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338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adgjkl
公爵 | 2014-2-19 21:30:40

有沒有想過,你每年喝了多少瓶裝水?你大概早已忘掉在什麼時候開始,喝水很少用水杯,而瓶裝水則愈喝愈多,但你一定會記得一個在熒光幕上消失了的廣告:「你有沒有常識?飲沒煲過的溪水!」高八度的「溪水」兩個字被惡搞,片段還保留在YouTube;而安妮�納德(Annie Leonard)製作的動畫《瓶裝水的故事》(The Story of Bottled Water)也同樣保留在YouTube。


彼得葛雷克(Peter Gleick)是國際知名的水資源專家,他的專著《裝瓶水的真相》:(Bottled and Sold: The Story Behind Our Obsession with Bottled Water)最近出了繁體字中譯本,在書市熱賣中,此書列舉了發人深省的數據:「在美國,每秒有一千人購買並飲用瓶裝水……每秒就丟棄了一千個塑膠瓶……每天八千五百萬個個塑膠瓶子,一年就丟棄了超過三百億個。」


前門拒虎 後門進狼


《瓶裝水的故事》列舉了發人深省的數據:瓶裝水每年銷量達數十億公升,涉及十億個塑膠瓶(生產、使用、扔掉);那是數十億美元的銷售額、數以百萬噸計的二氧化碳和其他汙染物、10億美元的豐厚盈利,但非常諷刺的是,與此同時,全球有十億人沒法喝到不受汙染的水,因為瓶裝水含菌量和重金屬含量,往往比自來水還要多。


瓶裝水的故事是一個非帶「膠」的故事:早已因消化不良而奄奄一息的地球每天都吞掉大量塑膠:一個膠瓶約八吋高,十億個瓶子可以繞地球5.4次。原來在「溪水」這兩個字被惡搞之際,歐美的「反瓶裝水運動」早已如火如荼,其中一個響亮的口號說:「即使是最環保的瓶裝水,對全球暖化的影響,是自來水的四十六倍。」


瓶裝水在北美的銷售量自1990年代開始騰飛,那是一個健康意識興起的年代,反吸煙、反垃圾食物、反快餐,非常諷刺的是,前門拒虎,後門進狼,瓶裝水與此同時大賣廣告,賣的是大自然和健康:瀑布、山泉、清溪、活力、逍遙、自我、純淨──想想,是不是似曾相識?那不就是香煙廣告的翻版嗎?


《裝瓶水的真相》引述美國人口普查局(The U.S. Census Bureau)的報告:2004年,美國平均每人喝了23.2公升(另有一說,認為隻有14公升)的瓶裝水,而在1980年時,每個人才不過喝下2.7加侖。就以14公升計算吧,美國約有二億五千萬人口,也就是就,美國人每年喝掉130億公升瓶裝水。據統計,2007年,美國人共花了150億美元購買瓶裝水,比購買電子產品(如iPod)或購票看電影的總全額還要多。


非常「膠」 非常「焦」


非常「膠」,也非常「焦」──瓶裝水關乎「焦耳」(Joule,能量單位,簡稱「焦」),據太平洋協會的分析:以2006年而言,瓶裝水大概消耗掉100萬噸PET,而製成這些PET大約需要1,000億「百萬焦耳」(megajoule)的能源。一桶石油約有6,000「百萬焦耳」,因此製成這些塑膠瓶約耗掉1,700萬桶石油,那是100萬輛汽車一年所需的能源。 


伊莉莎白羅緹(Elizabeth Royte)的《別喝瓶裝水》(Bottlemania: How Water Went on Sale and Why We Bought It)一書指出,「製作四瓶水,就須要耗用一瓶石油……」她忠告讀者,千萬不要相信礦泉水的神話,它比石油還要昂貴──礦泉水早已不再來自礦泉,隻是一個可以賣大錢的「品牌」。


還記得法國南部有個噴泉叫Perrier嗎?有一段去今未遠的日子,Perrier很「酷」,在酒店喝固然夠「酷」,在街頭喝更「酷」,因為它不光光是一瓶水,而是品味和身份的象徵,尚幸它隻有玻璃瓶裝,還不曾淪為膠瓶裝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tsc1999 + 10 + 10 精彩內容加分獎勵!

總評分: 名聲 + 10  金幣 + 1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