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KF 捷克論壇

搜尋
stk190
見習騎士 | 2008-7-28 12:21:35

在八年抗戰期間,中國抗日武裝中有這樣一支特殊的隊伍:剛組建時只有6個小朋友,最多時發展到60多人,成員都是臺胞,平均年齡十來歲,這些“娃娃兵”穿著不合身的軍裝,在浙贛閩三省有聲有色地進行抗日宣傳……這就是由台籍抗日志士李友邦組 建的臺灣少年團...
         現定居北京的臺灣少年團早期成員高仲明。
         高仲明1929年生於臺北縣,8歲時隨不堪日本殖民者“欺負”的父母遷居福建,在設于崇安的“台民墾殖所”墾荒。1939年2月,李友邦招募福建一帶的臺胞,在浙江金華組建抗日武裝臺灣義勇隊,同時成立了臺灣少年團。組建少年團的目的,是在臺灣少年中從小建立愛國複台的思想,用各種形式廣泛動員臺灣同胞參加抗日活動。1939年10月,少年團獲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批准。
           少年團剛開始時只有6個小朋友,都是隨父母到金華參加義勇隊的。
       入了少年團的,當時共有16名團員,最小的9歲,最大的也就15歲,平均12歲。”高仲明回憶說。
   金華是當時浙江省的抗日力量會聚之地。高仲明和團友們住在金華東關外一個祠堂�,沒有薪水,吃穿用采供給制,穿的軍裝都是不合身的。在艱苦的條件下,這些臺灣少年一邊學習文化,一邊苦練舞蹈、歌唱、快板書等宣傳基本功。
    “有演出的時候,我們就打著團旗,一路唱歌步行到目的地。”高仲明說。臺灣少年團的足跡遍及金華城鄉、浙東前哨、贛北皖南、閩南沿海和閩西龍岩一帶。“除了一次坐火車外,我們每一次出去演出都是步行,有時到一個地方要走兩、三天,日夜趕路。”高仲明說,“除了跳舞、說快板、唱歌,我們也講臺灣同胞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悲慘遭遇,讓大陸同胞知道不只是他們在受日本侵略者迫害。”
    臺灣少年團的演出、講述,極大地激勵了當地軍民打敗侵略者、收復臺灣的抗日熱情,受到熱烈歡迎。“每到一個地方,老百姓都把門板卸下來給我們搭舞臺,演出用的燈也是當地提供的。”高仲明說。這些十來歲的少年有時還要到前線,發揮會講日語的優勢進行“喊話”,以瓦解敵軍。
       在抗日宣傳的過程中,這些台籍少年始終牽掛著故鄉和親人。“我們到每個地方還要刷標語,標語很多,但總是有一個響亮的標語,那就是‘保衛祖國,收復臺灣’。”高仲明說。
    臺灣少年團在臺灣光復後回到臺灣,1946年初,這支中國抗日史上獨特的隊伍正式解散。
      高仲明回噫說;“我人生的亮點在於參加了抗戰。臺灣光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沒有抗戰的勝利,是不可能實現的。這個成果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國人民浴血奮戰而得到的,真是來之不易啊!”
    他說:“從我的經歷就可以看出,臺灣同胞與祖國的命運是緊緊拴在一起的。60年前,統一是臺胞之福;60年後,我覺得仍然是,以後也是,永遠都是。

評分

已有 1 人評分名聲 金幣 收起 理由
天王老子 + 30 + 30 訊息過舊已被刪除

總評分: 名聲 + 30  金幣 + 30   查看全部評分

分享分享 收藏收藏
FB分享
回覆 使用道具
AKKK1234
公爵 | 2008-10-16 20:09:36

mie_03 mie_03
引言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入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加入會員

建議立即更新瀏覽器 Chrome 95, Safari 15, Firefox 93, Edge 94。為維護帳號安全,電腦作業系統建議規格使用Windows7(含)以上。
回頂部 下一篇文章 放大 正常倒序 快速回覆 回到列表