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前天 23:45

韓國蔚山科學技術院(UNIST)團隊近期開發出全球首個高效能 n 型固態熱電化學電池(thermogalvanic cell, TG cell),能夠僅靠人體熱量驅動電子裝置,為電池自由的穿戴式裝置與物聯網感測器商轉開啟新契機。研究成果已發表於《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熱電化學電池能將溫差轉換成電能,例如人體約 36℃ 與周遭空氣 20–25℃ 之間的差異。但由於溫差有限,傳統系統難以輸出足夠電力,無法支援實際應用。UNIST 團隊突破關鍵瓶頸,設計出可在固態環境中維持高離子遷移率的電解質,大幅提升電流輸出與電壓。

核心材料為導電高分子 PEDOT:PSS 與 Fe(ClO₄)₂/₃ 氧化還原對。聚合物中帶負電的磺酸根(–SO₃⁻)能與 Fe²⁺/Fe³⁺ 穩定結合,提供結構支撐,而 ClO₄⁻ 離子則自由移動,強化熱擴散效應並提升發電效能。該電池展現 –40.05 mV/K 的 Seebeck 係數,比傳統 n 型元件高出約五倍,並在 50 次充放電循環後仍維持穩定表現。
熱擴散效應協同作用,有效提升固態熱電化學輸出
d5ee01216c-f1_hi-res-1536x872.jpg
圖示解釋了固態「熱擴散輔助熱電化學電池」(TD-assisted TG cell)的運作原理與熱電效能:
(a) 展示整體結構,使用導電高分子 PEDOT:PSS 搭配 Fe(ClO₄)₂/₃ 氧化還原對。Fe²⁺/Fe³⁺ 在電極間進行可逆反應,ClO₄⁻ 離子則沿 PEDOT:PSS 內部的離子導通道進行熱擴散。人體或環境提供的熱流能驅動這些過程並產生電流。
(b) 電化學電位差(E(T))來自 Fe²⁺/Fe³⁺ 的氧化還原反應,形成熱電化學效應。
(c) ClO₄⁻ 的熱擴散同時產生額外電動勢 (V(T)),與 (b) 的作用疊加,進一步提升輸出電壓。
(d) 圖表解析了 Fe²⁺/Fe³⁺ 的溫度係數與 TG 效應、熱擴散效應對總 Seebeck 係數 (Si) 的貢獻。最終,Si 達到 –40.05 mV/K,遠高於傳統系統。圖/《Energy & Environmental Science》

(e) 顯示隨 Fe(ClO₄)₂/₃ 濃度增加,PEDOT:PSS 薄膜的 Seebeck 係數逐漸下降並轉為負值,證明可藉濃度調控實現 n 型行為。
研究團隊透過「模組化堆疊」方式將單元串聯:100 顆電池可輸出約 1.5 伏特,等同 AA 電池電壓;16 個模組即可驅動 LED 燈、電子鐘與溫濕度感測器。由於設計完全固態化,不僅避免液態電解質洩漏風險,還兼具安全性與可攜性。

首席研究員張成淵教授指出,這項成果為低溫廢熱能量回收與柔性能源轉換裝置樹立新里程碑。未來,這種自供能方案有望成為穿戴式電子與自主 IoT 裝置的核心電源,僅需依靠人體熱量即可運行,展現可持續能源技術的巨大潛力。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昨天 18:47

之前沒有看到好友分享這一篇文章,以為還是每天兩篇。

好友分享的這一篇文章就是我之前提到過的熱電材料,這種材料可以將熱能轉換成電能,可以應用在拉發電或致冷。

我自己本身的研究對於熱電材料也多有涉獵,這研究最大的突破是用導電高分子而不是無機材料,因為高分子材料具有可撓性,讓電池具有多方面的應用。

最主要的是這項技術不僅停留在理論階段,他們已經將其應用於實際原型,並測試了其發電效率和耐久性,不過同樣的這類材料製備非常昂貴,距離大規模商業化仍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樓主太有才啦!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昨天 19:26

732 發表於 2025-9-14 18:47
之前沒有看到好友分享這一篇文章,以為還是每天兩篇。

好友分享的這一篇文章就是我之前提到過的熱電材料, ...

商業化是其次
有些是理論
了解科技的走向
科技將繼續推動創新和經濟成長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