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俊的容貌,冷傲的氣質,北大歷史系有名的才子,抗日戰場上馳騁的虎將。他是國民黨最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名將之花在內戰中的雕謝,更染濃了他身上的悲劇色彩。自由學者張湯豫先生爲您精彩品讀國民黨十大抗日名將新年巨獻:悲情英雄——張靈甫。
記得幾十年前有部叫《紅日》的小說,描寫的是1947年解放魯中時陳毅老總和栗裕大將指揮的孟良崮戰役,全殲國民黨王牌74師,擊斃(一說系自戕)該師中將師長張靈甫。
這就是抗日鐵軍74師最終的命運,也是一代名將張靈甫的最後歸宿。
張靈甫身死之前,給他74師的老上司王耀武打了個戰地電話,王耀武哭了,他的噩耗傳到南京,蔣介石也哭了。
如果沒有戰爭,就不會有張靈甫。只有張宗靈。宗靈是他的原名。他或許會成爲一個學者,他是北大歷史系的學生。或許會成爲一個書法家,他的字非常有名,于右任看過他的字後曾驚呼:奇才!奇才!但是這條生在兵荒馬亂時代的陝西漢子,他的身體中流著驃悍的血液,他從小敬慕的是岳飛,文天祥,拿破侖,不甘做一介書生。22歲那年,他從北大“跳槽”到了黃埔軍校,出來後在圍剿紅軍中發家。他是個下級軍官,作戰是要親自往前沖的,其勇猛贏得了“西北王”胡宗南的青睞,31歲那年,他當上了胡宗南獨立1旅1團的團長。
正當張宗靈要混出點名堂來的時候,�粘上他人生最大的一個污點。他槍殺了自己的妻子!殺妻的理由,我們很難說清。目前主要有三種說法。1:包辦婚姻,感情不睦。2:懷疑其妻子是共產黨。3:妻子有外遇。主流觀點傾向于3。我倒是覺得很可能是2。1�,太誇張了。3�,張宗靈實在是找不出理由讓人說他不帥,這種外遇搞了有啥意思。張宗靈瘋狂地崇拜孫中山蔣光頭,是國民黨最狂熱的反共分子。但不管怎�說,殺老婆是不對的。他自己也知道,所以完事後自己從湖北跑到南京去自首。一路上沒了盤纏,就靠寫寫字賺點小錢。在南京他被判10年監禁(殺人就判10年,民國就是牛逼)。
李敖先生曾形象地把日本侵華戰爭比喻成小流氓�奸良家婦女。1937年,小日本摸了中國的手,中國要找傢夥教訓他了。51師師長王耀武給蔣介石找到了個好傢夥——獄中的張宗靈。于是他就給釋放了,從此跟著王耀武混,在抗戰8年書寫下了自己人生最光輝的一段歷史。爲了表示和過去那些不好的事一刀兩斷,張宗靈從此成了張靈甫。
1937年,五十一師開赴上海,參加著名的“八一三”�滬保衛戰。張靈甫來到一五三旅三O五團走馬上任,幷在上海保衛戰中,以勇猛果斷,指揮有方贏得全團官兵的愛戴。嘉定作戰的時候,面對武器裝備遠遠優于國軍的日寇蜂擁衝鋒,殺紅眼的張靈甫甩掉上身軍服,抱著機槍跳出戰壕,身先士卒帶領100多名敢死隊員迎頭痛擊,殺得日寇丟盔卸甲,抱頭鼠竄。後他率領該團又連續打退敵人七次衝鋒,打死打傷日寇800多人。
1938年,武漢會戰中,薛岳指揮第九戰區軍隊以反八字陣誘敵深入,在萬家嶺包圍日軍第106師團.日軍頑抗奪取制高點張古峰,戰局極爲危險,張靈甫主動請纓,率敢死隊,夜晚抄小道,拼死奪回張古峰,腿部受重傷.這一戰效法<三國演義>中鄧艾偷襲蜀國,是張靈甫的經典.但他的腿傷�沒有得到醫治,因爲他拒絕英國醫師出國療養的建議,後來他打仗都得帶著拐杖,人送外號"拐�將軍".著名作家田漢先生曾以此寫過劇本<德安大捷>,張靈甫在劇中以原名出現,名噪一時.
1943年常德之戰中,張靈甫親率突擊隊救援常德守軍74軍57師,作戰异常凶猛,迫使日軍占領常德城當日即退出,爲收復常德立下戰功。不久以後,在74軍軍長爭奪中失利,僅爲副軍長兼58師師長。1944年5月開始的長衡會戰中,受上級保存實力的影響,未建戰功,且被調至陸軍大學學習。
1945年4月芷江保衛戰中,張靈甫指揮74軍58師在鐵山與日軍血戰獲勝,戰後獲三等寶鼎勛章,接替王耀武升任74軍中將軍長。
這就是抗戰時的張靈甫,他讓人想起了史達林手下的朱可夫.二戰中,朱可夫是蘇聯的"救火隊",哪里戰局不利就取哪里,所到之處無不告捷.張靈甫是民族英雄.
記得有位元外國記者曾采訪張靈甫:您認爲中國會勝利嗎?張說:一定會!記者又問:那等勝利後,您認爲您會做什�呢?張說:那時,我已經死了.
張靈甫沒有死在日本人槍下,他死在了中國人手�.
張靈甫的一生都忠于國民黨,他死後被蔣介石封爲"民國第一烈士",幷將一艘軍艦命名爲"靈甫號".
這位充滿傳奇色彩的人物,在他身後,在大陸受到了極不公正的待遇.歷史教科書中把他定爲國民黨不識時務的代表,各類解放戰爭書籍對其形象大肆醜化,吳�在<紅日>中對他進行惡意的人身攻擊……
這幫人不會知道,沒有張靈甫,沒有千千萬萬像張靈甫那樣的國軍將士,他們不會有太太平平坐在辦公室�編編書寫寫小說的今天。
歷史開了個大玩笑。他給了張靈甫一個悲劇。評斷一個軍人,最好別把他和政治扯上關係。中國近代史和它包含的那些人物一樣,悲壯,複雜。我們不必全把它搞清(我們根本搞不清),我們只需記得它,因爲歷史最好的樣子就是他原來的樣子。
在孟良崮,現年88歲的秦鏡親眼見到:“常勝將軍”張靈甫被斃後,胸部彈痕累累。
“‘運輸師長’張靈甫,工作熱情又積極,運武器、送彈藥,慰問我參戰野戰軍……”
在鍾山�下的一個幹休所�,當88歲的秦鏡老人對記者唱起這首慶祝孟良崮戰役勝利的歌曲時,依然聲音嘹亮:“60年前的血戰,就好像發生在昨天。”
1947年3月底,國民黨以24個整編師、45萬人,開始向山東解放區發起大規模進攻。5月11日,急于搶頭功的張靈甫率整編74師甩開兩翼掩護部隊,孤軍深入,由垛莊經孟良崮西麓向華野展開進攻。
“上級命令我們以最快的速度對整編74師實施包圍。”秦鏡回憶說,他所在的團擔負了防止敵人從蚌埠方向突圍的艱巨任務。
當華野以5個縱隊、10萬兵力從正面對74師實施圍攻,而被稱爲“常勝將軍”的張靈甫不但沒有迅速撤離,反而鋌而走險,將部隊拉上了就近的孟良崮山麓,主動讓解放軍來包圍自己。
這一步險棋一下把作戰雙方推上了�戰關頭:擺在華東野戰軍面前只有兩種可能——要�迅速消滅74師,要�就是被74師粘住,反被周邊40多萬國軍黨軍包圍。
16日淩晨1時,華野向孟良崮發起總攻。“敵人的輕重機槍不停地掃射,簡直是把子彈往山下倒。”秦鏡說,我攻擊部隊在敵人密集的火力網下,被壓得�不起頭來。秦鏡那條很寬很厚的武裝帶也不知什�時候被打了四個子彈洞。“子彈都是從正面打中的,皮帶下的衣服都穿透了,不知爲啥沒有打破我的肚子。”
3天�,全部美式裝備的整編74師3萬餘人全部被殲。
登上孟良崮主峰的秦鏡看到了張靈甫的尸體。“他顯然是被擊斃的。”老人清楚地記得,“在主峰高地西側路北40米處,張靈甫頭朝東、�對西,仰臥在地,胸部彈痕累累。”
有“抗日名將”之稱的張靈甫受到了“厚葬”。當時擔任華野6縱政治部副主任的謝勝坤主持了儀式。
一棵古樹下,放著一口半人高的大棺材。棺材是買來的,十分華貴。棺材旁邊停放著張靈甫的尸體,已經爲他穿好簇新的軍裝,洗過臉,傷口也整飾過了。由于當時沒有找到合適的國民黨軍服,張靈甫是穿著解放軍的軍服下葬的。
掩埋張靈甫前,謝勝坤向上級請示:俘虜中的一個少將旅長和8個上校要求最後看一眼他們的師長張靈甫。“大家都覺得,他們跟著張靈甫出生入死,這種感情難能可貴,就同意了。”
9個國民黨將校走到擔架旁邊,圍成半月形,跪下,痛哭流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