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22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吳夠閒
王室 | 2013-9-26 01:19:44

130605_5u9tk_wu05-k_sn635.jpeg

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寶貝,當孩子受傷時,最不捨的是父母,父母通常會有的反應,除了不捨之外,另外還會不斷的自我責怪,責怪自己為什麼沒將孩子保護好,也會責怪孩子,為什麼之前的諄諄教誨都沒有聽進腦中,讓自己陷入到危險之中?

所以,除了安慰之外,還有責罵,責罵「怎麼會…」,而,當時的父母都忘了一件事,那就是「當下」,孩子最需要的是什麼? 

常常有人感慨,當了父母之後,才開始學習當父母,為什麼?

因為才開始發現要對於另一個人所發生的事情予以引導及教育,有時甚至得將自己的情緒先放在一邊,和他好好做討論;
說起來,當你在工作時不是如此嗎?

有時在一些急促的任務時,你若需要與他人溝通時,不是也要按耐住自己的情緒,才能較有效的處理事情,同理可證,當孩子受創後,那時的他可能內在情緒是相當混亂的,若提供安慰的你也以情緒混亂的狀態去面對他,這樣會發生什麼事呢? 

常常父母帶孩子來做諮商時,會有個疑問,為什麼孩子可以將自己的心事告知專業人員,卻不能和最親近的父母說,父母對他的關心也不少,其實父母親忽略的一點是,專業人員對於孩子雖然關心,但並不會過度涉入,也就是說,專業人員雖然也會對於孩子的受創心疼,也許就是所謂的事不關己吧,他可以較冷靜的面對孩子,可以讓孩子混亂的情緒得到一個支持,沒有自責,也沒有責怪。 

當孩子受創時,而你覺得自己好似也受創,無法較平靜的面對他時,也請你先告訴他,因為你心疼他的受創,所以歡迎他來找你哭,但是你可能只能提供擁抱,而若需要理性的面對所發生的事情,或是減少創傷的影響,可能要一起藉由專業人員的陪伴;

當然,這並不是表示專業人員就可以解決所有的事情,而是希望透過較客觀、能理性的專業人員,疏導父母及孩子的情緒,不至讓情緒積壓,影響到生活及身體的狀況。 

不論是任何一種創傷,在受創的初始,最重要的是先要維持生活的規律,即使生活因此有重大的變動,也要盡快找到新的生活規律,因為穩定的生活可以較容易製造一些安心的氣息,讓人可以盡快的穩定下來,而這可以使得創傷的後作用力減少。 

生活在人際互動頻繁的社會,要完全沒有創傷是不容易的,所以,也許我們要抱著一個心情,也就是我對於創傷的影響是有準備的,雖然臨場還是會手忙腳亂,但至少有準備時,會較容易冷靜下來面對,也許,這是所有父母要做的心理準備吧!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cookie72tw + 10 + 10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