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2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cookie72tw
王爵 | 2013-5-1 15:18:42

本帖最後由 ccookie72tw 於 2013-5-1 15:41 編輯

頂嘴、漫不經心、動作慢、耍賴、說謊……許多家長,每天一起床,就要和孩子的這些問題奮戰,搞得筋疲力竭。這些問題說大不大,說小不小,但是說破了嘴,孩子今天改了,明天起來又像是得了失憶症,故態復萌。要教會他們做到這些,真的這麼難嗎?

頂嘴最讓家長難以忍受

你的問題,也是大家的問題。「哪些孩子性格或行為上的缺點、壞行為最讓你抓狂?」在一二六○名家長的「怨念」中,排名第一的是頂嘴,有將近三成的家長難以忍受這樣的行為,第二和第三名分別是漫不經心、暴力行為,都獲得超過四分之一的家長投下抓狂的一票。

這些生活中無比細微的教養問題,不會隨著孩子長大減少。情緒就像是躲在心裡的暴風雨,不會永遠消失,花時間了解形成的原因和預做準備才能和平共處。

孩子四歲時的頂嘴,頂多讓你早上出門前氣呼呼的要多花半小時搞定今天的服裝;十三歲的頂嘴,卻可能讓你一整天覺得腦門充血,懷疑自己「上輩子是欠了他什麼債?」三歲時輸不起一場賽跑,可能還會讓你覺得好氣又好笑;十四歲時輸不起一次段考,卻可能讓他的人生關上一扇門。

孩子不被了解的祕密心事

這些令家長困擾的教養抓狂問題,主要都和情緒控制失當有關。但是透過專家的剖析,這些表現出來讓人不悅的情緒,背後都有孩子的祕密心事。頂嘴,是想要告訴大家「我長大了」。漫不經心,是因為孩子大腦處理訊息的功能和技巧還不夠成熟。說謊,對年幼的孩子可能是想像力的發揮;對已經懂事的孩子,其實是害怕大人責罰……

若是能夠理解這些情緒風暴背後的訊息,你可以幫助孩子有條有理的打掃內心的房間。避免在情緒風暴下失控的管教,親子關係刮颱風就可以大大減少。

爸媽要時時先按下自己的情緒暫停鍵,用三個思考方向先試著了解一下孩子為什麼會出現這些行為:

1.  小孩只是還沒有長大

人類的大腦額葉,掌管了高階決策、理解判斷、自律等透過經驗學習的技巧功能。在大腦各個區塊裡,額葉神經元細胞的髓鞘是最晚發展的。髓鞘就像是金屬電線外包的塑膠皮,包覆在神經元細胞軸突外,可加速神經衝動傳導。如果將神經衝動比喻為電流,有髓鞘包覆地區的傳導速度,比沒有包覆的地方要快上百倍。

額葉腦細胞的髓鞘,大約要等到二十五歲左右才會逐漸發展完成。因此,青少年或是更小的孩子自律、自制的能力也還不夠。家長得明白,孩子動作慢、漫不經心,聯絡簿在學校抄不完還永遠漏抄一句……是因為他還沒有完全成熟。

2.  從嬰兒開始,每一個孩子就有自己的樣子

有些孩子就是可以很乖巧,但是我的孩子卻總是闖禍,這也是很自然的。心理學家湯瑪斯和卻斯(Thomas & Chess)在一九六○年代提出「氣質理論」,歸納出九種氣質向度,孩子從嬰兒時期就可以看出氣質傾向為何。例如,「反應強度強」的孩子哭聲宏亮、快樂的時候也會放聲大笑,把喜悅的氣氛傳給一屋子裡的人。

臨床心理師張黛眉在《這樣因材施教,就對了》書中解釋,九種氣質向度並沒有好壞之別,重點是孩子的氣質能否和他所處的外在環境配合。如果兩者衝突,孩子就容易出現適應困難、情緒問題等。比如,氣質向度屬於活動量高的孩子,要他學習繪畫、書法、圍棋等才藝活動,他可能會感到無趣、挫敗連連,但如果帶他去騎腳踏車、踢足球,他就能獲得自信等正向的經驗。

3.  這是成長過程必經之路

這些令人困擾的問題行為背後,各有原因。有些是在認知發展階段中的歷程,例如:孩子開始頂嘴,正是他們的「自我意識」開始成形;說謊雖然在普世價值中不被鼓勵,但有研究者認為,說謊是較高明人際技巧的表徵,在發展歷程中具有指標性的意義。

特別選擇了六大令爸媽困擾的孩子情緒問題行為,解碼背後原因,也提供實用的教養方法。不管你的孩子在學齡前或是正經歷青春期,必須了解孩子不見得是故意搗蛋。他不壞,他只是透過情緒表達在求助。

當淡定父母該具備哪些本事?

除了細心解讀孩子的情緒密碼,大人也記得拿面鏡子觀照自己,才能冷靜做出有效的教養決策:

1.  是家長的問題,還是孩子的問題

爸媽請冷靜想想,這些家長眼中孩子的問題,究竟是大人自己看不慣,還是真是孩子的問題。要判斷問題是家長大驚小怪、要求太過完美,還是孩子真的有狀況,專家建議,不妨諮詢學校老師的看法,因為老師有同齡的孩子可以比較,可以知道孩子出現問題的頻率,是不是比同學來得高。

同時,家長也可以回想看看,自己小時候,是不是也常出現這些「脫線」的狀況。比如,吃飯慢吞吞、上課忘記帶課本。如果有,想想自己怎麼長大的吧。

2.  不要在盛怒下處罰孩子

當孩子犯錯時,不論是頂嘴還是說謊,爸媽請先深呼吸,先hold住內心快要爆發的火山。

人一旦處於負面情緒中,分析和判斷能力都會大大降低,更別說好好教養。上善心理治療所臨床心理師何采諭指出,許多孩子的壞毛病讓家長抓狂的原因,經常是挑戰了做爸媽的角色,例如頂嘴、當眾耍賴等,都會讓父母感到不受尊重、顏面盡失而惱羞成怒。但是任由情緒爆炸,或是忍耐壓抑自己造成內傷,都不是有效方法,應該在情緒冷靜之後,再積極處理問題。

企劃中我們專文介紹了個人爆發情緒的歷程,以及各階段的對策,教你如何當個鎮定冷靜的「hold住爸」、「hold住媽」。


許多爸媽困擾「要怎麼講他才聽得進去!」其實,良好的親子關係,正是讓孩子「聽話」的重要基石。是人都會有情緒,已經裝滿水的杯子無法再容納更多的水,但只要彼此信賴,當情緒排空之後,就有空間可以接納不同的意見。


教出好情緒,先接納他生氣的心  0~6歲

如何引導小小孩適當的表達情緒?

情緒是人格的基礎,協助孩子接納、認識及表達情緒,會幫助孩子發展更好的人格特質。出生後不久,嬰兒便有快樂、生氣、驚訝、悲傷及害怕等情緒,直到兩歲自我意識啟蒙,開始了解自己與其他人、事、物是分開的,孩子才出現羞愧、嫉妒、內疚、自傲和理解等更複雜的情感。

要能適當的表達情緒,需先接納正、負情緒的存在,然後認識情緒的內涵,最後才是適當的表達。如果大人在孩子生氣、哭泣、害怕時,要他們不可以生氣、愛哭鬼羞羞臉、膽小鬼……之後要他們適當表達情緒將會是困難的功課。

大人可從嬰兒期開始做情緒教育,當嬰兒哇哇大哭時,給予抱抱及溫柔的撫慰,讀出嬰兒的情感,並做適當的回應。如「肚子餓了喔、尿布溼了不舒服喔」、「嚇到了,惜惜」,經常這樣做嬰兒會漸漸接納及熟悉自己的情緒。

兩到三歲的幼兒行動快過語言,生氣時丟東西、打人、咬人或大哭。大人先不要指責他們的行為,將孩子抱起來像鏡子般反應他們的情緒「生氣了」、「好氣喔」,拍拍孩子說「我知道你生氣了」。然後可以示範跺腳的方式表達生氣,或表達「我生氣了」,鼓勵幼兒說出情緒來取代丟東西或打人。當他們減少丟東西的次數,或是開始口語表達時,肯定孩子做得很好、很棒、很厲害。

其他的情緒也是如此,如害怕時大人示範邊拍胸膛邊說「怕怕」,快樂時說「好開心」。大約到中班可以鼓勵孩子練習簡單的造句「我生氣了,因為……」「我好開心,因為……」當孩子能用語言說出情緒,就會降低不適當的情緒表達。

幼兒很會閱讀別人的表情,並模仿周遭人的行為,如果大人經常用「我」開頭來表達情緒,在幼兒面前避免情緒化的動作及字眼,大人的以身作則對兒童的情緒表達就是做了最佳的典範。


面對操弄情緒的處理方法

1. 不要屈服(或鼓勵)這種行為,不要讓屈服合理化。

2. 重新引導孩子採取正確的行為。「我的耳朵不聽你的哭鬧,你要有禮貌的說,我才聽。」、
   「你這樣問很有禮貌,我喜歡你這樣。」

3. 鼓勵孩子用說的,可以告訴孩子:「深呼吸」、「平靜下來」、「用講的」。

4. 前後一致,切忌不同狀況下有不同的標準。「我知道你現在很不高興,但你還是得洗澡。」

5. 別給孩子貼上愛哭的標籤。「他老是這樣哭哭啼啼的。」、「他很囉唆」,孩子會相信自己是這個樣子,表現得更徹底。

d3fb7494-49cd-4cf9-8d5b-f9c9beb14fe5.jpg (253.29 KB, 下載次數: 0)

d3fb7494-49cd-4cf9-8d5b-f9c9beb14fe5.jpg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強哥2 + 1 感謝分享^^b
悅來客棧 + 10 + 10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11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只要我相信  我願  我要  毅力實踐  就一定能成功^^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