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503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gotome
區版主 | 2011-11-11 17:47:27

                        清淨智慧 解心炙良藥                               




上人說:「人人本具慈悲喜捨之心。人身最苦,莫過於病;因此,醫療需要悲心,悲心即同理心;把病患當作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亦即『視病猶親』。」圖:北區慈濟人醫會與慈濟志工前往台北收容所關懷,護理師高瑜菁(左)安撫想家的收容人。(攝影者:吳萬智)

泰國衛生署成員、醫師與企業家一行人參訪精舍。三美泰醫素坤逸醫院院長(Hospital Director, Samitivej Sukhumvit Hospital)卓猜•扎如西里皮葩(Chokchai Jarusiripipat)請益上人,如何將佛教的「慈、悲、喜、捨」精神融入環保、醫院及日常生活?

四無量心 療治身心疾苦

上人說:「人人本具慈悲喜捨之心。人身最苦,莫過於病;因此,醫療需要悲心,悲心即同理心。慈濟推動『人傷我痛,人苦我悲』的醫病精神——傷在他身,痛在醫師、護士的心裡;把病患當作自己最親最愛的人,亦即『視病猶親』。」

慈濟四大志業,即是慈、悲、喜、捨的落實。上人指出,「慈」就是慈善,「悲」就是醫療,「喜」就是人文,「捨」就是教育。

「除瞭解除身體之苦,療治心靈亦相當重要;慈濟的醫療志業不只是治病,許多病患在志工陪伴下,逐漸解開心結、展開新人生,正是慈濟醫療人文的展現。」

佛陀是宇宙大覺者,提倡人人要發揮愛心,去愛地球萬物。上人強調,慈濟慈善工作期待能彙集每一個人分分寸寸的愛,不分宗教、國界、種族,讓眾人皆得幸福。「除了慈善、醫療搶救生命,亦須以人文與教育培養慧命,所以透過大愛電視臺,將好的事情、好的教育、好的形象,傳播至全球人心。」

心清淨 改往修來去無明

卓猜•扎如西里皮葩院長再次提問:「一般人在生活中,多少都會感受到痛苦;如何能在痛苦中保有清晰的思維,進而達到佛說的智慧境界?」

上人表示:「痛苦多因『想』而起。欲解開痛苦,最好的方式就是善用時間利益人群;為人拔苦予樂,看到他人開心,自己就能得到最大歡喜。」

心清淨,智慧自能明朗;可惜人心常為慾念所矇蔽。上人述及慈濟近來推動的「大懺悔」心靈工程,入經藏須先滌淨自心。「要去除心靈無明,首先要懺悔——把心洗淨、不斷反省錯誤。掩護過失,會讓心靈更加不安;坦然對眾懺悔過錯,不但能取得原諒,也無懼於他人在背後指指點點。」

行中道 佛陀智慧行於世

座談中有志工提問:上人身體力行並教眾「志玄虛漠、守之不動、億百千劫」,不知「志」最終在何處?

清淨無私的愛,就是『靜寂清澄』的境界。啟發愛心之後,一直往前行至『志玄虛漠』的境界,進而『守之不動』,就是回歸佛陀的本性——心清淨、無染著。當心念不再複雜起落,即無煩惱。」

上人勉眾,學佛莫鑽牛角尖;真正的佛法乃「行中道」。「求道要腳踏實地,有土地可走的路,就是真道;若無土地可走,恐怕會走火入魔。佛法不離世間法,能將世間法做得圓滿,即是落實佛陀的教育。」

針對在座企業家,上人鼓勵大家多投入利益人群之事,社會上好人愈多,方為天下之福。「如是因、如是緣,如是果報。做好事,自然就有好因、好緣、好果。若抱著有求的心態,為了得好因、好緣與好果而做好事,會很辛苦;心無求,好的事情,做就對了,種好因,自然有好緣成就好果。」

【靜思小語】求道要腳踏實地,才不會走火入魔。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20 + 20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20  金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愛無礙心智障礙服務方案
讓大孩子維持社會功能,培育自立生活能力,提升信心及獨立性。讓家人獲得喘息,降低社會中高壓家庭的風險。
~大孩子需要您的支持,讓愛持續前進~
劃撥帳號:22587522  
戶名:臺中市愛無礙協會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