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4650 | 回覆: 9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3 22:19:02

未成的122/1224/1226戰車研發計畫
 
前言
1950年代末期,中共在蘇聯的協助下建立本身的戰車產能,其第一代產品就是蘇聯T-54A戰車的中國版──59式戰車。1970年代中蘇交惡,中共戰車工業無法再獲得蘇聯的技術支援,只好以59式為基礎進行一系列研改,包括推出69式、79式等戰車,然而這些車系都跳脫不了老一代蘇聯戰車的窠臼,性能終究有限。
未能實現的122型主力戰車


WZ122的「三液」原型車,注意砲塔兩側各有兩枚反戰車飛彈。
在1960年代,蘇聯與西方世界陸續推出不少新一代戰車,例如蘇聯的新型T-62/64、美國M-60、英國酋長、法國AMX-30、德國豹一等,其性能與火力都遠超出中共當時配備100mm主砲的59式戰車以及1963年開始規劃的69式戰車,因此中共在1960年代也著手展開新一代戰車的研發計畫,以抗衡蘇聯裝甲部隊的潛在威脅。在1967年4月,根據中共軍委裝甲兵的指示,相關科研所與工廠聯合成立新型坦克論證組,針對解放軍第二代戰車的戰術技術指標進行探討。同年12月,國防科工委批準軍委裝甲兵提出的論證指標,並正式下達新型戰車的研發任務,代號為「122中型戰車」。
在1969年底爆發的中蘇珍寶島事件中, 解放軍發現他們的戰車完全不是蘇聯T-62的對手;經過這次衝突的刺激,中共相關專家立即於1969年12月在北京召開臨時會議,對新型坦克的戰技指標進行了修改與補充,目標是能車能在技術上與蘇聯最新型T-64戰車相抗衡在1970年初,軍委裝甲兵召開新型戰車研製工作會議,進一步確定122型戰車的戰術技術指標。同年2月4日,中共裝甲兵和第五機械工業部聯合成立。同年3月18日,由軍委裝甲兵、瀋陽軍區裝甲兵、北京軍區裝甲兵、五機部等領導機關和科研院所及工廠等單位,聯合成立了「五種新型車輛會戰領導小組」,其下設置「二四會戰辦公室」(簡稱「二四會辦」,由617廠擔綱主導,正式展開122型戰車的研發。
122型中型戰車的主要技術指標包括:
1.新型大口徑火炮,能對付任何現役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中/重型戰車。
2.較大的彈藥攜行量,並使用新一代可燃藥筒砲彈。
3.新型觀測射控裝備,包括測距儀、雙軸穩定儀、夜視裝備等,提高第一發命中率。
4.降低戰鬥重量,安裝尺寸緊致、高功率、低油耗、能使用多種燃料的新型發動機,搭配性能可靠、操作簡便的傳動與承載系統。
5.合理配置全車裝甲的厚度,改進裝甲材料,提高防禦能力;改進戰車避彈外型,並研究能有效防禦反戰車穿甲彈的技術。
6.研發全車核生化防護系統。
7.提高全車各組件的可靠度,著重操作與維修的便利性,減低後勤維護的工作量。
8.改善噪音隔絕措施,盡可能改善車內乘員工作條件,延長戰鬥時間。
第一輛122型戰車原型車在1970年9月25日出廠,繼續沿用典型蘇聯式戰車構型(包括低矮的龜殼鑄造砲塔、承載輪設計等),但採用中共戰車前所未有的液壓傳動、液壓輔助轉向與液壓懸吊系統,故被稱為「三液」車 ,型號為WZ122或WZ122A。「三液」原型車計畫安裝功率515kW(690馬力)的發動機(後來降為478kW,641馬力),搭配二自由度行星齒輪變速箱(有3個前進檔與1個倒車檔)。「三液」車採用技術難度極大的可調式液氣壓懸吊系統以及雙葉片液壓式自動履帶張力調整器,不僅避震效果增加,且能調整車體升降以及俯仰、傾斜姿態,在實戰中能降低車高隱蔽或增加主砲的俯仰角度,是中共戰車工業界的一大突破性嘗試。「三液」車的底盤擁有五對鋁合金承載輪,無頂支輪,採用單鞘式履帶。射控方面,「三液」原型車擁有當時先進的自動裝表簡易火控系統,其砲手瞄準儀整合有日間瞄準/夜間星光夜視器以及雷射測距儀,此外還有雙向穩定器,並以一套彈道計算機為核心。這套射控系統屬於微動干擾式,其運作流程如下:發現目標時,砲手先用瞄準儀中央的箭頭指標對準目標,完成初步瞄準,接著按下雷射測距儀求得距離,經彈道計算機根據各種參數求得射擊解算,自動輸出瞄準信號,通過瞄準鏡分劃板來驅動裝置自動裝定表尺,同時雙向穩定器調整火砲仰角完成二次瞄準,砲手經最後修正便可發射。這套射控系統的水平略優於當時蘇聯的T-64(使用模擬彈道計算機以及主動紅外夜夜視裝置),與當時的西方戰車相若;然而,當時中共無法突破星光夜視鏡的技術瓶頸。「三液」原型車仍採用傳統的佈局與人員配置,編制車長、駕駛、砲手、裝填手等四名人員。
「三液」原型車最特殊之處就是強大的火力,除了仿自西德的新型120mm滑膛砲之外,砲塔兩側還各加裝兩具線導反戰車飛彈發射器,火力在當時堪稱全球第一。基於當時中共59式戰車因火砲結構問題,導致炮塔前部較高、被彈面積增加,122型的火砲特別改進了設計,將駐退/復進機以及雙軸穩定系統安裝在火炮搖架下方,大幅降低了炮塔前部的高度。反戰車飛彈的瞄準/紅外線追蹤儀安裝在主砲防盾上,位於砲塔兩側的飛彈發射器與砲身同步俯仰。在1960、70年代,許多國家曾嘗試在主力戰車上加裝反戰車飛彈以強化遠距離打擊火力,但由於過於昂貴加上使用不便,除了俄羅斯的砲射式雷射導引反戰車飛彈外,這種武裝概念到了1980年代便沒有人再去嘗試。此外,三液原型車還嘗試使用20mm車長高射機砲作為次級武裝,以達到較好的防空效果,不過由於20mm機砲重量過大,難以依賴人力操作瞄準,最後換成雙聯裝12.7mm機槍。「三液」車的其他新技術還包括:新開發的全車核生化防護系統、剛剛研發完成的CWT-176戰車無線電系統等。


WZ1221「三機」原型車,採用較為保守成熟的機械設計。
由於當時中共的「三液」技術並不成熟,尤其以最複雜的液壓懸吊系統遇到瓶頸,導致「三液」原型車的發展很快便遭到終止。在1970年11月27日,相關單位決定122戰車退求其次採用機械傳動、扭力桿懸吊、機械操控等較為成熟的技術,被稱為「三機」 原型車,型號稱為WZ1221或WZ122B。「三機」原型車採用機械變速箱,具有5個前進檔與1個後退檔,並使用液壓輔助操作/轉向系統,操作仍比59式輕鬆便利,承載系統改為傳統的扭力桿懸吊,使用五對鋼質承載輪以及單鞘履帶。由於星光夜視鏡的技術無法突破,「三機」原型車仍換回了傳統的主動式紅外線夜視器。此外,「三機」原型車的120mm滑膛砲的排煙器外觀也有所不同,更接近德國120mm滑膛砲的設計。在1971年1月,兩輛「三機」原型車組裝完成,從1971至1973年於南京、包頭等地累積了3000km的行駛里程總數,雖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整體性能與部件結構都還存在不少問題。「三機」原型車戰鬥重量37.5公噸,全長9.525m(含砲管),寬3.28m,高2.25m(至砲塔頂),發動機出力641馬力,功率重量比12.7 kW/ton,最大路速55km/hr,續航力500km,編制四名乘員,主武裝為一門120mm滑膛砲,備彈40發,次武裝包括一挺單管12.7mm防空機槍(備彈500發)、一挺7.62mm同軸機槍(備彈3000發),此外配備四枚線導反戰車飛彈。
由於122戰車研發期間適逢文化大革命,政局動盪,加上此戰車的技術指標超出當時中共的工業與科技水準甚多,導致始終未能步入坦途。在多事之秋的1974年,122型戰車計畫終於下馬 。1978年以後,中共又以WZ122的砲塔整合69式戰車底盤,引進若干西方技術,最後發展出80式戰車(ZTZ-80),其編號繼續沿用WZ122。
未竟全功的「中國豹二」──WZ1224/1226
從1970年代末期至1980年代初期,解放軍的最大課題,就是在地形平坦開闊的中蘇北方邊境阻止蘇聯裝甲部隊的大規模入侵;由於當時解放軍的裝備與戰術都不如蘇聯,因此這個問題著實傷透腦筋。122型戰車取消後,由於方興未艾的文化大革命,數年間中共的戰車發展陷入停頓;反觀同時期北方的蘇聯卻積極部署最新型的T-64、T-72等戰車,與中共現有戰車的技術差距越拉越大。
文化大革命結束以後,1977年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整個國家運作準備重回正常軌道,包括國防軍備工業。文革結束之後,解放軍陸軍在1977年2月首次向中央軍委會科技裝備委員會提報新一代主力戰車的戰術、技術、性能要求。在上級的要求下,軍工部門隨即展開了新型戰車的研發工作。就在同一個時期,西方國家欲拉攏中共圍堵蘇聯,中外交流管道正式打開,而中共也藉此開始接觸西方先進的軍事技術。當時中共一度考慮引進西德豹二主力戰車作為裝甲部隊主力,並派遣軍方高層人員與技術人員前往豹二的原廠──克勞斯.瑪費公司觀摩交流。雖然豹-2代表當時主力戰車的世界頂尖水準,但其高昂的造價絕非解放軍可以負擔;此外,精密的豹-2也絕非當時中共國防工業水平以及解放軍基於蘇式儉樸思想建立的戰車後勤體系所能負荷。經過通盤考量後,中共放棄直接引進豹-2及其生產線的計劃,退求其次,由從克勞斯.瑪費吸收豹二的相關設計理念與技術,依照中國國情開發適合解放軍的新一代主力戰車。
在1978年4月,國防科工委與五機部在山西大同召開784號會議,再度提出第二代主力戰車的研發方案,重新擬定各種研發目標,並對戰術戰技進行論證。依照784號會議的最後決定,解放軍第二代戰車將以西德新開發的豹二戰車為技術指標,指定617廠(後來的北方工業公司)與201所為研發單位,主要的假想敵則為蘇聯的T-72戰車;而五機部也隨後成立會戰指揮部,任命了總設計師與副總設計師,並成分別立底盤、發動機、火砲、彈藥、火控等分指揮部,決定首先開發論證用原型車,透過原型車研製對全車構型、整體佈局、動力、傳動、懸吊承載、操縱、火砲、射控等主要部件進行初步設計驗證,為下一代戰車累積經驗。新一代戰車原型車型號為WZ1224,主要技術指標包括:戰鬥重量43~45ton,發動機功率 900~1000馬力,使機動力不輸給T-72,最大道路速度65km/hr,平均行駛速度45km/hr,配備仿德製120mm滑膛砲,配備以彈道計算機為核心的整合式射控系統,具備紅外線夜視系統,整體火力水平要達到西德豹-2的標準 ,能在2000m外擊穿T-72的正面裝甲;車上配備核生化防護及滅火抑爆系統,以及引擎熱煙幕產生器及拋射式煙幕彈發射器;此外,考慮中共陸軍保障車輛不足的現實,新戰車必須具備潛渡能力。


WZ1224採用焊接砲塔,完全師法西方新型戰車構型。
在1973年3月,第一輛WZ1224原型車出廠,無論是整體構型與技術特徵都徹底擺脫舊式蘇聯戰車的窠臼,盡可能與西方先進戰車看齊。WZ1224揚棄了俄式戰車一貫的鑄造砲塔,而改由高強度鋼板焊接而成,砲塔內空間比俄式戰車寬敞得多,能增進人員工作效率;主砲彈艙仿效豹二移至炮塔尾部,而非蘇聯戰車般位於砲塔吊籃下方,實踐了西方戰車的主砲彈藥隔艙化理念。WZ1224的砲塔側面擁有類似豹二的方正線條,砲塔正面則加裝楔形複合裝甲 套件。武裝方面,WZ1224使用一門模仿德國萊茵金屬的120mm 滑膛砲,其構型、砲膛排煙器與先前的WZ122戰車所採用的同口徑火砲十分相似,能使用翼穩脫殼穿甲彈、高爆穿甲彈與爆震榴彈,當時中共甚至企圖為WZ1224研發自動裝填系統,以抗衡同樣擁有自動裝填系統的T-64/72;不同於蘇聯的轉輪式彈艙設計(位於車體內),WZ1224計畫使用的裝彈系統配合西方戰車構型而安裝於砲塔偉艙,而採用平推式設計(類似後來日本的90式),裝彈機容量17發 ;由於中共當時技術有限,這套自動裝彈系統可靠度偏低,無法實用化。 火砲方面,五機部與十幾個相關單位從1977年春天展開120mm高膛壓滑膛砲的初步論證,並在1978年12月開始研發工作,隨即完成三門彈道測試火砲,並於1979年2月19日完成首度試射。在測試中,此型火砲的砲口初速達到1700m/s,並能以1300m/s的速度擊穿厚120mm、68度傾斜的鋼板,或以1411.2m/s的速度擊穿厚度204mm、傾斜68度的裝甲。
動力方面,最初相關單位提出了兩個國產發動機選擇方案,第一是現有的616廠的12V150型發動機的改良型,第二則是全636廠新開發的8V165型;由於國產動力系統尚須時間研發驗證,WZ1224原型車先使用德國原裝進口的MTU MB-8V331 TC 41民用型柴油機,傳動與操縱系統包括固定軸式液力機械變速箱、二級行星齒輪轉向機構,液壓輔助操縱裝置等,發動機採用板翅式環形水散熱器,風扇驅動裝置則為液力耦合器調速機構 ,發動機室頂蓋上有兩個圓形的風扇散熱口。WZ1224採用與豹二相似的縱置發動機配置,整個動力包件能迅速吊裝,簡化了後勤作業。WZ1224的承載系統也是德國引進的技術,包括高強度扭力桿,摩擦式減震器,擁有六對承載輪與三對頂支輪,整體外觀構型與中共舊式戰車大不相同。WZ1224採用雙鞘履帶,可加裝橡膠塊來降低損耗。
WZ1224原型車組裝完成後隨即展開測試,主要驗證發動機、傳動、承載與行駛系統的運作,從1979年3月至該年年底,總共完成了近200小時的試驗,總行駛里程數達到1557km,測試作業一直進行到1981年。雖然WZ1224的德製動力系統表現良好,但由於MB8V331畢竟是民用發動機,重量太大;爾後換成軍用發動機型時,發現原本配合MB8V331的冷卻系統的環形散熱器功率不足以應付;此外,車上的傳動系統雖然符合性能要求,但仍屬於機械式傳動,不符合發展液力綜合傳動的原始設想;承載系統雖然可靠性良好,但扭力桿的減震性能不如液壓減震器。經過WZ1224的初步性能評估後,中共相關研發單位對於新一代戰車的技術有了初步的掌握,隨即進入下一階段的原型車製造,也就是WZ1226。


WZ1226原型車使用國產的動力系統,並改用傳統的鑄造砲塔。
中共總共製造了兩輛第二階段原型車,分別是WZ1226和WZ1226F2原型車,這是為了分別測試前述兩種不同的動力系統,除此之外兩者並沒有任何差異。1226與1226F2的戰鬥重量分別是45.3公噸與45.8公噸,車體全長為9.947m(含砲管),比WZ1224更高比例地使用國產組件(尤其是動力系統)。WZ1226與WZ1226F2並未繼續使用WZ1224的新型焊接砲塔,而回到了傳統式的龜殼狀鑄造砲塔,整體防護能力較為遜色,不過車體前部加裝新開發的683型復合裝甲。火力方面,WZ1226和WZ1226F2繼續沿用WZ1224的120mm滑膛砲,裝填機構簡化為半自動。兩車配備新型射控系統,包括具有不同前置量的彈道計算機以及整合有雷射測距儀的日/夜間砲手瞄準儀。動力方面,WZ1226安裝636廠生產的8V165型柴油機,WZ1226F2則使用616廠的改良型12V150柴油機,兩者功率均為986馬力(736kw),搭配的傳動系統同為617廠新研發的液壓機械自動變速箱,擁有4個前進檔與1個倒退檔,操作十分簡易,並擁有良好的加速性與轉向性能。1226與1226F2均採用均為縱置式傳動系統構型,動力包件能由發動機艙進行整體吊裝,大幅增加了維修的便利性。1226與1226F2採用與日本74式戰車類似的複合彈簧扭力桿與液氣壓懸吊系統,這是取扭力桿堅固簡單易維護以及液壓懸吊效能好的折衷。1226與1226F2車體兩側各有六對承載輪與三對頂支輪,履帶上並加掛橡膠塊。與中共過去的戰車相比,1226與1226F2的機動性能與承載行駛系統的壽命均有明顯提升。
WZ1226與WZ1226F2在1981年至1982年進行了種種測試驗證工作,雖然大部分性能指標都接近設計要求,但在可靠度與可維修性方面仍存在諸多問題,這主要是由於中共動力機械工藝水平不足,導致綜合液力變速箱體積重量過大,且自動換檔工作並不可靠,部分組件也有壽命過低的問題。由於早就料到全新戰車的發展將遇到重重困難,因此617所從1974年也開始進行一項名為69-3的備案,以69式戰車的架構為基礎進行改良 ,首先以69式中戰車的底盤搭配先前WZ122的砲塔,整合出WZ1223原型車,隨後又引進部分西方科技(如懸吊系統)。在1981年,中共正式指定69-3型成為解放軍二代主力戰車並改稱為80式,而WZ1226與WZ1226F2也在測試告一段落後予以終止,作為未來第三代主力戰車的技術儲備。至於從德國引進的120mm滑膛砲技術,中共則專為之開發了89式反戰車自走砲 (PTZ-89),以免造成浪費。
雖然一脈相傳的122式戰車以及WZ1224/1226都未能付諸實現,但長年的研究仍對中共的戰車工業累積了相當的經驗與基礎,對於日後成功開發出真正的第三代戰車──99式,仍然功不可沒。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3 22:22:06

80/88式主力戰車


中共88B主力戰車。
型號
80/88式主力戰車
製造國/廠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使用國
中共
車體尺寸(m)
長9.3(含砲) 寬3.37 高2.29(至車頂)/2.87(至防空機槍)
戰鬥重量(tonne)
80式:38
發動機/馬力
12150ZL柴油機*1/730
推重比(tonne/馬力)
80式:19.2 
極速(km/hr)
57
續航力(km)
430
乘員
4
武裝
主武裝:
83式(80式/88B)/83A(88A)105mm旋膛砲*1
次武裝:
Type-54 12.7mm防空機槍*1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8(80式)/12(88/96式)
 
前言
1950年代末期,中共在蘇聯的協助下建立本身的戰車產能,其第一代產品就是蘇聯T-54A戰車的中國版──59式戰車。1970年代中蘇交惡,中共戰車工業無法再獲得蘇聯的技術支援,只好以59式為基礎進行一系列研改,包括推出69式、79式等戰車,然而這些車系都跳脫不了老一代蘇聯戰車的窠臼,性能終究有限。在1970年,中共展開研發新一代122中型戰車的研發,但由於本身能力有限,加上蘇聯技術支援中斷,導致此計畫最終仍於1974年以失敗告終。此時中共仍陷於文化大革命的泥沼,各項國家建設研發完全停擺。
1970年代起,中共展開新一代主力戰車的研製計畫,並開始引進西方科技,然由於文革因素而進展緩慢,直到1970年代後期文革結束後才有較大的發展。當時西方國家欲拉攏中共圍堵蘇聯,這種背景環境也使得中共能接觸西方的軍事技術;在1970年代末期,中共617廠(後來隸屬北方工業公司,日後又改為內蒙古第一機械集團)與201所選擇西德研發的新型豹二戰車作為新一代國產戰車的技術指標,並從1979年起陸續推出WZ1224、WZ1226與WZ1226F2等原型車。然而這些仿原型車完全揚棄中共所熟悉的俄式架構,且技術超越中共當時戰車工業能力甚多,導致問題叢生。而在稍早,617廠也以現有69式戰車為基礎進行發展一個名為69式-3的備案,由方慰先擔任總工程師,以617廠原先設計的69/79式引進部分新技術改良而成。由於1226與1226F2等原型車短期內無法克服瓶頸,因此中共在1981年決定,69-3正式作為解放軍的第二代主力戰車,並由當時中共國防部長張愛萍正式命名為80式,而WZ1226等原型車則予以終止,作為未來第三代主力戰車的技術儲備。第三代主力戰車計畫幾經演變,在1990年代後期終於成為99式主力戰車。關於中共第三代主力戰車的介紹,請見99式戰車一文。
現代化的起點──80式戰車


早期80式戰車的原型車。
80式的研發工作由617廠主導,而201所、447廠與616廠亦參與協助。80式戰車的研發前置作業始於1974年,1978年正式開始全車發展 。相關單位首先以69式中戰車的底盤搭配先前沒完成的WZ122的砲塔,整合出WZ1223原型車,隨後又引進部分西方科技(如懸吊系統),這輛原型車功成身退後存放於北京戰車博物館。80式戰車在1981年確認了大致構型而進入細部設計,這一過程充分利用早年失敗的122型戰車以及WZ1224/1226等實驗車的累積經驗,並應用了當時中共能獲得的若干國外技術,逐步解決了射控系統穩定性與機件可靠度等問題。首輛80式原型車於1981年出廠,編號ZTZ-80(內部型號仍沿用WZ122),在1981至1987年總共製造12輛原型車,陸續進行高溫、寒帶、沙漠、高原、渡河等一系列嚴格的操作數據,累積了大量寶貴的經驗與數據,總行駛里程數將近100000km(包含國家定型測試的50000km以上)。80式戰車在1988年正式定型,依照年份而正式定名為88式,編號WTZ-88,期間在射控系統、裝甲等方面做了相當大的改良。
早期80式戰車相當程度地沿襲了前一代中共/俄製戰車風格,整體構型緊致低矮,戰鬥重量僅38公噸(tonne),雖然被彈面積低,但裝甲厚度與車內空間也受到限制。80式採用傳統佈局,全車編制四名車員,駕駛席位於車頭左側,艙蓋設有2個84式觀測窗,夜間可更換成TDPN-2星光夜視鏡,駕駛座的高度與角度可以調節,駕駛席右側布置了油箱、彈藥箱以及電池等。早期80式戰車仍沿用舊式龜殼型鋼鑄砲塔,外形低矮,正面厚度較大,砲塔四週增設具有防護效益的柵欄以抵抗穿甲彈,不過整體防護能力並不出色。80式使用了全新的底盤,車體由滾軋均質鋼甲焊接而成,車頭裝甲與水平面夾角為22度,並可加掛附加裝甲。80式揚棄了過去俄式戰車慣用的克利斯蒂承載系統(無頂支輪),改採當時西方主力戰車慣用的構型,這是因為617所引進了美國M-60主力戰車的技術,故越野、避震能力較以往更為進步。59、69式戰車的承載系統擁有五對承載輪,無頂支輪;而80式戰車的底盤則擁有六對中等直徑的承載輪與三對頂支輪,接地壓力較低, 並且免除了無頂支輪設計高速行駛時的履帶易跳動甚至脫落的問題,直徑較小的承載輪可降低車高。80式採用西方式的扭力桿懸吊,第一、二、五、六對路輪還設有無油自潤式摩擦減震器。由於採用直徑較小的承載輪,80式的懸吊系統行程低於59式,改善了越野時的平穩度。為了保護懸吊系統免於遭受彈片擊中,並抑制戰車行駛時揚起的塵土,80式的側面還設置了波浪狀的側裙。防護方面,80式配備了個人式核生化防護系統與車內自動滅火系統。
動力方面,80式使用一具中共自製的12150ZL渦輪增壓柴油機,改良自69式戰車使用的12150-7BW柴油機,最大馬力由後者的580匹增至730匹,且耗油率減少6%,這使得80式的推重比較69式的14.44大幅提昇至19.2,趕上了蘇聯T-72的水準。80式的傳動組件包括彈性聯軸節、直齒輪式傳動箱、摩擦式主離合器、固定軸式機械變速箱、行星齒輪轉向機、制動器及側傳動器,變速箱具有5個前進檔與1個倒退檔。變速箱兩側各有一個二級行星式轉向機、帶式制動器和單對直齒輪式側減速器。主離合器和轉向機採用機械液壓輔助操作,萬一液壓系統失效則能立刻換成機械操縱;而變速箱則採用機械操縱方式來變速。這些傳動部件均布置在發動機艙前部和下部,傳動裝置上方裝有冷卻系統。各動力/傳動部件透過連結單位連接在一起,使得維護作業較為便利;在一般情況下,只要通過可以拆起的油/水散熱器,人員就可以接觸動力系統各大部件,進行檢查和維修。為了更換部件,可將動力傳動艙上頂甲板拆下。進氣系統的空氣濾清器位於發動機輸出端的右側翼子板上,只需打開空氣濾清器上方頂蓋即可進行保養;在常溫或高溫情況下,發動機由頂蓋上的進氣口供氣,在嚴寒氣候中則從動力艙內進氣。此外,車內還裝有功率6kW的三相交流硅整流式發電機以及4個6-TKA-180型低溫起動型蓄電瓶。 80式的最大路速約57km/hr,登坡能力60%,越障高度0.8m,越壕寬度2.7m,續航距離430km,加裝車外燃料箱後增至600km。80式還配備俄式主力戰車慣用的潛渡裝備(包括用來密封進排氣口的布蓋、發動機進氣管、單向排氣閥、航向儀、排水泵及救生呼吸器等),潛度前單車整備時間20至30分鐘,能以潛渡方式通過5m深的水域,潛度距離600m,上岸後無須整備就能立刻投入戰鬥。此外,車尾裝設兩個輔助油箱,使車內燃油儲存量達到1300公升。
力方面,80式戰車揚棄了59/69式以來的舊式100mm滑膛砲,換裝一門北方工業新推出的83式105mm旋膛砲,此砲首見於79式主力戰車,是1970年代西方戰車砲主流──英國L-7A3旋膛砲的中共仿製版,全重1950kg,砲身採用液壓自緊技術製造,並附有熱套筒來防止砲管受熱變形;砲身俯仰範圍為-4.3~+18度,砲身可直接從前方抽出而不必拆卸整個砲塔。83式能發射曳光翼穩拖殼穿甲彈(APFSDS-T,砲口初速1455m/s)、曳光高爆穿甲彈( HEAT-T,砲口初速1173.5m/s)、高爆榴彈( HESH,砲口初速731.5m/s)等彈藥,平均射速約7發/分;車上總共儲存44發105mm砲彈,其中19發位於車體前部油箱彈架,18發位於車體中段彈箱,車體右側甲板4發,左側甲板1發,砲塔內2發。83式的綜合性能高於以往的100mm火砲,比起WZ1224/1226使用的仿製德國120mm戰車砲則更成熟穩健,更適合當時中共工業界的技術條件以及解放軍本身的後勤維持水準。80式的副武裝包括一挺Type-59 7.62mm同軸機槍,以及一挺位於車長席的Type-59 12.7mm防空機槍;其中Type-59同軸機槍最大射程1800m,日間射程1000m,夜間射程800m,實用射速250發/分,循環射速600發/分,車上備彈2250發,分置於9個車內/外彈箱;而Type-54防空機槍最大射程2000m,對地面目標的日間射程1500m,對空中1600m,實用射速80~100發/分,對空射擊射速600發/分,車上備彈500發。砲塔兩側各有四具有76mm煙幕彈發射器,投射距離約100m,齊射時能形成120度方位、正面總長120~150m的煙幕,煙幕持續作用時間可達2分鐘。車上的通信系統為889式戰車無線電,以及配套的車內通話器
觀測/射控系統方面,最早的80式原型車使用GM-09簡單光點注入式瞄準系統,由具備光點注入功能的砲手瞄準儀(含第一代星光夜視鏡)、外置式雷射測距儀、彈道計算機、控制面板、光點電源、光點驅動器、目標角速度感測器、砲耳軸傾斜感測器、雙向複合控制穩定系統等部件組成,此外還有一具與主砲同軸的直鏡管。砲手光點注入式瞄準鏡為單目望遠式,具有3.5(視野18度)與7倍(視野9度)兩種放大倍率;雷射測距儀的測距範圍為200~8000m,誤差在正負各10m以內。相較於上一代中共戰車使用的主動紅外線夜視器,星光夜視鏡不像後者需要用紅外線探照燈照射目標,進而暴露本身的位置。車長透過指揮塔上的四面週視潛望鏡對外觀測(並未配備車長全週界瞄準儀),此外裝填手席也有一具潛望鏡,彈道計算機自動輸入雷射測距儀、高低角速度感測器、方位角速度感測器、砲耳軸傾斜感測器的數據,並透過人工將氣溫、發射藥溫、橫風、綜合修正等參數輸入介面,當測距儀失效時也可透過人工輸入目標距離;彈道計算機的解算距離介於200~3000m,解算精度為正負0.1密位。當砲手發現目標後,便透過操控介面使光點注入式瞄準儀中的大箭頭對準目標中心,此為初次瞄準;當大箭頭壓住目標中心時,砲手便按下測距儀的按鈕,同時對目標進行跟蹤,跟蹤約兩秒左右鬆開測距按鈕,隨即發射雷射進行測距,而代表目標距離的數字以及代表前置量的光點便出現在砲手瞄準儀視野中。此時,射控系統根據前置量自動調整砲身俯仰,等砲身穩定後,砲手再度透過操作介面使瞄準儀視野中的光點壓向目標中心,此為精確瞄準;一旦光點對準目標中心,砲手便可開火。相較於以往的中共戰車,80式的射控系統透過計算機以及環境/傾斜等感測器修正若干影響結果,使得命中率得以提升 ,但不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在作戰情況下,80式戰車在靜止狀態於1750m距離內接戰截面積2.3m×2.3m的移動目標時,以及在靜止狀態於1850m距離接戰截面積2.3m ×2.3m的靜止目標時,第一發命中率都高於50%,靜對靜狀況的系統反應時間小於7秒,靜對動也在10秒以內。80式的砲控系統具有自動與手動兩種操作模式,高低向和水平向穩定器均採用複合控制,水平向穩定精度正負2.5密位,高低向穩定精度正負1密位。火砲身俯仰速率介於0.05度~4.5度/秒,水平迴旋速率0.7度~20度/秒;此外,砲塔還具備車長超越控制機能,超越控制的水平迴旋速度為0.09度~20度/秒。

日後接下來80式便不斷地改良精進,逐步邁向成熟並投入生產,側面印證了中共戰車技術從1980年代起的突飛猛進。以下便分別介紹:

略經改良的80式-II戰車。
80式-I:這是80式的第一種改良型 ,內部型號為WZ-122A,換裝較進步的潛望式微動干擾簡易射控系統,將砲手瞄準儀、夜視系統與雷射測距儀整合在一起 ,使得觀測與測距軸線重合,使校正作業變得容易;此射控系統採用簡單穩定模式,砲口軸線與砲手瞄準線同步動作,因此在日/夜間均能有效射擊固定與移動目標系統(但仍不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此外改用第二代星光夜視鏡。80式-I還加裝內建式檢測系統(Build in Test System,BITS),使維修工作更加簡易。除了先前已經擁有的個人式NBC防護裝備外,80-I又增添了全車加壓式NBC防護系統(含增壓機以及濾毒罐等),成為第一種加裝此一配備的中共戰車。 防護方面,80-I的砲塔與車體正面開始使用複合裝甲技術,防護能力有所提升。
80-II: 主要是針對中東的市場設計,內部型號為BW-122,相較於80-I的改良包括:
1.在變速箱上安裝了空氣壓縮機,使高壓空氣系統能不斷充氣,確保發動機空氣起動系統能可靠地工作。
2.在駕駛席潛望鏡處增設吹洗裝置,避免越野時飛揚的灰塵或污泥遮住潛望鏡而失去駕駛觀測能力。
3.增設兩套由引擎控制的煙幕產生裝置,係在高熱排氣管注入燃油來注入排煙,系統持續運作時間10分鐘,製造出的煙幕有效長度約200m,煙幕有效持續時間約2至4分鐘,運作時的燃油消耗量約每分鐘10公升。
4.換裝更先進的自動化全車式NBC防護裝置,由輻射自動劑量警報器、化學毒氣自動報警器、增壓風扇、濾毒罐、自動關閉機、繼電控制盒等部件組成。此系統偵測到γ射線或毒劑後便立刻警告乘員並自動啟動,自動封閉車上所有艙門孔洞,透過濾毒罐輸入空氣並在戰鬥艙形成超壓,能有效保護乘員不受核子落塵、生物戰劑和化學毒氣的侵襲。
5.換裝光點光環式瞄準儀,並使用第二代星光夜視鏡。
6.換裝具有保密功能的VRC-83車間無線電以及搭配的車內通話器。
7.在乘員席增設電風扇,提高了操作時的舒適性。

8.正面裝甲增厚,砲塔外加裝大型置物架,戰鬥重量 略增0.5ton,全長亦略為增加。
此外,還有一種採用方形焊接砲塔的原型車也稱為80-II,成為日後85式的基礎。


採用方形焊接砲塔的80-II原型車
85式:這是北方工業公司從1980年代發展的新型戰車,使用與80式相同的底盤、承載系統與動力系統,換裝 新的盒狀焊接砲塔。早期85式原型車的觀測/武器系統與80式差不多,隨後進一步換裝更精良的穩像式射控系統、125mm滑膛砲、自動裝填系統等等,技術改進幅度極大,與80式不可同日而語,所以在別篇專文介紹。由於經費有限,中共本身並未採購這種性能優於80/88式但昂貴得多的85式戰車,而是用來外銷(客戶是巴基斯坦),並以獲得的外銷收入來為解放軍換裝新型戰車,同時也可根據巴基斯坦的操作經驗進行改善,這是中共從80/88式戰車開始實行的新策略。


換裝83A長砲管105mm主砲的88A戰車。
88式A/B:80式戰車發展到1988年正式定型,自用型號正式確定為88式 (ZTZ-88)。88式換裝北方工業新完成的ISFCS-212型穩像式射控系統,整合有雷射測距儀、整合穩定裝置的砲手瞄準儀、彈道計算機、主砲穩定裝置以及可偵測目標仰角、方位角、軸傾斜與橫風的環境感測裝置,整體水準較以往中共戰車有了長足進步,第一發命中率大幅提高,此外也具備行進間射擊的能力,夜視裝備則為第二代星光夜視器。此外,88式取消了原本80式位於砲盾左側的管狀瞄準鏡,煙幕彈發射器改為砲塔兩側各裝三組雙聯裝。通訊方面,88式配備了擁有保密功能的新型VRC-8000跳頻車間無線電 ,以積體電路科技的CWT-167B通信機取代以往真空管技術的A220A,車內通話器為CYY-168。88B是88式的第一種改良型,修改了儲彈設施,能使用中共新推出的105mm彈藥;88A則是稍後推出的進一步改進型,換裝83A型105mm滑膛砲,砲管進一步加長使射程、威力提升,發射翼穩長桿式高密度合金穿甲彈時能擊穿1000m外的北約的三層重型鋼板或厚達150mm/傾斜65度的均質靶,發射空心裝藥穿甲彈則可擊穿178mm/傾斜60度的均質靶,爆震榴彈能使50~60mm厚的滾軋均質裝甲內部產生5kg重的崩落碎片,而高爆榴彈的殺傷半徑則大於20m。
88式仍沿用傳統的龜殼鑄造砲塔,而88A則還可加掛FY系列的高爆反應裝甲。雖然88式比起80式有了很大的進步,但其鑄造砲塔、105mm主砲等仍屬於上一代設計,與中共同時期發展出的85-2M無法相提並論;但由於經費拮据,解放軍無法立刻換裝85式,只能從1988年起開始生產88A/B戰車,逐步汰換陣中大批老舊的59、69式戰車。由於中共公開的資料極少,外界只能大致推估88式的生產數量。知名的詹氏防衛評論中心(Jane's Sentinel Security Assessment)在2001年的刊物認為解放軍此時共配備了400輛88式A/B,這是比較可信的數字;而IISS在2002年則認為中共已配備900輛88式A/B,次年更增為1000輛。然而實際上,由於中共隨後推出更新型的88C/96式乃至於當時研發中的第三代主力戰車(後來的99式),因此不可能以有限的資金大量生產已嫌過時的88式車系。
88式C/96式:88C堪稱80式族系最終的構型,1996年付諸量產之際正式命名為96式(西方國家一度還以為88C與96式是兩種不同的戰車),是解放軍第二代主力戰車的最終發展型,也是解放軍真正換裝的新一代主力戰車。由於從血緣上,96式其實是85車系的最終型號,故與85式一同介紹,在此不予贅述。96式最後之所以終於能開始生產,也要歸功於中共售予巴基斯坦85/90式戰車所帶來的外銷收益。未來中共陸軍將以類似前蘇聯的高/低搭配方式,建構下一代戰車部隊陣容,較便宜的96式作為大量生產的骨幹,而高檔的99式只重點裝備於最精銳部隊。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3 22:26:24

85/96式主力戰車
 

96式戰車是85車系的最終發展型,也是解放軍下一代戰車部隊的骨幹。
此為早期型的96式,砲塔正面是單純的傾斜面。

進一步改良的96式改(96G),砲塔正面加裝楔型裝甲,砲塔兩側擁有裝甲置物箱。
型號
85式主力戰車
96式主力戰車
製造國/廠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使用國
巴基斯坦
中共
車體尺寸(m)
長10.28(含砲) 寬3.45 高2.3(至車頂)
長7(不含砲管)/ 10.28(含砲管)寬3.45 高2.29(至車頂)/2.87(至防空機槍)
戰鬥重量(tonne)
85-II/II A:39.5
85-II M:41
85-III:42.5
43.5
發動機/馬力
85-II/II A/II M:12150ZL柴油機*1/730
85-III:8V165或12V150柴油機/1000
8V165或12V150柴油機/1000
推重比(ton/馬力)
85-II/II A/II M:18.5
85-III:24.4
23
極速(km/hr)
85-II/II A/II M:57
85-III:65
65
續航力(km)
400
400
乘員
85-II/II A:4
85-II M/III:3
3
武裝
主武裝:
85-II/II A:83A式105mm 51倍徑旋膛砲*1
85-II M/III:125mm 48倍徑滑膛砲*1
主武裝:
125mm 48倍徑滑膛砲*1
次武裝:
Type-54 12.7mm防空機槍*1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84式 76mm煙幕彈發射器*12
次武裝:
Type-54 12.7mm防空機槍*1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12
 
1980年代當中共北方工業公司(原617廠)正如火如荼發展80/88式車系(中共將之規類為第二代主力戰車)時,另外也以80式為基礎開發另一種構型更先進的戰車,這就是85式,也是中共第一種大幅縮短與世界一流水準差距的中共戰車。相較於80式,85式在基本結構上最大的改革,就是揚棄以往中共戰車慣用的龜殼狀鑄造砲塔,改用防護能力與避彈性較佳的方形結構焊接砲塔(四周有傾斜的板塊狀避彈造型),並陸續引進125mm主砲、自動裝填系統、新射控系統與馬力更大的新發動機等,逐步跳脫80式的窠臼而成為技術跨度頗大的一種新型戰車。值得一提的是,俄製戰車直到T-90,始終都採用龜殼狀鑄造砲塔,而中共戰車從85式起便採用焊接砲塔,在此方面勝過「蘇聯老大哥」。85式的整體構型雖沿襲低矮的俄系戰車風格,但砲塔空間稍大一點,推測車內乘員空間可能稍微寬敞些,被擊穿後的存活率可望略為提高。以下便簡介85式車系的各成員:


最早的85式原型車只不過是在80式的底盤上加裝一個焊接砲塔,主要裝備均照舊。
85式:最早期的85式,基本上是在80式戰車的底盤加裝一個新的方形焊接砲塔,並將80式的主砲、射控系統、全車加壓式核生化(NBC)防護系統等原封不動地搬過來。


存放於北京戰車博物館的85-I原型車。
85-I/II式:改良自80式-II,1989年公開首度 ,內部型號為WZ1227F2,在外銷市場上的名稱為暴風1/2式(Stormer-I/II),是85式系列中第一種有較完整資料的成員。85-I/II戰鬥重量39.5公噸 ,其焊接砲塔構型經過進一步改良,砲塔正面安裝有複合裝甲,使其防護力大幅提昇,此外並換裝固態電子系統。傳動裝置方面,85-I/II採用新型液壓輔助行星齒輪變速箱,並將轉向操縱機構的操縱桿改為類似汽車駕駛的方向盤,操縱更為輕便靈活。武裝方面,85-I/II式採用與88式A相同的83A 105mm長砲身旋膛砲,擁有砲身熱套筒,車內儲存46枚砲彈,砲塔兩側各有六管採用電力擊發的84式76mm煙幕彈發射器。射控方面,85-II配備較先進的電腦化穩像式射控系統,採用固態電子元件,包括穩定式車長獨立瞄準儀,能在行進間射擊固定或移動目標;至於85-I/II式其他裝備 、動力系統則與80-II大致相同。
85-II A:85-II的小幅改良型,用於外銷巴基斯坦,與85-II的差別包括 車長度、重量略減,105mm砲彈藥攜帶量降至44枚,並增加Weston Simfire 2訓練系統。由於85-II A技術仍不夠成熟穩定,所以最後被巴基斯坦打了回票。

85-IIM堪稱中共戰車工業第一種接近世界一流水準的新型主力戰車。
85-IIM/85-IIAP:此為85式系列最重要的發展型 ,內部型號為WZ1228,於1990年12月公開亮相,整體技術水準較先前有了重大的改進;而85系列發展至此,其細部設計已與80式有了相當大的不同。
85-IIM的主砲換成一門北方工業自製的125mm 48倍徑滑膛砲,具有熱套筒與砲膛排煙器,咸信是仿自俄國現代化戰車的標準配備──2A46型125mm滑膛砲,威力較先前105mm砲有了很大的提升 。這門125mm滑膛砲的壽命約為500發,較俄羅斯原裝品提升。車上儲存有40枚125mm砲彈,主砲俯仰範圍介於-6至+14度。此砲主要的彈藥包括BM-42M翼穩脫殼穿甲曳光彈(APFSDS-T)、BK-27/29高爆穿甲彈(HEAT)與OF-26高爆破片彈(HEAT-FRAG),其中射擊BM-42M時砲口初速達1730m/s,最大射程3000km,日間有效射程2000~3000m,夜間有效射程850~1300m,能貫穿2000m外590~630mm厚的滾軋均質裝甲(RHA);BK-27最大射程3000m,採用三重縱列彈頭,能貫穿700~800mm厚RHA,並可對付高爆反應裝甲(ERA);BK-29 HEAT-MP的彈道性能與BK-27類似,其頭部穿透力特強以對付反應裝甲,此外還特別強調破片的散佈,穿甲能力相當於650~750mm RHA;而OF-26的最大射程則約5000m。這些彈藥均採用分離式可燃拋射藥莢,射擊後只會留下一片底板。據說中共自行研發的第一代125mm APFSDS彈藥長徑比20:1,砲口初速1730m/s,日間最大射程2500~3000m,夜間有效射程850~130m,能在2000m外貫穿460mm的RHA。此外,中共在1990年代中期也從俄羅斯引進供125mm戰車砲使用的9K119 Refleks雷射導引反戰車飛彈(北約代號AT-11),發射重量17.2kg,彈頭重4.2kg,有效射程100~5000m,穿甲能力可達700mm。
此外,85-IIM也配備仿自俄式新型戰車的自動裝彈機,使車上乘員數降至三名,這是中共戰車首度配備自動裝填系統。85-IIM的自動裝填系統完全參照俄系戰車,彈艙位於砲塔環,儲存有22枚砲彈(其餘18枚砲彈位於車體彈艙內),採用迴轉方式操作,具有彈種選擇功能,最大循環射速達到6~8發/分;雖然此種將彈藥置於砲籃的設計有助於縮減砲塔體積,但砲塔內的乘員是坐在彈艙上,且戰鬥艙與彈艙之間沒有強化的隔艙壁,在遭敵火命中導致彈藥誘爆時將會使砲塔炸離車身,導致整車全毀以及車員的全數喪生,安全性遠不如歐美第一流主力戰車(彈艙位於砲塔尾部,頂上設有洩壓板,彈艙與乘員艙之間有防爆活門)。
射控方面,85-IIM換裝比85-II更先進的ISFCS-212型穩像式射控系統,包括整合有雷射測距儀與中共國產第二代星光夜視鏡的砲手瞄準儀、數位彈道計算機、復合雙軸穩定裝置、砲耳軸傾斜感測器、橫風感測器、砲塔角速率感測器等,使85-IIM具備行進間射擊能力(時速25km以內)與較佳的夜戰能力,從發現目標到開火只需6秒鐘的反應時間 ,有效作戰距離200~4000m。此外,85-IIM還換裝889B無線電通訊系統,通訊距離20~25km。85-IIM的車體略做修改,長度稍微簡短,構型則更為簡潔。85-IIM的承載與動力系統仍與80式相同,由於戰鬥重量增至41公噸(tonne),故推重比降至18.5hp/ton,比80式還要差一點,最大路速為57km,最大越野時速為45km,登坡能力60%,越障高度0.8m,越壕寬度2.7m,單靠車內燃油的續航力 約400km,車體後部還可加裝兩個200公升的輔助燃料箱以延長續航距離。整體而言,85-II M的技術水平至少能與俄製T-72/80的早期型相提並論


外銷巴基斯坦的85-IIAP。
85-IIM於1992年完成測試。雖然85-II M的整體技術水平明顯高於80/88式,但由於經費不足,解放軍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始終無緣換裝85-II M,但由於新戰車需求迫在眉睫,只好先量產較便宜低檔的88A/B戰車。在1986年,巴基斯坦決定自中共引進85-IIM型戰車,外銷型號為85-II AP,並授權巴基斯坦Taxila軍工集團生產。85-IIAP算是85-IIM的小幅修改版,主要是降低生產成本並簡化生產程序, 以利於量產作業,此外部分85-IIAP還裝備Weston Simfire 2車載訓練系統。至1992年為止,巴基斯坦總共自中國大陸購買或自行組裝225輛左右的85-II AP戰車。在200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向法國Thales購買 大批Catherine-FC熱影像儀,用於哈利德戰車(中共90式授權巴基斯坦生產的版本)與85-IIAP的改良升級。不過為了節省成本, 巴國陸軍的85-IIAP除了換裝新熱影像儀(整合於砲手瞄準儀內)之外,短期內不會進行其他重大升級項目。
從85-II AP開始,中共便利用外銷新戰車的收益,回頭作為本身繼續發展、換裝新型戰車的本錢,因此中共陸軍在1990年代中期以前便繼續生產較簡單的88A/B戰車,將較高檔的85-II M與90-II戰車外銷至巴基斯坦,直到1990年代後期才開始為本國陸軍換裝96式、98式等真正的新一代戰車。
 

85-III戰車換裝1000馬力柴油機,並能外掛高爆反應裝甲。
85-III:此乃85-II M的進一步的改良型,專用於巴基斯坦等外銷市場,原型車於1994年推出,至1995年共完成2輛原型車。85-III的戰鬥重量雖增至42.5公噸,不過由於換裝1000馬力的8V165或12V150柴油機以及新的液壓輔助換檔的手排行星齒輪變速箱,機動性能 反而較85-IIM明顯提升,最大路速增至65km/hr。傳動方面,85-III採用液壓控制和行星齒輪變速箱,駕駛可根據不同需要選擇自動、半自動或人工控制等3種模式,整個動力包件能在40分鐘內拆裝完畢。由於引擎的變更,85-III型將排氣管移至車尾左側(先前的85-II系列則在右側),成為外型上重要的區別。防護方面,85-III引進更新型的複合裝甲,從1995年起還能進一步在砲塔、車體正面加掛高爆反應裝甲。85-III沿用85-II M的125mm主砲與自動裝填系統,彈藥攜帶量略增為42發,並增加GPS導航系統。85式的外銷單價號稱只有75萬美元,寄望能吸引軍費有限的第三世界國家的注意。
由於85-III的新發動機在沙漠環境下的可靠度不佳,故障叢生,一開始並未獲得巴基斯坦的新造訂單;爾後問題獲得解決,巴基斯坦部分85-IIAP便升級到85-III的標準。
96式(88C):此車最初稱為88C,1996年付諸量產之際正式命名為96式 (西方國家一度還以為88C與96式是兩種不同的戰車),型號ZTZ-96,內部編號WZ122H,是解放軍所謂「第二代主力戰車」的終極型號又稱為之「準第三代戰車」。雖然一開始編號為88C,實際上96式是由85-III進一步發展而來,血緣上是85式的最終版本。96式沿用與85-III型相同的1000馬力級柴油發動機,由於戰鬥重量增至43.5公噸,故推重比降至23。96式還裝有一具輔助動力系統(APU),由一具13匹馬力的發動機與發電機組成,在主發動機熄火的時候仍能供應電力讓車上裝備繼續運作。96式的主砲與自動裝填系統仍與85-III相同,除了使用一般125mm砲彈外,還可發射俄製9M-119 Refleks雷射導引砲射反戰車飛彈,主砲備彈量維持在42發。雖然96式已非昔日80/88式可以比擬,但與中共最新開發的99G式戰車相較仍略遜一籌,例如馬力較低,砲管長度較短(99G為51倍徑),射控裝備也低了至少一檔 (99G式擁有第二代紅外線熱影像儀,車長與砲手都擁有各自的瞄準儀 ;而96式則是沿用85-IIM的ISFCS-212射控系統,無車長全週界瞄準儀),此外也缺乏99G使用的雷射警告/主動反制系統;但換言之,96式成本也比99式低廉一些 。稍後中共繼續改良96式,稱為96式改(96G),使用與99G類似的兩側行星齒輪式液壓變速箱(發動機維持不變),在砲塔正面加裝新型楔型裝甲套件,砲塔兩側裝設具有防護效益的裝甲置物箱,並以中共自製的紅外線熱影像儀取代原本的第二代星光夜視鏡,大幅強化了夜間探測能力;根據照片,中共在96G上使用了至少兩種不同造型的砲塔正面裝甲。此外,部分照片顯示有96G加裝類似俄羅斯盲眼一型之類的軟殺主動反制系統,不過不清楚是否全面安裝 。96G發展成熟後,整體性能日趨接近99G。由於軍費有限,未來中共陸軍將採用類似前蘇聯的高/低搭配方式來建構下一代的主力戰車陣容,這對於中共 的財力而言是較合理的配置;其中,較便宜的96式相如同蘇聯T-72般大量生產作為兵力骨幹,而更精密的99G則是與蘇聯T-64/80對等的王牌兵力,只裝備於最精銳的重點部隊,而沒辦法全面使用。除了標準型主力戰車外,中共也以96式的底盤推出架橋車 。


另一種砲塔附加裝甲構型的96G,注意砲塔兩側裝有紅外線反制裝置。
96式戰車從1997年正式配備於解放軍,至於數量則是重說紛紜:Military Balance在2000年估計此時中共有400輛96式,在2003年估計解放軍已經擁有800輛;而比較保守的數據則認為中共至2004年共裝備400輛96式。事實上,早在1997年以前,北方公司便已為88C的投產做好準備,只因經費不足所以遲遲拖延,而96式最後之所以終於能開始生產,也要歸功於中共售予巴基斯坦85/90式戰車所帶來的外銷收益。在2006年,詹氏防衛週刊曾報導中共將推出為泰國而研改的96T戰車,取代泰國現役的69式戰車,此外也一併銷售WMZ551B輪型裝甲車給泰國 ;結果泰國總共採購了一百輛左右的85式,然而這批戰車的表現卻十分差勁,機件裝備故障叢生,尤其是履帶經常斷裂,導致目前這批85式只被泰國陸軍拿來當訓練用。 至2007年,西方國家估計96式的總產量約1500至1800輛,但這個數字還遠不足取代六、七千輛現役的舊型T-59與T-69。
結語
85系列戰車研發的同時,北方工業又進行另一項主力戰車的研發,就是90式戰車。在構型、防護、武裝等方面,90式戰車大致上沿襲了85-II M的成果,但換裝較先進的西方動力系統,並有諸多細節經過改良。85系列大致上奠定了往後中共新型戰車的風格,武裝與低矮緊湊的構型類似俄式戰車,但方形焊接砲塔、日益精良的射控系統則是趨近於西方模式,堪稱是「中西合璧」。因此從85-IIM開始,中共戰車逐步脫離以往跟隨「蘇聯老大哥」腳步的陰影,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總之,80式戰車是中共戰車技術邁向現代化的第一步,但是真正讓他們迅速追趕世界先進水準的,則是85式戰車系列。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3 22:30:04

90式/哈利德主力戰車


90-II戰車的原型車。
 

掛滿附加裝甲的90-II式戰車。
型號
90-II主力戰車
90-IIM/哈利德主力戰車(Al Khalid)
90-III主力戰車
製造國/廠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巴基斯坦/Taxilla重工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使用國

巴基斯坦

車體尺寸(m)
長7(不含砲)/10.34(含砲管) 寬3.4 高2.4(至車頂)
長6.487 寬3.4 高2
長10.09(含砲管) 寬3.4 高2.4(至車頂)
戰鬥重量(tonne)
43.54
41.73
45.36
發動機/馬力
CV12-1200 TCA 12V柴油機*1/1200
6TD柴油機*1/1200 
柴油機*1/1200
推重比(tonne/馬力)
27.56
28.75
27.55
極速(km/hr)
65
69
62~65
續航力(km)
450
450
500
乘員
3
3 
3
武裝
主武裝:125mm 48倍徑滑膛砲*1
主武裝:125mm 48倍徑滑膛砲*1
主武裝:125mm 48倍徑滑膛砲*1
次武裝:
Type-54 12.7mm防空機槍*1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84式 76mm煙幕彈發射器*12
次武裝:
12.7mm防空機槍*1
7.62mm同軸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12
次武裝:
12.7mm防空機槍*1
7.62mm同軸機槍*1
煙幕彈發射器*12
 
 
中共北方工業研發的90-II式戰車在1991年6月公開,基本上可將它視為85-IIM的進一步改良型,其性能與技術水準相較於以往中共戰車均有極大的進步,使中共戰車成功邁入西方所謂的第三代(也就是M-1、豹二這一代),徹底跳脫了80式系列的血緣,可視為全新的戰車。90式在經過歷年研發改良後於2000年定型,稱為90-IIM,外銷型號則為MBT-2000(Main Battle Tank 2000)。
相較於80/88與85式的底盤引進美國M-60的技術,90-II式戰車的武裝與底盤則明顯有俄製T-72的影子,這是因為1970年代中蘇交惡時,中共將蘇聯視為最大的假想敵之一,而蘇聯陸軍大量使用的T-72戰車也成為中共陸軍的心腹大患;在1970年代後期,據說中共經由特殊管道獲得了若干T-72戰車,並以此進行逆向工程,作為其下一代新型戰車的技術來源,這或許能解釋中共85-II M戰車以來的125mm 48倍徑滑膛砲與自動裝填系統為何與T-72/80簡直是一個模樣。中共發展90式/MBT-2000的原因除了技術儲備之外,主要也是為了外銷賺取外匯,例如巴基斯坦便引進MBT-2000而成為哈利德戰車。
90-II式/MBT-2000戰車
90-II式戰車沿襲85-II M以來的架構,包括方形焊接砲塔、複合裝甲、125mm 48倍徑滑膛砲以及自動裝填系統等;不過90-II引進功率更大的發動機與新的裝甲技術,是與85-IIM最大的不同。90-II系列至少曾測試過四種不同的動力包件,早期的原型車配備一具德國MTU396柴油機與LSG3000自動變速箱的組合,最大出力1200馬力,使得90-II式戰車的戰鬥重量 (含附加裝甲)雖然大幅增加至43.53公噸(約48ton),但推重比不減反增為27.56 hp/tonne,最大道路時速65km,靜止加速至32km/hr需10秒,垂直越障高度0.85m,越壕寬度3m,整體機動性能優於85-II M。第二種動力包件是英國帕金斯引擎公司CV12-1200 TCA 12V柴油機,此種發動機先前曾用於英製挑戰者-1/2主力戰車,最大功率亦為1200馬力。與CV-12-1200 TCA發動機搭配的變速箱有兩種說法,一說是法國SESM公司的ESM 500自動變速箱,此變速箱先前用於雷克勒戰車,有5個前進檔與2個倒退檔;另一說則是中共現有的液壓輔助雙側行星齒輪手排變速箱,具有4個前進檔與1個倒退檔 。第三種動力包件是美國TCM AVDS-1790發動機 (德國MTU-871的美國版)與LSG3000自動變速箱的組合,最大功率亦為1200馬力,換裝此種動力的稱為90-IIA。第四種是烏克蘭Malyshev廠製造的6TD2氣冷柴油機,最大功率1200馬力,搭配一具液壓手排變速箱,詳見下文。由於1989年天安門事件後西方對中共實施武器禁運,導致西方發動機貨源都告中斷,勢必只剩下烏克蘭的動力包件可以使用。90-II採用橫置傳動系統佈局,比縱列式佈局更節省體積重量,使得車體得以更緊致,提高機動性並減少被彈面積。90式-II採用扭力桿懸吊系統,部分懸臂以片式液壓減震器強化。90-II的底盤外觀明顯有俄製T-72的影子,六對大尺寸的承載輪與T-72幾無二致,並設有兩對頂支輪以增加履帶張力;然而90-II的承載系統還是做了相當的改良,而非全然抄襲T-72,例如換裝新的雙鞘式履帶,驅動輪也由T-72的14齒改為10齒。由於整套動力系統以包件方式整合在一起,故更換作業十分迅速便捷,在野戰環境下能於30分鐘內完成吊換。
防護方面,90式採用比85-II M更先進的模組化複合裝甲,不僅受損時易於更換,且未來有更新裝甲科技誕生時也能輕易換裝。據說90式的正面對APFSDS翼穩脫殼穿甲彈防護能力相當於450mm滾軋均質裝甲(RHA),對HEAT高爆穿甲彈則相當於540mm RHA。除此之外,90-II式的車體正面與砲塔四周也能加裝高爆反應裝甲,全車加壓式核生化(NBC)防護系統則與85式相同 。據說中共為90-II開發出反應-1(FY-1)與反應-2(FY-2)反應裝甲,咸信參考了俄羅斯Kotakt-5的技術,其中FY-1的鋼板厚度為13mm,FY-2為26mm,能將HEAT噴流的威力下降70%,將動能穿甲彈的效能降低30%。90-II的 駕駛艙與砲塔戰鬥艙敷設了一層具有抗輻射能力的內襯,不僅能降低核子環境下輻射線對乘員的傷害,也能避免敵彈命中的震波造成砲塔內部迸出碎片殺傷乘員。車內配備全自動的火源偵測與滅火抑爆系統,車體表面則使用新型低紅外線訊號塗裝。90-II式 的射控系統係85-II M的ISFCS-212的改良型,新增一具車長全週界瞄準儀,使其具有Hunter/Killer能力 ,此外也加裝砲手熱影像瞄準儀。據說中共曾自法國引進雷克勒戰車使用的HY-60砲手瞄準儀(含紅外線熱影像儀與雷射測距儀等)以及HY-70獨立式車掌瞄準儀,安裝於90-II上進行測試。駕駛席艙蓋設有三具潛望鏡,比T-72多一具,故駕駛的觀測視野較佳。武裝方面,90-II沿用85-IIM的125mm 48倍徑滑膛砲(中共國產化的俄製2A46型)、位於砲塔環的迴轉式自動裝填系統(容量22發,車體備用彈箱內另有17發)、12.7mm防空機槍(備彈750發)、7.62mm同軸機槍(備彈2000發)以及砲塔兩側各六管84式 76mm煙幕彈發射器 。此外,據說有一輛90-II的原型車在1992年至1998年測試了法國GIAT製造的120mm主砲。90-II式戰車的火砲與底盤的確能看到不少T-72的影子,故部分俄國專家認為90式只不過是T-72的改良版;然而,從90-II的焊接砲塔、新型大功率發動機等新技術來看,其細部設計與T-72其實還是有極大的出入。90-II的改良型(90-IIM)隨後被巴基斯坦採用,但中共本身則是配備從1980年代就開始發展的第三代主力戰車,也就是99式。
在2005年阿拉伯聯合大公國舉行的阿布達比國際防衛展(IEDX 2005)中,北方工業展示的MBT-2000似乎在射控系統方面做了一些改良,推測可能引進英國馬可尼(Marconi)的人馬座射控系統的技術,砲手瞄準儀整合有日間瞄準儀(有3倍與10倍兩種放大倍率,前者視角為20度,後者為6度)、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以及二維穩定裝置,車長獨立瞄準儀則整合雷射測距儀與日/夜間瞄準儀,以上配置使得MBT-2000具有全天候的獵殲(Killer/Killer)能力。此外,砲手瞄準器新增可開啟式保護蓋,不用時便關上以減少外物損傷。
90-IIM/哈利德式戰車
 

90-IIM的外銷型號──MBT-2000戰車,巴國稱之為哈利德。
 


哈利德戰車的砲塔與車體可加裝高爆反應裝甲。
從1986年開始,巴基斯坦便向中共購買85-II M戰車,以轉移技術的方式在巴基斯坦Taxilla廠生產。在1988年10月1日,巴基斯坦開始規劃該國更新一代的主力戰車,並選擇了中共發展中的90-IIM/MBT-2000主力戰車。在1990年1月,中共與巴基斯坦簽約,雙方正式展開技術合作。最初這種巴基斯坦版90-II打算引進西方技術,包括柴油引擎以及M-1A1、豹二戰車使用的M-256型120mm滑膛砲等;不過1989年天安門事件爆發後西方對中共採取武器禁運措施,導致此車的發展一度被迫中斷,至1991年才恢復開發。在1991年8月,中共完成了首輛90-II的原型車並展開測試,巴基斯坦Taxilla則在1992年完成生產線的建置,隨後這種巴基斯坦版90-II型被該國正式命名為哈利德(Al Khalid)戰車(有趣的是,約旦在1980年代初期向英國購買的FV-4030/2主力戰車也被命名為哈利德),而中共則稱此之為為90式-II M。往後八年,哈利德戰車的發展與修改逐步進行,並進行了種種嚴格測試,包括攝氏55度高溫的沙漠環境,整個測試在1998年宣告完成。Taxilla在2000年11月正式開始 哈利德戰車的初期少量生產作業,其中70%的組件由Taxilla生產。首批15輛於2001年7月移交巴基斯坦陸軍。至2002年初,巴基斯坦已經獲得了二十幾輛哈利德戰車。哈利德 的第一階段生產計畫的數量為300輛,至2006年年底已有200輛運交。根據2001年的報導,巴基斯坦還打算訂購 第二批300輛哈利德,使其總數增至600輛以上。巴基斯坦陸軍並不以中共原版90式滿足,又陸續為哈利德戰車進行許多升級改良,引進許多烏克蘭、西方 國家乃至於自行研發的新科技,使其綜合戰力更勝於中共原裝的90式。
在天安門事件後西方科技斷絕之際,烏克蘭便成為中、巴雙方獲得較先進科技的一個關鍵,而不會受到西方國家的政治施壓。例如,中共與巴基斯坦曾考慮在90-II上使用法製Unidisel系列1500馬力柴油機,但這項計畫由於法國參與巴基斯坦核武計畫,導致印度、美國對法國的施壓而告吹 。後來巴基斯坦選擇一具烏克蘭Malyshev廠製造的6TD2氣冷柴油機作為哈利德的動力系統,此發動機亦使用於烏克蘭開發的T-80UD戰車,在每分鐘2300轉時可獲得1200馬力的最大輸出 (6TD的早期型只有1000馬力),其優勢在於成本便宜、性能可靠且適合在熱帶地區運作,更重要的是沒有政治上的顧慮。與6TD2引擎搭配的是一具液壓輔助手排變速箱 ,具有7個前進檔與4個後退檔。相較於原版的90-II式,哈利德的車體長度由7m略減為6.487m,重量略減為41.73tonne,因此在發動機出力維持1200馬力的情況下,推重比略增為28.75tonne/hp,最大路速69km/hr,從靜止加速到32km/hr需10秒。在2002年2月,Malyshev廠宣布獲得巴基斯坦315具6TD2柴油機的訂單。
哈利德甫服役未久,巴基斯坦便展開哈利德戰車的後續升級計畫,以射控與戰場管理系統為重點。首先,哈利德陸續加裝巴基斯坦Integrated Defense System開發的整合式戰場情報管理系統(IBMS),此系統整合有數位化資料鏈,使得各車間能充分分享各種戰場情報,並搭配電子地圖系統清晰地將戰場動態與敵我位置標示在車長的平面顯示器上;而巴基斯坦還打算利用無人遙控載具(UAV)充當 此系統的中繼傳輸平台,未來還打算與衛星通信網路完成整合。哈利德另個改良要項是換裝新的紅外線熱影像儀;由於中共 提供的熱影像儀仍使用第一代機械掃瞄式FLIR技術 ,因此巴基斯坦改向西方尋求更先進的科技。為了簡化作業並節省經費,哈利德以及巴國先前購買的中共製85-IIAP戰車的熱影像儀換裝案遂一併執行,參與競標的系統包括法國Thales公司的Catherine-FC熱影像系統 以及英國Maconi的T系列熱影像儀,兩者在2001年的冬季與夏季在巴基斯坦進行測試,最後巴基斯坦選擇了Catherine-FC。目前巴國總共向Thales訂購了900套Catherine-FC,從2007年3月起運交 ,配備於哈利德與85-IIAP上。Catherine-FC的重量低於5.5kg,工作波段為8~12微米,解析度754X576,具有兩種放大倍率,低倍率模式的視角為9X6.7度,高倍率模式的視角則為3X2.2倍,對戰車大小的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約10000m,並於4500m外獲得確認,在2300m外可精確識別。 此外,巴基斯坦也為哈利德戰車與T-80U戰車自行開發了125mm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並宣稱其穿甲效能優於中共提供的同級產品。巴基斯坦陸軍高層將領曾表示,經過巴國精心 研發與改良後,哈利德戰車的性能將遠勝過巴國陸軍的俄製T-80UD。
巴基斯坦也決定在哈利德上安裝新型主動防護系統,最可能的選項為俄羅斯的盲眼-1型(Shtora-1)。盲眼-1型是俄國VNII Transmash設計局在1988年推出的軟殺式 戰車主動防護系統,是全世界第一套實用化的同類系統(推出時其他各國尚無類似裝備),已經被T-80UK與T-90等新型俄製戰車採用。盲眼-1型由四個安裝於砲塔 頂部周圍的雷射接收預警器、兩個位於砲塔正面的OTShu-1-7(西方稱為JD-3)主動紅外線干擾器、砲塔兩側的干擾彈發射器以及位於砲塔內的控制電腦、控制面板組成 ,系統全重75kg 。OTShu-1-7的原理是發射具有特定編碼的紅外線光源,以模擬反戰車飛彈尾部的追蹤/定位用紅外線裝置,故能干擾敵方線導反戰車飛彈的射控指揮系統,使其無法順利接收到飛彈真正的定位訊號,導致飛彈偏離原目標。OTShu-1-7的工作波段為0.7~2.7um,功率1kw,照度20mcad(毫絲燭光),工作範圍涵蓋主砲兩側各22度的水平方位。至於干擾彈發射器的口徑則為81mm,其內裝填可阻斷雷射光的化學物質,能干擾的波段範圍0.4~1.4um,涵蓋了可見光與遠紅外線波段,每次形成的煙幕能持續20秒。盲眼-1型的運作模式如下:當雷射預警器接收到敵方武器的雷射標定訊號後 ,控制電腦立刻以音響方式對乘員發出警告,同時立刻將裝甲最厚實的砲塔轉向威脅來源,並同時啟動干擾彈發射器以及OTShu-1-7主動反制系統 ,製造能阻絕雷射標定器的煙幕並干擾敵方反戰車飛彈系統的運作。盲眼-1型號稱能在偵測到敵方標定訊號後三秒內在戰車周圍形成一道針對視線、雷射與紅外線的阻絕幕 ,煙幕能持續作用20秒。根據俄羅斯的實地測試,盲眼一型能使美製TOW、龍式以及歐洲米蘭、HOT等第二代半自動指揮式線導反戰車飛彈乃至於雷射導引砲彈的命中率降低1/2至2/3。巴基斯坦已經透過烏克蘭取得一套 盲眼-1型防護系統,並安裝在哈利德戰車上進行測試 。相較於若干較晚推出的硬殺式戰甲車主動防護系統,盲眼-1型這種軟殺系統的重量較輕,成本也比較低廉,缺點則是功能較為有限,只能針對目前主流的半自動線導指揮或雷射導引反裝甲武器進行干擾,對於無導引反戰車武器或其他導引方式的武器則無法事先偵知防範。除了俄羅斯系統外,巴基斯坦本身也研發了一種雷射警告系統,曾在哈利德戰車上進行測試,此系統由八具雷射接收預警器組成,安裝在哈利德戰車的砲塔正面與兩側,能涵蓋180度的水平方位。
巴基斯坦還計畫以哈利德打入國際市場,據說目前已有沙烏地阿拉伯、孟加拉、斯里蘭卡、伊拉克、印尼等國曾表示興趣。為了滿足國外客戶的需求,除了前述的改良計畫外,巴基斯坦還打算為哈利德規劃更多升級選項,例如換裝功率更大的發動機,或者加裝砲射式反戰車飛彈等;不過巴基斯坦本身的哈利德則暫時不考慮進行這兩項改良,而另外有消息指出巴基斯坦的T-80UD可能將優先換裝砲射式反戰車飛彈。目前使用6DT發動機的哈利德戰車,引擎室尚保有1m的空間餘裕,而德國MTU的1500馬力柴油機將是哈利德考慮的改裝選項之一。
在2000年代初期,巴基斯坦開始積極地向沙烏地阿拉伯推銷哈利德戰車,而巴基斯坦方面也證實中國大陸將參與這個計畫。截至2006年年底,沙烏地阿拉伯方面已經兩次派人前往巴國對哈利德戰車進行實地測試,並在2007年將哈利德戰車運至沙烏地阿拉伯進行進一步的測試。為了向沙烏地阿拉伯 的推銷案,巴基斯坦也特別將Sagem公司的Matis熱影像系統安裝在哈利德上進行測試與展示。Matis使用第三代FLIR陣列技術,工作波段3~5微米,重量低於4.5kg,在WFOV模式下視角12X8度,在NFOV模式下視角1.5X1.7度,對戰車大小目標的最大探測距離11000m,並在5300m外獲得確認。
90-III戰車


中共在2004年推出的90-III型,砲塔正面擁有與96G、99G類似的楔型裝甲套件。
這是北方工業公司在2004年推出的90式新改良型,戰鬥重量增至50ton(45.36tonne),擁有更厚實的裝甲,車上裝備的國產化程度也比較高,因此較不受其他西方國家輸出管制的限制。90-III配備一具中共自製的1200馬力柴油機,最大路速62~65km/hr,越野速度35~40km/hr,續航距離500km,車上配備一具輔助動力系統(APU),由小型柴油發動機與發電機構成,能在主發動機關閉時繼續提供電力讓車上裝備運作。90-III採用與99G主力戰車相當的裝甲技術,新增的裝甲是90-III戰鬥重量增加的主因,砲塔正面與車體前部使用新型複合裝甲,其外還加裝中共新開發的第二代反應裝甲(FY-4與FY-5),砲塔正面與96G、99G相似的楔型裝甲是外觀上的最大特徵,砲塔兩側加裝具有防護效益的裝甲儲物箱;此外,車上還配備核生化防護裝置與自動滅火抑爆系統。90-III的射控系統與90-IIM差別不大,都擁有獨立式全週界車長瞄準儀,國產化程度可能更高。90-III的武裝仍與以往相同,包括擁有自動裝填的125mm 48倍徑滑膛砲、一挺12.7mm車長防空機槍、一挺7.62mm同軸機槍,砲塔兩側各一具六聯裝煙幕彈發射器。
90-II裝甲回收車


由90-II底盤發展而來的裝甲回收車。
中共也以90-II式的底盤開發出裝甲回收衍生型,能在野外拖救故障受損的友軍主力戰車或裝甲車,主要用於外銷。90-II裝甲回收車的戰鬥重量約為43ton,吊臂回收狀態時全長8.83m,寬度3.4m,高2.4m,車體右側加裝一具舉升能力25ton的吊臂,能牽引50ton級的主力戰車,車體後部可攜帶一具動力包件等預備零件,可為友軍戰車進行簡單修護,車頭設有一具具有穩定與挖掘能力的液壓鏟,編制5名人員(車長、駕駛兼操縱手、操作員、兩名整備員),動力系統維持不變,最大路速69.2km/hr,自衛裝備包括一挺12.7mm機槍與八具煙幕彈發射器。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3 22:33:51

99式/99式改主力戰車


較早期的99式改,砲塔正面使用箭簇型附加裝甲,車頭與砲塔兩側也
配置了不少附加裝甲;不過此時99式改的附加裝甲外型仍嫌粗糙。

進一步發展的99G(ZTZ-99),砲塔正面裝甲造型更為洗鍊成熟,車頭V字避彈鋼條已經取消。
 
型號
99式主力戰車
製造國/廠
中共/北方工業公司
使用國
中共
車體尺寸(m)
長7.3(不含砲管)/11(含砲) 寬3.4 高2(至車頂)
戰鬥重量(tonne)
46.26
發動機/馬力
150HB或柴油機*1/1200(99式)
1500馬力柴油機*1(99改)
推重比(tonne/馬力)
25.94(99式)
極速(km/hr)
65~70(99式)/80(99改)
續航力(km)
450
乘員
3
武裝
主武裝:ZPT-98 125mm 50倍徑滑膛砲*1
次武裝:
Type-85 12.7mm防空機槍*1(原型車)
QJG-02 14.5mm防空機槍*1(量產型)
Type-59 7.62mm同軸機槍*1
94式煙幕彈發射器*10
 
前言
分析1970年代以來中共新一代戰車的發展,大致可以分成三個路線:第一是617所(後來的北方工業公司)從1974年研發的80式車系,吸收了美製M-60戰車的技術,爾後逐步研改而定型成為88式,成為中共所謂的「第二代主力戰車」;80式另外衍生出更先進的85式車系,而85式的終極版則是96式戰車,是「第二代戰車」的終極路線。第二個路線是北方公司模仿蘇聯T-72戰車而衍生的90式/MBT-2000車系,於1990年代初期正式推出,後來外銷至巴基斯坦成為哈利德戰車。而第三個路線其實最早開始的,它是1970年代中共意圖發展的真正下一代主力戰車,從德國引進豹二的先進技術,不過由於跨度太大,導致中共先選擇較為保守的80式作為第二代主力戰車墊檔,並繼續研發更下一代的主力戰車;而這條路線,就是中共所謂的「第三代主力戰車」。
第三代主力戰車的肇始
中共在1950年代利用蘇聯轉移的T-54技術生產了59式戰車,成為解放軍的第一代主力戰車,後來又陸續推出經過小幅改良的69與79式,但只能算是59式的岩序。此後中共曾多次嘗試研發全新的第二代主力戰車,首先在1970年代初期曾進行122中型戰車研發計畫,等到1970年代末期文革結束又引進德國豹二的技術而推出WZ1224與WZ1226等西式架構的論證原型車;然而,這些中共亟欲跳脫59式窠臼的新一代戰車研發案,都因為技術不成熟等因素而告終止。在1981年,中共正式指定當時研發中的69-3型成為解放軍二代主力戰車(改稱為80式),WZ1226與WZ1226F2也在測試告一段落後予以終止,作為未來第三代主力戰車的技術儲備。
此後雖然中共的軍工部門把第三代戰車的研發工作 列為優先事項,但隨後由於技術問題加上相關部門內出現兩種不同的意見,雙方僵持不下,導致第三代戰車的研發工作一度停頓。其中一派主張第三代戰車應該以蘇聯T-72戰車 為基礎,這是因為中共戰車工業已經沿襲俄式體系有數十年之久,加上中共已經透過管道獲得T-72作為逆向工程的樣本故整個研發生產體系與技術思想不需要作太大的調整;此一方戰的基本架構沿襲T-72,採用俄式125mm滑膛砲與自動裝填機 ,全車僅編制三名乘員。至於另一派則主張趁這個機會徹底揚棄俄式戰車架構,師法西方;這一派主張的方案明顯受到以色列馳車式戰車的影響,採用前置發動機, 配備西方的120mm滑膛砲,搭配半自動裝彈機,並以大功率柴油機或燃氣輪機為動力。在1984年7月,中共軍方與負責研發的201所重新召開第三代戰車戰術、技術指標 補充研討會議會議,會議中正式決定以T- 72戰車的架構為藍本,並任命祝榆生為總設計師。在1986年夏季, 解放軍總參謀部與國防科工委正式將第三代戰車研發專案上報國務院與中央軍委會,而國務院、中央軍委也在同年正式批復「第三代戰車是裝甲兵2000年的主要裝備 」,並列為國家「七•五」計畫的重點研發專案,而在「八•五」專案期間則列為軍隊四大重點裝備專案之一。
98/99式的誕生

中共早期的98式戰車,砲塔正面尚未加裝任何附加裝甲。
98式仍不是功能完備的戰車,故閱兵後仍持續研改。
在1989年春,解放軍總參裝甲兵部與中國北方工業公司簽署第三代主力戰車的第一階段研發合約。在1990年初,位於內蒙古包頭的617廠推出首輛第三代戰車初期原型車,隨即展開工程定型測試。經過充分驗證後,第三代戰車論證與分析組在1991年將第三代戰車的戰技指標由40多項增加到70多項,整個研發目標遂日益明確。在1992年,617廠進一步推出4輛第三代戰車原型車。1993年,相關研發部門召開「第三代戰車砲塔正面防護三步指標專案」技術研討會,決定將砲塔正面裝甲 防護能力從二步指標的600mm RHA增至700mm,以適應未來日益嚴苛的戰場考驗。在1994年,解放軍總參兵種部和兵器總公司先後舉行兩次「第三代戰車火控系統研發方案評審會」。在1994年8月,兩輛第三代戰車原型車於中國大陸南部的測試場地進行濕熱環境適應性驗證,測試中兩輛原型車完成16個測試項目,總共行駛了3800km,並發射各型炮彈200多發;隨後在9月,兩輛原型車運至北京坨�和槐樹嶺地區進行可靠性與渡河測試。在1995至1996年,3輛原型車於黑龍江塔河縣北方試驗場進行寒帶地區操作測試。在1996年初,兵種部第三代戰車型號辦公室在包頭召開設計定型協調會;同年5月,617廠展開第三代戰車正式原型車的總裝工作;同年12月3日,研發單位在解放軍裝甲兵裝備技術研究所試驗場隆重地將第三代戰車研發計畫移交給軍方實驗部隊,象徵此計畫正式由工程研發階段進入設計定型階段。
在1996年12月底,實驗部隊將4輛第三代戰車正式原型車送至塔河進行寒帶地區適應性試驗,為時2個多月,4輛正式原型車完成20多項測試項目,合計行駛了6900km。在1997年底,第三代戰車正式原型車再次抵達塔河試驗場進行寒帶試驗,又完成30多項測試項目,合計行駛里程20000km,並發射760發各型炮彈。由於第三代戰車已被指定為1999年中共國慶五十周年閱兵(代號為9910工程)的重點展示車型,相關單位遂加緊趕工,在 1998年底讓第三代主力戰車定型,並依照年份命名為ZTZ-98主力戰車,隨即投入初期少量生產作業,以便參加次年的國慶閱兵 ;不過實際上,9910工程中的新戰車仍屬於未成品,觀測與射控裝備尚未整合好,屬於為了應付閱兵場合的「形象工程」。在1999年10月1日,18輛初期量產的98式戰車在中共建國50週年閱兵中首度展現於世人面前,當時西方這種前所未見的新戰車是96式戰車或90-II式的中共自用量產車種,後來才知道是全新的98式。至此,第三代戰車的研發作業已經 耗去數億人民幣,而參加閱兵式的98式初期量產型的單價約1600萬人民幣(當時合190萬美元) ,雖然比同時期的美製M-1或德國豹二(平均單價超過三百萬美元)都低得多,但仍締造中共國產戰車史上的新高價位。由於第三代戰車是1999年參與閱兵,所以中共隨即將其型號更改為99式。 隨後中共相關單位繼續研發 作業,稱為99式改(99G或ZTZ-99),其綜合性能、防護能力與可靠度都進一步提升。 根據國外推測,早期型的99式可能生產了最多200輛左右。
基本構型
整體而言,由於99式參考了不少T-72的設計,整體外觀遂像是一輛放大的T-72,不過換裝一座新型焊接砲塔,這是85-IIM以來中共新型戰車慣用的砲塔構型。與先前85/90式戰車相較,99式戰車外觀最容易辨認之處,就是車頭的V字形檔彈板,此種設計先前見於俄羅斯T-72戰車,主要用於防止彈片沿著車頭擊中砲塔環。 車頭必要時可加裝一具推土鏟車體的翼子板上固定有外部燃油箱、燃油供給管路、備用零件、工具箱以及車外機油箱等,車尾支架則裝有兩個備用油箱。駕駛席設置於車頭中央,駕駛艙蓋為單片式,艙蓋設有三具潛望鏡,中央的一具可換成雙目星光夜視鏡,夜間有效使用距離約200m。車頭裝甲板內側設有駕駛席艙門螺旋關閉裝置、92式化學/輻射偵測器以及核生化防護裝置的濾毒通風機,駕駛艙右側設有右燃油箱、儲彈架與油箱,左側則有左燃油箱、駕駛員檢測儀表手動制動操縱手柄、蓄電池組以及相關電氣控制設備,駕駛席後方則是主砲旋轉輸彈機。駕駛以一組操縱桿來控制戰車,油門踏板位於右前方,駕駛席右手邊則設有變速操縱檔位選擇器,上一個方向選擇開關以及一個排檔釋放開關;發動引擎時,駕駛員必須打開燃油分配開關,並接通預壓泵。砲塔戰鬥室內有兩名乘員,車長位於砲身右側,頂上的車長指揮塔艙蓋四周設有5個潛望鏡,砲手艙蓋沿襲俄式的向前開啟設計,指揮塔前方設有車長全週界瞄準儀。99式的砲塔戰鬥室空間比以往中共戰車更大,預留了安裝更大口徑戰車砲的空間。砲手席位於砲身左側,砲手瞄準儀位於砲手艙蓋前方。車尾發動機艙與砲塔戰鬥室之間以裝甲隔絕,整個動力包件可以一次吊換。由於車內裝備較多,99式的砲塔也比先前的90式略大一些,然而也因此與車體產生較大的縫隙,構成防護上的弱點,砲彈破片可能由此射入並破壞砲塔環。
99式最令人詬病的就是底盤設計,據說由於經驗不到家、抄襲T-72並放大等因素,導致體積過大、重量過重,限制了可加裝的裝甲重量以及機動力,甚至據說在車頭加裝附加裝甲之前,防護能力是不及格的。底盤問題的癥結是由於傳動系統採用縱向佈局,使得車體過長且過重。雖然99G在射控電子系統、砲塔防護性能等方面有了長足進步,但整體而言仍被底盤拖累。
防護設計
99式的車體與砲塔均由滾軋均質鋼甲焊接而成,車頭與砲塔正面採用中共最新科技的複合裝甲。車頭上半部的複合裝甲的夾層依序為普通鋼、玻璃纖維、超硬鋼、普通鋼,總厚度為220mm,傾斜角度為68度;車頭下半的裝甲厚度約80mm,並裝有兩塊大型塑鋼板。炮塔正面採用間隙式複合裝甲,由複合材料與特種鋼構成主體,兩者之間的夾層內還裝有其他材質的擋板 ,砲塔正面的傾角為22度。車體兩側安裝有夾布橡膠製造的側裙,厚度8mm,前護板與側裙對於採用傾斜引信的反戰車地雷與高爆穿甲彈有一定的防護作用。為了強化抗地雷能力,99式的車體設有裝甲強化,車體兩側各焊接一根垂直鋼架以提高結構強度,此外駕駛席座椅採用懸掛式設計,避免地雷爆震威力透過底板直接傳給駕駛員。除了車體本身的裝甲外,99式的砲塔外部與車頭還能安裝附加被動裝甲塊裝甲或高爆反應裝甲。99式的頂部裝甲也予以強化,以抵抗逐漸興盛的攻頂武器。99式是中共防護能力最好的主力戰車,在1997年冬季進行的寒帶測試中,99式戰車的車體正面承受了14發105mm APFSDS的攻擊,沒有一次能擊穿其前部裝甲;爾後改以T-72C戰車的125mm戰車砲射擊6次,依然無法擊穿99式的正面。然而,早期99式的整體防護能力 據說依舊未達原訂標準,對抗APFSDS與HEAT的防禦力分別只相當於480mm與550mm RHA。
擊穿戰車裝甲的砲彈很容易在車內造成強大的「二次效應」,這往往是傷害車內乘員與設備的重要因素。根據實際測試,穿入車體裝甲的 HEAT金屬噴流可能引爆車內的油氣混合物,並在140毫秒至240毫秒內形成0.35~1.4兆Pa的超壓(有時甚至達到2兆Pa),而爆炸產生的熱輻射強度可達6~10瓦/平方公分;而這樣的攻擊效果會對車內乘員造成壓力衝擊、皮膚燒傷、毒劑效應等三種傷害。人員在0.3兆Pa左右的超壓之下,死亡率達50%;當超壓值抵達0.4~0.5兆Pa時,人員必死無疑。燒傷方面,如皮膚承受10瓦/平方公分強度的熱輻射超過100毫秒時,,將造成一度燒傷;若人體皮膚以下0.08mm深處的溫度若超過43.5攝氏度,身體裸露部位將遭到難以完全復元的2度燒傷。毒劑效應則是在車體中彈時,車內乘員勢必處於高度緊張狀態,人體內腎上腺素會急速分泌,從而增加人體對毒性物質的敏感性;而敵方武器穿透戰車爆炸時所飛散出的物質、燃燒產物及熱分解產物,恰巧就是這一類毒性來源,爆炸產生的毒性物質取決於來襲彈種,而燃燒與熱分解產生的毒性物質量則視感受穿透射流的敏感速度與燃燒時間而定。根據研究,如能在火災發生後於130毫秒內瞬間撲滅,就能夠避免各種油氣混合物的爆炸;只要10瓦/平方公分熱輻射作用於人類皮膚表面的時間不超過100毫秒,就能避免出現較為嚴重的二度灼傷;而如果超壓作用在人體50毫秒以內,就能降低對人體組織的損傷。因此,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的反應時間越快,防止超壓與燒傷的效果就越好。因此,現代化的戰甲車輛多半配備自動滅火抑爆系統,能在火苗產生的瞬間迅速感知,並瞬間啟動抑爆裝置將其撲滅。中共早在1960年代初期就開始研發供裝甲車輛使用的自動滅火系統,不過由於當時中共技術不足而進展緩慢。中越戰爭爆發後,鮮血的教訓刺激解放軍加快自動滅火系統的研究工作。在1980年,解放軍首度啟用80式自動滅火裝置並裝備於各型裝甲車輛上,不過此系統並不具備瞬間抑爆能力。隨後在1980年代初,中共自國外引進了SAFE自動滅火抑爆系統,並迅速完成逆向工程掌握關鍵生產技術,隨後又以之為基礎進一步改良,終於推出國產的自動滅火抑爆系統。99式戰車裝備的是92式自動滅火抑爆系統,由六個火源探測器、四個滅火劑瓶、控制電路盒、電纜與緊急手動開關組成。滅火劑瓶內裝填的是液態海龍1301滅火劑,並充滿氮氣,閥體直接設於瓶口而不透過管路,能大幅縮短噴灑滅火劑所需的反應時間。在一般情況下,92式能瞬間感測火源並釋放滅火劑,在火源出現後50豪秒內迅速撲滅,能有效防止HEAT噴射流引爆戰鬥艙內的油氣混合物,並將油氣爆炸產生的壓力限制在0.1兆Pa以內,把車內乘員皮膚燒傷程度控制在1度以下。除了引爆油氣的超壓與火災之外,敵彈命中所產生的另一種二次效應,就是在將強大震波聚焦在砲塔表面,使得砲塔背面的裝甲剝離,在戰鬥室內高速飛散,對車內乘員與設備造成嚴重殺傷;因此與西方河俄式先進戰車一樣,99式在駕駛艙、砲塔戰鬥室內裝有具有抗輻射能力的襯裡,不僅能降低r射線對車內乘員的傷害,並可阻擋敵彈命中造成的內部裝甲剝離,而這種襯裡是先前中共的90-II戰車開始裝備的。
動力與承載系統
在中共的戰車發展史上,缺乏高功率、高效率發動機長久以來都是一大痛處,在在限制了中共戰車的發展潛能。不過從1970年代後期,中共開始與西方接觸,從而獲得高性能柴油機的技術,例如與柴油機巨擘──德國MTU廠的交流便讓中共獲益良多。根據德國引進的技術,中共在1980年代末期陸續推出幾種1200馬力的柴油發動機,其中的150HB系列1200馬力渦輪增壓中冷式柴油機由於性能較為出色,被指定為第三代主力戰車的動力系統。150HB的技術明顯受到MTU MB-871 Ka501柴油機的影響(此發動機亦被南韓引進,作為K-1戰車的動力系統),兩者的結構與細節極為相似。MTU廠的柴油機一向以慣於同時期的功率重量比著稱,而150HB也接受了這種「遺傳」,其重量比功率相同的英國帕金斯引擎公司(Perkins Engines)的CV-12-1200 TCA 12V柴油機柴油機(用於挑戰者戰車)輕15%。不過中共柴油機工業畢竟較為落後,使得150HB發動機需要時間來發展成熟,因此也有消息推測90式 的原型車試用過國外進口的動力套件;例如,99式原型車在測試期間曾傳出使用過烏克蘭製6TD-3柴油機,或者是德國WD396柴油機,此外還試裝過英國CV-12-1200 TCA 12V柴油機與法國SESM公司ESM 500自動變速箱(有五個前進檔,兩個倒退檔)的組合,但無法證實;上述發動機的出力均為1200馬力。此外,99式的發動機艙散熱柵與T-80相似。
99式仍沿用過去的機械傳動與液壓輔助手排變速箱系統,傳動裝置由傳動箱、兩個側變速箱與同軸側傳動器組成,側變速箱為行星齒輪式,帶摩擦離合器,使用液壓操作,每個側變速箱內有2個閉鎖離合器和4個機械式制動器,總共有7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有消息指出,99式在測試期間遭遇到不少傳動方面的問題。99式戰車採用雙鞘式履帶(外觀與T-80類似),每條履帶由85塊履帶板組成,總重量達2.1ton,履帶表面可加掛橡膠,使用壽命為10000km。車體兩側有六對直徑730mm的雙緣承載(外觀與T-72類似),並設有兩對橡膠頂支輪。99式的承載系統佈局與T-80頗為類似統,採用扭力桿懸吊,行程為340mm,第一、第二與第六對承載輪的扭力桿附有液壓避震器與Z形軸避震器,扭力桿沿著車底板橫向佈置,操縱裝置的拉桿則沿著車側板佈置。
99式的戰鬥重量增為46.26公噸(51 ton),是目前最重的中共戰車,不過拜大功率引擎之賜,推重比仍達到中共戰車新高的23.54 hp/ton,最大路速65~70km/hr,越野時速47km,靜止加速至32km/hr需12秒,單靠車內燃油的續航力為450km,加裝車外油箱後則增至600km。99式的發動機艙比96式更大些,車體長度因而略微增加,路輪間距也有所不同。
觀測/射控系統
99式戰車配備先進的指揮式數位戰車射控系統,較先前85-IIM以及90-II的系統更為先進。99式的射控系統整合有雙軸穩定系統、上反穩向式車長瞄準儀、下反穩像式砲手瞄準儀(含紅外線熱影像儀與雷射測距儀)、砲耳軸傾斜感測器、炮塔水平角速率感測器、橫風感測器、數位射控電腦、操縱介面以及相關電路控制盒所組成。所謂下反穩像式,就是透過一個安裝在雙軸陀螺儀穩定瞄準儀內的下反射棱鏡,來實現砲手瞄準線的雙向穩定;而上反式則相反。99式的車長、砲手瞄準儀以及砲身俯仰迴旋伺服機構都具有雙軸穩定機能,在水平方位與高低俯仰均能保持穩定。砲手透過控制台驅動瞄準儀的瞄準線來追蹤目標,砲身俯仰機構也與砲手瞄準儀連動,使砲口隨時保持與砲手瞄準線重合。在砲手穩像式瞄準儀視野中,目標與背景的相對位置不會改變,所以砲手只需將瞄準儀十字線對準目標並以雷射測距,並繼續保持瞄準就可以射擊。
射控系統含有火炮重合射擊裝置,當火砲調整到符合電腦計算出的瞄準角和方位前置角時,此裝置會自動輸出允許射擊的訊號,砲手射擊開關唯有在重合裝置允許的情況才能生效。至於98式的全週界車長瞄準儀則位於車長指揮塔前方,光儀的俯仰視角介於-10~+45度,具有雷射測距儀以及夜視功能,使車長能獨立於砲手之外自行搜索、瞄準目標。99式擁有完整的全天候Hunter/Killer機能,當砲手正在瞄準接戰一個目標時,車長便逕自尋找下一個目標;當砲手完成前一個目標的接戰後,車長便按下按鈕,砲塔便自動轉向,使砲口與車長瞄準線重合,讓砲手立即捕捉車長先前選定的目標並予以攻擊。當車長發現一個威脅性或優先權更高的目標時,還能立刻按下超越控制鈕,強制將砲塔與砲口對向新目標。而如果車長欲瞭解砲手正在對付的目標時,則直接按下監視砲手鈕,使車長瞄準線與砲手瞄準線重合來觀察同一目標。由於砲手瞄準儀、車長瞄準儀與砲身都具備二維穩定機能,故99式戰車能在行進間對付靜止或移動目標;在靜止對靜止情況下,射控系統反應時間在5秒以內,在動對動的情況下也能於9秒內完成計算與瞄準。萬一射控系統發生故障,99式能以自動裝定表尺的模式繼續運作;假如自動裝表也故障,則改成人工裝定表尺模式接戰。經測試證實,99 式戰車射擊2000m外目標的第一發命中率在85%以上,但是發展初期可靠度仍不佳。
99式戰車的砲手紅外線熱影像儀在解放軍中是很先進的裝備,早期99式使元件內信號處理(signal processing in the element,SPRITE)熱影像儀,屬於第一代機械掃瞄式FLIR技術,全系統重42kg,採用串並聯方式掃描,其感光面是粘貼在藍寶石襯底上、以光刻掩膜而成的8條蹄鎘汞晶片。SPRITE有兩種放大倍率,在放大5倍的情況下視角為12X8度,放大11.4倍的情況下視角為5.6X3.8度,在日間對戰車大小的目標的識別距離為2600m,夜間為2750m。與一般的單元陣列熱影像儀相較,SPRITE熱影像儀本身的元件就能完成時間延遲積分處理。SPRITE熱影像儀的感測單元必須在真空、80K左右的低溫才能有效運作,故封裝於杜瓦瓶內,並以獨立的斯特林冷卻機來提供液態氮。98式戰車的斯特林冷卻機能讓SPRITE熱影像儀連續工作12小時以上,預冷時間為5分鐘。
通訊方面,99式戰車採用新型VHF-2000型戰車通信系統,此系統具備良好的抗干擾能力,可靠度高且易於維修,電磁相容性也十分良好,多台同型通信機能同時工作而不互相干擾。99式戰車裝有一具雷射通信/敵我識別系統,安裝於砲塔後部右側上方,以雷射光波作為載波傳遞訊號,具備收發敵我識別編碼、數位指令傳輸及語音通信等功能,並具有發展為雷射搜索系統的潛力;此外,雷射通信系統的全方位雷射接收機也作為雷射警告系統的接收器,能偵測0.9~1.06μm的敵方雷射波段。此一雷射通信系統具有良好的對光、電磁抗干擾能力,工作距離超過3.6km,能涵蓋360度的水平方位,俯仰範圍介於-10~+45度(與車長全週界瞄準儀相同),每次識別程序耗時低於0.6秒,系統並自動將敵我識別相關資訊及結果投射在車長顯示器上,包括數位通信指令、正在通信與等待通信的戰車的概略方位,系統並具有60種不同的敵我識別編碼。
99式裝有一具9602型GPS導航定位系統,其接收天線安裝於戰車砲塔尾艙右側頂部,負責接收並放大導航衛星的高頻定位訊號,並轉為中頻訊號送入位於砲塔戰鬥室內右側的中頻訊號盒;GPS的顯示控制器安裝於炮塔座圈內側右下方,將導航資訊投射於顯示器上,並作為輸入/輸出指令的介面。9602型GPS定位系統係一種二頻道C/A碼接收機,能對四枚衛星按時分制進行時序觀測,以L1載波上調製的C/A碼進行續距測量,並由導航處理器即時求出三維的位置解與速度,且直接將經緯數值轉換成中共九四軍用網路的三維座標,進而計算出戰車位置、行進方向與速度。此外,9602型GPS也與車內導航系統整合,輸入多個航路參考點後便能自動規劃航線,並隨時提供車員偏航距離以及接近目標的距離。如果只能接收到三枚衛星的訊號時,定位系統所需的高度程便沿用上一次定位的資料或者經由人工輸入,在其他二個維度上進行定位。9602型GPS接收裝置沒有積進誤差,保密性高,並可全天候運作,並具有進行自我檢測和故障診斷功能。由於GPS是美國的系統,中共無法取得軍用的精碼,故9602只能接收到粗碼,定位精度相對較低(誤差範圍100m),仍無法滿足部分戰術需求。
主動反制系統


右為99改的雷射主動反制裝置,左側為雷射通信/預警器共用的接收器。
主動反制方面,目前99式戰車裝有一套特殊的主動式雷射警告/反制系統,包括一具雷射預警系統(Laser Warning Receiver,LWR,其接收機就是前述雷射通信系統), 以及砲手艙蓋後方一具特殊的致盲雷射發射器(Laser Self-defence Weapon,LSDW)。LSDW由雷射壓制機、干擾機(即氣體雷射發射器)、自動旋轉基座、追蹤系統以及微處理控制單元組成,採用數位式封閉循環控制。當LWR接收到敵方雷射標定器訊號後,系統便自動標定觀測訊號來源的方位,並由車長或砲手決定是否啟動LSDW展開反制。砲手與車長席都設有LSDW的操控介面,按下按鈕後,系統便在1秒內自動將LSDW對準目標。使用時,LSDW先向目標發射低能量雷射,根據雷射回波來標定位置,確實鎖定後便發射高能致盲雷射來干擾、破壞敵方光電感測器,甚至能傷害對方觀測儀器操作人員的眼睛,而砲手與車長都可以操控LSDW。LSDW能對敵方雷射測距儀、星光夜視鏡、電視攝影機、光學瞄準儀、紅外線熱影像儀等一切可見光/近紅外線光學電子儀器實施干擾,使之飽和失效,甚至造成永久性破壞。LSDW水平旋轉範圍涵蓋360度,俯仰範圍介於-12~+90度,水平追蹤角速率為45度/秒,俯仰速率40度/秒,雷射輸出能量1000兆焦耳,脈衝回複頻率為10次/秒,最大使用距離約4000m,系統能連續工作30分鐘,雷射發射器的壽命為120萬次。由於有效仰角甚大,LSDW甚至能用來對付敵方直昇機的觀瞄系統。
武裝
主砲方面,中共早在70年代就開始研發新一代大口徑戰車砲,先後研究過120mm、125mm以及130mm等口徑,後來成為代表俄系的125mm滑膛砲與代表西方的120mm滑膛砲(源於萊茵金屬120mm滑膛砲)之爭。雖然西方120mm滑膛砲性能優秀,部分能力甚至超過俄製125mm滑膛砲,不過考量到99式戰車在設計時大量參考T-72的技術特點,並直接沿用其自動裝彈機設計以縮短研發時程,所以最後還是選擇125mm滑膛砲以配合整體構型。西方120mm滑膛砲砲彈的採用彈頭/裝藥一體設計,而俄羅斯125mm滑膛砲則為裝藥、彈頭分離設計,所以120mm火砲的裝彈機的彈位空間自然比125mm更大,需要佔用更大的體積,連帶戰鬥艙的佈局與砲塔體積都需要更動,大幅增加研發工作的變數。中共在1985年便推出第三代戰車所需的125mm滑膛砲,歷經研改後定型為ZPT-98,砲身倍徑數達 50倍徑 ,不同於先前85-IIM、90-II所配備的仿俄製2A46 125mm 48倍徑滑膛砲。ZPT-98的砲管以液壓自緊技術製造,可承受提高膛壓後對砲身強度的考驗熱防護效率;砲管內部採用鍍鉻處理以增加耐磨度,使用壽命達700發穿甲彈;砲身裝有雙層鋁板氣隙式隔熱套筒,可減緩砲管的受熱變形。與俄製2A46M-1相同,ZTP-98也採用橫楔式半自動砲閂,採用連桿彈簧半自動控制;砲身駐退復進裝置為下置式,包括附有可調節式液壓筒的節制桿式駐退機以及附有針狀桿復進限制器的三筒液氣壓復進機組成。為了檢查駐退復進裝置內的液壓油量,車內設有一個直視控制裝置,乘員不需要對砲身進行人工後座就能檢查液壓油存量。ZPT-98的搖架呈箍形,底座長1500mm,底座上設有兩條後座滑軌,前滑軌為銅質環形襯筒,後滑軌由位於砲尾環和搖架上的軌道支架構成;襯筒與砲身之間的安全膨脹間隙為0.3~0.9 mm,係用來容忍射擊時砲管產生的熱膨脹量。搖架頸部由四顆螺栓固定,能快速拆卸。砲口端面設有前瞄準鏡墊片,供砲手在車內迅速調整火砲。ZTP-98的擊發裝置總共有電點火、電擊發與手動機械式等射擊模式,能視不同的狀況使用。ZPT-98的火炮藥室長880mm,一般後座行程280~320mm,最大後座行程330mm,砲管重2.02 ton,砲閂重72kg,砲閂開閂力245 Nt,砲身抗彎強度為 4320Nt/m,厚度公差0.6mm,工藝加工彎曲度為0.7密耳,自由誤差為0.18密耳。ZPT-98能直接由砲盾抽出更換,不需拆卸砲塔,能在一小時內完成砲身的拆裝。中共宣稱ZPT-98發射砲彈的砲口動能比俄製2A46M-1型提高近45%,比德製RH-120型高近30%,射擊精確度比2A46M-1提高了25%。
ZPT-98戰車砲所使用的彈種包括翼穩脫殼穿甲彈(APFSDS),採用半可燃藥筒,射擊後只會留下一片藥筒底板;早期型號的APFSDS使用鎢合金彈蕊,最新衍生型則改用自銳特性更好的衰變鈾彈蕊;此外,還能使用成形裝藥穿甲彈、多功能爆破榴彈等。ZPT-98發射中共第三代鎢合金彈蕊APFSDS時,砲口初速達 1780m/s,中共宣稱能在擊穿2000m外厚度達850mm的滾軋均質裝甲;而在使用最新型的第四代衰變鈾彈蕊APFSDS時,在相同距離上的穿甲能力更增至960mm。不過必須說明的是,中共用來測試穿甲力的RAH的質量以及穿透測試的定義與西方不同,不能直接拿此數據與西方戰車砲相比較 ,而這個數據究竟是偶然抑或常態更是語焉不詳。至於多功能爆破榴彈,則使用較多裝藥,利用爆破時產生的震波在敵方戰車砲塔內板剝離形成高速破片與劇烈震動,使敵戰車失去戰鬥能力。除此之外,中共還為99式戰車發展雷射導引飛彈,係仿自俄羅斯9K119砲射飛彈(北約代號AT-11),由砲手瞄準儀內的雷射標定器負責導引,並能根據戰術需求而選擇不同的飛行彈道(包括複雜的不規則軌跡),車內一般攜帶有4枚飛彈。相較於原版AT-11,此種雷射導引砲彈經過中共進一步改良,飛彈的裝藥加長,飛彈射程與質量也有所提升。
98式戰車的自動裝彈機仿自T-72,此系統由容量22發的旋轉輸彈機、彈匣提升機、砲尾推彈桿、藥筒底板拋出機構、火炮電機閉鎖器、自動裝填機配電盒、彈種儲存記憶裝置、裝彈操縱介面、自動裝填機操縱介面、彈量顯示器以及全套電氣系統所組成,裝填時砲身仰角自動固定於4度30分,每發彈藥的裝填時間約為8秒;萬一自動裝彈機故障,則可由砲手進行人工裝填。98式採用自動裝填模式運作時,主砲最大理論射速達8發/分,不過實戰中考慮到目標方位、主砲俯仰調整與人員熟練程度等因素,在一般情況下主砲發射後約需10至12秒才能回歸裝填位置;而在人工裝填模式下,每分鐘射速便只有1~2發/分。根據實際使用經驗,此型自動裝填機的故障率僅千分之三。除了儲存於旋轉輸彈機的22發之外,另外還有19發砲彈儲存於戰鬥室的彈藥箱內,故全車總共可攜帶41發砲彈。由於99式仍沿襲俄系戰車緊湊的戰鬥室配置,彈藥艙位於砲塔內,乘員等於坐在彈藥艙上面作戰,其安全性比彈艙設於砲塔尾部彈藥並良好隔絕的西方戰車相差甚遠,萬一遭敵火誘爆就會將整個砲塔炸飛。
98式戰車的輔助武器包括1挺QJC-88 12.7mm防空機槍(早期車型)以及一挺Type-86 7.62mm同軸機槍;雖然砲塔頂部最多可裝設三具槍架(一具位於車長艙蓋右前方、一具位於車長瞄準器後方、一具位於砲手艙蓋左側),不過平時只在車長艙蓋右前方的槍架安裝一挺防空機槍。車長QJC-88防空機槍裝有直接瞄準鏡,槍架俯仰範圍-4~+85度,射速80~100發/分,最大表尺射程1.5km,車上總共備有五條12.7mm機槍彈鏈,總共300發。Type-86同軸機槍安裝於砲身右側,採用遙控電力擊發,以彈鏈供彈,每條彈鏈容納有250發子彈,車上總共備有2000發7.62mm子彈。此外,車上3名乘員各配有1支56C或95式短突擊步槍。相較於85式與90-II的六聯裝84式煙幕彈發射器,99式換用兩組五聯裝94式煙幕彈發射器,分別置於砲塔兩側,這也是99式戰車的外觀特徵之一。94式煙幕彈系統能在3秒內於距離戰車50~80m處形成一道氣溶膠煙霧屏障,對於0.4~14μm波段的遮蔽作用良好,能阻斷敵方雷射測距儀與標定儀的信號,持續作用時間約20秒;未來99式改的煙幕彈發射器也可能與車載主動反制系統結合。
99式改


目前99G的最新構型,此圖可清楚觀察其車頭與砲塔的裝甲配置。
由於在1999年正式亮相參與閱兵展出的99式並未整合完備,且各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包括裝甲防護效能未達預期、射控系統無法正常運作、車體重量過大等,故相關單位仍繼續進行研究改進,此車型稱為99式改(又稱99G或ZTZ-99)。99G在外觀上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加裝了大量附加裝甲,包括在砲塔正面 加裝新型箭簇型裝甲套件,避彈造型與防護能力均獲得顯著提升;此外,車體正面與砲塔兩側也加裝不少方形裝甲 塊,可能是反應裝甲,而原本車頭的V字形避彈鋼條則因為附加裝甲而取消。由於敵方武器命中箭簇型裝甲下半部時,可能會順著裝甲外部輪廓而打進砲塔與車體的接縫,進而卡死砲塔,因此中共還在車體相對應位置增添裝甲來減少砲彈穿入砲塔環的機會。98G的附加裝甲由山西省的中北大學主導研究,編號為反應-4(FY-4)與反應5(FY-5),FY-4/5是中共研發的第二代反應裝甲,兼具對抗APFSDS與HEAT的效力,其中對HEAT具有相當於400mm RHA以上的防護效益。中共號稱99G在加裝附加裝甲後,砲塔與車體正面對抗APFSDS時防禦力提高至800mm RHA,對抗HEAT時防禦力更達到1000mm RHA,只不過由於測試條件不同,並不能直接與西方戰車的數據相提並論。 由圖片可知,中共在99G上面安裝測試過不同的附加裝甲構型。99G的細部差異較原本1999年天安門閱兵的99式差異甚大,後者甚至只能視為中共第三代戰車正式定型前的一個過渡型號。
武裝方面,99G換裝QJG-02 14.5mm車長用防空機槍,據說也換裝更可靠、操作更簡易、性能更優良的改良型自動裝彈機。觀測方面,99式改換裝中共新研發成功的第二代凝視焦平面紅外線熱影像儀,其感測單元直接接收整個視場的熱輻射訊號並形成凝視圖像,不需要光學掃瞄動作。此種第二代FLIR的有效使用距離長達 7~9km,在目視能見度只剩下100m的惡劣環境仍有4000m的探測距離,識別距離3100m,靈敏度和解析度比第一代熱影像儀大幅提高,體積尺寸卻更緊致,故造價反而降低,平均失效間隔(MTBF)延長為4000小時。通信方面,中共新開發了能與GLONSS和GPS同時相容的衛星導航定位系統,未來將全面取代只能使用美國GPS粗碼的9602式。由於相容於GLONSS,新系統的定位誤差在20m以內。99改戰車將全面換裝此種兼容式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並與車上的通訊系統、觀測裝備等整合,進而發展成車間資訊甚至戰場管理系統,大幅增加整個地面部隊的戰術環境意識,指揮官能透過定位回報系統確切掌握戰場敵我動態,立即擬定作戰計畫與任務先後,並傳輸給戰車群,作戰效率大幅提昇。主動反制方面,除了原有的雷射警告/主動反制系統外,中共似乎也打算在99式改上配備其他形式的反制系統;例如,中共已經取得俄製盲眼一型軟殺主動反制系統(可能透過巴基斯坦取得,詳見中共90式/巴基斯坦哈利德戰車一文),目前已經安裝在96式改戰車進行實驗,因此未來99式改也可能予以安裝測試;除了最簡易的盲眼一型外,中共也可能在99式改上安裝更先進的主動硬殺反制系統。動力方面,中共繼續以1200馬力的150HB發動機為基礎,開發新一代的1500馬力大功率柴油機,以德國MTU  MT883作為性能指標。此種新發動機以及新的傳動系統已經安裝於98式改戰車進行測試,並展現了80km/hr的最大道路速度以及60km/hr的最大越野速度。
99G的細部設計變更、改進頗大,較最初那批應付1999年閱兵那批99式性能更優異可靠,尤其是砲塔設計日趨完善成熟;然而,99式那種動力系統縱向布置的底盤原始設計體積重量過大,依舊限制著99G的發展潛力。在1990年代,北方工業公司推出外銷導向的MBT-2000型戰車(即90式的外銷型號),採用橫置佈局的傳動系統,其車體長度僅6.487m,而發動機輸出功率亦為1200馬力,因此整體機動性能較好,改裝餘裕也比較大。經過長時間測試證實,MBT-2000的動力傳動系統是所有中共國產戰車中最優秀最可靠者,與世界先進水平差距較小。中共研發單位曾將一座99式的砲塔安裝於MBT-2000的底盤上,改裝後全車戰鬥重量減為50ton,車體前部的防護性能相當於650mm厚的滾軋均質裝甲;由於戰鬥重量減輕,所以能容忍更多附加裝甲而不使機動力大幅下滑,未來99G很可能就會使用MBT-2000的底盤。 而歷經一連串重大修改的99G可望成為中共0910工程的重點項目,甚或賦予新的型號,成為真正的中共第三代主力戰車。
結語
中共戰車發展至此,已逐漸跳脫俄系戰車的陰影,整體技術水平也非昔日吳下阿蒙;然而,由於99式的整體尺寸重量相較於西方一流主力戰車仍然偏低,內部仍較為緊湊擁擠,加上中共的裝甲、冶金技術仍相對落後,所以99式的綜合戰力──尤其是整體生存設計──咸信仍較西方先進戰車遜色一籌。 各方推測未來中共新一代主力戰車發展將採用高低搭配的模式,以數量較多但較便宜的96式(動力、射控與裝甲較99式低一等級)為骨幹,較昂貴的99G(或者未來定型後的新型號)則僅做重點部署。 第一批99G在2000年開始生產,首批40輛99G戰車於2001年年底開始試裝備解放軍裝甲部隊。西方估計從2000年開始,中共大概以每年20輛的速度生產98G,所以至2004年中共已配備80至100輛此型戰車,但實際上究竟如何仍不明朗。
對 台灣陸軍而言,中共自製戰車性能超過出台灣M-60A3、CM-11等主力車種是早從85-II M出現後便存在的問題,從1990年代末期由於96式、99式正式付諸生產而使問題浮上台面;然而,台灣卻因國防預算有限,近年大部分投資集中於海空軍,始終無緣換裝新型主力戰車。不過由於中共兩棲能量有限,無法在戰爭決勝期間運送足夠數量的新型戰車渡海登陸;事實上,等到中共將其機械化部隊大舉送上台灣本島 時,意味戰爭大局已定,因此中共新型主力戰車對台灣的實質意義並沒有那麼重大。雖說如此,為了避免在99式之類新型戰車上岸後無法有效壓制的情況發生, 國軍最好還是要設法提升戰車部隊的相關裝備;而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99式戰車的致盲雷射系統顯示中共在此方面研發有成,未來這類裝備應該不只會擺在99式戰車的砲塔上, 國軍最好及早未雨綢繆並擬定因應對策,以免屆時光電觀測系統與操作人員蒙受重大傷害。
引言 使用道具
天王老子
大親王 | 2008-5-3 22:37:04

97式裝甲步兵戰鬥車


中共97式裝步戰車的架構頗有俄羅斯BMP-3的影子,然而在推進系統配置上面變更頗多。
──by Captain Picard
型號
97式裝步戰車
製造國/廠
中共/
使用國
中共
車體尺寸(m)

戰鬥重量(tonne)

發動機/馬力

推重比(tonne/馬力)

極速(km/hr)
估計65
續航力(km)
估計500
乘員
車員3名,搭載6~7名步兵
武裝
100mm低膛壓主砲*1
30mm同軸機砲*1
7.62mm同軸機槍*1

在1992年,中共地面部隊開始換裝仿自俄羅斯BMP-1的86式裝步戰車,但其設計與性能已經明顯過時了。在1990年代末期,中共又開始發展下一代的裝步戰車,不過此種新車型一直保持隱密低調;在1999年11月10日出版的英國詹氏防衛週刊中,首度透露中共似乎在發展一種新型裝步戰車。在2003年,此種新型裝步戰車首度有少量照片出現在網路上,並引發西方媒體的注意。在2006年初,中共中央電視台播放的廣州軍區解放軍演習新聞畫面中,第一次出現這種新型裝步戰車,這是中共官方首度公開此種稱為97式(ZBD-97)的新型裝步戰車的存在。97式的型號明顯是在1997年賦予的,但此車卻沒有像99式戰車一般出現在1999年中共建國50週年天安門閱兵的行列中。 除了基本型的97式裝步戰車外,以其底盤開發的裝甲回收車的照片也已經曝光。

由97式的底盤衍生而來的裝甲回收車。
乍看之下,97式的整體佈局與武裝明顯仿自蘇聯BMP-3裝步戰車,然而實際上並沒有完全照抄,許多細部構型仍然顯示出「中國特色」;而兩者最主要的差別,在於97式仍沿用傳統的前置發動機構型,與BMP-3的尾置發動機大不相同,而97式的配置顯然比較利於車尾步兵艙的空間配置。97式的車體由滾軋均質鋼甲焊接而成,全車應可抵擋12.7mm機槍,而車頭估計可抵擋20mm機砲的命中。97式的車體佈局為傳統式,駕駛艙位於車頭左側,駕駛席艙蓋為橢圓左開式,艙蓋前方設有三具潛望鏡,此外駕駛艙後方的車體左側安裝了一個觀察窗;駕駛艙右側為發動機室,車體中部裝有一座雙人砲塔,車尾為步兵艙,據信可搭載6至7名步兵。97式配備六對承載輪,其中第二、第三對承載輪的間距較小,其他承載輪間距則比較均衡;懸吊系統為扭力桿式,第一、第二與第六對承載輪各有一個液壓避震器。97式的車頭呈現楔型,下半部的面積遠比上半部大,車頭設有一個大型機械式伸縮擋浪板,這種構型具有較佳的浮游能力。97式的發動機艙布置比較接近西方風格,其右側為三個緊連的矩型散熱器,左側有一個大尺寸正方形發動機艙蓋,發動機艙與砲塔座前緣裝有一具空氣過濾器。由於傳動系統的散熱器似乎偏向右方,而非過去中共裝甲車般位於動力艙正上方,顯示其發動機型號應該不是過去中共裝甲車慣用的BF8L413F或BF12L413FC,應為新型號的發動機(可能為水冷式)。步兵艙兩側各有一個小型觀測窗與射擊口,步兵艙頂設有兩扇對開式艙蓋,可供步兵探頭觀察或出槍射擊,核生化防護系統的進氣過濾裝置位於乘員艙右側艙壁上。為了擴大步兵艙容積,97式的車體側壁為垂直造型,並未如過去中共的裝步戰車般採用傾斜設計;車尾亦為垂直造型,並設有一扇中共裝甲運兵車慣用的大型單一右開式艙門,供步兵快速進出。車尾兩側設有浮游推進器,隱藏於車體內,其噴射口位於車尾艙門兩側的下方;俄羅斯BMP-3為了兼顧浮游能力,而將發動機艙設置於車尾,以利於就近驅動浮游推進器,而97式則需要透過傳動系統來連結車頭的發動機室與車尾浮游推進器。根據演習畫面,97式擁有很完整的浮游能力,不僅能在平靜的內河浮渡,也能從海面上由登陸艦出發,進行搶灘作業,其水中航行速率估計在20km/hr以上,是一般陸軍裝甲車輛浮游速度的兩倍以上,足以伴隨專業的兩棲運輸車 。

中共海軍陸戰隊所屬的97式,使用不同於陸軍的塗裝。
97式的雙人砲塔佈局與BMP-3類似,採用多面體焊接構造,車長席在右,砲手席在左,中央位置安裝了一組並列武器,左側為一門100mm低膛壓旋膛砲,右側為一門30mm機砲,兩者連結在一起;而100mm主砲左側還有一挺7.62mm同軸機槍,此外砲塔兩側各有三具煙幕彈發射器。這門100mm主砲的配置可能比照BMP-3,配備半自動裝填系統以增加射速,估計最大射速為10發/分,而車內載彈量估計也是與BMP-3相同的40枚。中共在1990年代從俄羅斯獲得BMP-3使用的9M117型雷射導引砲射式飛彈(AT-12),咸信也已經完成國產化並用於97式之上,其射程估計在100~4000m之間,能貫穿600mm的滾軋均質裝甲,除了用於對付敵方戰甲車輛外,也可用來攻擊低空的直昇機,車上攜帶量估計為8枚。至於30mm機砲的最大射速估計在300發/分左右,射程1500~2000m。97式砲塔左側裝有一具雙眼式砲手瞄準儀,可能具有紅外線熱影像儀、雷射測距儀等裝備。
目前外界尚無法得知97式的具體規格與數據,然而從前述的特徵,足以顯示中共以BMP-3的設計為基礎,並依照本身的需求進行諸多修改。97式將BMP-3的後置發動機改為前置,以利於搭載步兵的本業,而幾乎完全仿自BMP-3的武器配置則比一般只有30mm機砲的裝步戰車更具壓制力,顯然更適合在兩棲作戰中壓制敵方的岸防工事據點,而其明顯強化的浮游能力也展現其重視兩棲作戰的取向。正因為這種結合兩棲作戰與傳統裝步戰車的特點,97式才會優先裝備於南京軍區與廣州軍區的地面部隊,也就是為登陸台灣預作準備 ,而中共海軍陸戰隊也裝備了此型裝甲車。
引言 使用道具
IL5578
子爵 | 2008-8-4 01:30:50

全都是殺人兵器~~~~~~~~~!!!:call: :call:
引言 使用道具
台灣新手
騎士 | 2008-8-4 18:33:08

感謝大大分享:handshake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天王老子 + 30 + 30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jog00001
公爵 | 2008-8-5 19:07:30

希望這些戰車不要武裝登陸台灣

中國有自主研發的能力

希望台灣也加油
引言 使用道具
柯有輪
侯爵 | 2008-8-6 09:48:16

一看就有一種感覺!!就是......好貴喔:(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