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昨天 23:13

image_14149e-Chocolate-1536x1152.jpg
巧克力的獨特風味,原來深藏於可可豆的自然發酵過程。最新發表於《Nature Microbiology》的研究指出,可可豆在發酵時的酸鹼值(pH)、溫度與微生物群落組成,會直接影響高級巧克力的風味特徵。這項研究由英國諾丁漢大學與多國團隊合作,首次透過基因定序全面解析哥倫比亞三處可可農場的發酵樣本,揭示風味形成背後的微生物互作與代謝路徑。

不同於葡萄酒、起司或麵包等發酵食品會引入特定菌種精準控制風味,可可豆的發酵至今仍依靠自然界自發菌群完成,因此各地區農場生產的豆子往往風味差異顯著,品質也存在不穩定性。研究團隊發現,安提奧基亞(Antioquia)地區一座農場的豆子在發酵過程中,受到獨特微生物社群主導,最後產生更細緻、被專業品評員認定為優質的巧克力風味。
特定細菌與真菌組成的「人工優質菌群」
w1200.jpg
a) 地圖顯示哥倫比亞三個研究地區:桑坦德(Santander)、烏伊拉(Huila)、安提奧基亞(Antioquia)。 (b) 發酵實驗流程圖:從可可品種的基因鑑定,到田間發酵監測(溫度、pH、顏色)、微生物定序分析,再到後續的感官測試與代謝分析。 (c, d) 顯示豆子內部溫度與 pH 值的分布與相關性,證明兩者高度相關,且與外層組織的酸鹼變化同步。 (e) 展示可可豆在 0 小時到 168 小時發酵過程中的外觀顏色變化,從白色逐漸變為深褐色。 (f, g) 利用 PCA 與相關性分析,量化豆子顏色的改變如何與溫度和 pH 變化相連動。 (h) 展示奈米孔定序的讀長分布,平均讀長約 3,326 bp,確保微生物群落定序的可靠性。圖/《Nature Microbiology》
藉由 DNA 定序與代謝途徑分析,科學家重建了這一「優質菌群」的互作關係,並在實驗室內合成出一個由特定細菌與真菌組成的「人工發酵菌群」。實驗證實,這些合成菌群能在受控環境下重現同樣的高級巧克力風味,巧克力中的化學成分與感官測評結果均與天然優質樣本高度一致。

研究人員表示,這項成果不僅拓展了對巧克力風味生成機制的理解,也為未來打造「標準化可可發酵起始菌」奠定基礎。若能突破地域依賴,將有機會建立如啤酒、起司般的現代化巧克力產業,使獨特的精品風味能在世界各地穩定複製。

團隊強調,這項研究開啟了可可發酵「馴化」的新時代,將隨機且不可控的自然發酵,轉化為可設計、可預測的產業流程,為高品質巧克力的全球化生產帶來全新契機。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