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comsci
高級超級版主 | 2014-1-21 02:25:13


進入臘月,年味越來越濃了。民謠《臘月歌》這樣唱道:臘月裡來慶新年,二十三,糖瓜黏;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燉燉肉);二十七,宰公雞(殺竈雞);二十八,把麵發;二十九,蒸饅頭;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就讓我們隨著這歌謠一步步邁向春節吧!
臘月二十三——糖瓜黏 民謠曰:『張王李趙,二十三祭竈。』吃了祭竈的糖瓜,拜了竈老爺,就要熱火朝天地投入迎新年的忙碌中了。祭竈禮儀莊嚴肅穆且繁雜,我這裡就不贅述了。單說在這莊嚴肅穆的儀式背後,人們似乎總是想『糊弄』一下竈神老爺——宋代祭竈時用酒糟塗抹竈門,企圖把他老人家灌醉。後來人們覺得糖更有效,『吃人家的嘴短』,何況吃的是又甜又黏的糖,竈神見玉帝時,嘴巴被黏住,說不出壞話,要說,也是甜甜蜜蜜的好話啦。而祭竈的糖瓜最後當然是由家裡的小孩子享用了。

臘月二十四——掃塵 每年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起到除夕止,中國民間把這段時間叫做『迎春日』,也叫『掃塵日』。掃塵就是年終大掃除,北方稱『掃房』,南方叫『撣塵』,是中國的傳統習俗。據《呂氏春秋》記載,中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按民間的說法:因『塵』與『陳』諧音,新春掃塵有『除陳布新』的含義,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窮運』、『晦氣』 統統掃出門。這一習俗寄托著人們破舊立新的願望和辭舊迎新的祈求。

臘月二十五——磨豆腐 在過去,豆腐是過年時的必備食品。到了臘月二十五這天,人們將浸泡過的黃豆,用石磨磨碎,『揉沫過籮去渣,煮沸點漿成塊』,豆腐做成後切小塊放入加鹽的清水裡保存,供春節期間食用。因為豆腐的腐和富諧音,二十五磨豆腐,寓意年過得富富餘餘,來年的生活也富富餘餘。有關臘月二十五,磨豆腐,還有另外一個傳說。清代百姓對奸臣和珅十分痛恨,對其腐敗更是深惡痛絕,怎麼辦?抗爭!於是就在臘月二十五這天做豆腐、春節吃豆腐 ,因為豆腐與鬥腐諧音。

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 俗話說『臘月二十六,殺豬割年肉』。是說在這一天主要籌備過年的肉食。殺豬,殺自家養的豬;割肉,是指沒養豬的人家到集市上去買過年吃的肉。農耕社會經濟不發達,人們生活艱苦,往往在年節時才能吃到肉,故稱為『年肉』。

對於舊時的窮苦人來說,『燉鍋肉吃』絕對是一種奢侈的願望。不過,過年的時候,這願望終於可以實現了。昔日,每逢燉大肉時,香飄一條胡同、一座甚至幾座院子。聞著誘人的香味,缺油水的人們忍不住地流口水,渴望挑塊瘦的就酒,揀塊肥的解饞。一鍋燉肉便是人們心中最樸實的年夜飯。

臘月二十七——宰公雞 年謠稱:『臘月二十七,宰年雞、趕大集。』這天除了要宰殺家禽,還要上街趕集,集中採購年節需要的物品,例如:鞭炮、春聯、神馬、香燭、燒紙、牛羊肉、贈送小孩子的各種玩具禮品、女孩子的各種頭花飾物等等。總之,春節所需物品都在置辦之中,因此這天各地的集市都十分紅火熱鬧。

臘月二十八——把麵發 普通麵不宜久存,而發麵不容易壞。二十八這天發麵,用以準備正月初一到十五的主食。

民間講究,從初一到初五,不能動火蒸饅頭、炒菜,因為其諧音聽起來像爭爭吵吵。為了一年的幸福和美,人們就在年前把年後吃的食物提前準備好,到時只要餾餾就可以了。如今,外面賣的饅頭花樣繁多且價格不貴,所以平日自己發麵蒸饃的人越來越少。但是,每到年關,很多人還是會按照老輩傳下來的習慣,在臘月二十八這天發面,準備第二天蒸饅頭。另外,臘月二十八這天,有地方講究『貼花花』。所謂貼花花,就是張貼年畫、春聯、窗花等。貼春聯的習俗源於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為闢邪之木。後來,隨著造紙術的問世,紅紙逐漸代替了桃木。至今人們沿襲用紅紙書寫春聯的習俗。

臘月二十九——蒸饅頭 在這一天,家家戶戶比著做麵食。因為鄰里鄉親之間,還有互相交換的習慣,於是這外觀、口味自然就有不少講究。

本文章中包含更多資源

您需要 登入 才可以下載或查看,沒有帳號?加入會員

x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