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弟華
威爾斯親王 | 3 天前

20250930002424.jpg

慈禧太后是大清最有實權的女性,而隆裕太后則是下詔書退位的最後掌權者。(示意圖:Shutterstock/達志)

1912年清帝退位,歷史翻開新頁,隆裕太后是簽下退位詔書的「最後決斷者」,外界稱頌她為「女中堯舜」,孫中山讚為「共和義士」,《搜狐網》歷史專欄解析,隆裕生活不缺,無大病纏身,卻在次年46歲離世。她真正的病並非來自身體,而是源於承受一個王朝終結的沈重。

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詔書正式發布,署名是「隆裕皇太后謹奉」。就在簽字前2個月,攝政王載灃辭職,清廷最高權力落在隆裕太后手裡,她手握的不是權勢,而是朝代的殘局。

詔書文字冷靜,寫著「天下大勢,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然而近侍記錄她讀到時淚如雨下,手不停顫抖,自此她閉門不出,精神抑鬱,年底《申報》直言「太后自發詔後,常至夜不能寐。」

▌權柄在手,卻無人問政
退位決定雖由袁世凱推動,南北議和談判定局,但最後落筆的人是她。隆裕太后明白,那一簽她由攝政者淪為退出者,這一筆斷送了王朝。

詔書之後,她的生活依優待條件維持,仍住長春宮,身邊有太監宮女與御廚,表面尊榮卻早已失去朝政往來。宮門無人朝請,北洋官員不再奏報,袁世凱不再入宮,她一度自問「清朝,是不是我送走的?」身邊人皆噤聲。

▌病不在身,卻堵在心口
她開始病倒,太醫記錄她常「心臟疲悶,多悲少喜,食量驟減,晨起無力」,原本僅屬體弱之症,卻因長期憂鬱加重。她日夜難眠,脾胃失調,情緒低落,逐漸坐困宮中,不再出門。

外界讚譽卻接連而來,孫中山稱她「共和義士」,袁世凱讚其「明斷卓識」。輿論盛讚卻無一字傳入她的心間,她只問過一句「還能不能再給我一個傳聖旨的機會?」這不是奪權,而是她渴望存在的證明。

▌最後的壽宴,成永別前兆
1913年正月初十,她過46歲壽辰,宮中小宴簡單,她換上新衣,吃了一口桂花糕,淡淡一笑說「今年過完,就該輕鬆了。」誰料這句話竟成最後的訣別。不久,她病勢驟重,腹脹腹瀉,食不下嚥。2月15日,太醫日記載「病重至不支,晝夜心氣短微,舌紅無苔」,北京寒冬凜冽,屋中火爐旺盛,她卻手腳冰冷;2月20日陷入昏睡後,她已不能言語。

2月22日丑時,隆裕太后在長春宮去世,年僅46歲。消息傳出,袁世凱下令全國下半旗三日,太和門前設靈堂,五萬人弔唁,以「國母」之禮出殯。橫幅上寫著「女中堯舜」,這是她一生最響亮的評語,卻只能刻在弔唁的字幅上。她走得安靜,無戰亂、無刀兵,退位詔書既是結束大清的落款,也是她生命的絕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華歌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