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因素讓比賽沉悶?兢爭者實力落差太大?規則執法充滿選擇性(FIA會跟你說是為了消弭兢爭者實力落差)?這些都是個案,都不是大家會同時一起受害的問題;會讓所有參賽者同時感到頭痛的,就是他們一起跑的那條道路──賽道的設計,比賽動線規劃得順暢與否,是在比賽之前就已經決定了比賽精采度的先決因素。F1歷史上不乏經典賽道,例如義大利蒙札、德國霍肯海姆、英國銀石、比利時斯帕等,開闊的高速彎道誘你深入,進彎之後才發現等待著你的是惡魔、卻已沒有退路,考驗車身的平衡、引擎的能耐、車手的膽量與手腕,超車點也隨處可見,讓賽車「刷」過去時給你的感受只有過癮兩字;如果過彎過得吞吞吐吐,觀眾的興致也會吞吞吐吐,車手更會悶於施展不開。
F1賽程中最長的賽道比利時斯帕近7公里,蜿蜒於亞爾丁高地的丘陵帶(左上方第2?4彎即為刊頭圖的赤水彎) |
很難超車
但好日子已經過去,那樣的賽道在如今的F1已經成為少數,現在這些新賽站的「九彎十八拐」、「為彎而彎」模式儼然成為主流,這不是在考技巧、而是在考駕照!例如髮夾彎或銳角彎,倘若它的容許速度就是40km/h,無論什麼人、什麼車來過,都是40km/h,不會更快、不會更慢,可選擇的過彎線也只有一條,考驗不出任何技巧,而且前車是40km/h、後車也是40km/h,除非前車失誤(而且後車還沒被「帶賽」到),不然誰也別想超車。倘若整座賽道幾乎都是這種彎,比賽還有什麼可看嗎?預賽跑完就可以直接頒獎了!你要說:「不會啊!現在有KERS(動能回收系統,可儲備超車動力)、DRS(風阻降低系統,即大直道超車時使用的可變尾翼)、休停策略、輪胎規則……一切都是為了增加順位更替機會啊!」但1990年代以前的F1沒有這些複雜的名堂,比賽卻更加驚心動魄,不像如今大部分時間都等同列隊行進,觀眾中途打個瞌睡醒來也沒有錯過任何狀況,這是什麼原因?
日本鈴鹿於1980年代由荷蘭設計師設計,特色為立體交叉的8字形,且三個賽段涵蓋中、低、高速考驗。 |
原因就在賽道的路線讓車手跑得吞吞吐吐、幾乎無計可施,而FIA就是知道這些狀況,才會絞盡腦汁想出上面那些可望打亂順位的名堂。近年來,觀眾和車隊都在抱怨很難超車(除非後車比前車快很多),FIA甚至還要為此特別成立OWG(超車工作小組)來研究怎樣增加超車,而賽車的本質不就是超車嗎?車手難以超車,這還賽什麼車?
其實OWG的工作都只是在為設計不良的賽道擦屁股,而且還可能愈擦愈髒!因為這些「後段」的措施頂多只能治標,賽道不好跑,車子怎麼改來也都不好跑,賽道動線規劃得好,每位車手跑起來都很順,超車場面看不完,那還需要去煩惱怎麼超車?但究竟何以如此?
德國建築師H.Tilke創立的事務所,統包F1所有新賽道的設計規畫。 |
設計單調乏味
從21世紀起,負責F1市場開發的FOM(F1經營公司)商業主席Bernie Ecclestone將新賽站的賽道設計規畫全部包給同一家公司,那是由建築師Hermann Tilke所創立的工程公司,1999年(F1開賽年,以下同)的馬來西亞雪邦、2000年的美國印地安那波里斯(2007年後停辦)、2004年的巴林薩基爾和中國上海、2005年的土耳其伊斯坦堡、2008年的新加坡濱海灣和西班牙瓦倫西亞(皆為街道)、2009年的阿聯阿布達比亞斯碼頭(亦為街道)、2010年的南韓靈岩、2011年的印度新德里,無一例外。
以上的新賽道,除了街道賽場受限於原本的馬路佈局之外,其他的都有一個共同特色:一條大直道,然後胡亂繞!對於賽車來說,會有什麼影響?大直道拚性能,馬力不夠的就休想超車,而不知所云地繞到你暈頭轉向的複雜彎道,令你想憑技巧超車的打算也破滅,結果才會讓大家大多都在看賽車列隊行進,這只是展示、而不是比賽;且Tilke設計的彎道很多不是圓弧的、而是有角的,擺明讓車手「測試煞車」而已。
傳統膾炙人口的賽道都會有幾個經典彎道令人津津樂道,因為它們具有各自的特點,讓你光看那個彎道就知道是哪座賽道;但Tilke設計的賽道不是這樣,你永遠記不住那些看起來都一樣稜稜角角的彎道,甚至業界不少人不管它們位於哪國哪地、而統稱它們為「Hermann Tilke賽道」,因為你實在看不出它們之間的設計理念有什麼不同,甚至不用知道這是不是Tilke設計的賽道,反正只要看過形狀就知道!只是不斷自我複製、再改改彎道方向,讓你以為它們是不同的賽道。
H.Tilke設計的美國印地安那波里斯F1賽道,除了上方往右到下方第12?1彎延用原本的橢圓路段之外,其餘在內野部分新增的路段,在當時即遭批評「彎得毫無意義」。 |
市場業界批判
這些質疑,最近十年愈演愈烈,在FIA所做車迷對賽道的喜好民調中,近年的新賽道幾乎都敬陪末座,且高達87%責怪賽道本身欠缺超車機會,也有72%希望賽道能有各自的獨特性,特別是要能讓觀眾藉此看出每位車手各自的駕駛技巧手腕,這樣的民調數字對Tilke是很大的批判,代表車迷對他設計的作品並不捧場,甚至很多人把近年F1不好看的罪責歸咎於他、認為是他毀了F1。
面對業界、記者以及車迷的責難,Tilke也有話講:他說在大直道後一連串複雜彎角的設計,就是為了阻斷賽車動線的順暢性,把速度壓慢、「讓觀眾看車子看得更清楚」!那還真呼應了我前面寫到的「只是展示、而不是比賽」,我要看車子看得更清楚,直接去看車展就好了,車展的車子根本擺在那裡不動,還有什麼能比這樣讓我看得更清楚?
兼且,FOM近年的「東擴」政策,固然基於新賽站能收取更多權利金,但相對也等於傳統經典賽道的比重稀釋了,甚至由於F1比賽合約《諧和協議》有訂出每年20站的上限,要加新賽站,就必須砍掉舊賽站(看在錢的份上,Ecclestone當然砍得不手軟、也不必含淚──除非是笑到流淚),令舊賽站不僅是比例、連在數量上都實質減少了;甚至舊賽道的修改設計也幾乎都包給Tilke,亦即讓傳統經典賽道也「Tilke化」,這真的是一場災難。
H.Tilke在亞洲設計的第一座賽道,是位於馬來西亞的雪邦,也是亞洲除日本之外的第一座F1賽道。 |
東擴政策有問題
基本上,我並不反對F1東擴(你應也不反對──至少要看現場的機票開銷減少了),但問題在於新賽道也必須像傳統賽道一樣好看,誠然我們看到的並不是這樣──如今亞洲這些新賽站的賣點根本不在賽道本身,而是有別於歐洲的異國風情新鮮感(且東方的賽站還有因應直播時間而調整為傍晚甚至夜賽的壓力──你總該知道F1主要仍是為哪個地區的觀眾服務了),等到新鮮感沒了,Ecclestone照樣砍得不手軟,反正後面排隊捧著錢來的國家還多得很!
舉辦國斥資、負債、破壞環境挖出來的錢坑,對他來說只是消耗品。沒錯──未來還有新賽站,而且也沒錯──還是包給Tilke設計,例如美國奧斯汀和俄國莫斯科等,所以,F1煩超車問題已經煩了快十年,但顯然還得繼續煩下去、看不到盡頭出口!即便我們忽視這種「綁標」是否有什麼內幕,包給單一設計者的結果就是會一元化,因為人很難走出自己的風格,而不同風格的人又很難待在同一家公司(尤其是和老闆不同風格)。但如果這個現況不改變,今後的F1就不要再想多元化了,而我們又無法忽視這個困境的來源之一:除了日本之外,亞洲新賽站的舉辦國缺乏世界賽車的傳統,要蓋新賽道,恐怕還不知道去哪找人設計,若去問Ecclestone怎麼辦,他給你的答案就只有Tilke,而且這個「推薦」說不定就直接寫在舉辦合約裡呢!王以平
中國上海的上方第1?3彎,被認為根本是H.Tilke翻版自己在馬來西亞雪邦的第1?2彎。 |
巴林薩基爾原本即由H.Tilke設計,動線步調沉悶,本來由左上方第4彎直接連到第13彎,2010年多繞出上方路段,結果被批更沉悶,2012年將改回原路段(2011年停辦)。 |
H.Tilke系列賽道唯一獲得車手好評的是土耳其伊斯坦堡,右上方第8彎其實內含三段彎、路面又是反斜(往外側斜),若不聚精會神,下場就是中途「出」彎。 |
標準的H.Tilke風格賽道:南韓岩靈中間一段長直道,其他就差不多是亂繞,完全讓車手「利用直道來休息」。 |
H.Tilke首次接手的F1設計案,是1995年修改的奧地利A1賽道(灰色為舊道,以下同);現已改名為Red Bull賽道。 |
2001年H.Tilke經手修改德國霍肯海姆賽道,因環保問題而取消以往黑森林內的高速路段、從中間就直接拉回來,讓它的「引擎試煉場」、「高速神話」經典特色就此消失。 |
2003年H.Tilke翻新日本富士賽道,幾乎只保留原本長約1.4公里的大直道,左下方更是面目全非,再度遭批評「彎得毫無意義」,車手認為沒有挑戰性但卻很危險。 |
現今F1唯一沒有交給H.Tilke的賽道修改案,是2010年的英國銀石,但負責的美國Populous也是承包1996?2016年所有奧運主場館的大包商;不但由第1?6彎之間繞進內野路段,起跑區也從右上方改至左上方。 |
2012年即將開辦F1的美國奧斯汀,從路線佈局上來看,你可能會更相信這是一條山道而不是一座賽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