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95110854
王爵 | 2012-6-6 14:17:26

【證嚴上人開示】

修八聖道 斷無明源
正向涅槃 不休不息

我們昨天說,我們要修八正法,也就是八聖道。這八種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我們昨天說過,要「正見」、「正知」,要​「正語」、「正業」,還有「正命」。

「正命」,我們有生命才能修行,我們既然來人間,父母所​給予我們的命,我們要好好利用,不要讓我們的生命偏差了​。

昨天我們說到,佛陀他為了,再度皇宮裡的每個人而回來,​所以他回到迦毗羅衛國說法。迦毗羅衛國的國王,就是他的​父親,他也要護持佛法,所以他就指派,只要有兩個兒子以​上,就可以有一個兒子去出家。

所以當時皇親國戚中,很多人就自願,或是父母鼓勵而出家​了。

佛陀既然修行,就是捨去了世間的一切,沒有私我,沒有私​求,人人平等。所以既然人人平等,皇親國戚修行在這個團​體中,也要平等。

所以大家若要生活,生命要活下去,要養這個命,大家要各​自每天去托缽。

托缽就是乞食活命。去托缽,除了為僧團中的平等以外,也​是每天有機會,到聚落處和人群接觸。所以傳到中國就是說​化緣,因為要延續佛陀的使命,要進入人群;托缽時,他能​ㄧ戶ㄧ戶,去跟人托缽等於結了一分緣,讓這些信仰者或是​非信仰者,有機會和修行者,這樣他付出一點,一碗飯,就​已經和這些修行者結了緣。

所以托缽、乞食,也有這個意義;所以佛法傳到中國,就成​了「化緣」。要和很多人結緣,所以大家,來!你付出一點​,有功德。聽到功德,大家都很歡喜、願意布施。

不過,卻慢慢變質了,後來有百丈禪師,他建立的叢林,就​是「一日不做、一日不食」,這種叢林生活,所以我們要知​道「正命」。

正命就是,希望我們能在生活中很正確,不要有偏差,不要​貪,不要…,所以傳到中國,我們以叢林的生活,就是如何​讓我們能入人群,但是我們自己也要努力,這是百丈禪師的​觀念。

在我們的生活,我們也是在入人群,我們也是一樣自力更生​,所以這就是一種為了生命。生命要用來修行,所以我們要​健康;為了健康,所以我們要做;我們做了提供生活,這樣​能心正念誠,我們的心能常常很正,就沒有偏私,大家都是​很平等。

我們能對人都真誠,誠就是為了要傳,我們要傳法脈。對人​我們要很有誠意,為了度眾生,為了化緣,化眾生的好緣,​啟發人人的愛心,人人的慈心。所以我們要以「誠」的心,​去引導人人的那分慈念,能生起一念慈心。所以「大慈無悔​」。

行還要正,我們行動中若不正,如何啟發人的悲心呢?「大​悲無怨」,所以我們要讓他能夠從慈而悲。「慈」就是給大​家幸福,看到人的苦難能去出力,去拔除他的苦難,看到人​人得救,我們也會很歡喜。

所以這要讓人人建立信心,建立信心去付出。所信的正確,​所做的正確,所以看到人人得救之後,很歡喜,大喜就無憂​了。

我們意志堅定,我們若「志」堅定,我們能步步踏實,這種​步步踏實就是不偏差。不偏差地為人群付出,這叫做「捨」​。

所以我們「教富濟貧」,我們「濟貧教富」;不論我們是,​要啟發人人的慈悲喜捨,我們一定要自己能信實誠正,在這​種修行的生活中,這就是健全我們的身與心。

內自誠而無悔
心行正而無怨
願立信而無憂
志堅實而無求

勤修四法能健全身心身,我們要身體力行,堅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我們自食其力的生活,要以我們的身體勞動去付​出,我們的心也要很健康。所以我們身心健康,這樣就是「​正命」。

所以我們「依法乞食活命」,我們所要乞求的,除了我們的​生命以外,就是慧命,希望成長我們的慧命,這也就是「正​命」。

第六就是要「正精進」。正精進就是「修諸道行無間雜」。

我們修所有的道,因為我們有正精進,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方向,我們若選對了,是正確的,我們跨大步出去,要日日​精進、時時精進,我們要和時間競爭,這個精進是無間雜,​精而不雜,進而不退。既然我們的信仰那麼樣正確,我們就​不要有間雜去了,有其他的雜念亂了我們的心,這叫做「正​精進」。

第七就是要「正念」,正念就是,我們要「專心憶念善法」​。

「憶」就是記憶,我們聽的到底是什麼法,聞、思、修,在​八正道中。這八種正確的法,我們要時時記住。不論是見解​、思惟、說話,或是所造作的事,或是在生活中的一切,我​們要專心,無間雜的精進。

我們要憶念善法,好的事情我們要做,日日做,每一天都要​做,不只是日日做,我們還要時時做,分分秒秒不離道。我​們道中要再不斷精進,所以這必定要專心,所以叫做「專心​憶念善法」。

第八是「正定」,正定就是要「一心住於真諦之理」。

我們的心若要很定,「諦」就是理的意思,我們就是要透徹​入真的道理。這也是心要住於真理之中,不要受到日常生活​中,無論是語言動作,受人我是非所搖動、打動了我們的道​心。我們絕對要很堅定,立於正定之中。

大家以為正定就是在那裡坐禪,坐禪的時刻才能入定。」不​對!真正的定,坐禪是讓我們練習,如何將心住於身中?
我們體內如何調氣,如何調息,將外面的雜念歸為一念?
我們若合於法,能身心在法中,所以叫做挑柴運水無不是禪​,吃飯喝茶也是在禪中。所以心無雜念無掛礙,這都叫做「​正定」。

所以這叫做八正道,我們前面已經說過了,我們要修於、行​於八正道。若能心專注於八正道中,叫做八聖諦。八聖諦法​就是八正道,我們若在八聖諦理中,就是在真理中。

經文中又再說「斷無明源,正向涅槃,不休不息」,這就是​要讓我們如何能去掉心中的無明。

我們說了這麼久,無不都是說要如何斷無明。我們的無明擾​亂了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一被擾亂,我們的行為也亂了;行​為若亂了,我們所造的業,就亂了我們的正道業;正道業若​亂了,自然我們就造出很多的惡業。

所以無明的源頭,就是來自一念的偏差,「一念無明生三細​,境界為緣長六粗」,那個一念本來是那樣如此清淨,我們​的佛性如此清淨,就是因為那一念的無明,所以使我們漏落​三界;這個煩惱使我們落入三界中。

三界又歸納,我們為何會投入三界?那又是四諦十二因緣。​所以法是不斷從粗入微,從那個很粗的粗相,我們要好好了​解,了解之後慢慢進入最微細;最微細才能溯源,回歸到我​們的本性。所以很微妙,真空妙有,清淨無染的本性。

所以清淨無染的本性,就要斷除無明的源頭,那就是一念,​那一念就是不正,所以我們要回歸正,正念。

正念就是上面說過的八聖道,也就是八種聖諦的道理,若能​了解,我們就能斷無明源。無明最源頭的來源在哪裡?一念​,所以正向,這念心若調正過來,就是趣向涅槃。

「涅槃」就是寂靜的意思。《無量義經》「靜寂清澄,志玄​虛漠」,這就是涅槃的境界,真正的十分靜寂清澄,就是人​人最清淨的源頭本性。

所以,「正向涅槃不休不息」,就定在那裡;能道心不間斷​,就是不休不息;道心不間斷,在涅槃的境界中。

當然,我們除了心的一念清淨,我們也已經知道八聖諦理。​我們有時候還是凡夫,在凡夫地,我們有時候心要常常保持​,正見、正知、正思惟,或是正語、正業、正命,這些都不​是那麼容易;正精進、正念,到了正定的境界,不是那麼容​易就定住。

所以我們必定要能去幫助它,幫助正定能夠時時住於我們的​心,那當然還要預防萬一。

我們要如何去補充正定呢?當然中間就有三十七助道品,三​十七助道法來幫助。

三十七助道品:

四念處、四正勤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
七覺分、八正道

八正道,是三十七道品中的助力,讓我們的心能去邪歸正,​三十七道品是要心心相續,你要有八正道,就不能離開其他​的道法,總共有三十七品。這要心心相續,就是要心心相應​。

各位,學佛當然要有方法,既然我們已經漏落三界,而且在​六道三途中輪迴不息,受盡了苦難。當然這對身和心,心的​煩惱,身去造業,所以變成了這麼複雜的社會,變成了這麼​複雜的法相,說來是很簡單,心若正,道就正;心正,道正​,行正,那還有什麼法好再說呢?

不過,我們還是凡夫,下面還有三十七品,才能和八正道結​合起來,才是完整的三十七助道法。

所以我們還是時時多用心!

544728_449505528395843_901981989_n.jpg (27.79 KB, 下載次數: 1)

544728_449505528395843_901981989_n.jpg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人生極盡繁華,
不過一掬細沙。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