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155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波心流雲
公爵 | 2014-2-17 10:54:13

        閱讀與寫作,早已成為我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內容,甚至變成了我生命的一部分,須臾不可離開。
  閱讀與寫作,悄悄地改變了我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思想。通過漫長歲月的沈潛閱讀與寫作,塑造了我的性格,賦予了我一顆純真而高貴的靈魂。
  早年在中小學的讀書學習,還算不上是真正的閱讀,那只是學習知識的時期,或者說只是學習一些文化常識的起始階段,為我青年時期的閱讀及中年時期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真正的閱讀不只是獲取知識,更重要的是獲得智慧。
  我的閱讀是從少年時代開始的,正式算起來,應該是在高中畢業,離開學校之後。兩次高考,結果都是落榜,只好回到白池村,開始了半耕半讀的鄉村生活。農忙時節在田間勞作,農閒時節則讀書,借此 打發寂寥的閒暇時光。那時,十六七歲的少年,心情是沈鬱的,並不浪漫。我期待著離開白池村,浪跡天涯,但的確還找不到離開村莊、走向世界的道路。白池村只有兩條道路,一條鄉間大道通向村西廣闊的田野,另一條細麻繩似的小路,彎彎曲曲通向那座一年四季都是灰濛濛景象的縣城。我在縣城�找不到工作,那時找工作必須是吃商品糧具有城鎮非農業戶口的人,而我是吃農業糧的農業戶口,只是可以隨便去縣城�趕集,它不可能給我提供工作崗位。因此,我渴望著,幻想著,期待著有機會離開白池村,到一座很遠很遠的繁華的大城市�去,那應該就是我心中的五彩城。
  1980年初,冀中農村剛剛落實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生產隊集體的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戶,人們又開始單幹了。我對集體勞動還有一些興趣,單幹就不願幹了。況且,農村�沒有文化,文化集中在縣城�。於是,我常常往縣城跑,去舊城的新華書店�買了一套中國青年出版社新印的《青年文庫》,大概買了八九本,內容包括古代詩文與歷史常識,拿回家就讀了起來。至今還保留著兩冊《歷代文選》和四冊《歷代詩歌選》,一直珍藏了三十年。這是我最初感興趣的讀物,我至今也認為它們都是好書。
  縣文化館應當是一座縣城的文化中心了,我時常去文化館的閱覽室閱讀報紙,尤其鍾情於《人民日報》的國際副刊。我在圖書館辦理了借書證,從那�借閱了許多部長篇小說,記得讀得最多的,是蘇俄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品。往返於白池村與縣城的那條鄉間小路上,穿行在夏日金黃的麥田和秋天茂密的青紗帳中,手中拿著借閱的書,心中回味著書中的故事,在藍天之下、大地之上,踽踽獨行。現在回想起來,那情景似乎也變成了哪部小說中的一個動人情節。
  最初的閱讀,我最喜歡的,就是小說與雜誌。我在縣城的郵電局�訂購了三本文學雜誌:《人民文學》、《詩刊》和《當代》。收到一期雜誌,幾個晚上就讀完了,於是盼著郵遞員送來下一期。後來,我讀到了作家孫犁的一篇文章,他說讀雜誌浪費時間,不如集中精力讀經典作品。從此,我的精力就放在了閱讀經典上。但仍然難於割捨對文學雜誌的喜愛,它是我對文學的初戀。時隔幾年之後,我繼續訂閱《人民文學》和《詩刊》,此外還有《閱讀與欣賞》及《新文學史料》,翻翻,看看,心情是輕鬆而愉快的。
  當我離開白池村後,參軍到太行山腹地的軍營服役,每逢星期日就去師部大院大禮堂前廳的政治部圖書室,靜坐在那�的書桌上,閱讀每一期《解放軍文藝》、《解放軍畫報》和軍事文學期刊《昆侖》,一連堅持了十幾年。大禮堂的電影放映員兼任圖書管理員,他是從河間縣入伍的,算是我的老鄉,得到他的關照,我幾乎借閱了那個小小圖書室的全部文學書籍。大概,在我去北京西山軍校的時候,他退役了,或者是調到別的地方去了。可惜,我今天早已忘記了他的名字。
  無數個夜晚,我獨自一人安靜地坐在連隊會議室�,或是坐在空無一人的食堂�,有時則藏身在山坡上車庫的電臺車�,在一只散發著昏黃燈光的白熾燈下,閱讀巴金的《激流三部曲》以及他全部的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
  閱讀,就像暢飲甘美的清泉,這些文學作品像泉水一樣滋潤著我的心靈,使我具有了溫暖的情懷,這應該就是一種高尚的人文情懷,慰藉我遠離故鄉的孤寂,安撫我青春期的浮躁。
  閱讀,提升了我的人生境界,開闊了我的眼界,豐富了精神生活,使我擁有了一個屬於自己的精神世界,超脫於現實生活的雜亂與紛爭,保持心靈的純淨與安靜。隨著閱讀的範圍不斷擴大,廣泛涉獵人類一切的優秀文化,讓我分享這份天賜的精神財富。
  閱讀,自由的閱讀是隨興所至的,濃厚的興趣讓閱讀成為一種樂事,手不釋卷,欲罷不能,幾乎成了我唯一的一種業餘愛好。
  離開太行山中的軍營,北上到北京西山軍校受訓,學習無線電通信指揮。每個星期日,我乘坐公共汽車到王府井去,在書店�買書,懷揣飄散著油墨香味的新書,黃昏返回西山軍校。在半年的時間�,我買到了詩人艾青新出版的各種詩集與文集,當然還有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所有詩集。夏日午後,我靜靜地坐在軍校門外果園的桃樹下,飽含深情地朗讀《歸來的歌》和《飛鳥集》中的詩篇,仿佛置身於詩情畫意的桃源仙境之中。
  離開軍校之後,我返回部隊,當上了排長,此後又是副連長、連長、副營長、師機關參謀,軍務越來越繁忙,特別是外出參加軍事演習或者節日期間擔任戰備執勤,夜以繼日處理工作,閱讀幾乎中斷了。那時,我放下了書本,置身於軍營生活之中,周旋於紛紜官場之上,開始細心閱讀人生這本大書。二十五年載軍旅生涯,戎馬倥傯,豈止“八千�路雲和月”,這是我“行萬�路”的一個人生階段。
  1985年春天,在南辛莊師部,我當時在通信連當排長,高天武是有線電連的排長,我倆一起住進了師部招待所的一個大房間,在師機關文化補習班�擔任教員,我教高中語文,他教物理。白天給機關幹部上課,晚上讀書和聊天,過了四五個月的快活日子。高天武是一位書法愛好者,每日揮毫練字,草書寫得十分漂亮。臨別,他拿過我的《現代漢語詞典》,飽蘸濃墨,揮筆疾書,在詞典的扉頁上寫下了一句對聯:“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勉勵我今後繼續堅持讀書學習。遺憾的是,去年春天辦公室失竊,被賊竊去了這本詞典連同高天武的題詞。
  書山有路,此話不假。讀書恰如登山,登上一座山,又想去登在這座山上望見的另一座山,這山望著那山高,山山嶺嶺,風景各不同,山色美如畫,書中自有顏如玉。不管工作多麼忙碌,或者生活多麼艱難,一卷在手,埋頭閱讀,心情就立刻沈靜下來。獨自一人安靜讀書,猶如靜悄悄行進在山陰道上,山路旁的美景令人目不暇接,賞心悅目。讀過一本經典著作,好似登上了一座大山,眼界大開,你就會獲得觀察世界的一個獨特的視角,終於看清了自己置身其中而終日忙碌奔波的這個世界,原來竟是這個樣子!這時,你就擁有了智慧,學會了在生活中時刻保持著清醒的頭腦,而不再為那些華而不實的玩意兒所迷惑。
  學海者,苦海也。苦讀書而不以為苦,苦中作樂,以苦為樂,才能領略到讀書的樂趣。識千器而論劍,涉萬�而獲寶。讀書治學,都是要下一番苦功夫的,此外沒有什麼捷徑。
  讀書是需要人生閱歷的。真正的經典作品,沒有具備一定的人生曆練,那是不會讀懂讀透的。譬如曹雪芹的長篇小說《紅樓夢》,誰解其中味?
  清代有一位讀書人叫張潮,他在自己寫的筆記《幽夢影》一書中,對人生不同階段的讀書境況做了出色的妙喻。
  他說:“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
  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閱讀就從獲取知識躍升到了獲取智慧的境地,及至老年,一雙慧眼,讀書如在樓臺上觀賞中秋明月,把人生世事看得一清二楚。
  我的青年時代,熱衷於閱讀小說與雜誌,除了巴金,後來又喜愛孫犁、路遙、契訶夫及普希金的小說。到了中年以後,小說只讀《紅樓夢》和《聊齋志異》,其餘不足觀。普希金的小說是中篇小說和短篇小說的極致,敘事語言中蘊含著濃郁的詩意。我讀不進去他的詩歌,儘管他的詩歌是那麼有名,但跟我的趣味格格不入,我卻無以復加地喜愛他的小說。孫犁是我的同鄉作家,他的小說寫的都是我的家鄉的人和事,讀起來感到分外親切。路遙小說的故事情節仿佛就是我在農村時的親身經歷,處處可以見到我少年時代的生活經歷和情感歷程,讀他的小說,就像是回憶自己的往事,感慨良多,眷戀不已。
  我大概十二三歲就在白池村借讀了鄰居家的一冊《紅樓夢》,什麼假語村言,什麼空空道人,不知所云,怎麼也讀不進去。青年時代又買了一套收藏,幾次想把它讀完,無奈仍舊是讀不進去,淺嘗輒止,只好將其束之高閣,一部《紅樓夢》便多年蒙受著歲月的塵埃。四十歲以後再讀,大喜,終於解破了其中三昧,終於成為曹雪芹的一位隔世知己。幾乎每年讀一遍,至今讀了十幾遍。細讀,精讀,選讀,研讀,反復讀,並且寫下了幾篇紅學雜論,現在敢說自己把它讀懂了。在我讀懂了《紅樓夢》之後,其他小說就不願再浪費時間和精力了。此外,多方尋覓,搜到了曹雪芹同時代與之有關聯的幾個人留下的書,那是紅學研究的資料書,這些書比紅學專著有價值,有趣味,很耐讀。
  中年以後,喜愛讀名人傳記,偏重於文學家和藝術家,間或讀一讀當代幾位大科學家的傳記,砥礪品行,大有益處。印象深刻的傳記,包括《渴望生活——梵高傳》、《居里夫人傳》、《鄧肯自傳》、《齊白石傳》、《吳冠中傳》、《袁隆平傳》、《錢學森傳》等書。
  畫家齊白石、吳冠中、黃永玉、徐渭、石濤以及日本畫家東山魁夷等人寫的詩文,即使放在文學作品當中,也是優秀的作品。特別是吳冠中、黃永玉、東山魁夷的散文,還有荷蘭畫家梵高寫給胞弟的九百多封書信,如果用文學的尺度衡量一下,都是出類拔萃的傳世傑作。可惜,目前很多人還不懂得這一點。
  十餘年間,我在這些藝術家留下的傳世文字上,耽玩,玩味,助我佳思,啟迪心智,良有益也!
  當然,我也讀了不少詩,詩溫暖著我的心。讀詩經楚辭,讀唐詩宋詞,讀艾青、流沙河,讀洛夫、餘光中,在長年累月的閱讀與欣賞之中,詩意滋潤了我的肺腑,擁有了詩魂詩魄,過上了富有詩意的生活,愜意十足,恬然安然。
  二十五年棄置身,好在我只是忙碌了十九年。軍隊轉業幹部都有一年時間的轉換期,離開軍營前的最後一年,賦閑待業,等待軍轉辦分配工作。飽食無憂,閉門不出,我便宅在自家的書房�,悠閒地讀了一年的書。重點是讀二十四史中的前四史,尤以列傳部分為主,應該算是一生當中最輕鬆的一段好時光。
  蘇東坡在38歲至42歲的五年時間�,貶放在湖北黃州,謫居臥病,安度有職無權的官宦生涯。在這段時間�,儘管處在人生低谷,但他絕不頹廢,讀書,寫作,遊覽山水,飲酒品茗,參禪悟道,在寂寥的時光中悠閒度日,並且創作出他文學道路上最輝煌的傑作。《前後赤壁賦》和《念奴嬌•赤壁懷古》,詩文雙絕,珠聯璧合,輝耀千古。
  冥冥中的神啊,你安排了這樣的巧合,我還能說什麼呢?
  在我38歲至42歲的時候,宦海風波,泥途輾轉,閒置在師司令部指揮自動化站,閑無一事,唯有讀書。詩人例作水曹郎。指揮自動化站站長,這個冠冕堂皇的官位,其實跟蘇軾的那個檢校尚書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是一回事兒,有職無權,白領軍餉。
  一本《蘇軾詩選注》和兩冊《蘇軾文集》,伴隨我度過了五年的艱難時光。日日沈吟,細細尋味,參透東坡先生每一個詞語中包含的深長意味,兼得中國古代詩文三昧。
  東坡,東坡,微斯人,吾誰與歸!
  在那五年的時光中,蘇軾是我的精神導師,在精神境界和文學創作上,指出了一條“向上一齊滌”的道路。
  假若沒有讀書與寫作,如何度過落魄坎坷的五年時間?再回首,不堪回首!
  閱讀與寫作,生命所依,賴斯以繼,它是我的生命之舟,載我渡河,從此岸到彼岸,為我擺渡。等到我43歲的時候,終於望見了彼岸盛開的桃花,夭夭娛心,灼灼耀眼。我明白了,命運之舟出現了轉機,生命的河流轉過了一道大河灣,柳暗花明又一村。
  大學,不只是學生讀書的地方,更是教師治學的場所。校園�處處彌漫著讀書的氣息,走進校門,你就是一位讀書人了。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白沙在泥,與之俱黑。說到底,人就是環境的產物。
  七年前的冬天,我來到這所大學�工作。儘管我的工作與教學科研無關,即使不讀書不治學,也不會影響我的工作,但我還是受到了校園環境的影響,工作之餘,用心地讀起書來。幾年時間下來,走在師生當中,感覺自己就是一位純粹的讀書人。
  學校圖書館�文史哲方面的書,我幾乎挑揀了一遍,陸續借閱了幾十本書,開券有益,受益匪淺。但我,主要還是閱讀自己的藏書。數十年間,日積月累,積攢了萬卷好書,閑時以讀書為趣,讀到妙處,為之開懷解頤。藏書,藏書,目的就是要讀書治學,傻子才把善本書當成日漸升值的財富珍藏起來。我的藏書,為我所用,就像指揮若定的將軍,驅使千軍萬馬的漢字,馳騁沙場,逐鹿中原,攻城掠地,發起一次又一次文學戰場上的戰役。
  詩歌,散文,雜文,小說,這些無疑都是我的戰利品。
  我為什麼寫作?
  我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對話,是與我面對的整個世界對話,是與人類悠久的歷史對話,是與永恆對話,是與諸神對話。
  一位好友讀到我的作品,跟我開玩笑:“你是不是又有想法了?”
  是的,我有很多想法,讀書越多,閱歷越深,想法越多。但我不願在眾人面前說出來,我願讓筆與紙交談,讓文字與思想交流,讓文學與智慧交友,相比較而言,我更喜愛書面語言。
  寫作一如栽種果樹,一棵一棵的樹組成了我的一個果園,我很高興在果園�勞作,澆水施肥,剪枝嫁接,除蟲防風,到了果實成熟的季節,高揚手臂,採摘甘美的蘋果。詩歌,散文,雜文,小說,就是我收穫的果實。
  詩是靈魂的舞蹈,當靈感降臨,詩意飛揚,繽紛的詞語頓時在詩箋上旋舞,呈現仙女般輕盈曼妙的一群意象。我寫詩,把它當成釀造烈性酒,像茅臺五糧液劍南春一樣醇美的酒,新詩改罷自長吟,淺斟慢飲,不覺沈醉其中,期以自醉,亦以醉人耳。新詩,舊體詩,民歌體,歌謠體,順口溜,各體皆備,亦莊亦諧,自成風格。
  近年來多寫散文,我在其中傾注了真摯的情感。回憶過去,講述如煙往事,敘述人間真情,讚美高尚的情懷。散文也是我力求在文學上達到一個高度而選擇的一條道路,逐漸形成了個人獨特的抒情敘事方式和文章風格。近來寫下了二十餘篇回憶童年、少年及青年時代的文章,可以當作我的人生回憶錄,儘管那只是逝去了的三十餘年的人生歲月,但無疑在我的前半生中,那是最值得珍惜的寶貴韶華,隨著歲月的迅速流逝,它顯得更加彌足珍貴。還好,失去的只是時間,而我用文字進行了記錄,保留住了那些美好的情感。
  寫雜文的目的很明確:一是針砭時弊,褒貶是非,評議世事,激濁揚清;二是刻畫無鹽,揭示事實真相,讓那些醜陋的靈魂現出原形,將那些惡人們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不讓他們隱遁;三是辯證分析,邏輯論證,探求事物本質,尋找內在規律,增強理性思考,提高思維能力。
  偶或寫它幾篇短篇小說,遊戲筆墨,意在傳奇。故事簡簡單單,人物平平淡淡,卻著意於諷刺與幽默,借用魔幻現實主義筆法,傳承唐傳奇“飛動之致”的神采,得味外之旨,耐人尋味。
  一個人在文學上達到的境界,取決於他在人生中達到的境界。藝術性取決於思想性,你的認識水準就決定了你將要在寫作上佔據的高度。無法而法,乃為至法。不論你寫什麼,或是怎麼寫,寫出來的作品理應包含著人類靈魂的東西。就我而言,我的作品塑造了我的靈魂,愉悅著我的靈魂,它是我的靈魂之歌。
  閱讀與寫作,其好也若此,何爾讀書之人若何而耽愛?

原文作者:張栗山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1
FB分享
向日葵告訴我,只要面對著陽光努力向上,日子就會變得單純而美好。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