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訂規則
美國 Oberlin 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Namcy Darling 已經研究青少年長達25年,她表示:「玩得太野而陷入麻煩的孩子,爸媽都是不訂規矩不訂標準的那種。這種爸媽都很愛小孩,願意接受孩子的一切。但是孩子的感受卻是另一回事,沒訂規矩對孩子來說表示爸媽並不在乎。」
「很多父母都相信,要讓孩子講實話,最好方式就是管鬆一點。但事實上,那種不光是訂規則,還最貫徹執行的父母,其實也是跟孩子關係最近,與孩子最多對話的那種父母。」
藉由與其他學者在菲律賓、義大利和智利的合作研究,Namcy Darling還發現:「在智利,寬鬆放任是父母對小孩的常態,結果智利青少年欺瞞父母的情形最嚴重。」

2.讓他們自己找樂子
父母訂好了關鍵規則(像是門禁),接著就該讓孩子擁有自主權。
美國 Pennsylvania State 大學「健康與人類發展學院 The College of Health and Human Development」的Linda Caldwell 博士專門研究青少年有空時都做些什麼,她認為青少年會有叛逆行為,有部份原因是他們感到無聊,不知道有什麼事可以做。
雖然目前還是拿那些愛冒險的青少年沒輒,不過重要的是,會讓青少年無聊的原因,還包括「父母為他們安排太多活動」在內;那些活動都缺乏能讓人感興趣的內在動機,所以他們很忙,但同時也覺得很無聊。
Linda Caldwell 博士解釋:「時間被爸媽控制地越緊,孩子就越可能感到無聊。」

3.別拒絕爭吵
親子之間有了規則,再來就可以預見爭吵,而專家的意思是別把那看得太叛逆。要是你覺得孩子說得有道理,就讓規則保有彈性,像是偶爾讓門禁因為特殊情況破例。
美國 New York 大學 New Paltz 分校的心理學博士 Tabitha Holmes 就曾針對五十多對母女做過研究,結果顯示有 46% 的母親認為爭吵對關係是一種傷害和不尊重,不過,卻有 77% 的女兒認為爭吵有助於改善母女關係,因為那樣才能夠清楚聽到母親的觀點。
美國 Temple 大學的心理學教授Laurence Steinberg 也說過:「這段期間(青春期)所發生的摩擦、爭吵,困擾的對象主要是父母,而不是青少年。」
專門研究青少年的欺騙行為,美國 Rochester 大學的心理學教授 Judith Smetena 則說到:「在青春期與父母偶有衝突,對孩子將來的調適力會比較好。」

結論
父母有必要訂定關鍵規則,其他的就讓青少年自己決定。如果孩子對於規則有劇烈反應,儘管和他們吵出個結果,這不會破壞你們的關係。
文章來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