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後由 rururulove 於 2013-8-26 17:22 編輯
財經新聞的專有名詞常讓你看得「霧煞煞」?有時連民生經濟新聞都有看沒懂?
WaKnow整理常見的財經消息,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為你講解其中的專有名詞,日積月累,再艱澀的新聞都能夠「快•易•通」
「每天總有人進入勞動市場,也有人退出,進入者稱為『勞動力』,退出者則稱為『非勞動力』,每年暑假期間由於大批畢業生投入尋職行列,勞動市場因此會出現特有的暑假現象……」──2013年8月25日中時電子報
勞動力、非勞動力
「勞動力」在經濟學上,是指具有能夠被僱傭潛力的社會人群,英文稱為 labor force 或 labour force ,包括已經有工作、以及雖然失業但是正在尋求工作的人群。
換句話說,勞動力是指就業者和失業者的總和,至於沒有工作但也不願尋找工作的人則不能稱為失業,而是要被歸為「非勞動力」。
根據台灣主計處的統計定義,勞動力是指15歲以上可以工作的民間人口,包括就業者和失業者。非勞動力則是指15歲以上不屬於勞動力的民間人口,包括因為求學、家務、高年齡、身心障礙或其他原因而未工作、同時也未找工作者。
「特別是103年度歲入部分較今年度減少25億元,加上歲出增加331億元,歲入減少、歲出增加,更看出政府財政困境,只好舉債度日、以債養債……」── 2013年8月23日中時電子報
歲入、歲出 
政府各機關在一個會計年度內,不包括償還債務,為了推行各種政務的一切支出計畫就稱為歲出預算,而為了支應歲出計畫所籌措的收入即為歲入預算。
「根據新修正的公共債務法規定,重要修正內容包括,在總舉借空間維持不變下,總債限的計算基礎由過去的名目國民生產毛額(GNP)改為以名目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計算,並合理調整各級政府存量債限架構……」── 2013年8月23日NOWnews
國民生產毛額、國內生產毛額

國民生產毛額,是指在一個特定年度中,一國的所有國民(包括僑居海外的國民)在國內和國外所生產的最終產品及服務的市場價值,譬如臺灣人在臺灣和世界其他地方賺的錢。
而國內生產毛額,則是指一國的國內人民在某一單位時間中生產的所有最終商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例如臺灣人民和非臺灣人民在臺灣領土內賺的錢。由於GDP的統計必須與國家的各種要素結合,所以能較為真實地反映一國的經濟狀況。
GNP和GDP兩者並不存在本質的區別,前者是以屬人原則來衡量一國在一定時期內的產出水平,後者則是屬地原則。一般來說,當一國的資本流出大於流入,它的GDP便會小於GNP,歐美日等發達國家便是主要的資本凈流出國。
文章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