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寒動一動 不會病床窩
 俗話說:「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在氣溫即將邁入最嚴寒的時候,藉由運動增強免疫力,可以不讓病魔纏身。(畫面翻攝自大愛新聞)
二十四節氣中,小寒這天通常是在一月五號或六號,代表著一年當中最寒冷的時期已經來到。小寒到大寒期間,冷氣團或寒流的頻率就會增加,強度也會更強,導致整個大陸北方天寒地凍,就連臺灣也是冷颼颼,所以就有俗諺說:「大寒小寒,冷成一團。」這時最重要的就是防寒,不只作物,人體也要特別注意。
小寒節氣到 寒流頻率高
大雪紛飛,酷寒籠罩,「白」成為這個季節的主色調。俗諺說:「大寒小寒,冷成一團。」當節氣「小寒」來到,代表著時間已經進入一年當中最冷的時期。這段期間,大陸北方、黃河流域地區,氣溫幾乎都在零度以下。此時天寒地凍,作物都得防寒害,不過反觀臺灣,情況大不同。
在臺灣部分地區,只要氣溫越冷,一些農作反而長得越好,寶島雖然沒有冰天雪地,但小寒期間,一樣冷得讓人瑟縮。拉拉山果農林石碑表示:「這個水蜜桃的部分,越冷它花苞越漂亮,結的果實也會比較硬,不會鬆鬆軟軟的。」
氣象專家賴忠瑋也表示,大概從冬至開始,臺灣其實已經進入時常會有寒流南下的情況。而節氣到了小寒的時候,寒流南下的頻率,會比冬至來得更多。
冷氣團或寒流波波南下,平均四到七天就來一個,比起冬至頻率更高,而且強度更強。依據過去五十年的資料來看,小寒這天,臺灣北部平均氣溫只有十三到十九度,而南部也可能出現十五度以下的低溫。
 臺北慈濟醫院中醫師吳佩青表示,常按壓腎俞穴與腰眼穴兩個穴位,可以增強免疫力(畫面翻攝自大愛新聞)
養腎固脾胃 寒冬少生病
而天氣寒冷,容易讓身體氣血不順,毛病也就跟著來犯。臺北慈濟醫院中醫師吳佩青表示:「容易會出現一些,經絡血脈不通的現象,比較容易引起的就是像關節、肌肉這一方面的問題,或是心血管的問題。」
在中醫養生的觀念中就有提到:「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就算不想出門,還是得靠運動來強身健體。年輕人可以藉由原地跑跳來增強免疫力,至於年長者,可以做些和緩的動作。
吳佩青醫師也提供了一些藉由按壓自己身體穴位,以便增加免疫力的方法。「脊椎兩旁是腎俞穴,再往下一點點,靠近旁邊有個凹凹的地方這裡就是腰眼穴,這兩個穴位是固腎的穴位。」除此之外,搓熱手心,沿著腰到臀部,用力搓三十六次,就能固腎氣,增強免疫力。
臘八粥防寒 強身也濟貧
 除了運動增強免疫力以外,吃臘八粥也是增強免疫力的一種方法。(畫面翻攝自大愛新聞)
除了上述的養腎防寒方法外,吃臘八粥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古人稱十二月為臘月,小寒是臘月中的兩個節氣之一。因為接近臘八節,在傳統習俗上也會吃臘八粥應景。慈濟志工林美令說:「臘八粥應該八樣對不對?我每次煮東西,我都很隨性,只要我家裡有什麼東西就加。」
所謂臘八粥,並非當中有八種食材。相傳佛陀釋迦牟尼在深山苦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粟,身體十分虛弱,一位牧羊女奉上乳糜,滋養佛陀化身。 政大宗教所副教授李玉珍說:「另外有個說法,因為他在那邊太辛苦了,天上的神用法力,幻變出很多珍饈,很多食物來餵養佛陀。」
在臘月初八這天,由於佛陀終於在菩提樹下悟道,所以往後每年為了紀念這天,寺院或一般百姓就會烹煮臘八粥,通常第一鍋供佛敬神,第二鍋自己吃,第三鍋分送給其他人。「可能濟貧或什麼的,所以是沾佛教的、佛老爺的福氣,然後也有普度,大家共享快樂的意思,我想這一直都沒有變。」李玉珍副教授說。
臘八粥的食材,隨著各地方特色有不同變化,但亙古不變的是祈福消災與行善積德的意義。小寒這天,不妨和親友們團聚時,來碗臘八粥,除了暖胃養身,也祈願未來一年能平平安安。
|
|
愛無礙心智障礙服務方案
讓大孩子維持社會功能,培育自立生活能力,提升信心及獨立性。讓家人獲得喘息,降低社會中高壓家庭的風險。
~大孩子需要您的支持,讓愛持續前進~
劃撥帳號:22587522
戶名:臺中市愛無礙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