮到如今人形機器人企業仍然是在「燒錢」的階段,而體育又是超越國界的「通用語言」,結合體育場景進行背書對於人形機器人企業並無壞處。

另一方面,複雜多變的體育項目是提升人形機器人技術的重要訓練場景。或者更直接地說,不同類型的體育場景能夠讓人形機器人更好地進行「學習」。
根據《經濟參考報》報導,清華大學計算機博士、體育部博士後李晨曦稱,體育競技提供了複雜多樣的真實場景,對機器人來說意味著從感知環境到信息分析、再從實時決策到運動控制的考驗,這正是機器人研發需要的。
體育賽事的核心特質在於其即時性和不可預測性。與在標準化實驗室進行規律性訓練不同,機器人企業能夠在無法預知的體育賽事場景中收集到更多關鍵數據。這使得企業未來能夠通過分析這些數據,不斷改進人形機器人產品。

玄智(深圳)創新科技有限公司賽事總監王奕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機器人如果不小心出點洋相,我們反而『更開心』。」因為機器人在動態複雜環境中的運動控制極具挑戰,團隊希望以此來測試穩定性,在「實戰」中盡可能多地收集反饋數據,以改進提升。

二、人形機器人應用場景,哪些值得期待?

行業共識認為,人形機器人本質是AI系統落地物理世界的最佳載體。它展現了在多種場景下的適應性,比如在複雜地形中行走、執行細緻的操作以及進行情感互動,其價值不僅在於取代那些重復性的勞動,更在於它能夠重新定義生產力的結構。
根據目前人形機器人與體育行業的發展趨勢預測,未來人形機器人不僅能參與體育競賽,還將有望滲透到執裁、訓練、製造和服務等多個領域。
以執裁場景為例,事實上機器人在國際大賽上已經有過「亮相」。在2023年的杭州亞運會田徑鐵餅賽場上,幾隻電子機器狗來來回回運送鐵餅,減輕了裁判團隊的工作量。那麼隨著近幾年人形機器人加速叠代升級,於國際大賽上見到他們在「工作」的概率,無疑會大大地提升。
在訓練和輔助領域,叠代升級後的人形機器人有望扮演教練或夥伴角色。運動員可與機器人進行一對一練習,例如網球對打或乒乓球對打等場景,都是人形機器人在訓練。

在先前的文章中,《體壇經濟觀察》已經提及了陪爬泰山這類情緒消費、為快樂買單的消費趨勢在持續升溫。因此,未來許多消費者對於這種結合新奇體驗和陪伴感的體育消費,可能會感到更加吸引。
此外,極度依賴勞動力的體育用品製造業,隨著人形機器人的不斷叠代升級,有望重塑整個產業鏈。在傳統的體育製造領域,例如運動鞋和球拍裝備等生產環節,對傳統勞動力的依賴性非常高。然而,通過人形機器人機械式的裝配,能夠顯著提升生產效率,從而幫助企業提高生產效益。

在賽事服務的場景中,人形機器人可以扮演物流助手、禮賓員或觀眾互動者的角色,從而增強觀眾的觀賽體驗。例如在東京奧運會前,豐田公司推出了七款機器人設備,並且將其中一款機器人的外觀設計成了吉祥物的形象。遺憾的是,由於一些客觀因素的影響,這些機器人最終未能在東京奧運賽場上得到廣泛應用。
事實和現象證明,人形機器人將無可避免地迎來龐大的市場需求和發展機遇。體育行業應該更主動地擁抱科技,借助人形機器人的力量幫助體育行業更高效、包容和創新化。

根據中國信通院發佈的《人形機器人產業發展研究報告(2024年)》預計,2045年後中國在用人形機器人超過1億台,進入各行業領域,整機市場規模可達約10兆元(人民幣)級別。
但需要指出的是,當前人形機器人仍處於商業化早期階段,從目前的「能用」到「實用」再到「好用」,仍然有不少的距離,需要足夠的耐心。

三、中國運動品牌已經高調入局

中國運動品牌成為了積極擁抱人形機器人趨勢的行業代表,數大品牌紛紛高調入局。

根據《體壇經濟觀察》梳理,目前中國四大運動品牌,安踏、李寧、特步以及361°都與機器人企業進行了合作。這些品牌通過產品合作、戰略協議和聯合實驗室等不同方式,深度介入機器人領域,旨在融合科技與體育,推動產業創新。

就在日前,8月17日,361°與斯坦德正式達成戰略合作。根據361°的合作新聞稿顯示,雙方將共同成立一家專注於AI智慧領域的公司,並建立「未來運動探索實驗室」,研發機器人適用的服裝、鞋類、配飾等裝備(機器人穿戴),在具身智慧機器人材料領域建立戰略合作關係,推動傳統鞋服製造與人工智慧的深度融合,加速智造與零售產業價值鏈的變革。
至於更早前,特步已經與宇樹科技合作,在巴黎凡爾賽宮帶來了一場「中國科技x中國速度」的跨界盛宴,讓海外跑者瞭解到中國運動品牌和中國科技的實力。

安踏則在今年6月與宇樹科技合作,共同成立「人形機器人運動科學聯合研究基地」。三方將圍繞人形機器人在運動科學領域的研發應用展開深度合作。李寧則在7月與北京人形達成戰略合作,成立全國首個「人形機器人運動科學聯合實驗室」,共同推動人形機器人在專業裝備測試及智慧消費場景的規模化應用。
依《體壇經濟觀察》所見,中國運動品牌不約而同選擇與人形機器人合作的背後,基於多重戰略考量。

首先,對於運動品牌而言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也是品牌在消費市場築起護城河的關鍵。在存量市場的競爭中,除了考驗運動品牌的營銷和口碑,更考驗品牌的產品創新力。通過與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合作,能夠幫助運動品牌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開發更具創新性的產品。

其次,人形機器人是目前全社會的主要關注點之一,甚至可以被視為近幾年最大的行業風口之一。運動品牌的產品在機器人「上腳」,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品牌的曝光率。特步與宇樹科技的合作,就是這一典型案例。

最後,體育與科技的融合構成了整個行業的歷史大趨勢,而今,人形機器人已經成為了這一趨勢的焦點。回顧觀賽媒介的發展歷程,從最初的收音機,到黑白電視機、彩色電視機,再到現在的AR和VR設備,隨著體育賽事與科技的持續進步,體育與科技的結合也將迎來革命性的變革。

相信隨著人形機器人的不斷叠代與升級,「人機共存的時代」總有一天會令體育行業更加智慧與有趣。不管你是作為參與者還是觀賽者,相信體驗將會非常與眾不同。
想象一下,在未來的大型體育賽事中,人形機器人或許會成為裁判團隊的一員,精準無誤地執行比賽規則;也可能成為觀眾的嚮導,提供個性化的觀賽指南和服務。
這樣的「人機共存時代」,無疑將為體育行業注入新的活力與魅力。此刻的體育,將不僅僅是競技的舞台,更是科技與人文交融的前沿陣地。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一哎呀呀
大公爵 | 2 小時前

希望別第四行星的惡夢了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