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699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gotome
區版主 | 2012-11-4 16:53:58

伊是大寶貝 嘸通讓伊孤單
阿康侍母至孝,每天會在上班前準備好母親的膳食,親自餵食後,會把藥品劑量整理好,讓母親服藥。(攝影者:林志華,地點:阿康住家,日期:2011/10/01)

皮膚癌惡化,又因免疫系統問題,差點面臨截肢命運,在情況最糟的時刻,阿康(化名)心裡想著的不是怨嘆老天不公,而是「到時候照顧不了自己,又不能夠照顧母親。」

惜母如嬰 不離不棄

阿康生於1966年,新加坡人,家住大巴窯(Toa Payoh)。

新加坡第二衛星市鎮大巴窯,建於1968年。在老鎮周邊、遠離市中心的一些組屋,前幾年啟動鄰里提升計劃,雖然周圍大樹成蔭,但環境有點髒亂,區內多數是讓低收入者租賃的組屋,有的兩房式,有的是一房式。人口老化,人氣不旺,寂靜的長廊不聞人聲。

家就住在社區小販中心對面,一座兩房式組屋�,阿康望一望睡在隔壁床的老母親也醒了,連忙起身梳洗。每天早上,阿康第一件爲母親做的事就是擦臉漱洗。母親行動不便,一天要更換幾次尿片。阿康將紙尿片打開,用粉撲在尿片上先撲灑上一層爽身粉。

「長時間穿尿片,皮膚會紅紅,撲上爽身粉,保持皮膚幹爽。」阿康說:「我們照顧baby也是這樣。」本來就話不多的母親,中風後更是難得開聲。母子間似乎有連心的默契,一個眼神、一個動作,一切都在靜默中,配合無間。
2010年因皮膚癌惡化,阿康的四肢和頭部皮膚出現許多癌腫,皮膚潰爛,需要住院接受治療。阿康指著自己的傷口,豁然地向慈濟志工說明自己的病痛。(攝影者:林志華,地點:阿康住家,日期:2011/10/01)


將心比心 常念母恩

中午,阿康就到附近的咖啡店或小販中心打包午餐。「媽媽喜歡吃飯。」飯後,阿康爲母親把藥品劑量整理好,讓母親服藥。

阿康與母親同住在這個租賃一房一廳的組屋已經近二十年。八旬老父一向獨來獨往,連家人也不知道他在哪�。阿康是老麽,上有二姊二哥,也各自成家搬了出去,如今只剩下阿康母子住在這�。今年(2012年)八十歲的母親,前年中風偏癱,起居飲食都需要有人照顧。無力雇用女傭,阿康很自然就負起了了照顧母親的責任。

從個人衛生、居家打掃、洗衣服、換尿片到洗澡都需要阿康。問他一個四十六歲的男人會不會尷尬?「怎麽會呢?我們以前小時候,媽媽也是這樣照顧我們的。」

阿康把母親及家�照顧得井井有條。這些工作,對一個身體健康的人來說,已經不容易,對一個病人來說肯定更吃力。阿康的身體缺乏免疫力,還患上併發皮膚癌,多年來病情反反覆覆。阿康身上有長期潰爛流血無法複原的傷口,尤其是頭部與四肢,造成四肢關節堅硬萎縮變形,動作不靈活。他卻沒有想要把母親送去療養院。

「在療養院不認識人,有自己親人照顧比較好。」 十多年前阿康住院,「沒有人來關心,感覺到很孤獨。我生病時,有誰來照顧我?現在媽媽生病,我要照顧她。」

少欲知足 自助自強

父母年輕時是菜市場�賣蚶的攤販。阿康小學沒畢業就輟學,十幾歲就到社會上打滾,從雞蛋送貨員做起,後來還到腳踏車行做技工。可能因爲是家�最小的孩子,生活一向無憂無慮,今朝不愁明日事。自言愛自由,生活很放縱,曾經中了馬票,但橫財來得快,去得也快。
阿康與慈濟人的情誼始於1999年,13年情誼平淡深遠,在志工心�留下難以磨滅的身教。2012年4月5日,阿康悄然走完貧病多舛的一生。(攝影者:林志華,地點:阿康住家,日期:2011/10/01)


在1995年的一次回營服役時,他被診斷免疫系統出現問題,從此不必再服兵役。為了控制病情得仰賴長期服藥,後來病情惡化,皮膚出現紅疹,嚴重時表皮還會脫落如雪花,兩只手背通紅,讓人望而生畏。阿康常常進出醫院,無法工作,生活還有兄姊的協助,但相對增加的醫藥費是很大的問題。

藥費高昂,也無人依靠,阿康不是沒想過放棄。但幸好在1999年由醫院轉介成爲慈濟的照顧戶。因為他的病情頗為嚴重,醫療藥費補助也節節升高,「起初心�很擔心。藥費最貴的時候是1700多元(約四萬臺幣),不知道慈濟幫得了這個月後,下個月還會不會幫……」

「在慈濟人來之前,我也沒有什麽朋友。第一次看到慈濟人就覺得親切,他們很關心我的生活。」在慈濟的協助下,阿康接受了患病的事實,也知道這種病發展到後期會有什麽樣的結果,他坦然接受。

在這期間,雖然身體一直都不是很好,皮膚癌反反覆覆,但阿康還是能自力更生,只要身體情況還好,他就積極找工作,如清潔工、夜間保安員工作,賺取生活費。

「其實我不是很依賴。我如果能做,盡量做。」一直到2009年,因為病情受到控制,阿康有了較安穩的工作,自動要求慈濟停止補助。回望慈濟十年來的醫療援助與關懷,阿康感嘆地說:「如果沒有慈濟,我想我早就不在了。」

甘願付出 恪守本分

這十多年來,阿康與慈濟人接觸很多,也常到靜思堂參加「心蓮之約」和節慶發放活動,「每次聽上人開示,看到上人都很感動。上人能夠幫助這麽多人,真的很好。看到影帶�一些人的故事,有些人比自己的情況更慘,雙腳被截肢,覺得自己好手好腳,還很幸運。」

慈濟人帶來竹筒,鼓勵阿康跨出助人的第一步,他發願每天投竹筒、發好願,更希望自己能夠照顧母親終老。

從2007年走入阿康生活的慈濟志工陳惜枝,不諱言第一次做家訪時,心有忐忑和顧慮;但接觸之後,發現阿康個性隨和,對母親尤其孝順,留下深刻印象。

有一次,阿康為了讓長期不出門的母親出來散散心,想帶母親參加慈濟活動,但老人家畢竟行動不太方便,步履緩慢。知道阿康這分孝心,慈濟人立刻為他們提供交通。

「我看他看著母親的眼神,他們母子連心,就知道母親想去,母親非常開心。看到他的孝順,心�很感動。」陳惜枝追述往事,感動依然。
洪徳謙師兄(右)為阿康講解竹筒歲月的故事,鼓勵他每天發一善念,投錢入竹筒,讓小錢也可以救人。(攝影者:林志華,地點:阿康住家,日期:2011/10/01)


化舟渡人 身教永存

「一個四、五十歲的男人,經濟與身體狀況都不好,在這樣克難的情況下全心全力照顧媽媽,為媽媽換尿布,盡到了『孝』與『順』,真不簡單。」在2011年2月才認識阿康的訪視員洪德謙親睹阿康的孝行,深深被觸動。

「我的經濟和身體狀況比他好很多,但我無法與阿康相比,無法孝、順兩全。」來自大家庭、事業有成的洪德謙表示,因為母親比較強勢,覺得孝親色難。他反省「每次訪視與照顧戶都能好好溝通,為什麽對著自己的母親不能?」因此洪德謙學習把母親當成堂上活佛來對待,同理母親的病苦和心苦,不講重話也盡量不讓母親起煩惱。

2012年4月5日,阿康悄然走完他貧病多舛的一生。兩度開案和結案,最後轉為慈濟關懷個案,只要能夠自立,阿康都希望把濟助的機會,讓給比他更需要的人。阿康與慈濟人十三年的情誼,平淡深遠,尤其在洪德謙心�留下難以磨滅的身教:「阿康雖寡言,但從他身上學習良多。」

《無量義經》言:「譬如船師身有病,若有堅舟猶度人。」汪洋中的這一葉小舟漸行漸遠,曾經它也不畏波濤,不懼己身力量微薄,把握人生的分分秒秒,奮力化作渡人舟。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20 + 20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20  金幣 + 2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愛無礙心智障礙服務方案
讓大孩子維持社會功能,培育自立生活能力,提升信心及獨立性。讓家人獲得喘息,降低社會中高壓家庭的風險。
~大孩子需要您的支持,讓愛持續前進~
劃撥帳號:22587522  
戶名:臺中市愛無礙協會
回覆 使用道具
青蓮
大公爵 | 2012-11-7 11:32:18

讚嘆隨喜  好孝順喔  真好真好耶  阿彌陀佛 {:7_710:}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95110854 + 4 + 4 感謝分享^^b
gotome + 4 感謝回報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8  金幣 + 4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