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xdd0906
子爵 | 2012-1-15 04:03:08

本帖最後由 xdd0906 於 2012-1-15 04:30 編輯

(本文引自《戰場》雜志第3期,原作者:維克托·蘇沃洛夫 文章來自1984年中文版的《蘇軍內幕》)

c3c902257b3d35e6c32200c02edf0776.jpg
蘇聯冷戰時期裝備邏輯

原譯文序:維克托·蘇沃洛夫是一個叛逃到西方的蘇聯軍官,其真實姓名無法得知,原因是已被蘇聯缺席宣判死刑,需要隱姓埋名,以免報復。他畢業于著名的伏龍芝軍事學院,接受了正規而嚴格的專業訓練,其后在蘇聯軍隊中服役15年,曾任摩托化步兵連連長,師級參謀工作,並最終成為蘇軍總參謀部的軍官,1968年參加過入侵捷克斯洛伐克的行動。

蘇沃洛夫既從事過基層部隊的指揮工作,也比較了解蘇軍的整體結構和特點,到達西方后完成了幾部引起很大反響的著作,如《蘇軍內幕》和《解放者》等。其中涉及蘇軍組織,編制,作戰思想和裝備等諸多方面,並以其本人的親身經歷和生動文筆,讓人們從另一個層次認識了蘇軍的鮮名風格。(我手頭正好有1984年大陸版的《蘇軍內幕》一書,這本書中詳細介紹了蘇聯的軍事哲學,裝備體系,組織原則,戰爭策略,是一部對于研究冷戰時期蘇軍歷史不可多得的好書,文中的藍色部分為我個人的注解)

下圖:英文版的蘇軍內幕封面
0912202350334d3d40e214ed35.jpg

雖然其觀點中有不少值得懷疑和商榷的地方,但確實可以從中了解許多蘇軍內部不為人知的事實和獨特的價值判斷。特別是蘇軍在軍事領域“突出實用,一切為戰爭服務”的思維方式,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很重要的現實意義。在此摘錄其著作中的一些片段,讓我們一起暫放棄慣性的看法,體會蘇軍軍事智慧方面的可取之處。


第一個問題──什麽是武器???

美國吉普和AK─47

我喜愛武器,任何武器都喜愛,我還喜愛各種與軍事相關的裝備和軍隊制服,總有一天我要開辦一個小小的博物館以收藏這些我喜愛的東西……但我為博物館買的第一件展品將是一輛美國吉普──這是一件真正神奇的武器,它在二戰前完成設計,仿佛一個忠誠士兵,從戰爭的第一天服役到戰爭結束。它曾經被降落傘空投過,曾經浸泡在海水之中,它的輪子在利比亞堅硬如石的荒漠中被磨破,它的車身在太平洋的熱帶島嶼上陷沒于沼澤之中,它也在挪威和高加索的高山上跋涉,或在阿爾卑斯山和阿登陰暗的森林中出沒……占后,又有哪一種軍用車輛參加過如此多的戰爭──朝鮮,越南,西奈半島,南部非洲,印度尼西亞,南美,克什米爾?又有多少武器裝在吉普車上──無后坐力炮,反坦克導彈,機關槍…… 它也曾用于執行偵察任務,當作救護車巡邏車,指揮車和普通運輸車輛……

在吉普車的時代里,有多少種坦克、大炮,飛機,導彈出現又消失了呢?這些武器肯定是重要的,引人注目的,而吉普車則是被忽視的,但卻飽經滄桑──引人注目的武器一個個過時了,被忽視的吉普車依然存在!在沙漠中,它比駱駝可靠;在草原上,它比豹子還快;在北極它比北極熊還能吃苦耐勞。(雖然美國人向來以高科技的武器設計著稱,但是美國人卻不欣賞過分精致卻不實用的作秀武器,軍事宅男的喜好則正好相反)

下圖:美國的威利斯吉普車
091221003886215325eef79ae4.jpg

我的博物館中還將陳列的另一件展品是卡拉什尼科夫的AK-47突擊步槍──這不是恐怖分子用來傷害奧運會選手的那一支,也不是我拿著它進入捷克的那一支,我要的是美國海軍陸隊在越南繳獲並愛不釋手的那一支。

在越南的美國士兵常常不相信自己的武器,而寧可使用他們的戰利品。這種選擇帶來了麻煩,因為他們很難指望有適當的子彈來供應這種武器,但他們仍然使用這種槍。這種槍的秘密何在?因為它簡單而可靠,就象一個親密的戰友。結構簡單和性能可靠這兩特性在戰斗中是最為重要的。

下圖:AK-47步槍
09122100398f97a00f1d467d86.jpg


T-34坦克

我的博物館將要有來自各地(德國,美國,英國,法國和日本)的武器,但絕大多數將來自蘇聯。我為什麽這樣喜愛蘇聯武器?因為蘇聯設計師在幾十年前就認識到一個最樸實的真理──只有簡單而可靠的裝備才能適應戰爭的需要。現實中同樣的道理還有:只有簡單而易于了解的計劃才能成功;只有最簡單和最耐磨損的戰地服裝才是最好的軍服……蘇聯人對武器的要求是:它必須易于生產,結構簡單,容易教會士兵使用,並易于維護和修理。(據說AK-47的基本使用方法能在幾十分鍾內全部講解完畢,剩下的就是不斷地練習)

二戰中蘇聯的鋼產量和德國基本相同,但蘇聯生產坦克的數量卻遠遠超過德國。此外,由于結構簡單,有可能臨時修復幾萬輛這樣的坦克,以便兩次甚至三次地讓它們重返戰場。古德里安將軍欣賞蘇聯坦克,他曾熱情而不厭其煩地描述蘇軍坦克的優點,積極主張德國仿造T─34。后來,德國的“豹”式和稍后的“虎王”雖然受到蘇軍坦克的影響,但德國設計師未能滿足最重要的作戰要求──結構簡單。結果,“豹”式一共生產了4815輛,“虎王”只生產了484輛,蘇聯卻生產了102,000輛坦克,其中70,000輛是T─34。

在考慮這些數字時還應考慮,大部分德國在遭到轟炸時,很多蘇聯工廠也毀于一旦──哈爾科夫工廠戰爭頭幾個月即被德國占領,而這是蘇聯最大的工廠,也是T─34的誕生地。斯大林格勒的坦克工廠處于激烈的戰斗前沿,情況也可楊而知,列寧格勒被圍困,既無鋼材又無煤炭,那里的工廠不斷遭受炮擊,卻堅持維修坦克達3年之久,有時候,還在修理中的坦克不得不從牆壁間隙中對前進中的德國士兵開炮……剩下的工廠是在烏拉爾,機器是從別處搬去的,實際上是在露天安裝的,但它生產了世界上最簡單,最可靠的坦克。

不要認為蘇聯裝備的結構簡單,使用效果就不好。恰恰相反的是,T─34不僅簡單,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具威力的坦克。

下圖:T34-85型坦克,坦克時代革命性的設計,幾乎影響了所有的戰后坦克設計
85d8dc78c4d71b493a21e801be2dc3ae.jpg

米格─25

當一架米格─25降落在日本函館后,檢查該機的西主專家們都驚訝于其設計的簡單。出于宣傳的目的,這架出色的飛機被刻意貶低了,一個專家甚至說:“我們原以為它是由钛合金制造的,現在知道不過是鋼而已。”──事實上,使用钛合金也很難實現米格─25所達到的速度,但蘇聯設計師卻用普通的鋼造出了世界上飛行速度最快的飛機(注,原文如此,實際上米格─25沒有美國YF─12的絕對速度和持續速度快,但20多年來,它仍是在役的最快和爬升率最大的截擊機)。

這是一個很有意義的事實,它說明不借助非常復雜的車床或者先進的工藝也可以制造出色的飛機,並且在占時大批量生產時,也不會因為重要原料的缺乏而受到影響。另外,米格─25的成本非常低,必要時可以生產出很大的數量(注,這是同樣3倍速的美國飛機所無法實現的目標)。

下圖:米格-25攔截機
0912210058f95b895b8d272700.jpg

簡單主義


技術正在發展,隨著時間流逝,武器裝備變得越來越復雜,但這並不與蘇聯設計師的總體思想矛盾。幾址年以來,他們在其所設計的占車和飛機上使用了很多最新式的設備,這些設備確實是非常復雜的。但蘇聯設計師在成百甚至上千種可供選擇的工具和技術方案面前,始終堅持著牢不可破的原則──選用最簡單的一種。如生產一種車輛,即可使用自動變速系統,也可以采用普通的變速器,蘇聯人通常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普通變速器。

有一次,我看到一家工廠正在對比蘇聯坦克和美國坦克,一名駕駛員駕駛兩種型號后被問到:“哪一種較好?”駕駛員說:“當然是美國的好,它有自動變速裝置,而蘇聯的坦克必須靠人工換擋,這對重型車輛來說不太容易。”如果你把戰爭看成一次愉快的戶外活動,他的回答就太對了,但蘇聯設計師認為未來任何戰爭都不是那麽回事。他們清楚地知道,如果遭到大規模轟炸。如果整個工業區都摧毀,如果長途通信中斷,大規模生產有自動變速裝置的坦克就會成問題,同樣,在前線維修這種坦克也是困難的。普通變速器對坦克駕駛員來說比較困難,因為他會很累,但是對工業,對整個國家而言是“省力”的,可以利用裝在露天場地機器去生產成千上萬輛坦克。 (曾經有台灣人說毀滅掉大陸的東南沿海,大陸就會一蹶不振,不能支持繼續戰爭,實際上是對大國戰爭形勢下的工業缺乏了解)


猴型

蘇聯武器的簡單性令人驚訝,但是每一種投入生產的裝備都要造兩種型號,一種是正常型,一種是“猴型”(注,這是一種比喻說法,因為人與猴均為靈長類動物,但猴肯定沒有人進化)。

“猴型”是盡一切可能使之簡化的武器,只打算在戰時生產,如T─62“猴型”的火炮沒有裝備穩定器,無線電和光學設備也異常簡化,夜視設備仍然使用紅外探照燈(注,我們至今還可以在很多蘇軍裝備的T─64卅72上看到這種設備,但以作者觀點,蘇軍似乎早已淘汰了紅外按照燈),火炮的俯仰和炮塔的轉動都是人工操作,穿甲彈彈頭用鋼而不用鎢或鈾。

蘇軍將領們無可非議地認為,在戰時有這樣的“猴型”坦克總比沒有要好。而這種采用“猴型”的方法不僅用來制造坦克,也用于所有的其它武器──導彈,火炮,飛機和無線電設備等等。

在平時,這種“猴型”能大量生產,但他們只送往對蘇聯友好的國家。我曾見過BMP─1型步兵戰車的兩種型號,一種供蘇聯陸軍使用,另一種打算給蘇聯的阿拉伯朋友們。我計算過,第二種“猴型”與其原型相比,簡化了63處──其中最顯著的差別是73毫米主炮沒有裝彈機和炮彈選擇設備。蘇聯自用的型號,炮手只要按下相應的按鈕,所需的炮彈就會自動滑進炮膛,而在簡化型號上,這一切都用手工操作。BMP─1“猴型”裝備的是“馬柳特卡”導彈,而蘇聯自用的則是“ 馬柳特卡”─M型(編者注,應為9M14和9M14M“嬰兒”,北約稱為AT─3A卅A,“薩格爾”A卅B)兩者的區別在于有無自動制導系統。“猴型”的車壁上沒有含鉛內襯以保護乘員不受核輻射傷害,並防止在被直接擊中時受裝甲碎片的傷害。也沒有化學戰自動檢測儀器,自動密封和空氣過濾系統,以供在嚴重沾染區使用,更沒有導航系統。此外,還有很多設施都不見了。

要是一輛“猴型”車落入西方專家手中,他們當然會對BMP─1步兵戰車及蘇聯坦克的真正作戰能力得出一個完全錯誤的印象,因為他們看到的只不過是一個殼體或一個容器──就象一個空的錢匣一樣,當里面沒有裝東西時,本身毫無價值。最近,蘇聯已國外出口T─72坦克,米格─23戰斗機和圖─22轟炸機,但是這些出口型不同于蘇軍自用的型號──當某人在一個口袋里裝上鈔票,另一個口袋里只裝幾張紙時,從外表看無法分辯兩個口袋的區別。

下圖:蘇聯自己裝備的T72型坦克
091221010395d16616cd587361.jpg

下圖:在波斯灣戰爭中被擊毀的伊拉克T72坦克,雖然同樣是T72型坦克,但是猴型坦克沒有復合裝甲,沒有自動抑爆滅火裝置(這個系統可以在幾十毫秒內感測到車內彈藥火警,沒有這個系統就是很多T72在波斯灣戰爭中被炮彈引爆的原因),沒有較好的夜視儀,沒有好的火炮和彈藥。很多人拿這種名義上的T72坦克和美軍一線部隊的M1坦克比較實在是無稽之談。
091221010495cfdab66fe69706.jpg

蘇聯現行的裝備政策是明智的。它積累足夠數量的第一流裝備,以應付戰爭頭幾個星期的需要。如果戰爭持續下去,新裝備將會大規模生產出來,但這是最大限度簡化了的型號,敵人在此時也已消耗了大量裝備,簡化型號在這種情況下同樣具有戰斗力。另外,同時生產標準型和“猴型”的經驗在平時就已獲得,只不過是把“猴型”當作現有的最新式武器賣給了“兄弟”和“朋友”。

第二個問題──從錯誤中吸取教訓

寒冷的夜晚

1969年,蘇聯遠東的秋天分外寒冷。當與中國人在烏蘇里江上發生第一次沖突時,作戰師還沒有到達該地區,對方的壓力全都由克格勃的邊防部隊承擔。沖突結束后,總參謀部曾對暴露出的錯誤與疏忽進行過詳細的調查,他們很快發現,一些邊防部隊士兵在雪地里被凍死了──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進接受過在零度以下室外睡覺的基本訓練。

這是令人震驚的消息。總參謀部的一個委員會馬上隨機抽出三個師進行試驗,結論同樣令人失望。二戰時的經驗已經無可挽回地失去了,現在的蘇聯士兵在沒有睡袋,也禁止點燃火堆的情況下,當溫度低于冰點時,他們怎麽辦呢?

各師的參謀長立即被召集到莫斯科。他們接受一天的訓練──關于如何在天寒地凍之下只用一件軍大衣在雪地里睡覺,每個人都被要求在雪地里睡三個晚上。然后,這些參謀長又返回各自部隊,蘇聯陸軍全體官兵立即進行了一次艱苦的試驗──在凍死人的寒冷天氣里,不添加任何衣服而在室外過一夜。那些駐扎在南方沙漠里的部隊似乎交到好運了?不,他們同樣被送到西伯利亞進行艱苦的訓練──從此以后,在雪地里過夜被列入所有軍事訓練計劃中。

在這一事件發生的前丙年,第三次中東戰爭中西奈半島的慘敗之后,阿拉伯士兵越來越害怕坦克和凝固汽油彈。于是蘇軍發布命令,所有的蘇聯士兵和軍官(直到將級軍官)都要練習從烈火中跳過,以及躲在戰壕中,讓坦克隆隆地從他們頭上通過,或者就直接躺在呼嘯而過的坦克的履帶之間的空地上。


我對凝固汽油彈有切膚之感,我曾匐伏在壕溝內讓坦克從我頭上過去,我也曾在雪地里度過了幾個難熬的夜晚

下圖:很多國家后來也效法蘇聯進行坦克碾壓心理訓練,這種方法能最大程度上訓練士兵面對戰爭機器時的忍受程度
09122101234a24f9f5386f95fc.jpg

下圖:被很多人嘲笑為馬戲團把戲的解放軍鑽火圈訓練,實際上非常有助于鍛煉士兵在戰場危機情況下的膽量和反應能力
0912210130324ddfab014501ea.jpg

學習防禦


在二戰開始時,紅軍不知道如何組織實施防禦作戰,特別是保衛大城市上──紅軍從來沒有學過這類技巧,他們掌握的只是如何去進攻,並把戰爭引向別國的領土。戰爭是按照德國總參謀部的計劃而不是蘇聯的計劃開始的。災難接踵而至,保衛明斯克的努力堅持了三天,保衛基輔只堅持了二天,每人對如何去更好地組織防禦都束手無策。

基輔是9月底陷落的,到10月古德里安已接近莫斯科。突然,出現了令人十分驚異的事情,蘇聯的防禦變得無法突破了,尤其是在莫斯科,圖拉和特維爾的防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進程中,德國的軍事機器第一次停頓下來。據說,寒冷的天氣對這種形勢的轉變起了很大作用,但這種說法對11。12月來說是適合的,而10月的天氣卻依然陽光燦爛──這只能說明蘇軍通過戰爭學到了防禦戰的方法,情況發生了根本的轉變。1942年發生了斯大林格勒戰役,防禦戰的方法在整個夏季被證實是有效的,這次戰役在歷史上成為保衛城市作戰的一個典型。另一個典型是列寧格勒保衛戰,幾乎持續了三年,經歷了兩個冬天和三個夏天的進攻──嚴寒冰凍的天氣在這里也不起什麽作用,因為三年之內的任何季節里都給德軍保留了機會。

在蘇軍中,沒有能力完成一個特定任務和有能力以高超的技巧完成任務,兩者之間的界線幾乎難以分辨,轉變往往發生在一瞬間──通過戰爭學習,善于總結教訓是最重要的經驗。不僅在戰略,戰術和人員訓練方面如此,在裝備計劃方面也是如此。(與蘇聯人情況類似,美軍也是在不斷從戰爭積累經驗,慢慢成長起來的)

步兵戰車

60年代初,西方軍事雜志上展開了關于是否需要步兵戰車的討論,這種戰車必須是水陸兩用,擁有裝甲防護和高度機動能力,並且配備相當強勁的火力。蘇聯報刊對此緘口不言,西方的討論卻在熱烈地進行著,贊同和反對之聲此起彼伏……蘇聯人仍保持沈默。

1966年底的一個晚上,重型運輸機到達我所在的軍事學校,帶來了用防雨布覆蓋著的某種不尋常的車輛──它就是BMP─1步兵戰車,水陸兩用,機動能力強,適度的裝甲和強大的火力。1967年,這種車輛已大量生產,與此同時,西方還在繼續討論。只有西德采取了積極的措施,制造了“黃鼠狼”式步兵戰車── 這是一種出色的車輛,但不能水陸兩用,所裝備的武器也與西德過去使用的裝甲運兵車幾乎一樣,更遺憾的是:它異常復雜而昂貴。

到80年代初,這種討論在西方仍在進行中,西方專家們也在評價BMP─1結構上的許多缺點,但他們評價的已是昨天的產品,而且是它的“猴型”。現在蘇聯大量生產BMP─2步兵戰車已有相當長時間了,而西方還在繼續討論步兵戰車的價值。

步兵戰車的出現是具有顛覆性的,步兵不再是靠腳戰斗的兵種,下圖中上面的一個是BMP-1步兵戰車,下面的是BMP-2步兵戰車。
0912210145990f3d6f18f994e4.jpg

在軍用直升機,自行火炮,迫擊炮和別的許多裝備方面,也有類似的情況發生。

第三個問題──我們何時擯棄坦克?

坦克和強盜

有一天,我在巴黎買到一本1927年出版的關于未來戰爭問題的舊書,其作者頭腦清醒,富有理智,他的邏輯無懈可擊,分析敏銳──在分析了他一生中研制軍事裝備的途徑后,宣稱坦克的合適位置是停放在博物館里,和恐龍的骨架緊靠在一起。他的論據很簡單──反坦克炮已經發展到如此程度,在未來戰爭中,它們可以完全消滅坦克的密集編隊,就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機關槍完全克制騎兵一樣。

我不知道作者是否活到1940年,有沒有看到德國坦克在巴黎林蔭大道上耀武揚威,並駛過幾十年后我買到他那本滿是塵土,紙張發黃的“預言書”的地點。其實,認為坦克即將壽終正寢的看法經久不衰,如 60年代初,法國決定停止生產坦克,認為坦克時代已經過去。所幸這種理論被以色列的老式謝爾曼坦克(注,實際上是以色列改裝的M─50/51)在西奈半島粉碎。猶太人的輝煌勝利再一次向世界表明,只要運用得當,沒有一處反坦克武器能夠制止坦克的突擊。(坦克無用論在冷戰結束之后一直甚囂塵上,但是即便是擁有最強大海空軍力的美國,對坦克的研發也只是減慢卻沒有停止,在未來美軍“目標部隊”的編制中,FCS戰車將是地面力量的重要組成)

貶低坦克的人觀點很簡單:“看一看反坦克導彈吧!看看它的命中精度和穿甲能力吧!”──這個論站不住腳。反坦克導彈是一種防禦性武器,任何防禦系統都意味著部隊在廣大戰線上分散,使他們在有些地方強,有些地方弱,而什麽地方弱,坦克卻大量集中出現在那個地方。假如平均分配兵力,兵器也是不可能的,那樣的話,沒有一個防禦地段的兵力是夠用的,試想在每公里前沿配置10枚反坦克火箭,坦克將會選中某一特定地點,數百輛或數千輛同時進行攻擊……而當你集中所有的反坦克兵力時,坦克卻只需繞道而過。因為坦克是進攻型武器,它有戰斗主動權,它可選擇在何時何地進攻,以及使用多大的兵力。(注,此觀點在武裝直升機出現后值得商榷,武裝直升機的優勢不是技術上的,而是賦予防禦方比進攻一方更大的機動性)(但同時,武裝直升機同時也是脆弱而昂貴的武器,能不能防禦住擁有強大防空火力的混成坦克集群的突擊尚未可知)

希望反坦克武器的完導致坦克的消亡,這就好像希望使使銀行的電子保衛系統會完善到使搶劫銀行的人滅絕一樣。我向你保證,搶劫銀行的強盜是不會絕種的,他們會改進其工具,戰術和迷惑保衛系統的方法而繼續搶劫。有時他們會失敗,有時也會成功,但只要銀行存在,他們將繼續搶劫。強盜擁有和坦克一樣的優勢,他們是進攻者──他們決定何時,何地,如何去進攻。只要當他們認為有成功的信心時,當他們已經秘密地發現對方防禦上的弱點時(這些弱點的存在是防禦方本身不易覺察的),他們就會動手。

坦克!進攻!

蘇軍將領們從來都非常明白,只有前進才能取得戰爭的勝利,對他們來說,防禦只理解為失敗和死亡。即使在最好的情況下,防禦也只能帶來僵局也舉持久。對敵人最薄弱的地區實施最猛烈的打擊。

因此,要勝利就必須進攻,你必須突然向前運動,行動堅決。為此,你需要有一輛車,它能到外運動,火力及防護等特點的車就是坦克。也許在將來,坦克的裝甲更加完善,也許它不用履帶而用別的什麽方法來行駛(裝備105mm坦克炮的斯特瑞克戰車型實際上就是變形的輕型坦克),也許它沒有炮,而用其它的武器,也許所有的東西都改變了,但只要它最重要的特性──機動,火力和防護的綜合能力仍然保持不變,只要有戰爭,只要想取得勝利,坦克就將存在下去。核戰爭不僅還會讓坦克消亡,反而賦予其新生──再沒有比坦克更適合核戰爭的武器了。若想在核戰中生存下來,你必須為這些“鐵匣子”花錢。


飛行坦克

把一輛坦克開到機場,停在一架軍用飛機旁邊,然后再把一架直升機放在坦克和飛機之間。現在再把它們逐個仔細看一看,然后回答這個問題──直升機更像誰?坦克還是飛機?你不用告訴我,我知道你的答案是什麽。但是蘇軍的將領們相信,從其作戰目的和使用方法來說,直升機就是坦克,兩者很難區分,直升機和飛機之間的共同之處是都能飛行,僅此而已。

他們是對的。理由很簡單:在戰斗中,坦克能占領敵方領土,而直升機也能這樣做,但飛機卻不行,飛機可以摧毀地面上甚至深入地下的一切東西,但它不能占領並固守領土。因此,蘇軍把直升機看作坦克,一種能高速運動並有無限越野能力的坦克,它也具接近坦克的火力,只不過裝甲比較薄弱。直升機和坦克的使用戰術也很相似,兩者均在前線就地作戰,飛機卻只能在機場之間奔波。空軍對直升機的出現並無特別熱情的歡迎,但陸軍卻興高采烈──這是一種不用履帶而用旋翼的坦克,它不用擔心布雷場,河流和高山。因此也就用不著為空降突擊旅(它由直升機來運載)成為蘇軍坦克集團軍或方面軍編制的一部分而驚訝了。

下圖:蘇軍的空降突擊部隊,在蘇軍中,直升機部隊的使用方法與機械化步兵沒什麽不同,但是活動的空間則更為廣闊
0912210230515c935bb8f0f7e0.jpg

蘇聯的米─24直升機是當今世界上最好的武裝直升機,這是西方軍事家們都同意的觀點。我知道蘇聯將領們對他們的直升機的喜愛,在幾年后將會出現“飛行坦克”,也許這種直升機已經在薩拉托夫或什麽別的地方飛行了,只不過我們還沒有發現它們。

第四個問題──最重要的武器

二戰經驗

二戰前,每個國家的軍隊對于防禦問題都有其自己的解決辦法。法軍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吸取了經驗,他們認為主要問題是使部隊在持續數天,甚至數月的炮火轟擊下生存下來並保持戰斗力。德國的將領們決定他們必須使軍隊能夠擊退敵人諸兵種協同的進攻。蘇聯的將領們斷定他們必須避免分散人力,物力,而集中所有的資源投入到最重要的兵種上去。對蘇聯來說,這個兵種就是坦克,因此,他們也把防禦單純地看成是對坦克的防禦──只要我們部隊能夠挫敗敵人的坦克,其進攻也就被制止了。

他們是正確的,因為許多德國將領都像古德里安一樣,在蘇聯領土上按照一種通常的模式進攻──發動非常猛烈的坦克突擊。但從1942年下半年以后,蘇聯軍隊總能成功地阻止這種進攻,在斯大林格勒,庫爾斯克,匈牙利戰役中事態發展就是如此。1943年起,德國已經耗盡了發動這種坦克進攻的能力,希特勒命令德軍采用縱深防禦的戰略,但這不是對抗坦克的辦法,這種戰略無法使德國陸軍阻止蘇聯坦克的一次突破。

反坦克是關鍵

蘇聯的將領們在回憶二戰的情況時,堅持認為防禦必須首先針對坦克,因為坦克可以使敵人完成進攻並進而取得勝利。核時代和以前一樣坦克和步兵依然是實施進攻和占領的手段,別的兵種只是支援坦克和步兵。因此,防禦主要是對坦克的戰斗。 (現代陸戰實際上已經不是針對步兵的戰斗,而是針對裝備的戰斗。即便在今天,美陸軍的進攻依然依靠車輛和直升機為依托,我們能經常從電影和書籍中看到美軍失去車輛和直升機后被壓制的慘狀,反坦克武器能很大程度上消滅車輛,也能嚴重威脅直升機:現代反坦克導彈擁有反直升機功能已經廣為大家所知,許多高初速反坦克炮也有近炸榴彈對付直升機,甚至古老的RPG7火箭筒也被拿來攻擊直升機。所以說反坦克武器是在坦克之后,第二個重要的武器,因為進攻中也要防禦側翼被敵人進攻)

獲取勝利的關鍵武器是坦克,而使敵人喪失勝利的關鍵武器是反坦克武器。因此,蘇聯極為注意發展反坦克武器,實現了很多革命性的技術突破和戰術革新。例如在1955年,蘇聯率先開始生產具有高初速的“輕劍”式滑膛炮(注,估計為T─12型反坦克炮),這領先西方1/4世紀以上。(這個系列演化成輕劍系列大口徑滑膛炮)同年,蘇聯又開始生產APNB─70型紅外夜視瞄準具,以供滑膛炮使用,西方部隊在10以后才擁有這種瞄準具。

蘇聯陸軍采取了非常嚴格的措施來保守反坦克武器秘密,許多這類武器西方至今一無所知。蘇軍戰略偽裝總局堅持認為,只有能夠出口的反坦克武器才可以公開,換句話說,能夠出口的就是不好的。不能出口的武器系統從不公開,從它問世之日起,渡過其秘密的一生,甚至常常在被淘汰之后也不為人所知。關于這些,我們以后還要講到。

為了一個目的

認為反坦克占如此重要的蘇聯將領們堅持要求每一個士兵及每一件武器都能打坦克。因此每個士兵都要裝備外1具單發的RPG反坦克火箭筒,,這種火箭筒甚至下發到每個汽車駕駛員,司令部,軍醫及所有其他勤務單位的人員手中。

在研制BMP─1時,設計師們建議用23毫米口徑的機關炮作為主要武器,這對付步兵是足夠了,而且既簡單又容易裝載。但是將領們反對這樣做,因為這輛車必須能對付坦克,它必須擁有反坦克導彈以及一門哪怕一點但能對坦克造成威脅的火炮。于是BMP─1裝上了73毫米口徑的自動炮,它能在1300米距離對任何坦克造成損傷(車上還裝有射程更大的反坦克導彈)。西方的步兵戰斗車主要使用20─30毫米口徑的自動炮,這件事使蘇聯軍事專家大惑不解,他們經常詢問道:“如果這種車不能打我們的坦克,造它又有什麽用呢?”

最近的BMP─2步兵戰車也裝上了輕型的自動炮,但這並不說明它的主要功能有任何變化,因為這門炮是作為輔助武器安裝的,用來補充反坦克導彈,同時作為反直升機武器──打算用來反“飛行坦克”(注,蘇聯人在最新的BMP─3 上又安裝上了可以直接用來對付坦克的100毫米主炮)。順便說一句,只有當設計師能證明這種武器可以用來對付坦克時,蘇聯將領們才會做出裝備這種武器的決定。
  
蘇聯很多別的武器系統,盡管當初不是打算用作反坦克武器的,也必須改進到能夠打坦克。因此,所有蘇軍榴彈炮都要配備反坦克炮彈,而高射炮射手們都經過執行這方面任務的訓練,並配備適當的彈藥。不僅如此,新式的AGS─19“火焰”式榴彈發射器和“瓦西里克”自動迫擊炮也具有第二功能,就是反坦克。它們的射速都達到120發/分,兩者均可利用低伸彈道射擊進犯的坦克。最后,BM─21,BM─27,“冰雹”─P及別的一些火箭炮,可對開闊地上的坦克集群傾瀉火力。

為什麽反坦克炮不是自行的?

為什麽蘇軍不使用自行反坦克炮呢?這是個很多人不能回答的問題,在戰場上自行火炮畢竟要比牽引炮的機動性好得多,而且乘員也有較好的防護。這個問題在前面已經部分地解答了──蘇聯有一些出色的自行反坦克武器並未公諸于眾。不過,牽引炮占多數倒是真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牽引式反坦克炮較自行式反坦克炮在制造和使用上都要容易得多。在戰時,減少坦克的產量也許是可以容忍的,其結果只是降低了進攻的強度而已,但若降低反坦克武器的產量則會是災難性的,不管出現什麽情況必須生產足夠數量的反坦克武器,否則敵人坦克的突破可能對整個軍工生產計劃。國民經濟以至蘇聯本身產生致命的結果。為了在任何情況下,甚至在核戰爭中保證這類武器的生產,武器本身的結構盡可能簡單是十分重要的。蘇聯生產的第一批反坦克炮就是滑膛炮,雖然滑膛炮管降低了射擊精度,但它可使初速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它簡化了身管的制造難度。

第二,牽引式火炮的正側面投影都非常小,至少比自火炮小一半。它在單獨與坦克戰斗中,特別是在最大射程處戰斗時,投影面積小比裝甲或機動性起到更好 的保護作用。

第三,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反坦克炮用于兩種情況,在防禦上,用于敵人已經突破防線並迅速前進,而我們要不惜代價加以阻止的時候。在進攻上,用于己方部隊已突破敵之防線迅速推進,而敵對我翼側發動攻擊,以圖造成我突擊部隊與后方隔斷的時候。在這兩種情況下,反坦克炮必須將敵人坦克阻止在堅決不允許敵人通過的預定線上。牽引式反坦克炮由于其結構重量重而不能機動,故將被迫戰斗到陣亡為止!

損失肯定總是非常大的,這就是為什麽傳統上總在其炮身上寫著“別了,祖國!”的標語,但由于反坦克部隊將敵人阻止在預定線上,卻可以挽救整個師,整個集團軍,有時候是整個方面軍──這就是在庫爾斯克發生的事。如果反坦克炮是自行的,它們的指揮員在敵人壓力下,就會撤到較安全的陣地,這樣他的反坦克分隊可以到挽救,但卻會給師,集團軍,方面軍或者幾個方面軍帶來災難性的后果。反坦克炮部隊的指揮員很少會在頭腦中產生叛逆不忠的思想,他不會在緊要時刻想到后撤,因為其反坦克炮沒有自行的手段。他們裝甲牽引車在戰斗中隱蔽在陣地后方,在敵人致命的炮火下,想把炮拖離戰斗是困難的。所以對炮手來說,當他們阻止敵人越過其固守的陣地時,只有兩種選擇,要麽擊退敵人的進攻,要麽死亡!

第五個問題──寵愛的武器

迫擊炮哲學

蘇聯指揮員寵愛的武器是迫擊炮(注,在人們的眼中蘇聯人寵愛的武器應該是坦克,但是蘇聯指揮員們更喜歡迫擊炮)迫擊炮簡直就只有一個炮筒,一頭靠在座板上,另一頭對著天空,用一個兩腳架支撐著。要想發明一種比它還要簡單的武器很難,這就是為什麽它成為得寵武器的原因。

1942年對蘇聯是一個可怕的年頭,那年軍需生產跌落到災難性的低水平,只有迫擊炮是每一個指揮員都能獲得的裝備補充。在二戰的幾年中,蘇聯生產了 348,000門迫擊炮,同期德國生產了68,000門,而其它國家加在一起生產的比德國還少得多。何況蘇聯的迫擊炮威力最大,生產的炮彈數量也創最高記錄。

蘇聯指揮員對迫擊炮評價如此之高是因為迫擊炮的可靠性高,以及它幾乎簡單到不能再簡單的結構,其炮管甚至連膛線也沒有,以至只花幾分鍾就會教會士兵使用它,也幾乎不需要維護。指揮員也喜歡它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立即準備好,隨即向敵人發射炮彈,雖然射擊精度較差。

與加農炮或榴彈炮不同,迫擊炮發射時炮膛內產生的壓力比較小,所以可以發射鑄鐵的而不是鋼制炮彈。這又賦予迫擊炮另外兩個優點:一是彈藥生產簡單,成本低廉;二是鑄鐵炮彈爆炸時碎裂成許多小碎片,可以形成密集彈片散布。

戰后,美國和法國都改進了迫擊炮,他們在炮膛上加上膛線,使其擁有較高的命中精度。早在1944年初,蘇聯設計師沙維林也曾建議為迫擊加上膛線,但遭到堅決拒絕,因為制造10門滑膛迫擊炮比制造1門線膛迫擊炮還節省工時。即使線膛迫擊炮精度比滑膛迫擊炮提高1倍,但如果其生產費用提高10倍的話,只能將它列為一種差勁的武器。

但是,你可能會問,命中精度就又不重要嗎?蘇聯指揮員認為數量是產生壓力的最好方法──既然2門簡單的滑膛迫擊炮能夠起到1門線膛迫擊炮的作用,我們當然使用2門簡單的炮何況2門炮要比1門炮更不容易被擊毀。這樣還可以產生比1門炮更多的噪音,塵埃和火焰……這一點在戰爭中決不能等閒視之──你產生的噪音越大,你的軍隊士氣就越高,敵人的士氣卻越低。另外,提高炮彈的爆炸力可以綽綽有余地彌補命中精度不高的缺點。對蘇聯指揮員來說,最好的迫擊炮是大口徑的,口徑越大越好。現在美國最大口徑迫擊炮彈重12.3公斤,而最小的蘇聯迫擊炮炮彈重16公斤,這其實還是小迫擊炮,蘇聯陸軍還有發射40公斤炮彈的160毫米口徑型,甚至發射100公斤炮彈的240毫米迫擊炮(注,分別為M─160和M─240迫擊炮)。

任何人看到過120毫米迫擊炮發射,尤其是靠近迫擊炮時,他再也不會忘記這種經歷。我曾看過12門240毫米迫擊炮齊射,它們發射的不是16公斤而是100公斤的炮彈,在20分鍾內,每門炮發射了15發炮彈(事后我計算一下,這表示總共有18噸炸藥和鑄鐵碎片)。那種噪音真是驚天動地,我驚訝處在其中的人竟能保神智清醒──這些迫擊炮驚人的摧毀力彌補了任何瞄準上的不精確或彈著點分散。也使我深信這是最正確的裝備思路。除蘇聯外只有一個國家──以色列曾嘗試這種非常合算並行之有效的火炮,他們裝備有160毫米迫擊炮(注,為索爾塔姆M-66迫擊炮,其實中國陸軍和芬蘭陸軍也裝備過160毫米迫擊炮)。

近程核武器

240毫米迫擊炮突出的簡便性,可靠性和易于維護是它最重要的特點,而且當需要決定采用何種武器作為發射核炮彈時,這些特點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目前它已承擔這種任務許多年了,因為它體積小而比加農炮或榴彈炮壓力小得多,因此炮彈在發射時不會有爆炸的危險──在發射核炮彈時,還有什麽比這更重要的嗎?

1970年,一種自行式的240毫米迫擊炮問世(注,2C4型自行迫擊炮),它以GMZ履帶式裝甲布雷車為底盤,大大增加了機動性和對乘員的防護作用,這種發展進一步增強了蘇聯將領們對迫擊炮的喜愛。在此時期,只有方面軍和統帥部預備隊才裝備這種武器,但集團軍和師指揮員在他們參加國防部的每次例會上都眾口一詞地要求給每個集團軍至少配備一個團。這個請求被批準了,他們很快就高興地接收了新裝備,從而擁有了理想中最簡單和最經濟的武器。

下圖:蘇聯的2C4自行迫擊炮
091221025769fe436d5292e788.jpg

基層火力

240毫米迫擊炮對于將領們來說是最好的,但對營長們又如何呢?一個營的迫擊炮數量很難再增加了,因為這意味著有一半步兵將不得不改行當炮兵,而且把營屬迫擊炮口徑增大也是不可行的,這樣造成火炮太重,無法隨同步兵行動。

一種擺脫困境的辦法已經想出來了,1971年,“瓦西里克”自動迫擊炮已經下發到營級,分為自行式和牽引式兩種,每營擁有6門。它的出現並不意味著原來堅持的簡便性現已放棄,因為這種自動武器就像卡拉什尼科夫突擊步槍一樣簡單。在必要時,它可以單發射擊,而作為自動武器時,每分鍾射速高達120發。它與以前的迫擊炮的不同之外在于,其可以使用彎曲和低伸兩種彈道射擊,因此能夠發射普通榴彈和反坦克炮彈──營長可將他所有的6門“瓦西里克”轉移到受敵威脅的地段去,對敵坦克每分鍾傾瀉720發反坦克炮彈。

下圖,蘇聯的2B9瓦西�克自動迫擊炮
0912210313783262a431704f69.jpg

大陸解放軍將其安設在吉普車上作爲機動支援火力
0912210310623072a75ab667ce.jpg

就連美軍也對瓦西�克興趣十足,買來一些安裝在悍馬車上,據説十分受美軍喜愛。
9502513065a628d74b5c151bc3a0df93.jpg

第六個問題──口徑之迷


73毫米和125毫米

當蘇聯在閱兵中第一次展示BMP─1步兵戰車時,人們對其型號以及車載火炮的口徑都不知道,西方分析家仔細考察照片后得出結論,它的主炮口徑在70─80毫米之間,通常在這個范圍內,只有一種76毫米口徑的火炮,多年來以至目前仍是蘇聯陸軍和海軍的標準武器。這種76毫米炮在二戰時,和戰后曾裝備許多型號,如在T─34/76,SU─76,PT─76中反復出現。也因為上述原因,西方分析家認定BMP─1裝備76毫米炮是可靠的推斷,于是在其手冊中把這種蘇聯新戰車命名為“BMP─76”。

后來有幾輛BMP-1在中東被繳獲,西方專家驚奇地發現,其主炮口徑竟然是73毫米!而這種火炮在結構上又與76毫米炮一樣,那麽為什麽蘇聯設計師不使用一種值得信賴的口徑並追求彈藥通用化呢?

另外,當蘇聯新式的T-64和T-72坦克照片出現在西方雜志上時,西方分析家經過仔細確認,證明這兩種坦克的主炮口徑是125毫米,但是這種口徑無論在蘇聯或其它國家都不曾采用過。因此,許多人不同意分析人員的結論,習慣性地堅持認為T-64和T-72裝備的是122毫米主炮。因為122毫米和76毫米一樣是蘇聯的標準口徑,其歷史可以上溯到十月革命以前,其中122毫米榴彈炮是蘇聯陸軍使用最廣泛的火炮之一而許多重型裝甲車輛也采用這種主炮,如JS-2,JS-3,T-10,T-10M和SU-122等。后來,隨著這些蘇聯新式坦克在國外出現,一切懷疑都隨之煙消云散,它們確實裝配了125毫米炮。這一切究竟是怎麽回事兒?為什麽放棄了所有的標準?

英明的斯大林

蘇聯慣于改變傳統口徑一事並非出于一時的異想天開,而是經過審慎考慮的結果,同時也是一項由來已久的政策──它是由斯大林本人在德國對蘇聯突然襲擊前幾個小時提出的。

那是在戰爭的前夕,蘇聯海軍和海岸炮兵第一次裝備了出色的130毫米炮,這種炮后來用作反坦克炮,野戰炮,最后還出現了自行炮,也正好在同時,即 1941年春,蘇聯還研制成功一種火箭炮,這就是BM-13,它能同時發射16枚130毫米直徑的火箭彈──后來在蘇聯陸軍里以“喀秋莎”而聞名,在德國人那邊則被稱作“斯大林的管風琴”。

1941年6月上旬,新式火箭炮向政治局委員們展出,斯大林也在場,但是它無法發射,因為沒有把火箭彈運來,卻把相同口徑的130毫米岸炮炮彈運到了靶場。鑒于高度保密的緣故,這咱錯誤是可以理解的──軍械官怎麽可能知道有一種與130毫米炮彈完全不同的130毫米火箭彈呢?在場那些了解斯大林的人都在猜想,這個軍械官會被立即槍斃,但斯大林告訴契卡人員不要去理睬這件事情后,就返回莫斯科了。

6月21日,在索爾涅奇諾戈斯克舉行了第二次表演,這次一切都進行得很順利,斯大林非常喜歡這種火箭炮,並在靶場上簽署了道命令,批準其裝備蘇聯陸軍。但是,他同時指示,為避免混淆,今后火箭彈應稱作“132毫米”而不是130毫米。于是,火箭炮仍然稱為BM-13,但火箭彈卻算做 132毫米。就在那天晚上,戰爭開始了。

下圖:BM-13火箭炮和他的火箭炮彈
604a8085f783270592f8f0ab16f43650.jpg

在戰爭中,發射的各種彈藥種類非常多,總數達到天文數字,而且彈藥往往要從后方運送千里之遙到達前線部隊手中,在這個過程中,它們可能需要反復裝卸,這些工作很多情況下由學生,農民,監獄和集中營的犯人,德國戰俘以及入伍才兩三天的新兵來完成。運送火箭彈的命令心急火燎地通過電話由一個總機傳至另一個總楊,由于干擾或設備問題聲音可能聽不清,但是不會發生差錯,因為每個人都能明白:“我們需要130”──那是指炮彈,“我們需要132”──這是指火箭彈。(到1942年,火箭彈的設計現代化了,它們的集群射擊能力和摧毀效果有了本質的提高,在此過程中,火箭彈的直徑也確實增至132毫米,這時稱呼才與型號名副其實。)

斯大林的決定是正確的,后來蘇軍開發很多特殊口徑的武器,當然,只有當兩種彈藥口徑相同時才出現這種情況。例如,1941年開始研制的發射40公斤炮彈的大型迫擊炮,其口徑可能是152毫米,這和大多數的蘇聯加農炮和榴彈炮一樣,然而,榴彈炮的炮彈顯然不適用于迫擊炮,反之亦然。為了避免混淆,導致了160毫米口徑迫擊炮的誕生。戰后還出現了一種40毫米榴彈發射筒,蘇聯陸軍以前從未使用過這種口徑的武器,通常只是37毫米和45毫米兩種,于是因為相同原因,就出現了這種特殊的口徑。

新武器=新口徑從此以后,蘇聯設計師一直采取步驟糾正斯大林明智決定以前已經積累的錯誤。蘇聯步兵武器標準口徑是7.62毫米,從1930年到現有,多數步槍和機槍的口徑和TT型手槍(我們中國叫54式)服役過,當然,雖然它們的口徑相同,可手槍子彈不能用到步槍或機槍上。

在戰爭時期,一切都跨掉了,整個集團軍或集團軍群發現他們被包圍了,德國坦克在你的戰線后方四處沖擊,有的師為一小塊土地而戰斗到死,也有個別的師從槍聲一響就逃之夭夭了……耳朵被炮聲震聾了的,幾夜沒合眼的話務員對著電話大聲傳達著各種難以理解的命令──在這種情況下什麽事情都會發生。想像一下,這時某師收到了10卡車的7.62毫米子彈,可指揮員突然大吃一驚地發現這批貨全都是手槍子彈!他的師里數千支步槍和機槍沒有得到一發子彈,而軍官們佩戴的幾百支手槍卻令人難以置信的“富有”了。

我不知道在戰爭中是否真的發生過上述情景,但我知道戰爭一結束,TT型手槍(雖然這是一種很不錯的武器)就很快不讓服役了。設計師們接到通知,要研制一種不同口徑的手槍──從此以后,蘇聯手槍都是9毫米口徑了。假如口徑標準化會產生致命的誤會,那又何必堅持標準化呢?

從那以后,每次發明一種新型的彈藥,就賦予它一個全新的口徑。BMP-1主炮的炮彈當然不能適用于PT-76 水陸坦克,因此BMP-1不能采用76毫米炮,而是開發另外一種,比如說73毫米炮。T-62坦克主炮采用的炮彈是一種全新設計,顯然也不能適用于老式的 100毫米坦克炮上,在這種情況下,口徑也就變成115毫米的,T-64和T-72坦克也是這種情況。總之,為了使老式和新式彈藥不會混淆,新武器往往伴隨著新口徑的出現,類似的例子不勝枚舉。

但也有例外,在有些情況下使用一種特殊的口徑而不是別的口徑非常重要,例如,122毫米的 40管火箭炮因為其設計原因而必須恰好采用這種口徑,因此它獲得了一個特別的型號,稱為“冰雹”式火箭炮,從它裝備部隊第一天開始就養成這種習慣,從不叫它“122毫米火箭炮”或別的什麽型號,假如有人下命令“我們需要122”──是指榴彈炮,如果命令是“我們需要冰雹”──指的則是火箭炮。

為了戲劇學校學生

西方的分析家很難理解蘇聯為什麽要放棄久經考驗的標準口徑,而從蘇聯分析家這方面來說,他們又奇怪西方設計家為什麽如此頑固地堅持老的規格。英國有一種威力很大的120毫米反坦克炮,還有一種出色的120毫米無后坐力炮。顯然,兩種炮使用不同的炮彈,那為什麽不把兩者區分開,一種采用120毫米,另一種121毫米呢?或者即使口徑不變,而只是改變名稱,將其中一種稱之為“121毫米”──像斯大林那樣。

西德和法國也有這種情況。兩國都擁有出色的120毫米迫擊炮,兩國又都在研制新型120毫米坦克炮。當然在和平時期這樣做毫無問題,因為一切都是那麽井然有序,士兵也都是職業軍人,對命令反應敏銳無誤。但假如明天必須動員中年的后備役人員或戲劇學校的學生去保衛國家時,又會發生什麽情況呢?每當你需要 120毫米炮彈時,你必須解釋:“我要用在無后坐力炮上的那一種或者迫擊炮上用的那一種,我要的是坦克炮上的炮彈。”但是一個戲劇學校學生是否能夠搞清無后坐力炮和坦克炮的區別呢?如果搞不清,又會出現什麽問題呢?

第七個問題──秘密,秘密,秘密


茫然的士兵

1967年初,近衛坦克第41師分配到T-64型坦克,當然,該師的士兵一點也不知道這件事。他們參加這個師,光榮地服役2年,然后回家;別的士兵又來了,學習了關于坦克的一些知識,但是也沒有聽到有關T-64的事,也沒有見過一輛這種坦克就回家了。1972年,該師改裝新型的T-72坦克,T-64坦克被送往東德,當然,士兵們還是一點不知道這些事,不管該師接收了新坦克或是送走了舊坦克,什麽都不知道。士兵們在該師服役,在那里接受作戰訓練,但是對該師的坦克型號一無所知。

對西方人來說,上述情況似乎無法理解。可是,當我來到西方並第一次看到西方軍隊時,我驚訝地發現,西方士兵知道他們的坦克的名稱和型號,他們駕駛這些坦克,並在坦克里向外射擊──這件事在我看來也是不可思議的。

在蘇軍中,很多事情都是保密的,二戰開始時,不僅德國的將領們對T-34坦克一無所知,就連蘇聯的將領們也是和德國人一樣不了解。T-34坦克是大規模生產的,但卻是保密的,甚至坦克部隊也不知道有這種坦克,新坦克從工廠驗收完畢,只運到離邊境很遠的內地某些師去,它們由一個工廠小組(共有30個司機,卻為全蘇聯服務)以車隊形式運輸轉場,並由內務部官員押送,這些官員也不準和司機講話。車隊只在夜間行駛,坦克則總是用防雨布全部遮蔽起來,在它們所經過的路線上一律禁止其它車輛通行,沿途還有重兵護衛,坦克到達目的地,工廠小組立即將它們卸下,然后再開到四周圍有高牆的停車場上並就地存入倉庫。

部隊的坦克乘員組很快開始接受有關新坦克的各種特點的訓練,但是不告訴他們新坦克的型號,也不讓他們看到坦克。只是把新的瞄準具介紹給炮手,並教會他們如何使用新瞄準具從舊坦克中射擊。坦克駕駛員則被告知在不久的將來就有新坦克了,駕駛這種坦克將大不相同,然后讓他們在舊坦克里進行緊張的模擬訓練。對車長則要告訴他們一些有關的知識,並向他們示范如何維修新發動機,但還是不告訴新發動機馬力有多大,總而言之,這個師只用舊坦克進行簡單的轉換訓練。

出乎意外的,可怕的戰爭來到了,有著良好的盡管不是秘密的裝備的第一梯隊各師在初戰中被打得七零八落……就在這時,后方的各個師接到命令進入坦克停車場,把新型坦克從倉庫里開出來,並讓士兵熟悉它們──這要花費2周時間,再經過2周他們開往前線,並駕駛這種完全不為人知的坦克去打古德里安的裝甲部隊。很快,他們對這種新型坦克操縱自如,因為一個汽車司機能夠熟練地駕駛一輛“大眾”牌汽車,那他也可以在不長時間內熟練地駕駛一輛“梅塞德斯·奔馳”牌汽車 ──這就是蘇軍在過去以及今后一直的做法,他們用大眾牌(Volkswagen,台灣翻譯為福斯)汽車練習開車,而把梅塞德斯·奔馳牌(Mercedes-Benz,台灣翻譯為賓士)汽車秘密地藏起來,直到真正需要的時候才拿出來。讓德國人驚訝的並不只是T-34坦克,德國人直到在戰場上遭遇KV-1,才知道還有這麽一種難纏的重型坦克。

KV-1坦克的出現對於德國人來説是戲劇性而災難性的。甚至發生過一整個德軍師在立陶宛被一輛KV-1在橋上阻隔的尷尬事件,當時許多德軍部隊甚至沒有裝備適合于擊毀KV-1的武器。
09122103462119db7d6ddee125.jpg
德軍每擊毀一台KV-1都要仔細觀察,等到應對KV-1的武器和戰術出現之後,蘇聯更新型的坦克又出現了
09122103487ccb6d78c4ac625e.jpg


不久后,德軍第一次遭遇 “斯大林的管風琴”,同樣大吃一驚。平時,裝備這些武器的部隊化裝成舟橋營,穿上工兵部隊的制服,結果部隊中大部分士兵沒有意識到原來自己是炮兵。他們的轉換訓練只在戰爭爆發后才開始進行,甚至這時炮兵連連長也不知道其火箭炮的正確型號其余的軍官,軍士和士兵甚至不知道他們在戰斗中使用的這種武器叫什麽。

火箭炮上標有字母“K”(表示沃羅涅日共產國際工廠),當然,包括連長在內沒有一個人知道這代表什麽意思,結果各地前線的士兵們幾科異口同聲地把這種出色的武器稱為“卡特琳娜”,“卡佳”或“喀秋莎”──它也以最后這個名字載入史冊。BM-13火箭炮的正確名稱在1942年中期以后只準用在秘密文件上,直到戰爭結束才在分開文件中出現。

神秘突擊炮

遵守最嚴格的保密規定是正確的,這一政策被普遍接受,並大力推行。其結果是,在核潛艇上服役的軍官如果負責維護,可能只知道潛艇核反應堆的輸出功率,但絕對不知道潛艇能下潛多深,因為這與他們無關,別的人可能知道下潛的最大深度,但不會知道艇上所載導彈的射程。

蘇軍對采用坦克底盤上的重型突擊炮也采取了保密政策。突擊炮實際上就是安裝固定炮塔的坦克,它的火炮射界很小,但卻可以配備比同底盤坦克威力更大的主炮,攜帶更多的彈藥,加厚裝甲而不會比坦克更重,最重要的是,其制造成本比同類坦克低很多。在與普通坦克密切協同作戰時,突擊炮可以發揮強大的戰斗力,並彌補自身固有的缺點。

在二戰中,蘇,德雙方將領們均充分認識到這種武器的價值,但戰后只有蘇聯繼續生產突擊炮,從未間斷(注,德國也生產過JPz4-5)。每一個摩步團(駐扎蘇聯國內的團,而不包括駐外的部隊)都擁有一個重型突擊炮連,50年代主要裝備以T-54坦克的底盤為基礎,安裝威力強大的122毫米D-74榴絆炮的突擊炮,以后130毫米M-46加農炮裝在T-62坦克底盤上。為了不使別國了解蘇軍在這方面的技術和具體進展,蘇聯對所有的突擊炮均采取嚴格的保密措施。它們被封存起來,幾十年不見陽光,其乘員只在配備突擊炮瞄準具的T-54和T-62坦克上訓練。他們知道將來要運用的戰術,也知道如何維修發動機,但除此之外,他們僅僅知道在未來戰爭中並不使用坦克,而是裝備一種威力更大且裝甲防護更好的武器。70年代中期,所有突擊炮部隊被另一種火力更加強大的型號所代替,但退役裝備並沒有熔化銷毀,而是送到中蘇邊境,裝進混凝土掩體內,以望有朝一日充當堅固火力點使用。

其他秘密武器


蘇軍對JT-1,JT-2反坦克導彈(注,是型號為。3M7的反坦克導彈,蘇軍綽號“飛龍”,無北約編號,1968年服役,也翻譯作IT-1,IT-2)及“輕劍”-2,“輕劍”-3反坦克炮也同樣保密。

JT-1裝在T-62坦克的變形車上,但它無主炮而只安裝反坦克導彈發射架。每個集團軍配屬一個JT-1型的反坦克導彈營,導彈被嚴密地封存起來,從不讓該營的士兵們看到。如果該營所歸屬的集團軍被派往國外,這個營仍留在蘇聯境內,從外表看來完全是一個普通的坦克營,士兵們訓練時使用普通的T-62坦克和反坦克導彈模擬器。

冷戰之后,JT-1才逐漸被人們所知,下面是一段有關JT-1的視頻
http://www.youtube.com/v/dbU5jQZ ... r_embedded&fs=1

所以,如果你在蘇聯陸軍中服役直到復員關于軍隊中裝備卻什麽也不知道,或者只知道鳳毛麟角──這樣,不管你將來到那里,哪怕是跑到國外,也無法準確描述蘇軍的情況。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15 + 15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_^

總評分: 名聲 + 15  金幣 + 15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0916654101
騎士 | 2012-1-15 05:33:00

感謝大大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lkj333000
男爵 | 2012-1-16 16:37:45

原來蘇軍有這麼多秘密...

看樣子老毛子沒比美國差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3 + 3 感謝分享加分獎勵 ^_^

總評分: 名聲 + 3  金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hongzhou
大公爵 | 2012-6-10 05:59:32

回覆 xdd0906 的文章

大大介紹的很詳細 合情合理 給你一個讚
引言 使用道具
gundamgt08
子爵 | 2012-6-10 17:21:40

保密那段超屌的.....真該學學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george770712 + 4 + 4 我很認同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4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xdd0906
子爵 | 2012-8-4 19:43:10

gundamgt08 發表於 2012-6-10 17:21
保密那段超屌的.....真該學學

{:2_224:} “保密就是保戰斗力”,在大陸我們是這樣說的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