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2025-9-24 23:09:18

在中國歷史的科舉傳奇裡,清朝最窮狀元駱成驤的故事格外令人動容。殿試之時,他在卷末寫下八個字:「主憂臣辱,主辱臣死」,讓本已心灰意冷的光緒皇帝熱淚盈眶,最終破格欽點他為狀元。這不僅是知識改變命運的真實寫照,也是一段關於忠誠與理想的動人篇章。

天選之子:貧寒書生闖科舉

科舉制度是寒門子弟翻轉人生的唯一途徑。四川資中的駱成驤,自幼聰慧勤奮,十幾歲便因文章出眾而脫穎而出。後來他進入成都尊經書院深造,得到師長器重。

然而,仕途並非一帆風順。初入京城參加會試時,他名落孫山,甚至羞於返鄉。幸得友人幫助,他靠教書度日,再度發奮。兩年後,他終於中進士,獲得殿試資格。誰也沒想到,這次殿試,將徹底改變他的命運。
光緒皇帝親設考題:考「時政」而非八股

甲午戰敗後,大清朝飽受恥辱,光緒皇帝急欲尋求改革出路。於是,他破例將殿試題目改為「時政策論」,希望找到能真正救國的人才。

許多世家子弟因一味死讀聖賢書,無法應對新題。但駱成驤自幼身處民間,熟知百姓疾苦,對時局有獨到見解。他洋洋灑灑寫下萬言策論,條分縷析地提出整頓軍隊、懲治貪官、節用愛民等建議。

然而,最觸動人心的不是長篇大論,而是最後落筆的八個大字:「主憂臣辱,主辱臣死」。

八個字,讓光緒泣不成聲

原本,閱卷官僅將駱成驤評為探花,理由是字跡不夠工整。但當考卷送到光緒手中,他看到那八字時,竟淚流不止,激動喊道:「狀元就定他!」

這句話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原意是「君王有憂,臣子應勞;君王受辱,臣子當死」。駱成驤借此表達:大清戰敗是皇帝與臣民的共同恥辱,他願以死效忠。光緒皇帝自覺有心無力、受制於人,這八字正道出了他的心境。於是,他揮筆改榜,欽點駱成驤為狀元。
AA1N9hQQ.jpg
駱成驤成為狀元,光耀門楣。(圖/翻攝自百度百科)
史上最窮狀元:清廉一生,投身教育

雖然金榜題名,但駱成驤卻未因狀元身份享盡榮華。他為官清廉,拒絕貪利,甚至被百姓稱作「史上最窮的狀元」。

他一生熱衷教育,主持與創辦學堂,將積蓄捐贈學校,卻讓自己家境清貧,常常缺衣少食。有人建議替他修建「狀元府」,他婉拒,只求給學子更好環境。他常說:「天下無如吃飯難,世上只有讀書高。」這句話激勵了無數後人。

此外,他還推崇武術,創辦國術館,推動「強國強種」理念,讓知識與武力並重。
結語:一束清末的光

歷史證明,光緒皇帝當年的選擇並非衝動。駱成驤這位清朝最窮狀元,雖無顯赫仕途,卻將一生奉獻給國家與教育。他的八字真言,不僅感動了皇帝,也留給後世一種精神:即便時局困頓,知識與忠誠依然能照亮黑暗,成為時代的希望。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3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5-9-25 15:43:50

當時甲午戰敗,國家飽受屈辱,光緒皇帝一反常態,將殿試題目改為「時政策論」,而非傳統的八股文,希望選拔真正能為國分憂的人才。駱成驤雖然家境貧寒,但他對時局有獨到見解,寫下了條分縷析的萬言策論,提出了整頓軍隊、懲治貪官等建議。在策論的末尾,他寫下了「主憂臣辱,主辱臣死」八個大字,意思是君王有憂愁,臣子就應該感到恥辱;君王蒙受了恥辱,臣子就應該以死效忠。

光緒皇帝當時因為甲午戰敗、受制於慈禧太后,心灰意冷,深感無力。當他看到這八個字時,認為駱成驤真正理解並願意為他分擔國家之恥與皇帝的苦楚,深獲共鳴,因此熱淚盈眶。

不過光緒皇帝也是壯志難酬,光緒帝駕崩時年僅38歲,慈禧太后則在光緒帝死後的第二天下午,中國國家清史編纂委員會等機構,利用現代高科技手段對光緒帝的頭髮、遺骨、衣物等進行了檢測,證實光緒帝攝入的三氧化二砷(俗稱砒霜)的總量,遠超致死劑量,確認他死於急性砒霜中毒。

在當時宮廷嚴密的控制下,如果沒有慈禧太后的默許或直接命令,沒有人敢對皇帝下毒,因此慈禧是主謀的嫌疑最大。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