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423 | 回覆: 2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black69
伯爵 | 2011-9-18 19:52:12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9-18 20:28 編輯

最近中國要發射天宮一號太空站,天宮採用的是俄國對接裝置與技術,預計壽命2年
(有歪曲事實的支那人說這壽命2年無法長期住人的是太空站而日本希望號壽命10年以上  有生命支持系統讓太空人長期在裡面進行實驗的不是太空站 超搞笑)。
整體而言,天宮重量約8.5頓,可說是完全利用了長征2F最大發射能力(中國火箭技術之低下有此可見)。

天宮除了小之外,中國這次主要用它來驗證與太空船神舟對接也可能會進行太空人可否在裡面存活實驗(短期有人長期無人)。
可說是相當初步的階段而已,這並不像國際太空站上各國實驗艙有生命支持系統,讓太空人長期居住並且進行各類實驗,所以level相差很多。
就此來看, 天宮連前蘇聯在1970年代的20噸重的沙里特太空站都比不上,還有天宮也沒有像日本美國使用的機械臂來組裝的技術這將影響整個太空站的運作。

天宮的對接裝置使用俄羅斯APAS-89  可說是1990年代蘇聯瓦解後   支那派工程師  太空人到蘇聯學習神舟技術  也順勢引進APAS-89。
雖然蘇聯的對接裝置,現在在ISS上發揚光大 ,例如美國退役太空梭 與歐洲ATV也使用俄國對接裝置 ,將來天宮也加入俄系對接裝置陣營


這樣說來  日本開發使用PROX與會合雷達  以"相對停止"方式,讓組裝太空站艙室的機械臂來捕捉太空船
算是當今俄國之外,獨自開發會合對接技術國家

天宮使用APAS89  那是直徑0.7公尺的對接口  所以從和平號還是ISS的俄羅斯部位對接口都只有0.7公尺而且比較"凸出"以利讓對接裝置碰撞後再把太空船拉進對接。
讓太空人穿越那狹小的對接口是沒問題  運送水與食物也沒問題  但是要運送大型實驗裝置進入太空站艙室裡面完全不可能。
125_128990_bd96de70bb662d2.jpg

太空梭退役後  日本HTV也是當今唯一可以運送大型艙外實驗裝置的太空船

天宮8.5頓太小  說她是太空站實在言過其實(人類最小太空站是前蘇聯1970年代20噸沙里特才是)
說他是節點艙  用於對接功能  也不合格   因為天宮只有1個APAS89

125_128990_e0086547bfd7861.jpg


粗製濫造的天宮
125_128990_c52932ffe53da86.jpg

笑死人  這個微型艙室叫太空站喔   歷史上,全世界太空站都沒娜麼小的  跟你說{:1_211:}   
125_128990_b2fb88877e35107.jpg

這種艙式的設計製造  實在不是很高科技   應該跟沙里特與和平號時代一樣而已

125_128990_01eff84fcd4bd9f.jpg (71.41 KB, 下載次數: 1)

125_128990_01eff84fcd4bd9f.jpg

125_128990_3d83e9881fe6257.jpg (63.91 KB, 下載次數: 2)

125_128990_3d83e9881fe6257.jpg

125_128990_4fde04ee11dfc93.jpg (59.66 KB, 下載次數: 2)

125_128990_4fde04ee11dfc93.jpg

125_128990_7df50b7af355cc1.jpg (60.59 KB, 下載次數: 2)

125_128990_7df50b7af355cc1.jpg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4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茶禮王
公爵 | 2011-9-18 20:18:05

感覺還算可以..
希望不會發射失敗!
{:3_265:}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9-18 20:22:01

回覆 茶禮王 的文章

中國以前常嘲笑日本火箭發射失敗
但是H2A/B在2003年發射失敗以來都沒有失敗發生了
反觀最近幾年失敗都中國火箭   上個月  長征2發生失敗  影響天宮一號發射進程
引言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yiuo
鄉紳 | 2011-9-18 23:29:04

提示: 該篇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yiuo
鄉紳 | 2011-9-18 23:35:01

大家來看看日本航天在2003年以前的”輝煌“曆程,以后的我再找找,大家敬請期待

1955∼1969年:開始階段

日本航天計劃始於1955年,首先在東京大學工業科學研究所開始研制探空火箭。1964年,東京大學成立了日本宇宙與航空科學研究所(ISAS),1981年改稱日本宇航科學研究所。1966年∼1969年期間,ISAS在嘗試發射日本第一顆衛星過程中,經曆了4次失敗。

這導致1969年10月1日成立日本國家宇宙開發事業團(NASDA)。從此NASDA開始成爲日本開發太空能力的主導機構。也是在1969年,日本與美國簽訂了一份協議,允許向日本轉讓美國運載火箭的不保密技術。但該協議有些條款,禁止日本再出口火箭技術,因而阻止了日本在國際發射服務市場占有一席之地。

1970年代:第一步,采購美國技術

1970年代,日本追求從美國公司采購運載火箭技術的戰略。同樣地,他們也與美國公司組成團隊獲得開發其衛星通信系統的能力。

1970年2月,ISAS成功發射了日本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大隅號(OHSUMI)。同年,NASDA開始研制N-1運載火箭。N-1運載火箭是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研制的德爾他火箭的升級版。美國公司提供技術援助,發放産品許可證,或是直接提供運載火箭上的幾乎所有硬件産品。1975年9月,日本首次用N-1火箭發射衛星,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僅爲260kg。1976年,NASDA開始研制N-2火箭,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也僅爲715kg,而且其零部件仍主要來源於美國供應商。

1970年代期間,日本發射的通信衛星中,日本公司的貢獻是有限的。例如,在1978年發射的第一顆通信衛星(CS)中,日本零部件僅占24%,其余的部件均來自福特航空航天通信公司(現在的勞拉空間系統公司)。

1977年發射的工程試驗衛星-Ⅱ(ETS-Ⅱ)中有日本的零部件40%,1978年發射的廣播衛星(BS)中,僅有15%的日本零部件。

因此,1970年代,日本在提高其航天能力方面不得不大量依靠美國供應商。1980年代這種情況開始有所轉變。

1980年代:增強自主開發能力

1980年代,日本航天活動主要是研制H系列運載火箭。N-1和N-2火箭有限的承載能力不能勝任發射大多數應用衛星。針對這種情況,1981年開始研制H-1火箭,1986年首次發射。H-1運載火箭可將1100kg重的衛星發送到地球同步轉移軌道。H-1火箭的發射顯示出日本航天工業的能力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盡管H-1火箭可用於發射日本大型衛星,但由於它含有美國技術,因此,日本在國際發射市場的競爭中仍然受到限制。

爲滿足更大承載能力的需要,並在國際發射服務市場參與競爭,1986年日本開始研制H-2火箭(簡稱H-2)。它是日本完全依靠自己的技術獨立研制的大型運載火箭,能把4000kg的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發射H-2的計劃推遲了兩年,1994年2月才首次發射。

1980年代,日本也提高了本國通信衛星的開發能力。1981年發射的工程試驗衛星-Ⅳ(ETS-Ⅳ)是日本自主研制的第一顆通信衛星(comsat)。但是,ETS衛星系列是爲了進行技術上的驗證和測試,而不能提供運營服務。日本實用型衛星發展較遲緩。

日本東芝公司在向美國通用電氣公司(其航空航天分部已並入現在的洛馬公司)取經學習廣播衛星(BS)系列中也未修成正果。BS-2衛星上的日本零部件僅增加到30%。1984年發射的BS-2A是對直接入戶電視廣播衛星的第一次實際演示。但是,3個月之內,3個轉發器中損壞了2個,直到1986年發射BS-2B衛星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1980年代末,日本國內通信衛星市場的政策發生了變化。1989年前,日本國內通信衛星市場由日本供應商所壟斷,以此來提高日本衛星通信的能力。1989年,日本國會取消了國內通信衛星市場的限制,在平等基礎上爲非日本供應商打開了實用型衛星的競爭局面。

1980年代日本研制和發射了第一顆遙感衛星——海洋觀測衛星-1(MOS-1),MOS-1於1987年用N-2火箭發射,設計壽命2年,實際在軌運行9年。

1990∼2003年:欲速不達,事故頻發

1990∼2003年,日本自主研制了H-2、H-2A火箭、“國際空間站”日本試驗艙,且啓動了日本偵察衛星計劃。但從1994年開始,一連串的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射失敗卻影響了日本衛星和火箭的發展步伐。

1993年12月,日本地球資源衛星(JERS)上的短波紅外(SWIR)遙感器由於致冷器故障導致其功能失靈。1994年8月,H-2火箭第二次發射,將ETS-6衛星送入大橢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但是因ETS-6衛星上的雙組元遠地點發動機故障而未進入預定的地球靜止軌道。1996年8月先進地球觀測衛星-1(ADEOS-1)在發射入軌10個月后由於太陽電池陣故障而失去工作能力。2002年12月發射的ADEOS-2衛星,也由於“未知的異常”原因,於2003年10月與地面失去聯系。

這種失敗的陰云擴展到H-2火箭。1998年2月,H-2火箭未能把通信廣播工程試驗衛星(COMETS)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1999年11月H-2火箭再次發射失敗,損失了一顆多功能運輸衛星(MTSAT)。H-2火箭連續發射失敗,不僅造成重大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毀損了日本在商業衛星發射市場中的聲譽。1999年12月,日本決定取消H-2火箭剩下的最后一次發射,並延期向市場推介H-2A火箭。

H-2A首次發射是在2001年8月,並獲得成功。它的第2次發射是在2002年2月,取得部分成功。緊接著日本H-2A火箭又有兩次成功的發射:2002年12月的ADEOS-2衛星和2003年3月一箭雙星發射的頭兩顆軍用偵察衛星。但在2003年11月,H-2A火箭搭載第二對偵察衛星發射時,大約10分鍾后火箭出現故障,星箭自毀。這次失敗導致H-2A發射中止。

不僅NASDA的計劃頻頻出現問題,ISAS和日本國家航空航天實驗室(NAL)也屢遭挫折。1995年2月,高超音速飛行試驗器(HYFLEX)在海上回收失敗。HYFLEX主要收集高超音速數據以支持HOPE-X可重複使用航天飛機的設計。2000年8月,日本決定終止HOPE-X的研制。2000年2月ISAS的M-5火箭在發射天文衛星“Astro”時遭遇失敗,直到2003年5月才恢複發射。2003年12月,日本首次發射火星探測器“希望號”,在遠程遙控修複作業仍告無效之后,ISAS決定放棄其進入火星軌道的嘗試,此次火星探測計劃以失敗告終。

日本航天計劃失敗的原因很多,涉及的領域很廣。其中包括遙感致冷器、遠地點發動機,太陽電池陣和通信衛星的失效以及低溫一級和二級發動機、固體火箭發動機等故障。但還未發現因爲一個共同的技術問題導致重複的失敗。這些問題的多樣性表明,日本航天計劃的失敗不是由於設計上的缺陷,而是普遍缺乏嚴格精準的測試、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
引言 使用道具
tianmoxiangfu
見習騎士 | 2011-9-19 01:12:11

喲,大人真是聽話嘛,碼了這麽多字,鼓勵一下
如果大人資料屬實的話,那天宮只是一個小型試驗品而已,花費不大
這一點讓本座很欣慰呀,俺一向急功近利,對這種慢工出細活的項目頗爲不爽
本座衷心的希望大日本帝國繼續在HTV項目上加大投入,最好一年多發幾次
至於那所謂的對接技術嘛,呵呵,還要靠機械臂來完成最后一擊,難度自然降低了
不過接口尺寸大,可以運更多設備,也算是物有所值吧,雖然太空梭退役
但有HTV這樣一個稱職的接班物,而且還是免費的,美帝當然很高興了
怎麽聽起來HTV完全是一個向主子獻媚的産物呀,啊哈哈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9-21 19:53:02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9-21 20:11 編輯

回覆 yiuo 的文章

那又如何   18次只失敗一次  成功率9成4  已經比長征3B還要高了  而且只有2003年喔最近8年都沒失敗過
支那火箭可是災難連連  衛星也是

還有一點就是為何連日本世仇南韓都要日本火箭幫助發射衛星
還有台灣與新加坡  為何買三菱公司的通信衛星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9-21 20:09:39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9-21 21:28 編輯

回覆 tianmoxiangfu 的文章

至於那所謂的對接技術嘛,呵呵,還要靠機械臂來完成最后一擊,難度自然降低了
不過接口尺寸大,可以運更多設備,也算是物有所值吧,雖然太空梭退役
但有HTV這樣一個稱職的接班物,而且還是免費的,美帝當然很高興了
怎麽聽起來HTV完全是一個向主子獻媚的産物呀,啊哈哈



HTV跟ISS會合時需要姿態調整來逆噴射  從ISS後面的AI點開始  以拋物線軌跡  飛到ISS下方  進行逆噴射以讓ISS與HTV速度一樣  接著姿態調整180度轉彎   保持垂直   最後使用會合雷達讓HTV接近到ISS下方10公尺  保持"相對停止"狀態
讓機械臂捕捉   以前ISS的艙室要組裝  都要太空梭先對接再利用機械臂  將來就直接靠這方式讓機械臂捕捉

日本的HTV跟其他的太空船都可以當成太空艙室  所以呢  巨大化的HTV將來很有潛力(我貼過日本太空站概念)
除了返回艙那種的HTV   還有全加壓艙型的HTV   那種重量會比ATV還重


至於支那使用俄羅斯對接技術    其實是利用對接裝置先進行碰撞(主動的棒狀物與環狀物)  再把太空船慢慢拉進去接合口
所以那種開口都不大     這已是舊技術了  蘇聯老早在1970年代就在使用了  根本無法使用太空船運送實驗裝置到太空實驗艙裡面   這是HTV不同於各國太空船地方  你也認為她很稱職吧
還有就是HTV也可以運送大型艙外實驗裝置(直接暴露在真空宇宙環境下)   那個非加壓艙開口更大   所以JAXA與NASA的艙外設備 與暴露型實驗設備也只能靠HTV     

你說日本HTV像主子美國的獻媚
很遺憾的  你錯了
  美國NASA旗下的軌道科學公司花費6600萬美金像三菱電機引進PROX設備
美國天鵝太空船就是要利用  HTV技術進行會合對街

將來的SPACE-X的龍太空船也會使用機械臂對接  但是跟PROX無關
引言 使用道具
yiuo
鄉紳 | 2011-9-22 14:18:40

回覆 black69 的文章

好笑,2003年到目前爲止,日本進行20次發射,失敗一次,中國進行過76次發射,失敗一次,
去年15次與美國並列最多,今年可能超過美國。
日本根本兩天打漁三天曬網,次數差了那麽多,還有臉放在一起比較,就不是一個量級,還
中國失敗連連?屁原來是從你嘴里放出來的。
引言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black69
伯爵 | 2011-9-23 21:21:11

提示: 該篇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yiuo
鄉紳 | 2011-9-24 12:59:50

回覆 black69 的文章

誰給你說日本固體火箭不算的
還有什麽常常一箭多星,不過是你自己想當然罷了。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頭像被屏蔽
black69
伯爵 | 2011-9-24 22:56:37

提示: 該篇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black69
伯爵 | 2011-9-24 23:03:18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9-24 23:26 編輯

回覆 yiuo 的文章

H2A從2001年到今年度發射過19次  H2B2次
今年度還有一次H2B  2次H2A  還未發射


日本的M-5火箭  是純固態的  真空最大推力達到430頓喔   支那可是沒這種東東
日本火箭都是大型H系列與小型M系列並行發射  跟支那全部以長征來稱呼不同
M-5技術層次高但因為發射費用過高  所以2006年發射完就先除役  她的技術有的留下來用來開發ASR  預計2013年首發

日本固態火箭歷史  日本固態火箭發展是日本火箭中最自主的  最早開發的


H2A第17次發射  這次一火箭多衛星不是日本最多次衛星的發射  但你看看第5分鐘之後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7 + 7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7  金幣 + 7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無效樓層,該篇已經被刪除
black69
伯爵 | 2011-9-25 20:20:48

本帖最後由 black69 於 2011-9-25 20:22 編輯

回覆 iamxx9 的文章

載人與不載人    日本因為領土狹長人口稠密  返回時要降落在海洋 不然降落在城市也很可怕
另外有國際合作因素      還有JAXA開發費用也不高  所以不必什麼都自己來
還有一點可以述說  就是返回地球時太過暴力了  例如聯盟號/神舟號返回地球
太空人都要被醫護人員從返回艙裡救出來(不是自己爬出來更不是走出來)  人類從了太空梭降落比較溫和外
但是太空梭也有風險還有就是所費不貲

日本自己開發HTV與使用的"相對停止"的會合對接方式   除了讓HTV可以常常運送"大型"加壓與暴露在宇宙中的實驗設備到希望號上與ISS上   怎種運貨方式  前蘇聯沒有所以中國的也沒有


有空我在介紹希望號上的內部功能與外部裝置


引言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殆剜狼
見習騎士 | 2011-9-26 11:37:19

提示: 該篇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火毒牙
騎士 | 2011-9-26 22:27:19

提示: 該篇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火毒牙
騎士 | 2011-9-26 22:29:11

提示: 該篇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頭像被屏蔽
black69
伯爵 | 2011-9-28 20:48:57

提示: 該篇被管理員或版主屏蔽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