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54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cookie72tw
王爵 | 2013-8-17 14:18:22

0∼1 歲的嬰兒期

管教的準備期,給予寶寶豐富的感官探索

在健兒門診中,羅東聖母醫院小兒科醫師吳淑娟觀察到,常見父母不斷制止寶寶抓臉,或是阻止寶寶把小手放進嘴巴,制止的方式,多半用口頭告誡:「叫你手不要放嘴巴,怎麼都講不聽。」

道理講完了,寶寶還是用手抓臉,家長通常有兩種反應:一是直接拍打寶寶的手,藉以「管教」不能用手抓臉。二是下次帶來健兒門診時,小手就用手套包覆著。從嬰兒的發展歷程角度看,這兩種方式都不是最適當的管教。

這個時期的寶寶正處於腦部發育的關鍵期,剛出生的寶寶,大腦就具備一千億個神經細胞。腦細胞的使命是在腦內形成連結,傳遞思想與記憶,這個連結的過程稱為「腦部特化」。孩子成長至三歲左右,就完成了約八成的腦部特化,而神經連結的緊密度和有效性,慢慢決定了孩子將來的認知功能。

到四、五歲的幼兒期,必須聽得懂成人的口語指令,才能達成有效管教,「聽得懂」即與孩子的認知功能相關。因此,嬰兒期的管教準備,並不是「講道理」或用打的,而是先提供寶寶使用感官的機會,以刺激大腦的發展。

把小手包覆起來,不如提供多種安全、乾淨的材料讓寶寶抓、握、咬,滿足寶寶觸覺及口腔的感官探索需要。

1∼3 歲的學步期

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固定作息+堅持該有的常規

東、西方分別有兩句諺語形容這個時期的孩子:「三歲小孩,貓狗都嫌」、「恐怖的兩歲」。一到三歲的孩子,自主意識開始萌芽,堪稱是人生的第一個叛逆期。在智能的發展上跑得比行為還快,語言、精細動作的發展未成熟,想做卻做不好,想講又說不清楚,導致學步兒時常感到挫折,又容易發脾氣。

但是,學會了走路,也會講一點話,擴大了學步兒的探索能力,讓他們凡事都想自己來。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這個階段的兒童必須學會「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的能力。

而幼兒強烈獨立欲望的初兆之一,《聽,寶寶在說話》作者安娜特.卡蜜洛芙(Annette Karmiloff-Smith)認為,就是恪守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什麼東西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小小孩沒有時間概念,幼教專家李坤珊指出,幼兒唯一能掌握的是生活作息,透過外在規律的作息有助幼兒建立內在的秩序需求,進而獲得情緒上的安定。

另一方面,學步兒因為漸漸「轉成小大人」,他們開始勇於挑戰成人,常說「不要」來宣示其「成長」的主權。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3∼6 歲的學前期

給孩子選擇權,並訂定明確規矩

這時期是建立孩子「自我負責」觀念的最佳時機。幼兒在五歲前仍是無律階段,沒有是非觀念的存在,以滿足自我的需求為主,顯現在外的行為不受約束。但是五歲之後,教育心理學家皮亞傑認為,除了自己,孩子已意識到他人的存在,開始有是非善惡的觀念。如果父母於此時給予明確的教養原則,孩子會發展出對規矩的強烈尊重,而且視之為神聖不容更改,道德發展進入「他律期」。

從他律到自律,孩子需要學會為自己的需求做選擇,並為自己的選擇負責任。卡斯特尚建議父母:「關於自己需要什麼,孩子應該逐漸做更多決定,並自己承擔後果。」

不論吃飯或是玩玩具,父母都該將自主權還給孩子。吃飯時,父母可以決定供應哪些菜餚,但除了孩子自己,沒有人能夠決定孩子的食量。只要孩子不想繼續吃,就該結束用餐,父母只要堅持在規律的時間提供三餐,並拒絕在餐間提供零食,孩子很快就學習找出正確的食量。

這個階段的幼兒也需要規矩、限制、界限,才能學習自我控制,了解不能總是率性而為。《我家幼兒教養好:3∼6歲》作者薩爾.賽維爾(Sal Severe)指出,孩子其實很需要成人為他們訂定規矩,規矩可以做為支柱與指引,讓孩子了解什麼才是良好的態度與正確的行為。

但給予幼兒的規矩和要求必須非常具體。賽維爾在書中舉例,如果父母說「去把房間整理乾淨」,就是模糊的要求。對孩子而言,「把房間整理乾淨」的意思並不清楚,他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讓房間變乾淨。所以明確的要求應該是:「先把玩具收起來,再將地板上的衣服掛起來,把房間收乾淨。」

父母也必須讓孩子了解違反規矩的後果,這能讓孩子知道如何做決定:正確的決定會得到正面的結果,錯誤的決定則會是負面的後果。例如,給孩子蠟筆前,可以先提出明確的要求:「要畫在紙上,如果畫在其他東西上,就要沒收蠟筆。」

6個好工具 教出自律小孩

要幫助小孩從無律走向他律,最後轉化為自律,光有愛與典範是不夠的。父母需要更多的工具,讓教養的過程更為輕鬆。

●工具1 壞掉的唱片

當孩子違反規矩,開始討價還價甚至轉移話題,父母可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避開一場冗長失焦的爭辯。方法是,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例如「現在把玩具收好」,暫時不要理會他的抗議,讓孩子知道你是認真的。對於明確而清楚的決定,通常孩子會照辦。但記得事後主動提供孩子討論的機會,讓他充分表達想說的話。

●工具2 集點獎勵計畫

習慣的養成來自於練習。「集點數換獎賞」是強化孩子正面行為的遊戲。先設計一張點數表,貼在家中顯眼處,將獎勵目標放在孩子比較容易集到點數的項目,每日持續追蹤、每週定期將累積的點數兌換成獎賞。獎賞不一定要用物質的東西,有時心理的滿足反而更容易成為激勵孩子的動力。此外,獎勵制度並非一成不變,可以依據孩子的年齡和成熟度稍做調整。

●工具3 積極的暫停

積極的暫停強調每個人都需要冷靜時間,包括父母自己。先和善的告訴孩子,需要冷靜下來時,可以坐在特定的安靜角落或「安靜椅」上,直到能做出尊重他人的行為。

這是一種邏輯後果,可中斷孩子攻擊或破壞行為,但無法鼓勵孩子做不喜歡的事。重點是,每次只能鎖定一、兩種屢次發生的問題行為。孩子一違反規矩,就要立刻使用。暫停時間長短和年齡相關,以1歲1分鐘為原則,執行時,需要鬧鐘或廚房計時器。

●工具4 小布偶的建議

解決小小孩的行為問題時,小道具是不可或缺的好幫手。相較於無聊的「衝突對話」,孩子比較願意跟布偶透露自己的心事(即使布偶配上父母的聲音)。讓小布偶問問孩子:「到底怎麼了?」「為了什麼事生氣?」「下次怎麼做比較好?」小布偶當然也要樂意回答孩子的問題。

●工具5 故事中的熟悉身影

與其反覆說教,不如提供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父母可自行改編童話,將現實情形反映在故事裡。孩子會從似曾相識的情節中辨認出自己的身影,再藉由討論,幫故事中的主角找到解決之道。

●工具6 老祖母的激勵法

運用「老祖母」的原則,可幫助孩子完成不喜歡的事。問問孩子想做什麼:「你想不想馬上出去玩?」「想不想看卡通?」如果你猜對了,就只需補上一句:「你知道規矩是什麼。做完功課後,就可以做一件自己想做的事。」若有一件期待的事等著孩子,他通常會很快完成另一件不喜歡的事。完成工作後的獎賞,可提升孩子的行為動機,但前後順序不可顛倒。

556798_615725225125202_1917237040_n.jpg (215.97 KB, 下載次數: 0)

556798_615725225125202_1917237040_n.jpg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只要我相信  我願  我要  毅力實踐  就一定能成功^^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