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波」是由電場與磁場交互作用所產生的能量,可以分為「遊離輻射」和「非遊離輻射」;前者是指頻率較大的電磁波,譬如X光,能量強到足以打斷細胞內分子的原子鍵。
至於頻率小於3×1015赫的電磁波即非遊離輻射,依照能量由高到低的順序,包括紫外線、照明設備的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無線通訊和電視的射頻、一般家電與配電設備所產生的極低頻等等。
【控方說法:導致惡性腦瘤、過動、殺精、白內障、記憶衰退】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世界衛生組織附屬)
依據2004年的一項研究,即「10年間每天使用手機30分鐘,罹患腦部惡性腦瘤的風險將增加40%」,將手機的射頻電磁輻射列入「2B可能致癌物」,與咖啡、泡菜和塑化劑同類。
也就是「對人體致癌的可能性較低,在動物實驗中發現的致癌性證據尚不充分,對人體的致癌性的證據有限」
Hugh Taylor副教授,耶魯大學生殖內分泌學、婦產科副教授
透過將手機放在懷孕老鼠的籠子上的實驗,發現接觸手機的老鼠有過動傾向,記憶力也較差,顯示手機對於懷孕的影響有「生物基礎」,並因此建議懷孕女性別讓手機太靠近身體。
該項研究刊登在《Scientific Reports》期刊。
Imre Fejes博士,匈牙利塞格德大學婦產科系醫師
對221名男性進行13個月的調查,對比經常使用手機的男子,以及非經常使用者的精子數量,結果顯示,前者男性的精子數目減少將近3成,剩下的精子也出現不正常活動,可能對生育能力造成影響。
該項研究發表在歐洲人類生殖及胚胎學會周年會議。

何一滔醫師,前台大醫院眼科主治醫師
長期使用智慧型手機,其螢幕散發的紫外線與輻射等熱能可能會破壞「水晶體蛋白」,使得水晶體從透明趨向白色,造成視力模糊,形成白內障。
Henrietta Nitty 博士,瑞典隆德大學神經外科
將老鼠暴露在手機輻射下持續一年,每週兩小時,結果發現其記憶測試成績比正常的老鼠要差。
Henrietta Nitty 博士指出,手機的輻射會影響「血腦屏障」,而血腦屏障能夠阻止在血液流動的物質滲入腦組織,保護大腦。
【辯方說法:罹癌機率與手機用量無關;不導致眼部疾病、白血病;不影響睡眠和心血管功能;預防老人癡呆】
瑞士熱帶與公共衛生研究所(Swiss Tropical and Public Health Institute)
於美國2011年7月的《全國癌症研究所雜誌》上報告指出,罹癌的機率與手機用量並沒有絕對關聯。
其研究包含從2004年至2008年間,挪威、丹麥、瑞典和瑞士的352名腦癌患者,以及646名同齡健康者的手機使用頻率,最後發現,患者中有55%的人經常使用手機,但在健康者中也有51%。
許明輝醫師,中華民國衛生福利部資訊處處長
與陽明大學、北醫、萬芳醫院、瑞典卡羅琳醫學院人員共同完成自2000年到2009年的追蹤研究,發現臺灣手機門號在10年間增加約1千萬個,但是腦癌病例數沒有明顯增加。
同時,死於腦癌患者只增加76人,且多為較少使用手機的中高齡族群。該項研究刊登在《歐洲癌症預防》期刊。
山口直人教授,東京女子醫科大學
比對322位腦癌患者與683位健康東京市民的手機使用狀況,最後發現使用手機與癌症並無關聯。該項研究刊登在《英國癌症期刊》。

哥本哈根癌症流行病學研究中心(the Institute of Cancer Epidemiology)
於丹麥全國選擇超過42萬名手機使用者,進行1982年到1995年間的跟蹤調查。最後統計結果顯示,無論是短期或長期使用手機,都不會增加腦部和神經系統發生腫瘤的危險,也不會導致眼部疾病和白血病的發病率上升。
該項研究刊登在美國《全國癌症研究所雜誌》。
世界衛生組織第304號文件
指出在一些人體和動物研究中,讓受測者曝露在類似手機的射頻電磁場下,且其強度為曝露在基地台或無線網路的一般大眾的1,000倍以上,最後並無發現有影響睡眠或心血管功能的一致證據。
美國南佛羅里達大學研究
讓患有老年癡呆症的年長老鼠,在兩個月間每天接觸手機電磁波兩次,每次一小時,結果其大腦內的「Beta-澱粉樣蛋白沈積物」明顯減少 ── 由異常「Beta-澱粉樣蛋白沈積物」形成的大腦斑塊,是造成老年癡呆症的主要特徵。
另外,正常老鼠也表現出記憶力提高的跡象。該項研究刊登在《阿爾茨海默病》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