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01 | 回覆: 1 | 跳轉到指定樓層
the1the2
大公爵 | 2014-2-11 08:00:44

本帖最後由 the1the2 於 2014-2-11 08:21 編輯

中正紀念堂 正在展出 維梅爾(Jan Vermeer) 的畫作 ,在維梅爾短短的43年一生之中,僅有37幅作品傳世,卻可以與作品上千件的梵谷、林布蘭並稱為「荷蘭藝術三傑」。

看了他生平的介紹,倒讓我想起了杜甫。然而這兩個人,一東一西,一生的擅長與生長的年代也完全不一樣。到底關聯性在哪裡呢?他們相同點是:就世俗功利的角度而言,兩人在當世都算是貧困潦倒的魯蛇。

作為巴洛克時期的畫家,維梅爾樸素的畫風並不被當時崇尚奢靡的畫壇所接受,無法負擔他老婆和十個小孩的生計,故在43歲時抑鬱而終,直到他去世前,不但無法賣掉自己的作品,經銷的油畫也無人問津,結局相當淒涼。

直到19世紀50年代,維梅爾畫作的價值被一位法國藝術評論家杜爾發現,並竭力尋找、整理他的遺作公佈於世,才使這位埋沒了近兩個世紀的偉大風俗畫家再度光照史冊。他對畫面非常講究,不論是畫面構圖、人物比例、光影變化都精緻得跟照片一樣逼真。以致有評論家認為這不是藝術,但在荷蘭的黃金時代,人們並沒有把繪畫當成一種藝術,而只是一種手工藝,一種謀生既能而已。他的畫作通常要花很長時間,基本上都需要兩三年的時間才能完成一幅作品,但每一幅都堪稱精品。

附圖是他的名作「戴珍珠耳環的少女」,現實的折磨與殘酷完全沒有影響到他作品寧靜自然的風格,但卻引發我去想到底是什麼樣的動力讓他可以一貫堅持自己的創作意圖而不惜得罪當世的畫商?

同樣讓我不是很瞭解的人物就是杜甫了:
大唐天寶年間,杜甫在長安當一個低階的小吏,當時長安可以說是舉世最大最繁華的都市,但是當他回故鄉省親時,卻驚見稚子已經活活餓死,痛心疾首之下,留下了傳世的詞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不過他有另一首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也讓我有所共鳴,可能也是現在的房價,也不是我尋常人等所負擔的起的吧。他在晚年時求助於親友,在成都浣花溪邊蓋起了一座茅屋,終於有了個棲身之處。誰知八月秋風破屋、床頭雨腳如麻。在徹夜難眠、感慨萬千之餘,詩人寫下了這首感人的作品。我不了解的是詩人在當時已是暮年,一生都不得志,一世皆貧病交迫,為什麼這首詩的結尾格局還是可以這樣的宏大與悲天憫人呢,是什麼樣的內在在支持著他,貫徹他創作的熱情直到晚年?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沈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歎息。

俄頃風定雲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驕兒惡臥踏裡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d3814413601e99a24a9c43a61a8dc06e.jpg (76 KB, 下載次數: 1)

d3814413601e99a24a9c43a61a8dc06e.jpg

評分

已有 3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ch350117 + 6 感謝大大分享
月光花仙子 + 2 感謝大大分享

總評分: 名聲 + 18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1 收藏收藏1
FB分享
..
回覆 使用道具
ch350117
大公爵 | 2014-2-11 21:50:13

作藝術的有幾個生前享名利的?這就是偉大藝術家的宿命!
就如吳冠中 熬到拍賣百萬起時,生命也到盡頭了。

評分

已有 2 人評分 / 1 條隱藏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the1the2 + 6 我很認同+1

總評分: 名聲 + 16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