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eri3388
男爵 | 2013-9-27 11:29:24

本帖最後由 呼啦啦(橘子) 於 2013-9-27 13:17 編輯

文/今周刊
前言:不只企業愛用派遣工,連政府也大量進用,10年來台灣薪資倒退近6%!獨家取得勞委會最新草案,揭露政府將取消派遣上限,衝擊全台一千萬勞工。
主計總處最新統計,今年的實質平均薪資三萬六千元,一口氣倒退回十六年前的水準,還比十年前少六%,更讓人擔憂的是,除了「22K」之外,「派遣」已經成為拉低台灣薪資的主要原因之一,國科會調查派遣平均薪資,只有二萬六千八百元,是另一個箍住年輕人薪水的魔咒。
勞工界的孤兒!五十七萬派遣工 比外勞還弱勢!
法律上,要派公司不用支付派遣工保險、獎金、休假等福利,甚至資遣派遣工時,要派公司連資遣費都不用出。派遣工也沒有任何升遷管道,他們連名片也沒有,因為公司根本不承認有這些員工,像用完的寶特瓶,喝光後就丟回給派遣公司資源回收。
二○○八年金融海嘯後,台灣的派遣人力大幅增加。學者及勞委會也統計,臨時性或派遣勞工人數從○二年的七萬多名,暴增了七倍,到去年的五十七萬名,早就超越外勞的四十萬名,但他們的工作,甚至比外勞更沒保障。
政府是最大派遣戶!愛用廉價高材生 比率最高逾六成!
不只是民間企業愛用派遣,更誇張的是,政府竟然才是全國最大派遣戶,而且還用低於合理薪資三到四成的超低價,讓台灣的薪資更進一步崩壞。根據監察院前年調查政府派遣勞工問題時發現,農委會及所屬機關派遣勞工達2803人、經濟部有2433人、教育部有1174人,高居各部會前三名。整個中央機關,派遣勞工竟超過萬人。
扯!用最低標壓榨 把派遣人力當商品
政府單位的人力需求,大量採用「價格標」,於是派遣公司為了得標,自然就壓低「商品」的價格,派遣工這些「商品」,也就愈來愈不值錢。
政府用低於市價四成的低標大量採購派遣工,在政府單位當過五年派遣工的謝先生感受最深。他在法務部待過五年,換過三家派遣公司,政府一開始從一人月薪三一五○○元開始招標司機,後來降成三萬元。派遣業者的利潤被壓縮,因此向派遣工抽取的「介紹費」也逐年增長,變相壓榨勞工。
「原本一個月派遣公司要抽七千五百元,但每換一家,條件就變差,」派遣公司找到各種名目向派遣工抽錢,「最後連勞保、健保都幾乎可以從我們身上扣回來,一個月活生生抽掉一萬元。」薪水愈做愈少的謝先生,最後因難以忍受而辭去派遣工作。
勞委會新草案擬取消上限!大開門戶 衝擊全台一千萬勞工!
《今周刊》獨家取得九月六日最新修正版的《派遣勞工保護法》草案,赫見第二十三條分為甲案和乙案,當乙案規定派遣工不得超過企業員額四○%時,甲案卻是「不規範要派單位使用派遣人數比例限制」。「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覺得如果訂定上限,反而會『鼓勵企業用盡派遣員額』,增加派遣人數。」林佳和說。但是,這種解釋實在難以說服勞團,孫友聯就大力指責勞委會打算取消上限,再加上只針對保全、醫療等少數產業禁止派遣,根本是為了方便政府自己大量使用派遣訂出的法律,等於是大開門戶,「讓企業和政府派遣於法有據,正職工將全面被取代!」他擔憂地說。
一向「自我感覺良好」的總統馬英九,日前雖也為年輕人的低薪問題「感到歉疚」,卻沒有發現當他追求台灣經濟成長時,極速成長的派遣工市場,惡化的勞動條件,已讓多少台灣年輕人失去夢想?面對派遣魔咒,惡化年輕人的低薪問題,馬總統不應該只有歉疚,而是正視面對,整個社會更不該再冷眼旁觀。派遣法規最後定案究竟如何走,又會如何衝擊擁有一千萬勞工的勞動市場?
【全文請見今周刊875期 】

------------------------------------------------------------------------------------------------------------------------------------

我思故我在:

看到廣達梁次震夫人的往生(R.I.P.) 不由的又覺得 生活習慣與飲食的重要性 癌症或慢性病不會分 有錢或沒錢...

然而 又看到金週刊這篇專刊討論的問題 又再次重創台灣社會 也許還是很多人不以為意的假樂觀...

梁次震 與同一時期 那批所謂草創元老 在科技知識不甚發達與普及下 篳路藍縷闖出一片天 是值得學習

然 一出手就是百億的貴婦百貨 殊不見廣達員工吭一聲 或許你會覺得那是他的錢 有差嗎?

再參閱 這期天下雜誌 宏�、宏達電雙雙「落敗」內幕 更一語道破: 因為台灣企業沒有功能強大、運作健全的董

事會...

他們這些作擁高薪 就算公司不好還是執迷不悟 固執決策 自以為是神的那批年代的科技人

變成了壓榨台灣 與 中國勞工薪資的元兇

中國政府 忍一時 卻 不斷茁壯與重視中國人民基本薪資權利

台灣政府 卻帶頭並支持企業無止盡的縮減員工薪資

更可怕的是 還從百年大計的教育根基 搞垮它

廣開高等教育大門 廉價的學歷 專業不分工

然後一昧的怪罪這一代的小孩 (可悲的是 父母也是幫兇之一)

台灣大部分的科技公司 說真的 不沒有永續經營的想法

只有獲利 壓低成本 再獲利 廉價的事情重複做就會更廉價

殊不知 一年領幾十億的高層董事會們 如果真的為了公司 為了員工

懂得為自己的財產設立合理的滿足點 其它的回饋公司基層員工

一定會比 吸光了中產階級的錢 早成了M型甚至(L型)社會

德高望重後 才說要財產信託捐贈 來的更實際的多了...

瑞士人 新加坡人 東西德人 一度都是比台灣貧窮的人

卻懂得唯專唯一 互相扶持回饋 造就強大的經濟效益

這些國家賺的不是像 新興國家的內需人口財(廉價)

當然台灣不是正常國家 也是很大的主因之一

總之 企業每年不停追求廉價(微利)獲利率 成長率

最後肯定走向自相滅亡的地步

宏�是 宏達電是 三爽 蘋果 諾基亞 黑莓 摩托羅拉 不也正是嗎?

ps. 蘋果新機銷售量 有一部分(我覺得可能會有4~5成) 都是靠代理通路商的囤貨 你知道嗎?

      真相是醜陋 真話是刺耳 但唯有 真心真誠 (五月天精神) 才可能永續長久...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呼啦啦(橘子) + 2 + 2 感謝分享^^b

總評分: 名聲 + 2  金幣 + 2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改變 生命未來式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