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2 13:57:26

潘建伟
潘建偉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量子信息領域的研究工作,2011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成爲最年輕的“70后”院士。潘建偉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曾5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4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6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他們關于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實驗成果分別于1998年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爲“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999年被英國《自然》雜志評爲“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2004年獲得第15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稱號。

最偉大的物理學家、發明家之一尼古拉·特斯拉以對人類傳奇般的貢獻被譽爲科學界的普羅米修斯。當年,特斯拉移居美國后,他的塞爾維亞姓氏經常被報界記者拼錯。他曾經氣惱地表示“要把實驗室中所有的叉狀閃電引向那些把他名字拼錯的評論家們”。中國量子物理學家潘建偉沒有這個顧慮,他的名字是這三個音中最常見的三個漢字——潘,建,偉。他的苦笑則源自盡管他在國內科學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同時也引起了全社會對一個青年科學家取得如此卓越成就的驚歎,但很少有人真正知道他到底是研究什麽的。

讀者不要奢望看完這篇文章就能了解潘建偉所研究的領域,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實,在很大程度上,我們想了解的僅僅是潘建偉和我們觀照世界方法的反差。

“他的工作對于一般人來說是難以理解的,不然會感到更強的震撼力。”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前校長朱清時院士曾經感歎道。

讓我們一點點走近潘建偉的世界,他構築的科學空間和精神空間。其實,等我們對潘建偉其人有了充分的了解和認知,乃至獲得了感動,對他所研究的領域仍然會有兩種可能,了解或者不了解。

盡管高深,我們還是稍微接觸一下潘建偉所關注的事情。

rdn_4f0e3f32612c7.jpg (31.08 KB, 下載次數: 1)

潘建伟

潘建伟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7 + 7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_^

總評分: 名聲 + 7  金幣 + 7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2 13:58:28

在19世紀中葉,在英語中“科學家”這個名稱還未被普遍應用,生物學家自稱“自然曆史學家”,而物理學家則被稱爲“自然哲學家”。隨著各個自然科學學科研究領域的確立和里程碑式人物的湧現,這些稱謂早就被更貼切的名詞所取代。但是,唯有研究物理的學者仍然可以繼續稱得上是當之無愧的哲學家。例如,上世紀初期所構建起來的量子力學是這樣一個體系,它的貢獻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發明或者發現——不是一個新粒子,甚至于不簡單地是一個新理論或新方程。它是一種哲學上的展望和見解,能讓現代科學家看到不計其數、隱藏在矛盾或詭論后面的東西。

牛頓宇宙中物理量的變化總是連續的。然而,在量子世界中一切都變得不同,正如一位科普學者曾經就此比喻說:一個城市可能增加1人,但不會增加1.2人,就是這個道理。也正因如此,不確定性就此降臨。

在量子力學中有一個著名的悖論——薛定谔貓佯謬。薛定谔是奧地利著名物理學家、量子力學的創始人之一。薛定谔在1935年發表了一篇論文,描述了那個常被視爲噩夢的貓實驗:

把一只貓放進一個封閉的盒子里,然后把這個盒子連接到一個包含一個放射性原子核和一個裝有有毒氣體的容器的實驗裝置。設想這個放射性原子核有50%的可能性發生衰變。如果發生衰變,它將會發射出一個粒子,而發射出的這個粒子將會觸發裝有毒氣容器的開關,從而殺死這只貓。根據量子力學的哥本哈根诠釋,未進行觀察時,這個原子核處于“已衰變”和“未衰變”兩種狀態的疊加態,因此,相應地,在觀察者打開盒子之前,貓處于一種“又死又活”的狀態;而一旦把盒子打開,實驗者只能看到“衰變的原子核和死貓”或者“未衰變的原子核和活貓”兩種情況。

這個理想實驗的巧妙之處,在于由“不確定的衰變-容器開關-毒藥-貓的生死”構成一條因果鏈,將微觀量子世界的不確定性與宏觀事件(貓的生死)的不確定性聯系起來,導致了未進行觀察時貓可處于一種“又死又活”的狀態,而根據日常經驗,無論我們是否觀察,貓的狀態必爲生或死中之一。這導致了對世界客觀性和人意識的作用的討論。

下面這一則消息會把讀者從哲學冥想中拉回到現實——“中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潘建偉教授領導的科研團隊成功實現六光子薛定谔貓態”。

我們習慣于探問一句這些匪夷所思的科研成果有什麽用途?150年前,當麥克斯韋發現電磁波的時候,人們也在問同樣的問題。事實上,電磁波的發現才讓電視,無線電,雷達和手機成爲可能。對量子態隱形傳輸和糾纏交換的研究成果同樣描摹的是人類的未來世界。

量子態隱形傳輸和糾纏交換的研究是爲將來新一代量子通信打基礎。而未來的量子通信,在原理上完全保密的,不能被竊聽,在將來的國防上會有非常重要的應用。此外,通過對糾纏態的研究,可以爲將來的高速度的量子計算機打下基礎。

潘建偉,就這樣操縱著單個粒子,解開微觀粒子蘊含的詭秘和矛盾,把它們送進我們的生活。
引言 使用道具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2 13:59:40

事業中最成功的一次選擇

2011年,天津。中國科大科學家全國巡回演講報告會會場。很多學生眼巴巴等待著演講者潘建偉教授的出現,潘建偉在理工科學生中是天王級偶像。

主持人是這樣介紹他的:

潘建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1970年出生于浙江東陽,1987年考入中國科大,碩士畢業后留校工作。1996年,赴奧地利維也納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塞林格教授,並于1999年獲維也納大學博士學位。1999-2003年留在塞林格組從事博士后研究,先后任博士后和高級研究員並擔任Co-PI。2001年起任中國科大教授,2003-2008年爲發展冷原子操縱技術,兼任德國海德堡大學瑪麗·居里講座教授。2008年起在國內全時工作,並在上海浦東創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量子工程中心。

1997年至今,潘建偉已在包括Nature、Nature Physics、Nature Photonics、PNAS 以及Phys. Rev. Lett.這幾個國際權威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66篇,被引用7500余次。因潘建偉團隊在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系統性工作,他們分別被國際權威物理學綜述雜志Rev. Mod. Phys.和Phys. Rep.邀請撰寫有關多光子量子糾纏操縱和量子通信的實驗綜述論文,其中前者是中國大陸科學家在該刊發表的第一篇實驗綜述論文。潘建偉及其同事的研究成果曾5次入選歐洲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進展”、4次入選美國物理學會評選的“年度物理學重大事件”、6次入選兩院院士評選的“年度中國十大科技進展新聞”。他們關于量子態隱形傳輸的實驗成果分別于1998年被美國《科學》雜志評爲“年度十大科技進展”、1999年被英國《自然》雜志評爲“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

潘建偉走上台來,他個頭不高,步伐很快,略顯拘謹。在本科生聽衆看來,就是典型的物理系青年教師。在研究生看來,潘建偉則是地地道道的大師兄。潘建偉說話很有特點,語速較快,邏輯性強,充滿了物理學家才會運用的比喻。面對學生的提問,他總是沈吟10秒鍾,然后開口:“我先給你舉一個例子……”

在與學生的互動中,潘建偉進入了狀態。他回答著學生們關于量子物理、關于如何治學的各種問題,會場內氣氛活躍而熱烈。漸漸地,潘建偉有一種奇特的感受,他覺得會場內有兩個自己,一個在台上侃侃而談,一個在台下傾聽,間或舉手提問。

潘建偉知道,那是年輕時的自己。

剛進中國科大的潘建偉被一本書吸引住了,商務印書館出版,暗綠色的橫豎條紋封面,像是一道道光柵。這本書就是《愛因斯坦文集》。

“當我還是個相當早熟的少年的時候,我已經深刻地意識到,大多數人終生無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無價值的……參與這種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滿足的,但是一個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卻不能由此得到滿足。”

“在我們身外有一個巨大的世界,他離開我們人類而獨立存在,他在我們面前是一個永�的謎。對這個世界的凝視深思,就像得到解放一樣吸引著我們。通向這個天堂的道路,並不像通向宗教天堂那樣舒坦和誘人,但是他已經證明是可以信賴的,我從來沒有因爲選擇了這條道路而后悔過。”——愛因斯坦如是說。

潘建偉現在還記得第一次讀到愛因斯坦自序時的感受,那是一種天籁之音。潘建偉在家鄉小山上凝視天穹時那些隱隱約約的冥想,愛因斯坦清清楚楚地說了出來。自然界的規律不會因爲一個人是否高貴是否地位顯赫而變化,而是由自然界本身決定的。自然界的規律是永�的,昨天是這樣的,今天是這樣的,明天也是這樣。看著看著,潘建偉産生了一種巨大的安全感,這種安全感來自對規律統治世界的由衷折服。在潘建偉的心中,對世界的探究成爲了保持精神自由的工具,成爲了擺脫精神桎梏的飛行器。

其實,最早發現潘建偉適合學物理的是他的中學老師韋國清。當時,潘建偉正在數學專業和物理專業之間猶疑。老師說,數學完全靠自由思想的創造,在很大程度像智力遊戲。而你是一個感受鮮活,對事物敏感,善于發現規律的孩子,還是更適合學物理。

感謝潘建偉的老師,爲我們留住了一位卓越的物理學家。
引言 使用道具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2 14:00:18

同樣需要感謝的還有潘建偉的父母,當潘建偉就報考專業征求父母意見時,他們說:“你報什麽專業都行,只要喜歡就好。”

如果追問潘建偉本人爲什麽選擇物理的話,他的答案竟是:“因爲物理相對簡單。”

就這樣,潘建偉走進了中國科大近代物理系,和全國7個高考狀元在一個班。他入學成績中等,但攀升很快。在學他現在所從事的量子力學的時候,潘建偉驚詫于充滿矛盾和詭異的量子世界,不能自拔,以至于差點因疏于做習題而挂科。

在科大理論物理專業讀研時,潘建偉的導師對他說,既然很多量子理論馬上突破很困難,那就不妨先做實驗。老師的話,如同峭壁上一個腳掌大小的凸起,讓潘建偉有了攀登的支點。從那以后,實驗成爲了潘建偉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準備攻讀博士學位的時候,潘建偉得到了老師的鼎力支持,爲他推薦了幾個在量子物理實驗研究領域領先的大學,還有數位導師。最后,潘建偉選擇了在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塞林格教授門下攻讀博士學位。潘建偉的理由是“我當時發現塞林格教授在學術上非常活躍”。事實證明,潘建偉對導師的選擇是他事業中最成功的一次選擇。很多人都有躍起摘下蘋果的能力,關鍵是你是否站在有蘋果的樹枝下。塞林格把潘建偉引到了一個有很多蘋果的樹枝下。

在塞林格的實驗室,最初,由于沒有任何經驗,潘建偉先花了兩周的時間和一個本科生做一個關于光的干涉的實驗;隨后,他又和一個女生做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實驗。他在摸索,體會一種世界級實驗室的工作節奏。

終于有一天,他有了自己的量子隱形傳輸的實驗設想,潘建偉興沖沖地向導師和實驗室的同事們講了自己的想法。然而,同事們聽了他的設想之后,反應卻讓潘建偉非常詫異,大家鴉雀無聲。半晌,塞林格問:“潘,你不知道這就是量子態隱形傳輸的理論方案嗎?你不知道我們另外一個組正在做這個實驗嗎?”

潘建偉確實不知道。

隨后,被探究精神燃燒著的潘建偉向導師提出加入到量子隱形傳輸的實驗組中,導師考慮再三接受了他的請求。這一請一允,悄然改變了潘建偉的命運。

1999年,潘建偉作爲第二作者的量子態隱形傳輸實驗取得“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突破性進展”,這個實驗被公認爲量子信息實驗領域的開山之作,歐洲物理學會將其評爲世界物理學的年度十大進展,美國《科學》雜志將其列爲年度全球十大科技進展。1999年該工作同倫琴發現X射線、愛因斯坦建立相對論等影響世界的重大研究成果一起,被《自然》雜志選爲“百年物理學21篇經典論文”。那一年,潘建偉29歲。

他登上了一個展示自己才華的舞台。隨著一系列實驗成果論文的發表,潘建偉開始跻身量子物理研究的頂尖科學家行列。

更值得關注的是隨后十年。2003年,潘建偉所在的實驗室實現了自由傳播光子的隱形傳態,使得量子隱形傳態能應用在更加廣泛的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中;2004年,在首次實現五光子糾纏的基礎上,實現了一種更新穎的量子隱形傳態,即終端開放的量子隱形傳態,爲奠定分布式量子信息處理的基礎作出了貢獻;2006年,首次實現了兩光子複合系統量子隱形傳態;2008年,首次實現了光子比特與原子比特間的量子隱形傳態。潘建偉和其他量子物理學家一起,爲人類一點點開啓了量子世界的窗。

有一次,導師塞林格和潘建偉散步,塞林格問潘建偉:“你是否遺憾量子隱形傳輸的實驗方案別人先于你發現?”潘建偉回答道:“我不遺憾,因爲未來我還有很多機會。”
引言 使用道具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2 14:02:29

潘建偉機會

相信任何人都無法真正解開潘建偉的人生方程,那是一枚只有潘建偉自己掌握的“量子之鑰”。但我們可以從他的人生方程中觀察到一些常數,或許這些常數能夠幫助讀者的人生有解。

潘建偉是一個捕捉機會的高手。

機會確實一直有,但卻不是等來的。我們看到什麽完全依賴我們在找什麽,也依賴我們的觀點是在哪里。

在潘建偉眼中,對科學界難題的考量應該分兩個角度:一是面對衆所周知的難題,大家都在攻關,在這種情況下,你要考量自己和自己的團隊是否具備捷足先登的實力;同樣是未知的領域,對科學家來說也是有著不同的意味。“找到你有能力解決的尚未解決的問題。”這是潘建偉經常挂在嘴邊的一句話。的確,進入某一個領域,一定要搞清前輩已經做什麽,哪些是未知的。如果你發現這個組根本就沒有這個能力解決這個問題,那就只能跟著別人的屁股后面跑,或者放棄。

二是我們是否迎來了破解某個難題的時代。時機尚未成熟,縱竭盡人力亦不可爲。因此,潘建偉總是願意在合適的時機做自己能力所及的事。有一次,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努力,但我不玩兒命努力。”他努力,是指挑戰自己的能力,不玩兒命,是指尋找時機。

去解決重要的且這個時代能解決的問題——這就是“潘建偉機會”。

即便有正確的探索原則,在發現目標之前仍然要走很多彎路。

有一次,潘建偉的團隊把實驗設計好,結果發現,根本沒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信號。潘建偉就像剝洋蔥一樣一點點地篩除各種可能性,剝到最后,竟什麽也沒有。每到這時,團隊難免會有些茫然于方向。“如果你沒發現這個實驗是理論上被證明不可行的,問題在實驗中十有八九能被解決。”潘建偉沒有更多的口頭禅,卻經常用這句話鼓勵自己。返回思路的原點重新考慮,最終發現,實驗出現了一個相位補償的簡單錯誤。調整之后,期待的所有信號都出現了。

沒有實驗室經驗的人難以體會,實驗中有無數影響結果的因素。關一下電燈,隔壁有人打手機,都會使實驗功敗垂成。而找到關鍵的因素,靠的就是經驗。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就會産生獲得成功的質變。

更多的時候,實驗的過程則像是盲人摸象,在這種情況下,正確的方向比準確的目標更重要。潘建偉從很多次實驗中獲取信息的片段,一點點積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

這個過程需要耐心。

潘建偉剛出國攻讀博士的時候,看到有的中國學生急于出成果,測點數據就急著發文章。事實上,恰恰是這種急功近利與很多偉大的發現失之交臂。他不斷提醒自己,沈下心來,要有耐心。

任何一個稍有悟性的人和潘建偉溝通,很快就會發現他具備超強的耐心。“爲什麽這麽有耐心?”潘建偉多次遇到這個問題。“因爲我喜歡。喜歡做一件事自然就有耐心。在這個領域,智力沒有太大的差別,成功與否就看耐心。有耐心就不怕失敗,失敗可以再來一次,至少在這個過程中我是愉快的。當然,最終的成功還需要一些幸運,其實,幸運也需要耐心。”

我們找到了潘建偉方程中的另一個常數,就是“潘建偉耐心”。

潘建偉曾經有一個實驗做了整整4年,最后成功了。研究成果發表在《自然》上。《自然》的審稿編輯稱這篇文章是“英雄式的文章”。其實,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英雄式的耐心”。
引言 使用道具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2 14:03:27

潘建偉的這種耐心同樣也感染了他的學生。他的一個學生在若干年內只發表了三篇文章,篇篇扎實。在參評某個獎時,專家質詢爲什麽只有三篇文章,潘建偉說,因爲他沈得住氣,有耐心,做的都是有重要意義的工作。最終,這個學生獲得了該重要獎項。

耐心,還意味著不功利。潘建偉漸漸悟出,歐洲和美國對待科學的態度,大不相同。歐洲的科學更多是靠興趣驅動,不太計較于“有什麽用”的問題;而美國的科學是以技術化和利益産出作爲動力。兩者往往殊途同歸,但潘建偉更心儀歐洲相對純淨的研究觀。他派學生出國到其他實驗室學習,有兩個“不許”:“不到4年不許回來,沒學會不許回來”。

2001年,潘建偉作爲“中科院引進國外杰出人才”,同時獲得了中科院基礎局和人教局的支持,開始在科大組建實驗室,這個實驗室以一批年輕教師和學生爲班底,研究工作卻是幾乎從零開始。回憶起實驗室組建之初的情景,潘建偉至今記憶猶新。“中國科大很早就比較重視量子信息研究,因爲有學校的支持,我們才能夠深入做下去。當時向科學院申請的經費是200萬元,而院基礎局撥了400萬元。在中科院和國家基金委支持下,讓我們從無到有,很快,設備、人員就到位了。”2004年,實驗室進入中國科大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實驗室,成爲量子物理與量子信息研究部。此后,在中科院、基金委、科技部等主管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研究部得到了快速的發展。

在潘建偉還只是個博士生的時候,時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白春禮(現任中科院院長)就關注到這個年輕充滿活力的“來自科大的小個子”。白院長深知,學術成果對每一個學者的眷顧存在著一定的或然率,但提攜后進是一種責任,也是中國學術界一直所恪守和提倡的胸襟和情懷。白春禮關注的目光總是能聚焦在潘建偉即將達到的某處,而不是他已經取得了什麽。這讓他對潘建偉一直保持著師長般的理解和寬容。

“令我深受感動的是,在2003-2008年,我得到了科學院和科大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使得我在推進國內實驗室建設的同時,能夠在歐洲從事冷原子方面的學習與合作研究,同時通過從國內招收研究生和博士后等方式培養這方面的研究力量。”2009年初,在完成了冷原子方面的技術和人才積累后,潘建偉把在海德堡大學的實驗室整體搬回到中國科大,還以中組部“青年千人計劃”、中科院“百人計劃”等方式,將一批優秀的青年學術骨干從歐洲引進到中國科大工作。

在中國組建世界一流的量子實驗室,潘建偉帶入了他的“互補”常數。

潘建偉說:“科大的量子物理實驗室從組建伊始就是開放式的。”多年的國外頂尖實驗室經驗,讓他知道,以自己獨到的地方與國外實驗室形成知識和人才的互換互補,是提升實驗室實力的最好辦法。實驗室科學需要學科非常龐雜,光學、電子學、真空等諸多門類缺一不可。在世界頂級實驗室中,如美國斯坦福大學的Yoshihisa Yamamoto實驗室、瑞士維也納大學的Nicolas Gisin實驗室、英國劍橋大學卡文迪許實驗室的Mete Atatüre實驗室、德國馬普量子光學研究所的Immanuel Bloch實驗室、奧地利因斯布魯克大學的Peter Zoller實驗室等,都有潘建偉派出的訪問學者,他們在合作中學到自己實驗室長遠發展所需的知識。可以說,十年下來,潘建偉的實驗室已經在人才和技術方面具備了較雄厚的積累,這種積累在成果産出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2010-2011年度,他們就在Nature和Nature子刊上發表了6篇國際領先水平的重要論文。

英國著名的科學新聞雜志《新科學家》以封面標題的形式,對潘建偉科大團隊進行這樣的評價:“中國科大——因而也是整個中國——已經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占據了一席之地。”

潘建偉曾經和中國科大前校長朱清時院士有過一段意味深長的對話,潘建偉說:“生命真的太短暫了,我真想活得長一點,搞清楚量子力學到底是怎麽回事。如果那樣的話,朝聞道,夕死可矣。”朱清時校長說:“活那麽長干什麽?你活著,思想就會僵化,不僅自己搞不明白,還會妨礙下一代前進的腳步。”潘建偉記得喬布斯也說過類似的話:“死亡就是生命中最好的一個發明,它將舊的清除以便給新的讓路。”這段對話似乎與機會,耐心無關,而涉及到永�了。

一個科學家立志要爲自己完不成的任務而努力,是一種境界。
引言 使用道具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2 14:04:12

“至于能否得獎,那要看幸運與否”

阿爾卑斯山中的奧地利小城因斯布魯克,因舉辦過兩次冬季奧運會而聞名。小城的中心是一個有黃金屋頂的廣場,每一塊石板都似乎承載著歐洲文明的信息。潘建偉在歐洲的實驗室工作很多就是在這個小城完成的。閑暇的時候,他會登上因斯布魯克附近的高山——他喜歡登山,家鄉東陽的山是他小時最好的玩伴——太陽還沒有完全落下,在融金般的光輝下,牧人們收攏羊群后,拿出各自的樂器,聚集在草地上演奏起來。于是,一望無垠的草坡上若隱若現地飄蕩起音樂聲。

如果沒生命,世界與我們無關;但人奇妙地存在,可以回觀整個世界,終于成爲了萬物之靈。在量子力學中,觀測者成爲了積極的參與變量,在觀照世界改變世界。人的存在,就變成了世界的一部分。——這個量子力學的基本觀點在因斯布魯克的草坡上,潘建偉體會得最爲透徹。他對量子力學,有一種崇敬而滿意的感覺。一種看到規律本身的積極性和完整性的得意。或者說,感受到了量子力學的美。

潘建偉評價學生的實驗,經常用這樣的詞:“這是一個有美感的實驗。”無獨有偶,中國科大前黨委書記郭傳杰評價潘建偉的實驗室是“自豪和美的團隊”。

什麽樣的人才能體會到科學之美?

潘建偉在因斯布魯克的大峽谷露營區曾經遇到一位八十老妪,她問潘建偉的職業。潘建偉說,研究量子物理和量子隱形傳態。“哦,我知道那個工作,還找到了Nature雜志上的那篇文章。但是我看不懂。不過,我盡力了!” 還有一次,潘建偉在海德堡大學的時候,因爲鼻腔手術而住院。一個護士過來問:“你是不是研究量子物理的潘?你能給我講講什麽是量子物理嗎?”鼻子里插著管子的潘建偉很感動,但說不了話。出院后,潘建偉給護士寄去了一份相關的科普材料。

給潘建偉留下深刻印象的還有上學期間看到的嚴濟慈先師的家書,信中不斷出現的是某某老師寄來大洋若干。正是這些老師的資助,才使得嚴濟慈得以完成留學學業。嚴老回國后準備償還老師們的資助,老師們說,人回來了就好,錢不必還。先賢們傳達的正是一種中國的古君子之風。

潘建偉由衷地覺得,只有貴族精神和君子之風才是科學的土壤,才可領略到科學之美。

在一個安靜的環境里,蕩滌浮躁,人們充滿對科學的尊敬,思想沒有桎梏,以鮮活的教育方式倡導文化精神,人們耐心地按照自己的興趣行事。這是潘建偉的心靈家園。

在現實中,潘建偉也有困惑和沈重的時候,並且這種困惑和沈重往往讓他如鲠在喉。這些年,紛擾的人群中問他最多的問題就是:“潘建偉,你離諾貝爾獎還有多遠?”

“以我的觀點看,我在奧地利時的博士生導師塞林格應該很有希望獲得諾貝爾獎。而我不覺得我以往所做的,能夠讓我擁有它。不是嗎?對于科研工作者來說,能夠從事這樣一件探索自然界規律或者是奧秘的工作,已經是我最快樂的事兒了,至于能否得獎,那要看幸運與否,如果能得到,那也只是命運的格外獎賞罷了。”說完這番話,潘建偉如釋重負。

在網絡上,對潘建偉的評價汗牛充棟,其中質疑聲也不絕于耳。潘建偉對此倒是坦然。畢竟,科學最注重的就是懷疑態度,他尊重一切懷疑態度,當然,不是懷疑一切的態度。對于一些無中生有的懷疑,潘建偉一笑置之。

有時候,潘建偉會忽然懷念起自己的童年,想起家鄉屋后的小山,在山坡上玩耍的時光;還有父親在昏暗的燈光下給他講《聊齋》的情形;會想起在大學沒有創作完成的那首叫《旅途》的曲子。看來,沒有完成是有寓意的,因爲旅途沒有盡頭。人生就是這樣一點點片斷地打開的,最后彙攏完整后閉合。

愛因斯坦所說:“人是整個宇宙的局部;這個局部受到了時空的限制。他體會到自己及自己的思想和感覺,與這個整體是分開的——這是一種意識上的視錯覺。這種視錯覺對我們而言卻好像監獄一樣,把我們局限在個人的欲望和對身邊少數人的熱情中。我們的任務就是從這個監獄里解脫出來。”

潘建偉正嘗試著從量子的角度讓人們獲得這種解脫。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10 + 10 哇~ 分享好多!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xdd0906
子爵 | 2012-1-12 15:13:42

本帖最後由 xdd0906 於 2012-1-12 15:14 編輯

{:3_256:}其實大陸最值得尊敬的就是那些志願跑去山里三線軍工隱姓埋名的科學工作者,可能到死都只有不超過100人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只有1月11日是他們共同的節日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3 + 3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布木布泰
見習騎士 | 2012-1-19 12:04:24

xdd0906 發表於 2012-1-12 15:13
其實大陸最值得尊敬的就是那些志願跑去山里三線軍工隱姓埋名的科學工作者,可能到死都只有不超過1 ...

時也勢也
時代不同了啊
引言 使用道具
xdd0906
子爵 | 2012-1-19 12:39:02

布木布泰 發表於 2012-1-19 12:04
時也勢也
時代不同了啊

說的就是現在{:3_349:}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