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7 天前

一項發表於《Ecology》的新研究顯示,美洲草原上的小型草食動物──尤其是草原犬鼠與蝗蟲──在養分循環上發揮的作用,竟然比巨大的野牛與牛隻更為關鍵。研究團隊來自美國史密森尼國家動物園與保育生物學研究所(NZCBI),他們在蒙大拿州東北部 15 處短草草原進行調查,發現這些「微小草原居民」才是真正推動生態系能量流動的工程師。

草原覆蓋地球陸地面積的 25–40%,不僅能固碳、防止土壤侵蝕,還孕育高度生物多樣性。然而草原卻是最受威脅的生態系之一,與此同時,草食動物數量亦大幅下滑。北美洲現今的野牛與草原犬鼠數量,僅剩歐洲殖民前的 1–2%。在這樣的背景下,研究人員希望釐清不同草食動物對草原營養循環的貢獻。
顯著提升了氮、鉀、鎂等養分
ecy70192-fig-0001-m-1536x842.jpg
圖展示了草原在不同放牧條件下(未放牧、野牛、牛隻、草原犬鼠區域未施藥、草原犬鼠區域施藥)隨生長季節變化的草本營養元素濃度。
觀察重點:
氮 (A):草原犬鼠區域(黃色、紅色)在 6 月含量最高,但隨季節快速下降;其他區域下降幅度較平緩。
磷 (B) 與 鉀 (C):同樣在草原犬鼠區域起始濃度最高,但逐月下降速度最快;野牛區域濃度則顯著偏低。
鎂 (D):在未放牧區最低,而草原犬鼠區域與牛隻區逐漸上升,顯示掘洞與放牧可能提升鎂含量。
鈉 (E):牛隻區在季末出現明顯上升,其他處則維持穩定。
矽 (F):隨季節普遍上升,未放牧區與野牛區濃度最高,顯示植物可能因食草壓力改變矽的沈積。圖/《Ecology》
草食動物透過進食與排泄,將植物組織轉化為尿液與糞便,迅速將氮、鉀、鎂等養分回饋土壤,推動所謂的「綠色食物網」;相較之下,若任憑植物自然枯萎腐敗,養分釋放速度則慢得多。結果顯示,草原犬鼠聚落的土壤中,碳與氮濃度最高,草本植物的氮、鉀、鎂含量也因此提升,這與犬鼠的排泄物與掘洞行為有關。而蝗蟲則顯著增加土壤中的磷含量,並造成草原夏季植被量的典型「先盛後衰」──牠們在晚夏成長為食量驚人的成蟲,導致植被生物量快速下降。相比之下,野牛與牛隻對植被的取食相對穩定,養分回饋效應則較不突出。

研究強調,雖然人們常將焦點放在如野牛這樣的巨型食草動物,但草原犬鼠與蝗蟲這些不顯眼的小型草食動物,對維持草原養分循環與整體生態功能至關重要。保育策略若僅重建大型放牧者,仍不足以支撐草原完整的生態系統。未來若要維持草原健康,必須同時保護這些「小而強大」的生態工程師。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6 天前

這是一份非常有價值的研究,雖然人們的目光常聚焦在像野牛這樣的大型草食動物身上,但這些看似不顯眼的小型草食動物,對維持草原的養分循環和整體生態功能至關重要。

這項研究提供了一個重要的保育策略啟示,單純重建大型放牧動物的數量不足以支撐草原完整的生態系統,未來要維持草原的健康,必須同時保護這些小而強大的生態工程師,也就是草原犬鼠和蝗蟲等小型草食動物。牠們是維持草原高度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功能不可或缺的一環。

草原的健康是一個複雜的生態工程,需要所有階層的生物共同參與,尤其是那些常常被忽略的小傢夥扮演著隱形的關鍵角色,這何嘗不是我們現在人類社會的縮影!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