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2063 | 回覆: 2 | 跳轉到指定樓層
艾克倫
威爾斯親王 | 2013-1-3 00:33:27

數據和事例似乎代表科學,但其實非常重要的還有對數據和事例的科學解讀。考慮問題除了一個變量之外一定還要考慮一些制約事物以及本身的變化的變量。如果我們只按照最樸素的分析方式來看待事物或者只針對單一的數據發議論,所做出的結論往往是錯誤的。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在討論職業選擇的時候要從一些事物的相互關系之中去加以辯析。
                                    

關係
  
第一個關系:“熱門”VS“冷門”

  從GDP發展水平來看,可以對“熱門”“冷門”行業的區分有個參考值。造成“熱門”很熱、“冷門”很冷的原因是很有趣的。舉例來講,到餐廳吃飯的時候,人們往往都會有一個習慣,就是去人多的餐廳,而不去寬松沒人的餐廳。熱門如麥當勞,熱門但沒有營養。在熱門行業中找工作,一般人會想到,這個行業現在“井噴”式發展,相應的對人才需求也一定是井噴式發展。這個想法可能是錯誤的,就是因為某個行業很熱,所以它對人才的需求是很冷的。熱的行業的人力資源總監的臉色可能很難看;其次在熱的行業中學到的本事是稀松的,對人的高要求,是一個行業危機的時候,一個行業快速成長、甚至在成為泡沫的時候,能在這個行業中學到什麼?在我國第一個互聯網春天的時候,人們只學到了一些互聯網春天的故事,等到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時候,發現當時學的東西基本上沒有大用。所以一個行業熱門的時候,包括在這個行業中賺的錢都是很投機的,因為在這個階段對人才的要求不是常規的要求,也不是安身立命的要求。


第二個關系:“有名”VS“無名”

  通常的人格分為兩種:一是內在型人格,另外一種是外在型人格。內在型人格的特點是做事情主要自己舒服,有自我滿足的標準;而外在型人格就比較在乎選擇有普遍影響力的組織作為自己的存身之所。很多在貧困家庭中出生的孩子,他的優勢是積極向上,弱點是愛慕虛榮。愛慕虛榮有個特點就是愛到大單位工作,這類人是從組織的規模與組織的名聲中尋求滿足??在一個大規模的組織中工作,成為這個組織中的一部分,以此為榮。但是在一個大的單位中,一個人是如此渺小,甚至哪天失蹤了很久才有人知道。而廣東人中的很多有錢人,自己做生意,悄悄發財,也不露富,只講究自己的實惠。當然在這兩者之間沒有絕對的好或者不好的區分,是根據個人不同的人格特點來確定。
  

第三個關系:“長期”VS“短期”

  有些人從小認為自己有什麼樣的愛好,其實這個人並不一定是只有這樣的愛好。職業也是一樣的,很多人選擇的第一個職業是有很多的陰差陽錯的原因導致的。所以大家找工作不要很緊張,大家做好準備,剛工作的三年之內跳三跳,找找適合自己的工作。這就像產品,在做市場的時候一般都會選擇一兩個市場來試驗一下,看一下市場反應如何,運營模式有什麼問題,之後再決定是否推廣。我們有些同學是本科生,這是你第一個學科。很多人如果第一個學科學的太好的話,反而被框定了一些東西,其實學的不好的還好一點,還可以繼續嘗試學其他學科。我認為,從中學開始真正的好同學是“中才”,中等之才。  


第四個關系:“創業”VS“就業”

  創業就是自己當自己的老板,就業就是給人家打工,幫人家幹活。現在實際上這兩個概念的內涵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兩點的界限也不是那麼明顯了。在就業過程中如果職業聲望很高,老板擔心你離職,給你一些股份,讓你成為股東,由此也可以發現,就業也可以是創業的前奏。創業與就業最大的區別,創業是尋找資源、創造資源,而就業往往是運用資源。就業時間長的人,不適合創業,原因是他在創業的時候往往還是在運用原來的資源與原來的思維模式,因為這是一個慣性;但創業的人習慣了不斷的搜尋資源、整合資源,所以創業的人給放到大公司里做他也會感覺不合適,創業的人會感覺大公司的規矩太多,這樣多的規矩,怎樣做生意呢?
  

第五個關系:“封閉”VS“開放”

  封閉是指專業,開放是指貫通。做人力資源的人可以發現,有的人才可以同時做很多種工作,而且可以做的很平衡;有的人才,一個時候只能做一種工作,如果讓他做第二個工作,那麼會導致兩個工作都不能做好。但如果做組織管理方面的工作,則需要更多的開放性層面的人才,精通社會資本經營之道的人才。
  

第六個關系:“國際”VS“國內”

  有些中國人有個誤解:國外的就是國際的,就是西方的,就是先進。這是一種交融互動的過程。在社會經驗的意義上,這兩者都有值得專業人才學習的地方,也有專業人士發展的空間??或許國際機構提供更多的規範性和安全感,而國內機構可能提供更多的擔當性和興奮感。


第七個關系:“多學”VS“少學”

  在學校里面要多學,工作之後要少學。學校是開放式的學習機會,可以多學習,了解各種各樣的東西,原因是沒有人等著你幹活;在單位里,老板關心的是你能做什麼,而不是你學的好壞。人需要有特定的學習時間,但基本不是在工作中。歐美國家不少人很流行工作一段時間後中斷一下,再完全融入到學校的環境中去學習的這種方式。少學習的另一個含義,是不要過於龐雜??各個學科中都是有流派的,有些老師翻譯過來各個流派的知識都給學生,就會導致學生學習的知識不屬系統,好象練雜耍一樣,實際上根本不能配套。被動學習里的多學習和主動學習里的少學習可以使得我們兼得擴大見識和強化務實之用。


第八個關系:“管理”VS“被管理”

  一些人感到名校很多畢業生當一個普通的職員都不合格,但問題是,名校的很多同學自認為自己當老板都有余。我個人認為在名校讀書最大的優勢是增長見識,但是對於學習基本功的本科生來說,在這里讀書不見得是好事,一些同學分不清學校的榮耀和自己的本事之間的區別,出現了突出的名校寡德,名校低能的現象。從管理一個國家到管理一個小公司,最傑出的管理者是了解疾苦,而又能以超脫的方式進行管理,不陷入其中。如果一個人到一個團隊里認為自己天生就是當總經理的材料,通常這個人往往就當不成總經理,團隊認同就通不過。我們今天所說的就職,跟當時學的知識是有一定的關聯,但更主要的是在職場中的人際關系,??別人如何看你,是否接受你,弄的不好你就只好“懷才不遇”了。
  

第九個關系:“個體性”VS“組織性”

  在招聘的時候,有些人唯恐面試者不註意他,所以講的很有特點,很有個性,很另類,但是這樣的人很可能得不到工作,除非是廣告公司招創意人才。在一個組織選擇員工的時候,組織是個集體,他要找的人是要跟這個組織兼容的,一方面他需要你有適度的個性,另一方面他需要你表現出一定的意願,願意跟這個組織兼容。所以你只想表達個性,那你只適合自身、個體發展。大學生或者一個換工作的人在選擇職業之前都要仔細研究好自己將來想要就業的到底是什麼地方,然後再考慮到了這個環境中我應該怎麼做,要了解這類組織對人的要求是什麼,這樣在設計自己的時候才能知道如何與這個組織兼容。
  

第十個關系:“興趣”VS“技能”

  一個優秀的職業人士通常是在自己的工作當中突出的實現了自己的職業興趣。有很多人會感覺,這個工作好累,但是優秀的職業人士會認為,只要我喜歡,累點就累點,累點也開心。所以在這個意義上說,興趣貫穿在我們職業規劃之中,人的成就感跟趣味成正比,所以個人發展與組織發展應該是平行的。
我們盡量避免不喜歡的,但是有的時候不喜歡的東西正是我們成事的必要條件;我們喜歡追求興趣,但興趣要有節制,因為任何過度的興趣都可能意味著腐敗。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paul09092000
公爵 | 2013-1-5 10:07:32

感謝大大無私的分享
引言 使用道具
色動人生
威爾斯親王 | 2013-1-5 13:52:25

恩 有道理很有趣的對比阿 受教了{:3_320:}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