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21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oo7tourist
威爾斯親王 | 2013-3-7 08:06:47


走過喪親之痛 一段心路歷程

一、陪伴者多點寬容,允許悲傷

目前的社會文化其實是不太容許表達悲傷。一般人在喪親之後,社會大眾允許當事人
的悲傷僅限於死亡事件發生當下、喪禮場合而已,事情過了,人們會希望當事人快快
走出悲傷,回到原來的人生軌道,以免萎靡不振,「身旁親友在關懷喪親者的時候,
比較傾向於壓抑悲傷,類似『你的孩子需要你,那麼難過以後怎麼辦?對方也不會回
來了。』『你上有老母下有妻兒,趕快走出來。』『一直難過下去,會不會太自私了
。』之類的話,但陪伴喪親者時講出這樣的話,其實會造成喪親者的困擾。」

蘇絢慧清楚地指陳,許多人喪親者心理復健歷程中最常遭遇到的困擾是,社會支持系
統對喪親者的友善度和接納度不高,以及身旁親友好意安慰的話語卻缺乏同理。如果
親友沒有真正理解喪親者的悲傷,給予過多勸誡和「不應該」的禁令,都可能造成喪
親者的壓力。許多親友會以自己為出發點,想法太過主觀而有所偏頗,本來好心安慰
喪親者卻沒有發揮作用。而讓喪親者感到挫折,一挫折就退縮,聽見親友關心就試圖
帶過。蘇絢慧嚴肅地說:「有些喪親者會選擇獨自悲傷,自己感受憂鬱;也有些人會
強顏歡笑,假意應付別人的要求,等到承受不住的臨界點到了,把自己逼到絕境,可
能會發生精神崩潰,走上絕路。」

二、喪親者釐清自己與逝者的情感脈絡

蘇絢慧語重心長地表示,有些喪親者在面對喪親之痛,會產生羞愧型的思維,例如:
「如果我人生幸福的話,應該會和妻子白頭偕老……」「我是不是一個沒有福報的人
,才會中年喪偶?」以心理諮商的角度來看,蘇絢慧指出這類喪親者會產生這樣的想
法,是由於社會文化主流價值的框架影響,更甚者,有些喪親者甚至會擔心周遭的人
如何看待自己驟然變成寡婦、鰥夫,懷疑別人可能會同情可憐自己,因而感到羞愧,
在人際關係上和人產生疏離感。

但也有因為與伴侶生前感情不睦,老年喪偶後反而覺得海闊天空,有位林奶奶就在丈
夫去世後展開新人生,她認為兩人大半輩子都在拖磨,其他晚輩試圖安慰,林奶奶卻
表示往後一個人過日子更好;面對摯親驟逝卻未顯傷痛,令其他家屬尷尬、錯愕不已
。蘇絢慧眨著晶亮大眼表示:「其實人和人相處都有歷史脈絡可循,每人都有獨特的
情感經驗,同樣面對逝者的喪親之痛,喪親者A和喪親者B未必有著相同的情感經驗,
因為悲傷完全是個人化的情緒感受。」然而,在心理諮商的過程中,蘇絢慧對於喪親
者想念死去的親友的感受非常深刻,「大部分人在陪伴喪親者時,並沒有給喪親者足
夠的時間哀悼和解釋自己的生命狀態,對家庭關係也造成很大傷害。這是我常常看到
的現象。」所以,喪親者不需要因為別人看似安慰、鼓勵的話語而掩飾悲傷,更不需
要為自己貼上不幸、軟弱、孤單的標籤。

評分

已有 4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paint1489 + 10 感謝分享^^b
savet + 10 感謝分享^^b
zoo2468 + 10 感謝分享^^b
遊魂 + 8 + 8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38  金幣 + 8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