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林欣芸
王室 | 2013-11-7 16:27:30


▲「活化石」文昌魚成功復育。(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提供)

ETtoday地方中心/金門報導

5億年前脊椎動物始祖「文昌魚」,揭示脊椎動物的起源,因棲息地被破壞,族群數量大幅減少。金門縣水產試驗所近日成功在室內繁殖並保存,振奮人心。

據了解,文昌魚學名是「Branchiostoma lanceolatum」,並不屬於魚類,而是頭索動物亞門/頭索綱/鰓口科/文昌魚屬/文昌魚種,是生物演化研究中的一個重要物種,有「活化石」之稱。

專家表示,文昌魚身體細長,介於3到5公分之間,白色半透明,壽命約2年8個月,民眾若沒仔細看常會誤認為鰻魚苗。文昌魚具有一條沿背部下行的神經索,並有呈條帶狀的肌節;和脊椎動物不同的是,文昌魚的背神經索不是骨骼保護,而是許多柱狀細胞、具有韌性膜狀結構所緊密包圍,這種結構比脊椎簡單得多,又稱為「脊索」。

據悉,金門和廈門海域為文昌魚主要棲息地,尤其廈門劉五店是重要漁場,但商業性的大量捕撈加速文昌魚資源枯竭。由於文昌魚對棲息地的底質和水質的要求較高,金門在三處海域發現過;但廈門建築海堤破壞生態環境,導致瀕臨絕種,目前被大陸列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活化石」文昌魚成功復育。(圖/金門縣水產試驗所提供)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謝謝您,喜歡文章,請幫忙點感謝唷!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