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前天 23:08

最新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顯示,中國南方長江下游的野豬,約在8300至7000年前已開始與人類密切互動,這不僅標誌著豬的馴化起點,也揭開了早期人畜共生與疾病傳播的線索。

傳統上,學者常透過動物骨骼大小與型態的變化來判斷馴化進程,但此方法往往只能捕捉到馴化後期的身體變化。此次,美國達特茅斯學院王佳靜博士團隊,選擇從浙江井頭山和跨湖橋兩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分析32具豬隻臼齒上的牙結石微化石,成功重建出豬的飲食與生活環境。

研究發現,這些豬不僅食用人類種植並烹煮的稻米、山藥與其他塊根,也啃食橡實與野草。更關鍵的是,16具豬牙中檢出人體鞭蟲(Trichuris trichiura)卵,顯示豬隻很可能藉由食用人類糞便或被汙染的食物和水源而攝入這些寄生蟲。
典型的「共棲途徑」
pnas.2507123122fig05-1024x876.jpg
圖表展現了中國南方新石器時代豬隻(Jingtoushan、Kuahuqiao 等)與現代野豬、家豬牙齒形態變化的度量分析:
A、B 圖:比較 Jingtoushan 和 Kuahuqiao 兩遺址的下頜第二、第三臼齒長度與寬度(Lower M2, M3),並與現代浙江、河南野豬及考古家豬做對比。可見早期遺址的豬牙齒尺寸與現代家豬、野豬之間呈現過渡分布,反映豬在早期馴化過程中的多樣性。
C 圖:展示不同族群(包括現代野豬與考古遺址樣本)的下頜 M2、M3 臼齒形態變異係數(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V)。考古豬隻(特別是 Kuahuqiao 和 Jingtoushan)形態變異性明顯高於單一野豬族群,暗示族群內有多重來源或馴化混合現象。
D 圖:呈現長江下游各時期(8300 BP 至 4500 BP)豬隻第三臼齒平均長度與變異係數的時間變化。隨著年代推進,平均齒長逐漸縮小而變異性則增大,反映出馴化過程中豬體型由野豬向家豬過渡並經歷多次馴化與選擇壓力。(圖/《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
這些證據表明,早在身體型態明顯變小之前,野豬已因接近人類聚落、進食人類廢棄物,逐漸改變性格,變得更溫順且習慣與人類共同生活。這是一條典型的「共棲途徑」,即動物因自發尋找人類聚落的資源而邁向馴化,而非單純由人類主動馴養。

牙齒統計分析還發現,部分豬隻齒型已接近現代家豬,代表主動管理與被動聚落吸引兩種馴化機制同步發生。這不僅加深了對中國南方豬馴化起源的認識,也顯示早期村落生活方式與寄生蟲疾病的關聯。

王博士總結:「我們的研究揭示了部分野豬是靠吃人類廢棄物踏出馴化第一步,也幫助理解動物馴化與早期定居生活中的疾病傳播問題。」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昨天 18:23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也是國際頂級期,必須要是美國科學院院士或者是院士推薦才能夠刊登在這期刊上。

根據考古學和遺傳學研究,豬的馴化起源於大約8,000到9,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然而,豬的馴化並不是單一地點的事件,而是獨立發生在多個地區,主要包括中國南方,特別是長江流域,就如本篇論文的結論。另外,土耳其一帶考古學家也發現豬被馴化的證據。

豬的馴化的確是起源於8,000年前的中國南方,但這並不是唯一的馴化起源地,而中國南方是目前學界公認最早的馴化起源地之一。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樓主太有才啦!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