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查看: 249 | 回覆: 0 | 跳轉到指定樓層
marsalast
王室 | 2014-2-25 11:14:40

【導語】外國人視輸液爲小手術,澳大利亞人看病基本沒有輸液的。
0.jpg
而我國醫院出于經濟利益考慮,不開輸液的醫生無法在醫院立足。

這篇文章詳盡說明了危害所在。看完請一定轉帖,可能舉手之勞可以幫人重拾健康甚至生命。

據中國安全注射聯盟統計,我國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導致死亡的人數在39萬以上。

當前有的村衛生所或醫院爲了騙錢,“凡病皆吊瓶”的現象非常嚴重。哪怕是牙痛、傷風感冒等小病,也要挂“吊瓶”。

專家調查發現,95%以上的人不知道濫用輸液及不安全注射的危害。

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70%以上的輸液爲不必要的輸液。觸目驚心的濫用輸液已給人類帶來重大災難。我國已成了重災區。

國內外醫學專家呼籲:“醫生在選擇用藥時,要遵循可以口服的不注射,可肌肉注射不靜脈注射的原則”。

如醫生違背這一原則,濫用輸液,會給病人造成不良后果,甚至危及生命。

這是因爲強行將藥物和水往血液中灌輸,要比口服藥有更大的風險。

臨床發現“吊瓶”中加入的藥物越多,其毒副作用就越大,而且微粒劇增。“吊瓶”中如合用七種藥物,其毒副作用就會增加50%以上。

有些藥物配合不當,進入血管可發生化學反應性沈澱。

例如氨苄青黴素與去甲腎上腺素聯用,可呈現棕色沈澱。

有的醫生常大量爲病人輸注維生素C。

其實連續大量輸注維生素C,可使病人出現中毒反應。濫打“吊瓶”的輸液反應也很嚴重。

某科研單位統計:6個醫療單位,一年之中就有326例輸液反應,其中死亡7例。

輸液反應輕者頭痛、低燒、藥疹、心慌,重者高燒、寒顫、關節酸痛、煩躁、抽搐、休克甚至死亡,濫打“吊瓶”還可造成人體水、電解質平衡紊亂。

任何質量好的注射劑都達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標準。
0 (1).jpg
北京某醫院在對“吊瓶”檢查中發現,在1毫升20%甘露醇藥液中,可查出粒徑4~30微米的微粒598個。

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黴素的藥液中可檢出粒徑2~16微米的微粒542個。

一毫升藥液中含有這麽多微粒,那500毫升藥液中就會有20萬個微粒。

由于人體最小的毛細血管的直徑只有4~7微米,如果經常打“吊瓶”,藥液中超過4微米的微粒就會蓄積在心、肺、肝、腎、肌肉、皮膚等毛細血管中,

長此下去,就會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血及靜脈壓增高、肺動脈高壓、肺纖維化並致癌。

微粒堵積還會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組織缺血、缺氧、水腫和炎症、過敏等。

隨輸液進入人體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細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細胞增大,形成肉芽腫。

有一學者對一個一生輸過40升“吊瓶”的屍體進行解剖,發現該屍體僅肺部就有500多個肉芽腫及大量微血管塞堵。

由于輸液對血管也是一種刺激,長期輸液常會導致靜脈發炎,出現紅腫疼痛、局部體溫升高,甚至硬化等。

靜脈輸液和口服藥物的最終效果是完全一致的。
如果病人胃腸功能正常,是萬萬不可濫用靜脈輸液的。

濫用靜脈輸液 一則多花錢,二則可使你的身體受到傷害,嚴重的甚至斷送性命。
0 (4).jpg
那麽,什麽情況才能靜脈輸液給藥呢?專家認爲只有3種情況:

吞咽困難;嚴重吸收障礙(如嘔吐、嚴重腹瀉等);病情危重,發展迅速,藥物在組織中宜達到高濃度才能緊急處理的情況。

許多年來醫學界一直延用老一輩專家提出的“能口服就不肌注,能肌注就不靜滴”的用藥原則,

雖然隨著社會的發展,藥品不再短缺,人們爲了追求高效率、快節奏的生活,強調一步到位,動辄就進行輸液治療,已經帶來了許多嚴重的不良后果,以至于國外同行把我們社區診所的醫生稱之爲“水大夫”!

輸液治療盡管作用強、見效快,但它的危害和不良反應也很突出,不當的輸液治療將對患者的健康造成嚴重危害!

危害(一)

據統計用電鏡觀察每瓶輸入人體的液體里有大約30萬個直徑在10--30A玻璃碎屑及橡膠微粒,而人體毛細血管直徑只有10A,所以這些看不見的微粒將沈積在肺髒導致肺功能下降,現代人肺功能下降、肺活量降低與此不無關系!
危害(二)

輸液過多過快將引起急性心衰,長期輸液將加重心髒和腎髒負擔,對健康帶來嚴重不良影響。

危害(三)

輸液過多往往伴隨著抗生素的大量濫用,導致人體菌群失調,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力降低以及細菌抗藥性的增加。這些都將對我們的身體産生嚴重的惡果!

危害(四)

如果消毒不嚴、操作不規范,因液體汙染引起過敏反應、輸液反應等,爲此每年全國都有不少人付出生命!
0 (5).jpg
對策:

一、去正規的醫院或診所看正規的醫生,根據病情用藥而不是爲了其它去輸液!

二、醫護人員規范操作,避免汙染和減少微粒的産生,同時使用合乎要求的液體、輸液器、注射器,盡可能過濾掉微粒。

減少和避免輸液的不良反應發生。

輸液打吊瓶,因其見效快、療程短而深受青睐,但是現在,很多人無論什麽病,也不管病情如何,紛紛要求輸液。

特別是換季之時,感冒發燒的患者大幅增加,各大醫院輸液室人滿爲患,而實際上,大部分患者是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發燒,其實根本用不著輸液,吃些藥,多休息休息就會好。

輸液本是爲了治病,但是不根據病情就頻繁地挂上吊瓶,不但可能對病情不利,反而可能對身體造成更多損害。

與口服藥物相比,輸液的過敏反應幾率更高,更易産生耐藥性。

無論小感冒還是其他什麽病,人們總以爲輸液打吊瓶最保險又省事,但卻有可能成爲一種“輸液病”。

據北大第一醫院血液內科的許醫生介紹,“輸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時,喜歡采用輸液的方式治療,導致以后再得同樣的病如果不輸液就不太容易治愈。

因爲輸液的相對藥量更大一些,而且不經過胃腸道吸收直接進入血液,效果可能更明顯。

但是一般人得了感冒等病去醫院輸液,一天一般只輸一次,這樣就會造成本來應一天分三次或四次輸入的藥量一次性輸入了體內,輸完后血藥濃度要達到一個高峰,

但過一段時間濃度就會降低,這樣就造成血藥濃度不穩定,以后就可能誘發細菌産生耐藥性。

還有就是過敏反應。

相對而言,口服藥要經過腸道吸收,將身體不需要的或對身體有害的物質過濾掉,之后才進入肝髒代謝,經過這樣一個過程之后就會降低血藥濃度,進而降低過敏反應發生的幾率。

而輸液時藥物直接進入血液,發生過敏反應的幾率相對就大,而且快,甚至有些過敏反應是致命的。

輸液藥品微粒過大,長期積累,易造成肺部堵塞,影響肺髒功能。相對于口服藥而言,頻繁地輸液可能還會對身體的一些器官造成影響。

任何液體藥品在生産過程中都會産生或多或少的不溶性微粒,國家在這方面也有相應的標準。

據北京婦産醫院婦幼保健院副院長丁輝介紹,國家《藥典》中規定的液體藥品中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徑不能超過10毫微米。

但是有調查卻發現,市場上銷售的很多輸液藥品含有的不容性微粒直徑都超過了這一規定,有的甚至達到50毫微米以上。

人體最窄處的毛細血管是不超過10毫微米的,因此一旦輸液藥品微粒過大,就會在血管內造成堵塞。

武警總醫院病理科主任紀小龍指出,藥品進入血液后,全身所有的靜脈血都要回流到一個屏障器官,即肺髒,它能起到過濾器的作用,

所以只要是直徑大于毛細血管最窄處的顆粒都會被肺過濾出來,只能停留在肺里。

這些顆粒無法通過代謝排出體外,這樣就會造成肺部堵塞,肺部血管本來都是通暢的,這些顆粒積聚在肺部就使得氧氣交換不夠,人體呼吸困難。

顆粒堵在血管里無法被清除出去,這時身體自動地采取第二個處理辦法,就是將這些顆粒包起來,形成一個更大的團塊。

輸液時如果經常輸不合格的藥品,肺里就會積聚很多這樣的團塊。

丁輝認爲,我們平時輸的液體一般是每瓶250毫升或500毫升,如果按每瓶500毫升計算的話,只要我們所輸的藥品達到80瓶,就會在我們的體內留下5000多個那樣的團塊,致使肺形成纖維化,呼吸能力就會下降,同時可能影響全身的氧的供應。

定期輸液預防心腦血管病效果值得懷疑現在,一些中老年人定期到醫院輸點活血化淤、擴張血管的藥物,以預防血栓、冠心病或栓塞發生。但是這樣做有多大的作用呢?

北醫一院心內科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大夫認爲,這樣做沒有科學依據,雖然靜脈輸液會比口服藥起效快,但停止輸液后沒有口服藥維持的時間長。

而且心腦血管病的致病因素很多,特別是和人的生活飲食習慣關系很密切,單純地依靠輸液並不能解決多大的問題。

北京軍區總醫院血液科的譚大夫也認爲,如果醫生沒要求,心腦血管病人就沒有必要在這些疾病的易發期定期到醫院輸液,

我們不提倡使用定期輸液的方式進行預防,服用口服藥會更好些,而且比輸液要安全。>>>>治療感冒要慎用輸液方式。

醫生建議盡量避免用藥,能口服的就不打針,能打針的就不輸液,盡量采用中藥治療。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命運不是機遇,而是選擇。命運不靠等待,全憑爭取。
回覆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