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uo123
大公爵 | 2011-9-11 07:41:54

2012年元旦生效執行的新政策: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中,中央銀行和金管會非獨立機關。

由於央行是獨立機關,加上貨幣政策需高度自主性,… 這句話,2012年後媒體不可再用了

獨立的中央銀行是國際趨勢,而在台灣還有一個重要意義,央行管理外匯存底這項台灣真正的國本。
2010年以前,行政院組織法修正,也曾多次討論,但最後中央銀行及金管會都是維持現狀運作。
但2010年,立法院在休會前通過政府改造四法,中央銀行、金管會被排除在獨立機關之外。
老蔣小蔣老李阿扁不敢作的事,馬英九做到了。

過去,中央銀行的定位一直都是獨立機關,所有的貨幣、匯率政策都是獨立決策,連總統都不得干預,若因組織調整而央行成為從屬機構,很容易因為民意貨幣政策大轉彎是會出大事。立院三讀通過,明年2012年1月1日起即將正式實施的「行政院組織法」修正案中,中央銀行和金管會,將從現行法律明文規定的「獨立機關」中剔除,成為一般行政機關。

2009年,政府高層想用千億外匯存底救經濟,彭淮南一句不準,保了國本!
記得2009年,政府高層救經濟把腦筋動到台灣2941億美金的外匯存底上,央行總裁表示,政府不能任意動用外匯存底,否則很有可能危及台灣的金融穩定。

有人說,央行是否為獨立機關並不重要,金管會也是獨立機關,但大家對他的評價如何呢?重要的是機關負責人能否超越黨派立場,堅守職務上的獨立性。簡單說這政策使得,未來行政院長可以任意更換央行總裁了。還有重點,大家要真的知道,舉債跟動用外匯存底有何不同嗎?

為何政府會想動到近3000億美元(約新台幣10.5兆)的外匯存底,用來救經濟? 愛台12建設需要4兆元總經費,但就為了不想舉債有數字難看,就這樣搞嗎?有人說,只是從現行法律明文規定的「獨立機關」中剔除,成為一般行政機關。有那麼嚴重嗎? 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
外匯存底(Foreign reserve)又稱外匯準備金,依法是由中央銀行保管,但中文名一般通稱有存底二字,許多人誤解是指台灣經濟剩下多少錢可用。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或經濟體的貨幣當局持有並可隨時兌換他國貨幣的資產,通常以美元計算。

外匯指的是外國的貨幣(現金、存款、支票、本票、匯票等)與可以兌換成貨幣的有價證券(公債、國庫券、股票、公司債等),不能直接在國內使用。國人取得外匯透過銀行結匯後可換成新台幣,央行收到的外匯就能累積為外匯存底。

外匯存底每月七日由中央銀行對外發布最新數據,是台灣對外輸出所賺得的,為所有國民持有。其中包括:政府所持有的黃金、政府所持有的可兌換外幣、中央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金,以及全體金融機構資產負債表中的國外資產淨額。

外匯儲備是一個國家國際清償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對於平衡國際收支、穩定匯率有重要的影響。但是,外匯儲備往往不是淨資產,也不能被視為可供國民直接分享的國家財富。
===
2010年,政府認為外匯儲備是可供國家直接分享的國民財富,但法律上卻無法直接使用,所以經由修法來合法使用外匯儲備。

你能否想像,有一天當你我的房貸、車貸、存款利率,資金流出流入的控管、到貨幣供給多寡、甚至全國近四千億美元外匯存底的運用,
不再是由專業的央行總裁及央行理監事們,由獨立的決策權反覆討論研究才決定,而是由時時會有新聞而要救民意、救經濟、救股市、救選舉的行政院長。

中央銀行所持有的外匯存底,是以收存的「郵政儲金轉存款及銀行業轉存款」買入,買入外匯時就要付新台幣。譬如發行國庫券、可轉讓定期存單與儲蓄券等,再加上收存幾千億的郵政存簿儲金和銀行轉存款,所孳生出來的鉅大利息,也都依賴外匯存底所得的利息來支應,助於達成穩定的金融政策目標。若支付救經濟而動用外匯存底,等於是央行「再次」支出新台弊,如果搶救的目標任務失敗,恐造成央行負債大於資產,產生相當可怕的通貨膨脹。

~~~~~~~
不少人對金管會很感冒,老是覺得金管會重要的事情不去做,盡是搞小動作。 不知道金管會的人請看下面...
有人說,央行是否為獨立機關並不重要,金管會也是獨立機關,但大家對他的評價如何呢? 重要的是機關負責人能否超越黨派立場,堅守職務上的獨立性。有人說,只是從現行法律明文規定的「獨立機關」中剔除,成為一般行政機關。有那麼嚴重嗎? 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許多事情不能只看現在,比如說現在大家在嫌棄高學費,其實應該要回過頭看當年的吳京部長1997年的決策,他在任內大舉開放大學設立,又提倡學費自由化,一切向美國看齊。當原本十家大學變成一百家大學,教育預算都還是五百億,當然原本能分到的金額就會只剩十分之一,如此一來,大學學費怎能不漲? 扯有點遠,但這問題會的道理是相通的。其實現在的大學素質可說差距很大,經營不良的學店也多有之,可是後來那時可預見問題發生的扁政府,和現在的馬政府,難道沒想過可以有個淘汰機制,將一些經營不良的學校通通裁撤嗎?這當然可以,但實際上為了選票則不行,學生怎辦?教師怎辦?所以,只好繼續抱著地雷等過年。


看看過去發生的事吧~~~還有ECFA快談到銀行了
本文以下會講講台灣自己銀行和金管會本來就有的問題

首先要知,政府對民間資本的介入無所不至,在土城阿扁當總統之前的國民黨執政時期。大眾媒體的電視三台就都是政府的資本產生;解嚴後政府也用「行政院開發基金」為名,選擇性的投資各種產業,和其他的財源持續的投資各種產業。商人經由一群立委透過許多的壓力,讓行政院不當的投資許多企業,當時國民黨行政院開發基金就投資了月眉集團。往往政府投資個別企業,都是因為特殊的政治壓力,企業拿著納稅人的錢,投資高風險的產業,如果賺錢,當然是自己的,但如果虧錢(這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結局),就是納稅人付錢。


而2007年阿扁那時,政府「接管」亞太固網,實際上是政府直接將亞太固網國有化。雖說是暫時,但根本不應該。依照現行的公司法規定,政府根本沒有接管民營事業的法源依據,因此政府根本不可能接管亞太固網。

這件事情的起因怎麼來的?這是因為亞太固網的財務狀況「據說」不是很好,所以副董事長王令台自行上書財政部,希望財政部可以介入干預。當然,下一個問題就是,王令台憑什麼上書要求政府介入?而政府又憑什麼介入?王令台之所以能要求政府介入,因為政府在亞太固網有一成五左右的股份,所以也算是股東,而副董事長邀請股東介入,聽起來好像很合理,而政府憑著是亞太固網的股東而大方介入。

目前法律對於國營事業的定義,是指政府的股份高於百分之五十。但是,各位認真想想,"如果"台積電這麼大的企業,政府有百分之四十九的股份,可不可以為所欲為?當然可以∼但是,這是不是國營企業?不是。這是很弔詭的,國營企業目前至少要讓立法院監督(雖然他們監督的效率也很差很爛,還有很多的政治壓力),但是,一旦進行政府官方所謂的民營化,政府仍然有主導權,但是這企業已經不用接受任何的監督,這叫做什麼民營化?很遺憾的,當時民進黨政府並沒有解決這個問題,而且還非常樂在其中。 藍綠都是玩同一招。

過去到現在,政府派駐在這些企業的代表,往往都是財政部、交通部、經濟部退休的高官,他們只會領董事會的「車馬費」(車馬費但月入數十萬,還可繼續領退休金),但在公司治理上完全不懂,政府還有一堆附屬投資機構,包括金屬研究中心、自行車研發中心、紡織拓展會(嗯∼聽說以前是談紡織品配額的,現在?我也不知道)等財團法人,政府高官都在這裡養老,是政府派駐在這些企業的董監事列表,民進黨?哈∼接收政權,當然連這些肥缺也一起接收啊∼,這些單位的高官們,只是從藍變綠而已;雖然多數都是以前藍色的高官因為單位太小、扁政府懶得換,但他們一個月領差不多十五萬,最高有到四十萬的。他們做了什麼?

政府最重要的事情在於制訂良好的法規,讓民間企業不至於徇私舞弊。但是,政府卻總是開了惡例。

如當時扁政府的財政部仍要求亞太固網自行辭去九席董事席次,交由公股來主導。為什麼是九席,是有玄機的。因為公司法規定,董事缺額若達三分之一,則公司就要召開股東會,補選董事缺額。亞太固網有三十三席董事,十一席是公股,二十二席是亞太固網的股東,目前中鋼已辭去唯一一席董事,頂多只能要求亞太再辭去九席董事,否則就得補選或改選。但是財政部高層強烈表示不希望董事會改選,因為亞太固網股東大約有六萬人,沒有股東名冊,有可能找不到人,股東會很難開得成,而且變數又很多,所以財政部決定要「柔性勸導」親王家的董事主動辭職,然後讓財政部指派新的董事。

這樣的行為,與土匪有何不同?先別說政府有百分之十五的股份,為何從來沒認真監督亞太固網的財務;只有百分之十五的股份,又憑什麼可以指定過半的董事?老實說,亞太固網沒有做好公司治理,股東就應該承受這個災難。政府能做的事情就是追究違反法律的會計人員與董事。然而當時政府卻悍然的收編民間公司,還用相當拙劣的變相接管,讓我當時覺得扁政府的經濟思維完全錯亂。

----
有人說,央行是否為獨立機關並不重要,金管會也是獨立機關,但大家對他的評價如何呢? 重要的是機關負責人能否超越黨派立場,堅守職務上的獨立性。有人說,只是從現行法律明文規定的「獨立機關」中剔除,成為一般行政機關。有那麼嚴重嗎? 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話說,政府和對岸談的ECFA ,快談到銀行了,講講台灣自己銀行和金管會本來就有的問題

1991年,民國80年,當年政府有所謂的「金融自由化」政策,大幅度開放銀行設立,當年設立的資本額,政府竟然僅規定一百億,只要能拿一百億出來,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吸收社會大眾的存款;也就是投資一百億的資金,就可以取得一千億,乃至於兩千億的存款可供成立銀行的大股東們運用。當時十九家銀行提出申請,最後有十五家放行。

這些新銀行就其資本性質可分為三大類,一是產業資本,如台塑、遠東、台泥、力霸等集團;二是非銀行的特殊金融資本,包括地方的信合社、保險與證券公司;最後則是國民黨黨營事業的黨政資本。這些資本的共同特色在於,都是具有特殊政治關係的財團。這些銀行的特質--政治關係良好,已經注定往後台灣的金融體質會相當虛弱。

台鳳集團的負責人因為需款孔急,中興銀行的主管竟然在總行營業時間結束後,先行撥付台鳳負責人當天跳票的款項,接著在當天晚上九點以後,又辦理放款手續,完全違背正常放款手續,把中興銀行的鉅款一夜之間搬運至台鳳公司的例子,大家還記得嗎?

這明白說明了為何那時1991年,企業集團的大老闆都喜歡設立銀行?
如同,力霸集團的王先生,在設立銀行之前,要借錢不但要看銀行的臉色,利率額度也都沒得商量。但是,自己集團設了銀行以後,以後力霸百貨要借錢,就直接向中華商業銀行借錢就好了,利率不但低,額度無限制,反正只要董事會通過就可以,至於董事會,全部都是自家人,哪有不通過的可能性?所以,大企業一定要設立銀行,因為等於是把存戶的錢當作自己的金庫。


但為何金融機構淘空,政府為何要拿納稅人的錢來補貼王又曾先生的淘空,以及存款戶的存款。反正擠兌損失的是銀行股東與存戶,為何要拿我們納稅人的錢來處理這些體質不良的銀行呢?很遺憾的,這筆錢一定要由納稅人來負擔。

首先要知,台灣到目前為止沒有一家銀行倒閉,但為什麼?不管銀行被掏空多嚴重,政府也不會讓銀行倒閉。

首先,當時台灣銀行的授信總額,大概是佔國民生產毛額的百分之一百四十左右,高居全世界第一名,如果不拯救銀行,其他銀行會對企業緊縮銀根,最後面恐怕直接受害的還是民眾;其次,這些體質不良的銀行,逾期的債權大概有六成左右還是一般民眾的房屋貸款,比起其他金融危機的國家(大約八成是大企業的爛帳),情況完全不同,所以不拯救這些銀行,當然受害的又是納稅人。所以,即使是四百三十億,行政院也只能硬著頭皮拯救中華商銀,而不能任其倒閉。


當然,有個最大問題是,政府難道都不管嗎?這是許多人想要問的問題。先來談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這個機構是做什麼的呢?原則上就是要監督這些銀行是不是有淘空或把存戶的錢拿來開玩笑。其實當時在金管會列管的問題銀行,都會列有五家黑名單,換句話說,2000年後中華商業銀行只是其中之一,而至少還有四家以上的銀行等著要出問題。這都還是小事,根據當時行政院的估計,其實需要一兆左右的資金,才能夠順利解決這些銀行所創造出來的黑洞。

一兆,相當於台灣政府一年的總預算,別說泛藍掌控的立法院不會通過,即便通過,泛綠政府恐怕也沒有這個錢來編列如此龐大的預算,所以只能一家一家的解決,根本不可能一次處理所有岌岌可危的銀行。

台灣的銀行監理實務中,必須要等到銀行資產小於負債,才能啟動糾正措施,但是通常此時銀行已經到無藥可救的地步;銀行法六十二條雖然規定,銀行因業務或財務顯著惡化,不能支付債務或有損存款人利益之虞,主管機關得勒令停業,派員監管清理。但因為裁量權過大,金管會反而不敢隨意妄動,因為說不定會落得破壞金融穩定的罪名,所以官僚在定義所謂的「問題銀行」時,都以銀行法六十四條的規定為準,也就是銀行虧損達資本三分之一時,才會介入接管,當銀行到這等田地時,往往已經不可能有起死回生的機會,所以現行的銀行法幾乎無法適用在實務上,才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不能在銀行出現初步問題時,政府就進行糾正措施,這些銀行的經營階層就會開始用高利率吸引存款,然後做高風險放款,甚至會把錢搬到企業集團中,反正失敗了,自然有政府出面解決,由全民共同買單。台灣發生銀行擠兌時,會發現不少員工事先可得知內部消息,最初期的提領人潮中一定先有銀行員工或其家屬。簡單說,會先去擠兌領錢的人,很多都是銀行自己員工。


銀行逾放,這種同樣的事情還很多
ECFA黃金十年,在明年大選後總統就職就剩九年了!
十年後全面開放,陸銀在台就可光明正大的轉投資或開設銀行。
該學的不學~為何不學中國政府是如何的保護自身的利益到最大值

---------------
台灣沒有人關心財金相關的立法,自然也沒有什麼主要的媒體想報導,好在2011-05天下雜誌 473期有介紹,標題:失自主 央行後彭淮南時代堪慮,但內容很輕描淡寫。這件事從沒有形成議題,綠營的人大概是等著出事時落井下石,不然就是等以後綠營有人當總統就可以上下其手。

政府組織瘦身 14部8會3獨立機關  淩晨零時30分,立法院長王金平宣佈休會。立法院12號挑燈夜戰通過行政組織改造四法,中央政府將從目前的37個機關減為29個,組織改造後將從現行的8部增加為14個部會,除了原有的內政、外交、國防等部會,包括勞委會、農委會、文建會等都提升為勞動部、農業部、文化部,還另外成立了科技部。 而原有的17個委員會則精簡為8個,除了保留原來的陸委會、客委會、原民會,原來是獨立機關的金管會也改為委員會性質,另外也新成立了海洋委員會、國家發展委員會,而最後保留退輔會與僑委會則被認為是政治妥協。 而改制後的獨立機關只有中選會、通訊傳播委員會與公平會。[原來隸屬總統府的獨立機關中央銀行,未來將改隸為行政院下屬的一個非獨立機關,不只引起在野黨質疑,政治學者也認為央行的改制不符合世界潮流。]
也許15~20年內會有經過兩三次政黨輪替,最後發生什麼央行大虧損或某大銀行被掏空案,但我想結局還是藍綠又互說對方的錯,總之要民眾吞下去。
一個國家的墮落,絕對不是一個人的墮落而已,而是一種集體的墮落。

英國阿克頓爵士:權力使人腐化,絕對的權力使人絕對的腐化。權力使人腐化,但這過程是由上而下,還是反之?

一般的看法是,在上位的統治者便不斷破壞規則、逾越法律,由於不受到任何約束,也沒有可以抗衡的反對力量,所以上位者越來越恣意妄為,最後便成為完全的獨裁者;換言之,這個過程是由上而下產生的。

社會心理學家的另個看法:他們認為,這個過程是相反的,腐敗的過程是由下往上;群眾或人民先默許了有權者的行為,姑息他逾越法律,上位者在獲得群眾的默許後,逐漸認為這是理所當然的事情,然後,下位者(群眾)感受到「權力」的腐化。「絕對的權力所導致的絕對腐化」是下位的被支配者所感受到的變化,而非上位的統治者自身的認知,所以上位者並不會意識到自己有腐化(如我們那位身在監獄的前總統)。

記住,若民眾有疑問,掌握權力者,本來就要受到群眾質疑。

哇咧~剛才想起,金管會早好幾年前就改為非獨立機關,土城阿扁就拿來作過壞事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