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換橘子
新加坡有一項能讓人省下很多麻煩的拜年習俗,人們會在大年初一帶著兩個橘子作爲拜年賀禮,寄寓著「大吉大利」和「好事成雙」,而此時主人也只要簡單回贈兩個柑橘就好,也就是俗稱的「換橘子」。
他們還有道特別的年節料理叫「魚生」(Yu Sheng),圓碟子裡裝著鮮魚、酸甜醬料和各種蔬果,在吃的時候必須用筷子高高擧起,這樣來年就可以步步高升,所以每到春節期間,你可能會在新加坡餐廳看見一群人站在椅子上吃飯。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加坡是以「是否結婚」作為派送紅包的資格,同時也沒有在初二回娘家的習俗,因為他們認為在初三拜年不吉利,所以要趕在初二結束向親友的拜年。

香港吃及第粥
香港的習俗和新加坡與琉球相同,是採用「已婚者發紅包,未婚者收紅包」的制度,不同於臺灣、日本和韓國,是由成年人或已在社會工作的人發送紅包。
另外,日本人在大年初七,也就是人日節時會食用「七草粥」,香港人則是吃「及第粥」,那是一種將白米熬到米粒全化掉的粥點,裡面會加入許多又稱作「雜底」的豬內臟,而「及第」就是美化過的粵語諧音,同時有「三元及第」的意思。

大陸年年有魚
臺灣有許多過年習俗看似與大陸相同,實際上卻存在一些差異。首先,臺灣傳統的年節習俗應該以閩南話的角度看待,所以大陸在春節時吃魚代表「年年有餘」,來到臺灣則是在白飯上插著紙糊的春仔花,那代表有春,也就是台語的有餘(有剩)。
同樣的,年糕的台語稱為「甜粿」,所以年糕在臺灣是象徵「甜甜好過年」,而非大陸的「年年高昇」。
此外,臺灣民間也有年初三晚上「老鼠娶親」的傳說,此時人們會在家中的廚房撒上米鹽和糕餅,俗稱「米妝」,能夠用來和老鼠打好交道以期減少鼠害。不過,在北京的老鼠卻是「十七十八耗子成家」,而大陸其它地區也有初十、十一娶親的說法。

日本除夜之鐘
華人的門口貼著春聯,日本人的門口則有「門松」和「注連繩」。前者的構造是一對三根立起來的竹子,竹子下方是松樹的枝葉,松葉下方則是由稻草包成的底座,代表讓神明來到自己的家門口。而掛在門上的注連繩是以稻草為主體,象徵將自己的家製造為神聖的結界。
另外還能常在電視上看到的是「除夜之鐘」和新年參拜,日本各地的寺院會在除夕夜時連續敲鐘108響,代表將晦運除去,並反省過去一年的過失。新年的第一次參拜則稱為「初詣」,如果在這時抽到不好的籤,人們會將籤詩綁在寺廟一旁的繩子上。
日本在過春節時有許多傳統食物,像是除夕夜時以麻糬為主要原料的「雜煮」什錦湯、由兩三塊扁平年糕重疊的「鏡餅」、以七種蔬菜加入白粥煮成,能夠遠離百病的「七草粥」,還有以精美漆器盒裝的「御節料理」;其中豆類象徵著健康、昆布卷意味著快樂、真鯛代表喜慶、魚子是子孫繁榮,大蝦則寓意長壽無疆。


韓國白色壓歲錢
在除夕夜,韓國人會玩一種稱作「擲柶」或「尤茨」的遊戲,也就是起源自中國漢朝的「四維戲」來守歲,參加者需要擲出四塊半圓柱型的木片,來決定各自在棋盤上的步數,最後先在柶板上移動完一圈的就算獲勝;而如果不靠著這些方式撐過除夕夜,傳說眉毛就會變白。
到了大年初一,韓國人會換上鮮艷的傳統服飾「歲妝」(Solbim)舉行祭祀祖先的「茶禮」,以及向長輩進行「歲拜」,並且領取用白色紙袋裝著的壓歲錢。而此時牆上可能掛著可以阻擋鬼怪的籮筐,或者是外型類似畚斗,能將福氣像米一樣撈進來的「福抓籬」。
韓國人必吃的年菜是年糕湯,也稱為「添歲餅」,外觀和口味都類似中國的寧波年糕,其帶有純白乾淨、過年增長一歲和祈求平安健康的含意。


文章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