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Sill_K
見習騎士 | 2011-10-15 22:13:17

班門弄斧寫了點東西,算是發表下自己的看法

記:運載火箭的水平直接決定著一國的太空控制能力和戰略打擊能力,本次請龍院士談談對日本火箭的看法。
  龍樂豪:運載火箭方面,現在美俄還是領先,其後是歐空局,日本應算第二陣營中的領先者,其後是中國。如單項排名,俄羅斯發動機水平是最高的,比如它的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水平相當高,氫氧發動機也不錯。但運載火箭的綜合能力方面,美國要強於俄火箭。日本運載火箭的單項技術和美俄差不多,但規模還不及。
對於俄羅斯發動機水平最高的言論,不敢茍同。蘇聯時代有RD-0120分級燃燒循環氫氧發動機和RD-170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這樣的巔峰之作,RD-0120可以和SSME相比,但是美國還有世界上單室推力/推力最大的RS-68氫氧發動機,還有高性能的J-2系列上面級氫氧發動機,這些是蘇-俄所不及的。上面級發動機,俄羅斯長期沒有將高比沖的氫氧發動機投入使用,也沒有開發成功過膨脹循環的氫氧發動機,即使略過美國的RL-10系列,對比歐日中的上面級發動機都有所不及。質子火箭GTO運力不足,和沒有使用氫氧發動機直接相關;如果說蘇-俄選擇了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的使用,那麽美國走的是大推力固體助推器的道路。單就發動機上說,蘇聯RD-0120比美國SSME晚了很多年,蘇聯-俄羅斯總體水平還是差一些的。
至於日本,LE-7/7A是分級燃燒循環氫氧發動機不假,但是比沖比SSME/RD-0120差一大截,推力也只是這兩者的1/2左右,其燃燒室壓力和歐空局Vulcain2發動機差不多,僅僅是具有分級燃燒/staged combustion的特征,單項技術對比美俄差距還是很大的。至於高壓補燃液氧煤油發動機,JAXA沒有技術儲備,液氧煤油發動機倒是有過美國雷神火箭的發動機轉讓;2250KN推力的固體助推器,談不上如何高難。JAXA發動機技術比我國強是顯而易見的,但是要說和美俄比,差距還很大。

  歐空局的“阿麗亞娜” —5起飛重量700多噸,規模比H-2B大。H-2B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36000千米,軌道傾角一般28.5°)運載能力是 8噸,低軌道(近地點200千米,遠地點400∼500千米,軌道傾角40°左右)運載能力是16∼17噸。低軌道速度增量較小,一般7.8千米/秒左右。同步轉移軌道的速度增量要達到10千米/秒左右,因此運載能力要小一些。中國的運載火箭�最強的是“長征”-3號乙 (CZ-3B),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是5.5噸,低軌道最大運載能力是12噸的樣子,所以日本的比我們強。俄羅斯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也就是八九噸,因為它地理緯度高,吃虧了。如果俄羅斯火箭拿到同樣緯度發射,也能有十噸多的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美國火箭的這個數值已達到11∼12噸左右, “阿麗亞娜”-5已達到12噸。這是因為“阿麗亞娜”-5是在圭亞那發射,北緯4°,占了些便宜。美國佛羅�達緯度在28°左右,與西昌差不多。“長征”-5同步轉移軌道運載力將達14噸左右。
質子火箭的GTO運載能力只有6.1噸,這是目前俄羅斯GTO軌道運力最大的火箭了,這還是使用了新的Breeze-M可重復啟動上面級的結果,早期的質子火箭GTO運力只有5噸。LEO高達20噸的質子火箭,GTO運力這麽差,固然有緯度影響,但是上面級比沖太低也是重要的原因,質子拿到低緯度也到不了十多噸GTO運載能力。
  記:這是否算入了文昌的緯度?
  龍:文昌的緯度接近20°,占的便宜不太。而且文昌緯度最低海拔也低了,這也要吃虧。火箭在發射開始階段如果能減少兩千米上升距離還是能省點勁。西昌海拔1800米,比文昌高很多。
  記:日本的火箭比中國的優勢在哪?
  龍:H-2B的規模比“長征”系列大。“長征”系列起飛重量最大的為570多噸,是載人的長-2F。但運載能力最大的是長-3B。長-2F為什麽起飛重量大?因為它的芯級一、二級燃料都是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密度大,每立方米約700∼800千克。而長3B的芯級二級以上都是液氫液氧,密度很小,每 方米只有70千克左右,所以起飛重量只有540噸左右。長一3B高軌道運載力是5.5噸,低軌道12噸,長2F低軌道運載能力是8噸左右,跟日本人的 16噸比還是小了。日本的傳統是芯級液氫液氧加固體助推,我們的傳統是助推和芯一級都采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成功應用後,運載火箭上就不用這種燃料了。衛星上可能還用,但量不大。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在生產時有毒。如果發射時出事,未經充分燃燒也會汙染環境。我們下一步也要搞固體助推器,因為固體火箭相應簡單些。當初我們沒搞固體助推,當時我們這方面技術能力差一點,而液體技術的條件要相對具備一些。日本搞固體主要是為轉化成導彈。
  日本H-2B火箭直徑達到5.2米,而“長征”系列只有3.35米。從3米多擴大到5米多是很大的技術差距,需要全新的工藝、裝備。制造5米直徑儲箱的工作母機、廠房都要重來。日本固體助推器水平也比我們強,我們的沒這麽大。固體火箭擴大後會遇到裝藥、粘結工藝、燃燒穩定性、殼體制造等問題。
  記:固體火箭的殼體與液體火箭有何區別?
  龍:液體火箭的殼體都較薄。如果箱子做得很笨重,運載能力就小。固體裝藥密度很大,體積很小,殼體很硬,過去是鋼的,現在用玻璃鋼、碳纖維等。液體火箭的殼體一般用鋁合金,沒有用鋼的。液體會晃動,橫向載荷比固體火箭要大,所以殼體用復合材料比較少。固體火箭裝藥都上百噸,用鋁合金做殼體強度不夠。
  記:日本H-2系列的助推器布置方案繁多,還有不對稱布置的。
  龍:這是推力組合計算的結果。助推器越少越好,多了增加故障幾率。我國固體火箭用於導彈的水平也不低,但比較小。其實日本固體火箭水平仍算低的,美國航天飛機固體助推器的推力達上千噸。
  記:它推力大是因為它體積大。
  龍:但這種大體積別國做不了。美國航天飛機固體助推器分4∼5節,是一次點火,每節之間燃燒傳遞技術要求很高。
  記:助推器和芯級是否同步點火?
  龍:多數是同時點火。有個別情況是助推器先點,等火箭升到一定高度芯級再點。起飛推力不是越大越好。對於載人火箭,起飛過載值都要小於5g。對於無人火箭,推力太大軸向載荷就大,芯級內較薄的加強筋箱體就容易被破壞。
  記:H-2的助推器與“阿麗亞娜”-5的類似,采用2個較細長的助推器。而H-2 A和、H-2B都與“長征”系列類似,采用眾多矮小的助推器。
  龍:助推器與芯級的連接處一般要在芯級的箱間段,因為這段強度較強,而箱壁一般只有一點幾毫米,無法受力。所以助推器的連接處透露出箱間段位置,助推器的高度實際上決定於火箭的總體設計。芯級箱間段如果處於較高位置。助推器就要做得細高。如果將直徑從2.25米減到1.8米,我們國家也沒有現成的 1.8米直徑箱段的工裝模具。
  記:H-2A和H-2B的助推器都用了支桿結構。
  龍:這是為分離用的,我們不用這種結構,是用分離火箭將助推器側吹推開。
  記:以前“長征”火箭的箱間段用桿系結構,現在發達國家似乎都不用了,其實這本應是最有效的結構。
  龍:桿系結構很輕,另外上面的火箭點火後,排焰正好能從這�排出。我們仍在用這種結構,只是載人的長2F不用。長-2F的級間段是包著的:外面設計了一些窟窿。這也不僅是為美觀,只是設計師們的一種觀點。他們當時可能覺得美國的火箭都沒用桿系結構。我們為何不可?
  記:H-2B的芯級第三級明顯變細,是什麽原因?
  龍:“長征”火箭也有這種設計。芯級第三級我們也叫做末級或頂級,它的重量與有效載荷是一比一的關系。也就是說這一段結構重量如果增加1千克,有效載、荷就得減少1千克。所以要把芯級第三級做得細一些,這樣死重就小一些,相對,有效載荷就大些。而下面的芯級一、二級如果也變細,燃料就不夠了。而且,芯級二級的結構重量如果增加100千克,可能相當於有效載荷減小十幾千克,芯級一級的這方面影響更小一些,只有芯級三級與有效載荷是一比一的關系,它減重對有效載荷貢獻最大。至於其它型號未將芯級三級變細,是因為它們的運載能力夠了,不需要那麽大,H-2B是5米多直徑,結構重量太大。所以規模大的火箭常用這種設計。
  有時想把芯級末段直徑做小也不行。當載荷物的體積已經很大時,如果再減小芯級三級的直徑,就會形成大腦袋細脖子的狀況。那樣在變細脖子處會產生渦流,壓力脈動會產生附加載荷。載荷一大,結構又要加強,就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要有恰當比例,設計上有個選擇。
這個龍老是說反了。
上面級燃料多一些,總沖大一些的話,有效載荷可以更大,殼體死重的增加抵消不了推進劑增加的效果,通過上面級增大直徑增加推進劑可以加強運載能力,如美國Ares I火箭,就有一個比第一級5段式RSRB粗的多的上面級,不過火箭設計上未必有這種需求。
就規模來說,Ares I運力比長征5最大構型差不多,美國Ares V火箭,是世界上運力最大的火箭,上面級就和芯級一樣是10米直徑。上面級直徑如何和火箭規模大小無關,和具體設計有關。H-IIB其實是可以通過換大推力氫氧發動機或是增加LE-5B發動機數量,增加直徑和推進劑質量來增加運載能力的

  記:日本火箭的發動機水平如何?
  龍:氫氧發動機水平比我們高,它當初是買美國的。即使和我們用同樣的液氫液氧燃料,它的推力和比推力也要比我們更大。我們的氫氧發動機應該說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但綜合性能比日本差。日本氫氧發動機的比推力在450秒左右,我們的在440秒左右。差一秒,運載能力可能就差了一百千克。再如同樣一個5 米直徑的儲箱,它做得可能就輕,就精細。每處細節差一點,它打同樣的軌道,運載力就比我們多一些。衡量火箭水平的一個最綜合指標是有效載荷系數,就是送到預定軌道的最大運載能力與起飛重量之比。 H-2有效載荷系數曾世界第一,但當時太追求單項性能,不可靠。現在日、美的火箭不大追求有效載荷系數,工程要實用化要可靠要廉價要占領市場,水平都差不多,不太在乎運載能力高一點低一點。對客戶來講,有效載荷系數不是主要參照值。
日本氫氧發動機比我國水平高不假,不過它並不是買美國的,日本氫氧發動機的源頭是LE-5燃氣發生器循環氫氧發動機,隨後派生出部分流量膨脹循環的LE-5A和LE-5B。在LE-5完成前後,啟動H-II火箭研制時,開始LE-7大推力分級燃燒的氫氧發動機的研制。日本的N-I,N-II和H-I火箭第一級的MB-3-3發動機固然是引進美國發動機技術,但是氫氧發動機還是自己研制的,龍老可能是把MB-3-3和氫氧機搞混了
  記:保溫材料上,中日是否有差距?
  龍:保溫材料與發動機無關,屬於火箭總體範疇。這方面我們與美、歐水平相當,日本是跟隨美國的路子。這層保溫材料約幾十毫米,是噴塗的。這種發泡材料噴塗後會漲起來,因此要再加工,把多余部分打平,外面再加上加固與密封層。歐洲“阿麗亞娜”火箭保溫層不是這種方式。
  日本主要在總體規模、發動機、材料、工藝等方面超過我們。電氣系統、控制系統方面我們進步很快,我認為不比它差。
  記:臨軌技術中日對比怎麽樣?
  龍:精度控制都差不多。從需求講,運載火箭不一定精度特別高。衛星發射上去後,和地面跟蹤測量系統是個大回路,入軌精度差一點可以通過這個回路修正。我國入軌精度世界一流。而其它國家的運載火箭要比它們自己的戰略導彈控制精度低一些。現在沒必要再用入軌精度來衡量一國的火箭水平。日本的跟蹤測控技術也不差,而且它如果需要在國外進行地面跟蹤測控,可以采用國際大合作。而別人對跟我們合作有顧慮。
  日本的探月水平也比我們高,上世紀90年代時就接近過月球。那時它的運載火箭能力其實不如我們。這次的“月亮女神”甩了三顆星上去,構思比較巧妙。至於戰略導彈能力,日本一旦搞起來,我估計不要太多時間。經驗上日本可能不如我們,但單項技術一旦突破,形成工業化的能力要比我們快。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8 + 8 原創文章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