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鄭玄琦
高級版主 | 2025-10-15 23:05:52

AA1Oq1aS.jpg
聰明人升職、老實人背鍋?學者:AI讓職場更殘酷
▲美研究揭職場新不平等。(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吳立言/綜合報導

人工智慧(AI)原被視為能讓職場更公平的「平權工具」,讓一般職員也能透過AI分析資料、撰寫報告、發想創意,展現與菁英相近的表現。然而,《華爾街日報》昨日報導,美國德克薩斯農工大學梅斯商學院副教授馬修・卡爾(Matthew Call)的最新研究中指出,AI 非但沒有縮小職場差距,反而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研究指出,AI 的效果取決於使用者輸入的內容。普通員工可能只會問「幫我分析市場」,而頂尖顧問會問「在這個細分市場中,監管門檻與競爭結構如何影響新產品定價策略?」兩者得到的回應品質天差地遠。
卡爾表示,AI 雖然能自動生成內容,但缺乏真正的判斷力,能引導 AI 產出高價值資訊的,往往是那些具備深厚領域知識與結構化思維的高手。「AI 是放大鏡,不是替代品,」他強調,會提問的人、懂得驗證AI輸出的人,才是真正受惠者。

他指出,高地位員工通常更早投入 AI 應用。因為他們在組織內受到信任,容錯空間大,敢於主動試驗;相反地,普通員工常「等指令」,擔心違反政策。這讓明星員工在 AI 剛進公司時,就能先建立屬於自己的工作流程,形成明顯的「先發優勢」。

研究中也提到「光環效應」的影響:當 AI 生成的成果表現出色時,若出自明星員工,主管會認為這是能力展現;

若來自普通員工,則可能被質疑「那是 AI 做的吧」。這樣的偏見使基層員工陷入「努力被低估」的惡性循環,久而久之導致士氣下降與團隊不滿。

若企業忽視這種現象,AI 可能會加速職場階層分化,「菁英壟斷機會、普通員工被邊緣化」,長遠恐削弱組織凝聚力。卡爾建議企業可從三方面改善:

一是提供所有員工練習與試錯的機會,建立「AI 實驗時段」讓員工自由探索;

二是推動 AI 知識共享,將有效提示詞、使用策略與成功案例建立資料庫,避免知識只集中於少數人;

三是改革績效評估,鼓勵員工公開 AI 使用情況,主管在評估時應看整體成果與思考過程,而非「誰用了 AI」。
在 AI 浪潮下,真正的挑戰或許不是學會用工具,而是學會如何不被它定義價值。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收起 理由
732 + 30 感謝好友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732
皇帝 | 2025-10-16 09:01:57

AI原本被視為「平權工具」:預期能幫助一般員工透過AI分析、寫報告等,拉近與菁英的表現差距,但是研究指出AI反而擴大了差距:它讓「強者更強、弱者更弱」。

聰明人(或高地位員工)受益更多,他們通常有深厚的領域知識和結構化思維,知道如何引導AI產出高價值資訊,並驗證AI的輸出。他們也更早投入AI應用,形成先發優勢。老實人(或基層員工)被邊緣化,他們的努力可能被低估,成果可能被質疑「那是AI做的吧」,導致士氣下降。他們可能因為擔心犯錯而等待指令,錯失學習機會。

AI並沒有消除職場不平等,反而可能因為使用者本身的能力、地位和使用策略不同,加速了職場階層的分化。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鄭玄琦 + 30 + 30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