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07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ch350117
大公爵 | 2013-12-24 00:19:30

悲鴻三戀

作者:東方小四

徐悲鴻筆下的馬,就如孟小冬的老生一樣,已成絕響。只因那些馬,浸潤了一個有天分的人在藝術領域的不倦求索,將各種技巧與功力,卷舒於洗練的筆墨。

徐悲鴻一生主要有三段戀情,其中蔣碧薇是最重的一筆。 1898年,蔣碧薇出生於宜興望族,13歲時隨父赴上海讀書,並被許配給蘇州查家。 1916年,18歲的蔣與24歲的徐悲鴻從上海私奔至日本,其後與徐遊學歐洲,徐攻美術,蔣攻音樂,20世紀20年代末期雙雙迴國。他們從青春時期的天涯相隨至30年代中期分居、1945年正式簽字離婚,兩人恩怨難了。

蔣碧薇於上個世紀60年代末期,在前夫徐悲鴻、半世情人張道藩先後辭世後,在台灣寫《蔣碧薇回憶錄》,對徐悲鴻在生活瑣事上的指摘,處處可見。但蔣此書,與其他相關人士的回憶對照來看,應算是基本尊重了生活的真實。此外,世人皆以為蔣是貪圖享受的貴夫人,其實她也是亂世裡的愛國女子,曾經親手為抗日前線的士兵縫製鞋襪,並在給時任國民黨宣傳部部長的張道藩的情書裡多次勉勵他為國奉獻。

徐悲鴻的第二段情,是一生錯失的頗具天分的畫家孫多慈。 1932年,孫多慈考入中央大學藝術系,徐悲鴻時任藝術系主任。此前因孫以預科生的身份選讀了徐悲鴻的課程,且其天分、容貌出眾,兩人已相識。彼時的徐悲鴻與蔣碧薇積怨已深,對孫既有天才對天才的欣賞,亦有男人對女人的憐愛。這個畫家傻子般一股腦兒將自己這種莫名的情感告知了蔣碧薇,誰知惹來更多麻煩。在反反複復中,徐悲鴻與孫多慈於1934年正式相戀,據當時的知情者說,徐悲鴻曾刻一枚“大慈大悲”印章隨身攜帶,嵌取了兩人的名字。而徐悲鴻遷新居時,孫多慈以學生的身份贈送100棵楓苗,被蔣碧薇令僕人如數折斷。無奈的徐悲鴻自此將自己的書房命名為“無楓堂”,且自命“無楓堂主人”,刻章紀念。

蔣碧薇在面對徐悲鴻的真誠傾訴時,反應自然是極為暴烈的。蔣跑去學校,當面羞辱孫,用刀子捅破她的畫作,甚至寫信給孫的家人,痛斥其行為。最不堪且影響孫多慈一生前途的是,蔣碧薇動用私人關係,將本可赴比利時留學的孫多慈從名單上刪除,讓肄業後的孫只能聽從家人的安排,回老家當一名中學老師。徐悲鴻愛上了她,卻又在不能保護她的前提下莽撞地求計於人,在不了解女性狂暴一面的情況下自顧自地堅守“藝術家的坦誠”,此事對孫多慈造成了一生的傷害,也就不奇怪了。

但年輕的孫多慈卻是十分隱忍的,不曾對蔣對徐出過任何惡聲。 1935年,徐悲鴻曾悄悄跑去她的老家見她,兩人分別時,徐悲鴻對孫家派來“監視”他的小表妹說:“小妹,你要記住,你的表姐永遠是最美麗的!”1938年,兩人又見一回,但因孫父極力反對,未能論婚嫁。次年,孫多慈嫁給一個喪妻的國民黨高官。徐悲鴻在此事剛有苗頭時曾專程趕去勸阻,卻陰差陽錯未能見到孫多慈。

上個世紀30年代中期以後的徐悲鴻在感情上是很失意、很潦倒的。他曾希望與蔣碧薇和好,但蔣因從1936年起與張道藩正式熱戀,待徐冷若冰霜,甚至一度不讓他在遷居後的重慶的家裡有一席之地;徐轉又希望孫多慈能夠回心與他攜手,但孫受過了諸多無妄之災,兼父親和家人竭力反對,而徐悲鴻面對生活時又是一派天真毫不世故,使她無從選擇。孫多慈曾賦詩如下:“一片殘陽柳萬絲,秋風江上挂帆樹。傷心家園無窮恨,紅樹青山總不知。”女子面對矛盾及深情的無奈,流於筆端。

徐悲鴻第三段公開的戀情,便是廖靜文了。她寫作的《徐悲鴻一生》,對徐及他們​​的生活極為讚美,與此同時,對於蔣碧薇滿紙嫌惡。而廖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也往往只說幾項內容:悲鴻多麼多麼好,我們多麼多麼好,蔣碧薇多麼多麼壞,悲鴻早逝也是被這個女人索畫索財給害的。

我一向對任何“走極端”的說辭和事件生疑。而藝術家尤其是大藝術家,在生活中也不可能是完美的,難道廖靜文筆下的徐悲鴻能夠?或許只有他們自己知道。廖靜文在徐去世後不久,即與他人成婚並生有一子,兩人生活10年後離異。

在“悲鴻三戀”裡,於徐而言,孫多慈或許是最好、最合適的伴侶,蔣碧薇應是最真實也最心痛的往事,而與之有過7年婚姻的廖靜文,也稱得上是一個生活中的好妻子、好助手。

1953年,徐悲鴻在北京去世。時任台灣一所大學美術教授的孫多慈聞訊為他戴重孝三年,一年又一年的歲月榮華,從來溫柔如水的她用三年的哀思去寄託;在台灣與張道藩同居的蔣碧薇,聽聞悲鴻至死都戴著他們年輕時兩情相悅、初到巴黎時買的懷錶,不禁失聲痛哭;醫院裡陪伴日漸冰冷的徐悲鴻的則是廖靜文,那個日後將其所存悲鴻畫作悉數捐給國家的女子。


58724.jpg


祐海讀後感:

才子多情,每一個才子的感情世界亦如他的作品一樣充滿了多姿多彩的愛恨情仇。大畫家徐悲鴻的三個女子,最後都以悲劇收尾,讓人不勝唏噓。多情是才子的特色,但如果處理不當往往傷害了自已也害了對方,古往今來,才子們大多「多情自古傷別離」。所以有時藝術家們應該把用以對微術的追求熱忱用以處理感情之道,這樣才能不傷害彼此。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