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5 天前

最新發表於《PeerJ》期刊的研究顯示,南美海獅(Otaria byronia)的牙齒大小能夠反映族群數量歷史變動的情形,提供寶貴的生態資訊。研究團隊比較了南美海獅在商業捕獵期(族群高峰)與捕獵後期(族群銳減)的牙齒尺寸,分析其牙齒長度、直徑及內部年輪(生長層)的寬度變化,結果發現兩個時期的牙齒有顯著差異。

研究發現,在族群數量較多的商業捕獵時代,雄性海獅的牙齒整體尺寸較小,內部生長層也明顯較窄,顯示這段時期個體的成長受到族群密度高、競爭激烈且資源缺乏的影響。相反,族群數量下降的捕獵後期,海獅牙齒尺寸較大、生長層也較寬,反映出競爭減少、資源較為充足。
競爭激烈吃不好 牙齒也長得小
fig-3-2x.jpg
圖片顯示南美海獅的牙齒長度與身體長度呈現明顯的正相關,牙齒越長的個體通常體型也較大,說明牙齒大小能作為推估海獅身體發育狀況的有效指標。(圖/《PeerJ)》
領導此研究的Ailin Sosa Drouville博士表示:「我們的研究證明,牙齒的大小與生長層結構能清楚反映族群密度如何影響生物體的生長狀態。」此研究證實了牙齒等硬組織作為歷史生態紀錄的潛力,幫助科學家重建過去族群變化對個體成長的影響,也為預測海洋哺乳動物未來面臨族群波動的反應提供新見解。

研究團隊認為,藉由瞭解歷史族群密度如何影響個體發育,有助於評估環境壓力對海洋哺乳動物造成的長期影響,並預測未來可能出現的族群數量變動對生態的潛在影響。未來研究將持續探索環境壓力與生態因子,進一步解析海洋哺乳動物的適應策略及其面對環境變化時的反應機制。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4 天前

好友今天分享了兩篇有關基因考古學的文章,不過這一篇文章只限於南美海獅,另外一篇對於整個古生物學都有重要的推進,所以才能夠發表在最頂級的期刊。

牙齒如何說話?南美海獅的牙齒琺瑯質與人類的指甲相似,會隨著時間一層一層地生長。每一層的化學成分都記錄了當時海獅所處的環境資訊,例如氧同位素可以反映當時的氣溫與氣候狀況,氮同位素能顯示海獅的食性,例如牠們是捕食魚類還是其他海洋生物。

研究人員透過比對不同年代海獅牙齒的這些化學標記,重建了牠們的族群歷史。他們發現,每次全球氣候變冷、海平面下降時,南美海獅的族群規模就會大幅縮減,這可能是因為氣候變動影響了牠們的食物來源與棲息地。

這項研究證明了古生物學與氣候變遷研究的緊密關聯,而海獅的牙齒,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器官,竟然意外地成為了這段歷史的最佳見證者。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樓主太有才啦!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